科学巨人
【名人故事】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名人故事】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既是一位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爱因斯坦的理论和发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能量的理解。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
他在学生时代就展现了对数学和物理的天赋,并非常喜欢独立思考。
他在学校学习时并不受欢迎,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
这导致他经常被开除并转学。
尽管如此,爱因斯坦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获得了教师职位。
但是爱因斯坦一直向往更高级的研究和学术环境,因此他决定去国外进一步深造。
他在瑞士获得更多的学位,之后在专注于研究工作。
在这个时候,他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论文,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学术声誉。
最著名的其中一篇论文是关于光的研究,这为他后来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相对论理论《广义相对论》,这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事物。
他的相对论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提出了“相对论效应”。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物理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除了相对论之外,爱因斯坦还提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物理理论。
他的工作对于解释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质能方程(E=mc²)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发现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并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智慧和独立思考鼓舞着许多人。
他坚信科学的力量可以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并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他也是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终,在1921年,他获得了这一荣誉。
尽管爱因斯坦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也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
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为良善事业发声。
他是一位积极主张和平的人,倡导国际合作和反对战争。
科普走廊:科学巨人阿基米德

科学巨人: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希腊化时代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天文学家。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锡拉库扎,据说他在亚历山大求学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今天的埃及仍在使用。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大军围攻锡拉库扎,阿基米德死于罗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视为古希腊最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数学史学家E.T.贝尔在其《数学大师(Men of Mathematics)》一书中将阿基米德与牛顿和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
阿基米德于约前287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海岸的港口城市锡拉库扎,当时是大希腊的自治殖民地。
其生日是根据拜占庭裔希腊历史学家约翰·策策斯的阿基米德活了75岁的说法推算的。
依照阿基米德的《数沙者》[1],阿基米德之父名为菲迪亚斯,是一个天文学家,除此之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约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死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当时马克卢斯将军领导的罗马军队在历时两年攻城战后占领了锡拉库扎城。
根据来自普鲁塔克的知名说法:当城市被占领时,阿基米德还在思考一个数学画图问题。
一名罗马士兵要求他去面见马克卢斯将军。
他拒绝了,说要完成这个难题。
士兵愤怒难当,挥剑杀死了阿基米德。
依记载,马克卢斯将军对阿基米德之死感到很生气,他认为阿基米德是重要的科学家并下令不得伤害他。
马克卢斯曾称阿基米德为“几何学的巨人”。
当阿基米德经常被视为一个机械装置的工程师时,他也做了有关于数学领域的贡献。
普鲁塔克写道:“他将他全部的情感和野心完全的投注在那些单纯的猜测里头,而在那里可能不需要有庸俗的生活。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二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这种器械。
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先祖。
阿基米德使用无穷小量的数学分析方式,类似现在的微积分。
科学巨人巴斯德观后感800字

科学巨人巴斯德观后感800字《科学巨人巴斯德观》是一部由德国作家威廉巴斯德所著的科学类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是巴斯德把自己在科学方面学到的知识以讽刺性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讽刺,他警告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科技发展。
本书以科学巨人巴斯德的观点为核心,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科学所带来的影响:1)科学的进步可以改变世界,2)科学的发展可能导致无法预知的危险,3)科学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引出人们需要慎重看待科学的观点。
巴斯德以他独特的科学观,通过他的著作警示那些只顾追求科技发展,而不顾及社会及环境后果的人们。
《科学巨人巴斯德观》对于科技发展批判性而且有意义,它把科学发展引出的负面后果彰显出来,劝导我们要审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追求科学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
从另一方面来看,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进步可以带给我们的收获与好处。
从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状况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加充实与丰富的生活。
但是作者强调,把科技发展看作为一切,会让我们忽视社会环境、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它会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也会让我们失去了更好的文明。
作者把自己的科学知识与个人情感结合起来,使本书充满了不断探讨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迷人魅力。
他认为,科学不仅可以改变世界,而且也可以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这一点在本书中不断反复出现,这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于科学技术的热情。
总的来说,《科学巨人巴斯德观》既提醒了人们不要盲目追求科技发展,又能体会到作者对科学技术的热情。
虽然科学发展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后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只有在聪明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人类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学巨人巴斯德观后感

科学巨人巴斯德观后感哎呀,说起科学巨人巴斯德,我这心里头啊,就像是打开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这家伙,简直就是科学界的一颗璀璨明星,亮得让人睁不开眼,但又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巴斯德啊,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你想想看,在那个年代,人们还对细菌、病毒这些玩意儿一知半解呢,他就已经开始琢磨怎么对付它们了。
这得多有远见,多有魄力啊!就像是咱们现在突然有人说:“嘿,我要上天摘星星!”那感觉,一样一样的。
但巴斯德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
他动手能力强得让人咋舌,研究起细菌来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据说,他连显微镜下的每一个小细胞都不放过,非得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这种精神,简直就是咱们常说的“吹毛求疵”,不过用在科研上,那就是精益求精了。
巴斯德的研究成果,那可是杠杠的。
他发现了细菌的致病原理,还研究出了疫苗,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那绝对是能上热搜、刷爆朋友圈的。
但巴斯德那时候可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他就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大爱无疆”。
说到巴斯德,我就想起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巴斯德这一辈子啊,就是在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前进。
他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啊,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而且啊,巴斯德还是个特别接地气的人。
他虽然是个科学大腕儿,但一点架子都没有。
他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喜欢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然后啊,他就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亲民作风啊,真的是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所以啊,每次想起巴斯德这个人啊,我这心里头就充满了敬意和感慨。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啊!他的故事啊,就像是一盏明灯啊,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啊!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啊,能够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啊!总而言之啊,巴斯德这个人啊,就是咱们心中的科学英雄啊!他的事迹啊、他的精神啊、他的贡献啊……哎呀妈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但总而言之啊,他就是咱们应该学习和敬仰的榜样啊!。
科学巨人钱伟长素材解读

勤奋 钻研
“ ・ 九 一八 事 变” ,当时 刚 以高分 考入 清
华 大 学历 史 系的钱伟 长从 收 音机 里 听到 了
这 个 消息 ,毅然 决定 弃 文从理 ,强烈要 求
责任
刻苦 求学
自尊
转 系学习物理 学 , “ 心不 学历 史 ,要 学 决
造 飞机 大 炮 ” 。
上 ,他提 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 法 ,在国际上被称为 “ 钱伟长法”。有关
圆薄板大 扰度 问题摄 动解法 的工作 ,在
15年 获 得 国家 自然 科学 二 等奖 。因广义 95
授 、教务长 、副校长 。15年起为中科院 94
学部委员( 后改为院士) ,是 中国科学院力
变分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18年获得 91 国家科技 进步 二等奖 。著有 《 变分法 及
年 - 5年参 加我 国 自然 科学 十二年 发展 规 96 划 的制 定 ,与钱 学 森 、钱三 强 一起 ,被 周
恩来称为中国科学界的 “ 三钱”。18 年 93 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上海大学校长。 18年创建 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 94 所 ,任所长。他是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
起较 为广 阔的基 础 ,为 日后 建造 学科 “ 金
字塔 ”奠 定 良好 基础 。
官 ’的人 ,当然我是 ‘ 术官 ’。可我 不 技 稀 罕这 个 ,我 当时是 为 美国做 事 ,做 出来
的导 弹 火箭都 是 美国用 的 ,我 干吗 ,我要
回 来就 回 来 了。”
钱 伟 长立 志 为 强 国而 学 习物 理 。1 3 99 年 ,他 以 高斯 坐标 张量表 达 的微积 分 几何 来表 示 变形和 应 力分 析 的创新 思 想 ,打破 了当时 国际 力学界 关于 弹性 板 壳理 论 的混
【名人故事】科学巨人――爱因斯坦

【名人故事】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艾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开创了相对论物理学的新纪元,对20世纪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位科学巨人的故事。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求知欲。
他小时候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是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满意,经常翻阅各种书籍,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学习。
在学校里,爱因斯坦表现平庸,但在家里,他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孩子。
在1895年,18岁的爱因斯坦去瑞士求学,取得了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录取资格。
在学院里,他表现出了非凡的科学天赋和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对热力学和电磁学领域非常感兴趣,并开始着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
随着他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知名的物理学家。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在这一年里,他发表了三份具有革命意义的论文,分别是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关于质能转换的论文和关于相对性原理的论文。
这三份论文奠定了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丰功伟绩,使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的相对论物理学不仅解决了古老的牛顿物理学中的矛盾问题,而且还提出了质能等价原理,为原子能、核能和现代化工业的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除了在学术界有所成就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慷慨的人道主义者。
1921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选择将奖金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坚决反对战争和武力行为,提倡全球和平与合作。
爱因斯坦的一生充满了成就和荣誉,他的名字被铭刻在世界科学名人堂中,他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现代科技领域。
他的智慧和创造力令人钦佩,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感动。
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永远被铭记在世界科学的历史中。
中国科学家的榜样故事科学巨人梁思成读后感

中国科学家的榜样故事科学巨人梁思成读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梁思成的书,真的是感触多多呀!梁思成,这位科学巨人,简直太厉害了!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那份热爱和执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是那种只在书斋里空想的学者,而是实实在在地跑遍了大江南北,去考察、去测量那些古老的建筑。
你能想象吗?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时候,他依然坚定地走在保护古建筑的路上。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这些建筑的欣赏和珍视,仿佛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而且哦,梁思成不仅仅是在保护,他还在研究、在传承。
他把那些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读他的故事,我就在想,要是没有他,我们可能会失去好多好多宝贵的东西。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明白了,热爱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去做,不管有多难。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梁思成学习,学习他的那份执着和热情。
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勇敢地往前冲!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梁思成!读完关于他的故事,我整个人都被震撼到啦!梁思成,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对古建筑的痴迷,真的是到了一种境界。
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在那些古建筑之间穿梭。
有时候为了测量一个数据,他要爬上高高的房顶,那得多危险呀,可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就像是一个解谜高手,一点点地揭开古建筑背后的秘密。
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在他眼里都是无价之宝。
他细心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了什么。
还有啊,梁思成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他还考虑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文化的联系。
他知道,这些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堆木头和石头,它们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
他为了保护古建筑,跟各种困难作斗争。
有人不理解他,有人反对他,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这种坚持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每次想到梁思成,我心里就充满了敬佩。
他让我知道,为了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坚持下去。
伽利略的主要成就

伽利略的主要成就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
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毕生把哥白尼、开普勒开创的新世界观加以证明和广泛宣传,并以自己在教会迫害下的牺牲唤起人们对日心说的公认,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00多年后的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才公开承认对伽利略审判的不公正,1980年10月,世界主教会再一次声明,为科学巨人伽利略沉冤昭雪。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大家庭。
他从小表现聪颖,17岁时被父亲送入比萨大学学医,但他对医学不感兴趣。
由于受到一次数学演讲的启发,开始热衷于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
1585年辍学回家。
此后曾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由于他反对当时统治知识界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和物理学,同时又由于他积极宣扬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所以不断受到教授们的排挤以及教士们和罗马教皇的激烈反对,最后终于在1633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强迫在写有"我悔恨我的过失,宣传了地球运动的邪说的"悔罪书"上签字,并被判刑入狱(后不久改为在家监禁)。
这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很大的摧残。
但他仍然致力于力学的研究工作。
1637年双目失明。
1642年他由于寒热病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时年78岁。
(时隔347年,罗马教皇多余地于1980年宣布承认对伽利略的压制是错误的,并为他"恢复名誉"。
)伽利略的主要传世之作是两本书,一本是1632年出版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主旨是宣扬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另一本是1638年出版的《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简称《两门新科学》,书中主要陈述了他在力学方面研究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巨人
作者:
来源:《学苑创造·B版》2017年第01期
主持:雀儿姐姐
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于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
牛顿出生的前3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在牛顿3岁时,母亲改嫁了,由外祖母抚养他长大。
这件事在牛顿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也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小时候的牛顿并没有显露出神童的特质,反而成绩一般,但是他十分喜欢读书,特别是那些介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书籍,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分门别类的记在笔记上。
看得多了,琢磨得多了,手痒的牛顿自己动手制作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小模型,比如木钟、折叠式提灯等。
传说,他用自己掌握的机械原理,制作了一个小水钟。
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他还喜欢琢磨自然现象,比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等。
不过,母亲却希望他成为一名农民,于是牛顿便辍学回到家,可是他对耕作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一有空就拿起书本苦读,以至于经常忘记了干活。
母亲只好又把他送回了学校。
19岁时,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开始接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还经常参加有关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等知识的讲座。
勤奋好学的牛顿自学了笛卡尔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等数学家的著作,这对他后来创立微积分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665年,牛顿获得了学士学位,并打算继续留在剑桥大学深造。
可是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不得不停课,他只好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的这段时光可以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主要三大科学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
自然界此时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牛顿可以毫不费力地阅读上面的文字。
一天,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沉思。
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
这引起了牛顿的注意,“为什么苹果要垂直向下落到地上?为什么它不斜着下落或者飞到天上,而是始终朝着地心的方向落下?同样,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想,肯定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吸引着它们,坠落的苹果又让他陷入了沉思。
过了很久,牛顿终于找到了答案——任何两种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而这种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此推算出一个公式,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可以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还可以解释宇宙天体间的现象。
比如,太阳、月亮、地球就是通过万有引力吸引在一起的,所以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同时这种引力又把它们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使它们虽然在同一天空下运动,却不会发生碰撞。
不过性格孤僻、固执的牛顿直到二十年后才发
表了这个理论。
他也因此成了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万有引力定律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牛顿在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一些理论和发现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比如,在数学方面,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等;在力学方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在光学方面,发现了太阳光的颜色构成,还制作了牛顿色盘和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在经济学上,提出金本位制度,等等。
26岁时,牛顿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不过他并不擅长教学,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所以前来听课的学生并不多。
到了晚年,牛顿沉迷于炼金术和对神学的研究,这位科学巨人走向了歧途,但是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却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