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纳·费伯的中产阶级女性历史小说
感恩节的家庭历史小说阅读

感恩节的家庭历史小说阅读感恩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人们表达对亲人、朋友和家庭的感谢之情的时刻。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感恩节也是一个理想的时间,可以选择一本家庭历史小说,深入了解并感受家庭的价值和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几本值得推荐的家庭历史小说,并带领读者进入这些故事中。
1.《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近代文学经典。
这本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通过讲述家族成员的爱情、欲望、荣誉和悲剧,揭示了家庭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者虽然运用了奇幻的手法,但是小说中透露出的亲情和家庭价值始终贯穿全书,让人们意识到即使在历经百年的变迁中,家庭的纽带依然紧密。
2.《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
故事围绕着两个少年哈桑和阿米尔展开,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乱中,他们的友谊和命运受到的考验。
家庭的影响贯穿整个故事,包括主角之间的父子关系以及他们与自己家庭的纠葛。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家族的荣耀和家人之间的互助,同时也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家庭的责任。
3.《奥卡菲纳》《奥卡菲纳》是美国作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
这本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五个代表人物的故事,通过回溯家族历史,揭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家庭遭遇的变故。
小说中充满了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对家庭的描绘却十分真实而深刻。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家庭传承的力量,以及家庭在个体成长和命运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这些家庭历史小说,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提醒着我们,家庭是一个包容、支持和温暖的地方,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家庭中的纽带始终是坚不可摧的。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影响对个体命运的重要性。
通过感恩节的家庭历史小说阅读,我们能够更加珍视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家庭,并对我们自己的家庭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那不勒斯四部曲:女性与社会变革

那不勒斯四部曲:女性与社会变革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那不勒斯四部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一系列小说,包括《我的天才友人》、《新名字的故事》、《那时候,她们还是孩子》和《失落的孩子》。
通过分析这些小说中主要角色的演变以及背景环境的变化,可以深入了解女性在意大利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重建的历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那不勒斯四部曲对于女性与社会变革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并概述整个四部曲的内容和主题。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些小说中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包括历史背景分析和比较主要角色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们将讨论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如何反映出意大利社会的演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对这些小说中不同角色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在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传统束缚与个人奋斗之间的冲突,并思考这些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研究这一题材,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女性主义议题以及社会变革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
2. 那不勒斯四部曲概述:2.1 作者简介:那不勒斯四部曲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匿名作家,她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关于她的生平和经历知之甚少。
然而,她以其深入描绘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的写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赞誉和全球性的影响力。
2.2 内容概述:那不勒斯四部曲由《我的天才朋友》、《新名字的故事》、《失落的孩子》和《成长的故事》四个书卷组成。
这个系列讲述了两位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从童年到老年的生活经历,在他们各自复杂多样又相互交织的命运中展开。
小说通过两位女性角色的视角,刻画了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间社会变革与演变。
波斯猫奢华与欲望的法国十八世纪历史小说

波斯猫奢华与欲望的法国十八世纪历史小说法国十八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奢华和欲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法国社会阶级固化,贵族阶层享有巨大特权,而普通人民则沉浸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小说作为社会意识的表达,也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波斯猫》这本小说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讲述波斯猫这一豪华物品的故事,展现了法国十八世纪社会的奢靡和欲望。
故事背景设定在法国王宫,一个极为奢华的地方。
在这里,贵族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宴会上品尝着美味的佳肴,驰骋在华丽的馆舍中,过着逍遥的日子。
而在这个王宫中,波斯猫这个奢华的物品成为了贵族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波斯猫,一只绝世美艳的猫咪,身上绘有华丽的花纹,眼神中透露出高贵与精致。
它的出现让贵族们为之疯狂,纷纷争相拥有一只。
因为拥有波斯猫意味着无尽的荣耀和地位,贵族们为此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不惜争斗与背叛。
波斯猫成为了贵族们欲望的象征,他们追求这种奢华的物品,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与贵族们纵情奢华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人民的贫困和痛苦。
他们生活在阴暗的街巷中,挣扎在繁重的生计之下。
他们望着贵族们的奢侈生活,心生羡慕和愤懑,但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对波斯猫抱有憧憬,但却无法拥有。
小说通过波斯猫这一象征奢华和欲望的物品,刻画出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贵族们为了追逐奢华而不择手段,普通人民则面临贫困和无望的生活。
小说通过波斯猫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不平等和丑恶。
同时,小说也在探讨人性中的欲望和贪婪。
波斯猫是一种奢侈品,贵族们追逐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身份和地位,更是满足他们内心的欲望和虚荣心。
波斯猫成为了贵族们向往奢华生活的象征,他们通过拥有波斯猫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
这种欲望追求的心态在贵族社会中蔓延,成为了一个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而小说中的普通人民则被迫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压迫。
他们面对贵族的炫耀和挑衅,虽心生嫉妒和不满,却无法追求自己的欲望和奢华。
《荆棘鸟》:女性的独立与命运的抗争

《荆棘鸟》:女性的独立与命运的抗争简介《荆棘鸟》是法国作家朱利安·德·普罗斯佩尔于1958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深入刻画女性形象、对传统社会观念进行批判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广受赞誉。
女性形象描绘《荆棘鸟》通过主人公艾蒂安娜(Jeanne)和他人物周围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女性独立和命运的抗争。
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女性面临来自家庭、爱情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限制。
艾蒂安娜(Jeanne)艾蒂安娜是小说中的主角,她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中。
她渴望摆脱贫困和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她成功地成为一名歌手,并在艺术事业中找到了自我实现和独立。
马尔蒂尔德(Mathilde)马尔蒂尔德是艾蒂安娜的母亲,她代表了无尽的牺牲和付出。
为了供养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和个人发展,并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
虽然她的付出得到了认同和尊重,但也透露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其他女性形象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其他女性形象,如贵族夫人、未婚妈妈和家庭主妇等。
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和抉择,在不同的背景下呈现出对命运抗争的不同方式。
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批判《荆棘鸟》通过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揭示和批判,呼吁人们重新思考男女关系、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等问题。
小说中展现了爱情、家庭责任和个人价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引起读者对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之间冲突的思考。
现实主义风格《荆棘鸟》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写风格,使人们对每个角色和情节产生共鸣。
小说中逼真的生活画面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经历的困境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她们独立与命运的抗争。
综上所述,朱利安·德·普罗斯佩尔的《荆棘鸟》通过刻画女性形象、批判传统观念和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入探讨了女性在独立与命运抗争中所面临的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见识和反思的机会,也对我们理解和关注当代社会中女性权益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名著导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名家评《简.爱》
名家评《简.爱》
1847年,对英国文坛而言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三颗 耀眼的文学新星(同一个家庭的三姊妹)在这一年同时 出现在英国文坛:夏洛蒂・勃朗特出版了《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出 版了《艾格尼丝・格雷》。三姊妹同时驰名文坛,成为 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无论景物描写还是人物 刻画,始终洋溢着真挚深 厚丰富细腻的情感,这显 然与作品带有自传色彩的 叙事风格密不可分。那娓 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 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 悬念设计等,都增强了作 品的艺术感染力。
《简・爱》问世一百多年来,多 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仅电影版 本就有七八种。它不但成为世界 文学经典,也成为现代社会的流 行文化元素。英国乃至世界其他 各国的青年,有不少都是通过这 本书了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 的。
她又是个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 独立人格的女性。这集中体现在 她对爱情的追求上。在桑菲尔德 庄园,她爱上了男主人罗切斯特, 虽然地位悬殊,她却敢于追求爱 情,因为她坚信每个人在精神和 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她追求的是 两颗心的结合。
但当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 活着时,她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 一同到巴黎生活的建议,放弃一 切,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因为 她要的是一份有尊严的爱。这样 一位女性,改写了英国传统女性 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在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 的一笔,被后世视为现代女性的 先驱和楷模。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简爱》考点梳理
【故事概要】 一、苦难的童年(1--4 章) 幼小的简· 爱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 简· 爱过了10年倍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把她视作眼 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 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
寻找觉醒后的出路

《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 总第315期233文化天地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 (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觉醒》描写了一个新女性与社会规则进行抗争,敢于打破强加于自身的枷锁,勇于追寻独立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但是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部不道德的作品。
随着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飞速发展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觉醒》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1]。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与其创作者凯特·肖邦成为女性主义重要的原型模式,小说因此在女性主义评论家中享有重要的地位。
《觉醒》是一部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品,其作者是一位领先于时代的作家。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不禁要问觉醒之后的出路何在?革命道路在哪里?本文以《觉醒》文本为依据,尝试探讨女主人公可能会选择的几条出路,以及文本叙事者的矛盾选择。
一、回到丈夫身边当埃德娜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她毅然抛弃了豪华舒适的别墅,搬进了租来的“鸽屋”。
深爱她的丈夫对于她的先斩后奏并未恼羞成怒,而是登报重新装修别墅以此来帮助妻子给予她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来调整自我,并且保全了妻子的名誉,当然还有他个人的声誉。
可以说埃德娜的丈夫对她是疼爱有加,出差之前还关切她的身体,注意到她的精神异常,特地跑到家庭医生那里去咨询并遵从医生的建议让埃德娜独自一人待着。
因此埃德娜是完全可以选择重新回到丈夫身边继续生活下去的。
毕竟他们曾经一起生活了六年,婚姻中尽管没有浪漫的爱情成分,牢固的亲情也是可以让二人重归于好的,孩子也是牵连二人的纽带。
关键在于交流,只要埃德娜愿意敞开心扉和丈夫沟通,把自己的想法,不可名状的苦恼告诉丈夫,他(她)们甚至可以像拉提诺夫妻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叹的是肖邦让她的埃德娜觉醒到底。
二、和情人私奔觉醒的埃德娜独自一人品尝着婚外恋的甘甜与苦涩。
劳伯特的不辞而别,让她尝尽了相思之苦;情人的突然归来,让她的心再次激动不已。
《觉醒》中埃德娜实现自我艰难历程论文

试析《觉醒》中埃德娜实现自我的艰难历程摘要本文主要从《觉醒》的女主人公埃德娜心理的三个发展阶段,来分析她从压抑到觉醒到最后的抗争直至彻底解脱重获新生的心路历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性意识的觉醒。
埃德娜的觉醒在那样一个男权主义的时代是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的,社会习俗和婚姻道德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只能投入大海的怀抱以求重获新生和自由。
关键词:《觉醒》实现自我女性意识自由解脱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觉醒》是凯特·肖邦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她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杰作。
凯特·肖邦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卑微,她们是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婚前从父、婚后从夫,她们没有自己独立支配的人生。
在《觉醒》中,凯特·肖邦大胆地探讨了女性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从女性的视角去唤醒女性,呼吁女性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追求个性的解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觉醒,去反抗男权主义统治下的不平等。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年轻漂亮,喜爱绘画和音乐。
在外人看来,她的生活是那么的美满幸福。
28岁的她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丈夫彭迪列是一位富商,他们有一双可爱的孩子,全家每年都会到哥兰德岛的别墅去度假。
可是埃德娜却感觉家庭生活非常压抑,她所做的一切都已经成“习惯”,没有动力,无需思考。
丈夫彭迪列是家庭的绝对主人,埃德娜一切都听从他的安排。
当埃德娜遇到温柔体贴的罗伯特后,她逐渐觉醒,开始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开始反抗,但是心上人罗伯特却无法冲破世俗观念的禁锢而离她远去。
埃德娜的爱情希望破灭,她意识到她违背社会传统和婚姻道德去追求自己幸福的爱情意识和独立意识是不被世人支持、理解和包容的,为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埃德娜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大海的怀抱。
在《觉醒》中,凯特·肖邦以家庭生活为背景,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为了独立和自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新时代女性。
权力落幕之后的抗争者

权力落幕之后的抗争者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L.Cave团队开启新书荐读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底为读者品鉴100 本优质图书,今日是第16 本,本期的荐读作者是Muzuer,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的小说《失踪的孩子》(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正· 文· 来· 啦·在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中,埃莱娜与莉拉的故事匆匆走向落幕。
在结尾处,埃莱娜用格外写道: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为了打破的读书如果大家印象好,或许会记得埃莱娜大学时代的男友弗朗科,那个在经历了汹涌地革命浪潮之后陷入了平淡的虚无之中。
而这正是埃莱娜在晚年所遭遇的现实,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的所说,是一场斗争,一场持续着打破的奋斗。
从小时候开始,她就渴望着突破父母对她的禁锢,她需要摆脱成为庶民的宿命,她需要上升到更高阶层的社会,寻求更大的自由,而学习便是她的武器。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着天分的莉拉成为了她的榜样,那正是她所寻求的破风者和榜样。
而在这过程中,她抵抗着父辈对她的压迫,学业上的不支持,经济上的依赖使得她不得不在痛苦中挣扎徘徊,并寻求慰藉和依赖,莉拉的辍学之后,埃莱娜的依托对象便从莉拉转到了弗朗科,继而转到了彼得罗,直至埃莱娜突破了这种依赖关系并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小说)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建树。
过去的婚姻时代在感情上也同样如此,埃莱娜是一个懂得安慰自己的人,面对尼诺这个感情目标,她一直压迫自己,先是接触安东尼奥,再是与吉诺、弗朗科相恋,甚至在海滩上接受尼诺父亲的进入,最后她依旧没有实现自己的感情寄托而是嫁给了彼得罗,虽然她知道自己与他并不相爱。
然而这种对女性有利在感情上有所压迫的婚姻形式亦是埃莱娜需要打破的东西。
小说如此写出了埃莱娜的内心独白:『也许在男人跟前,事情只能这样: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生完孩子然后散伙,如果是像尼诺那样轻浮的男人会不负责任地走开;假如是像彼得罗一样严肃的人,他们会承担所有的义务,给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会便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语 教 育 研 究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Vol. 4 No.2Apr. 2016第4卷第2期2016年4月文学研究埃德纳·费伯的中产阶级女性历史小说程汇涓(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00)摘要: 埃德纳·费伯的女性历史小说在大众文化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情感需要,反映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
费伯的历史小说突出女性在美国历史浪潮中的主体作用,展现了中产阶级女性视角下的拓荒运动、种族融合和西进运动,从一定程度上在大众文化中注入和普及了女性意识,但其通俗文学的叙述构架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主流人群的历史观念。
关键词:埃德纳·费伯;历史小说;中产阶级女性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5YJC752003)、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4CG32)、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YQ13CHJ01)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项目(KX1811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汇涓,女,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现代主义文学、女性文学。
0. 引言20世纪上半叶美国女性小说的发展呈现出多方向性的特点,其中一个分支就是与美国历史的想象性融合。
埃德纳·费伯(Edna Ferber , 1885-1968)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她的作品也许在艺术手段上不够细腻新颖,但其历史主题和对时代浪潮的反思延续和发展了美国文学史上一条女性历史小说的线索。
这条线索以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 , 1811-1896)、海伦·杭特·杰克逊(Helen Hunt Jackson , 1830-1885)为先导,以艾伦·格拉斯哥(Ellen Glasgow , 1873-1945)、薇拉·凯瑟(Willa Cather , 1873-1947)为中继,在埃德纳·费伯和玛格丽特·米歇尔(Margaret Mitchell , 1900-1949)的笔下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电影市场的认可,在大众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费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同时她很强调故事的可读性,因此她的小说往往情节丰富,对历史和时代精神的把握符合美国中产阶级的情感需要,在艺术理念上并没有突出的创新,这让她与同时代的现代主义作家相比显得较为保守和传统,但从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来看,费伯在当时的文学市场中代表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1. 中产阶级女性视角下的拓荒运动费伯出生于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她自幼就表现出很强的文字天赋。
大学毕业后,她曾经在新闻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一经历对她了解美国社会、构思基于美国历史浪潮的小说多有裨益。
费伯的创作期从1911年持续到1963年,其间共出版了三十余本小说和传记作品,“埃德纳·费伯”的名字在美国书市和电影市场上几乎成了一个文化现象,她的作品长期占据畅销书榜,并数次被改编成音乐剧和电影,很多批评家因此将她归入通俗小说家的行列。
实际上,早在1925年,她的小说《如此大》(So Big , 1924)就曾获得普利策奖,应该说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严肃文学界的认可。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与美国历史大时代浪潮以及中部、西南部开疆拓土等主题相关的创作往往最受关注,这些作品的一个共性就是以女性的视角观察时代变迁,展现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它们符合美国主流社会的审美趣味,代表了中产阶级对美国历史的认同。
在《如此大》中,芝加哥中西部的大草原和农场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舞台。
(Ferber , 2000)这里是荷兰移民的聚居地,小说的女主人公塞琳娜·皮克(Selina Peake )作为外来者不仅需要融入全新的自然环境,还必须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
当她来到大草原时,她满怀拓荒者的精神,对亲手开垦一片土地充满向往。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这里荒寂的大自然虽然呈现出一种旷野的美感,但也将她与自己原本熟悉的社会环境隔离了开来,她必须依靠顽强的拓荒精神才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
塞琳娜身上的现代意识必然与传统欧洲移民身上的保守意识发生冲突,她与当地人佩维斯·德容(Pervus DeJong )的婚姻就是这种冲突的DOI:10.16739/21-9203/g4.2016.02.010具体体现。
塞琳娜希望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革新农场的管理方式,而佩维斯和大草原上的其他男性农场主则将她的想法视作天方夜谭,他们满足于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方法,同时也不希望女人插手男人们的“重要事务”。
在这样一个传统而封闭的父权社区中,女性拓荒者必须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够立足。
《如此大》的历史背景设定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是一个现代性逐渐凸显、意识形态发生变迁的时代,塞琳娜与儿子的差异恰恰体现出美国社会在这个意识形态不断变动的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拓荒者的传统无以为继,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
塞琳娜虽然在农场上与粗犷的大自然和辛勤的劳作相伴,但她并没有丧失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甚至将这种理想寄托于儿子德克(Dirk)的身上。
然而这个乳名叫“如此大”(So-Big)的孩子并未继承母亲的拓荒精神和艺术素养,而是屈服于当时在美国逐渐形成的金融浪潮和消费精神,成了一名证券销售员,与艺术和美绝缘。
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免带有“突降”的意味,讽刺地回应了小说的标题,但同时也反映出费伯的女性精神和历史眼光,正如J·E·史密斯所指出,“《如此大》是费伯第一部思考拓荒女性的小说,探讨她们在国家发展中所留下的精神遗产。
费伯所执着的不仅仅是塞琳娜对土地与经济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影响,还包括她的智慧和精神禀赋”(Smyth, 2010)。
可以说,在一个庸碌的男性社区中,女性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柱。
2.中产阶级女性视角下的种族融合问题在关注女性拓荒者的同时,费伯也通过女性的视角来表现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问题,特别是南北战争之后的异族通婚现象。
《演艺船》(Show Boat, 1926)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在其跌宕起伏的情节背后,费伯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自己的历史关怀和艺术理念。
她将美国文化历史上所独有的“演艺船”现象当作故事的有机背景,利用船上来来往往的人员流动,引出一场关于“异族通婚”的争斗。
如何确定《演艺船》中的核心事件,读者和批评家历来众说纷纭。
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这部小说在百老汇和好莱坞都曾被数次改编并搬上舞台和银幕,而每一次的改编都各有侧重,表现出编剧对费伯文本的差异性解读和运用。
然而,从历史小说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费伯对数个重要历史文化现象的文学表现都隐含于“异族通婚”的情节线索之中。
故事开始于19世纪末,安迪·霍克斯(Andy Hawks)船长和妻子拥有一艘演艺船,往返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镇之间,为小镇居民提供演出和娱乐。
船上有一名叫朱莉·多泽尔(Julie Dozier)的漂亮女演员,她的美貌引起了技工皮特(Pete)的色欲,在骚扰未能得手的情况下,皮特愤愤不平,决定向密西西比当地的一名治安官告发朱莉和她的丈夫斯蒂夫·贝克(Steve Baker)违反“反异族通婚法”(Anti-Miscegenation Law)。
原来朱莉有一半黑人血统,依照“反异族通婚法”,白人与黑人不能缔结合法婚姻。
斯蒂夫在得知皮特的卑劣举动后,割破了朱莉的手,喝下妻子的血。
当治安官到来后,他问道:“如果一个白人体内有黑人的血的话,他就不能算白人了,是不是?”治安官回答说,在密西西比,“只要你体内有一滴黑人的血,就算是黑人了”。
(Ferber, 1947)斯蒂夫宣称自己体内有黑人的血,在演艺船上众人的帮助下逃掉了一劫。
实际上,费伯是在为《演艺船》的故事进行实地考察、积累相关历史素材的过程中,听闻了这样一则真实的“异族通婚”事件,事件激起了她的兴趣,从而为这部以演艺船事业兴衰为大背景的小说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纬度(Smyth, 2010)。
“反异族通婚法”在美国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7世纪末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就遵从这样的规定,进行了种族隔离。
直到1967年,美国的最高法院才宣布“反异族通婚法”违宪,并将之彻底废除。
费伯在这本1926年发表的小说中,以一个戏剧化的故事,从侧面展现历史上种族隔离的面貌,具有回顾和反省历史的意味。
此外,“演艺船”本身也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它的兴起和衰败伴随着美国中西部的发展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演艺船》中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从南北战争战后重建到芝加哥的镀金时代,再到发生重大社会变迁的20世纪,小说文本充分表现了“演艺船”这一特殊行业的潮起潮落,以船上演员的命运纠葛展现出被宏大历史所忽略的小人物的挣扎与辛酸。
实际上,在20世纪20年代费伯为创作《演艺船》准备素材的时候,这一风靡一时的文化艺术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演艺船最终无法抵挡时代的潮流,被电影这种更具现代特征和娱乐功能的艺术媒介所取代。
费伯通过她的小说记录和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和文化潮流,但有趣的是,这部小说被反复搬上电影荧幕,被电影取而代之的艺术形式反而在电影荧幕上得到了延续历史记忆的机会。
3. 中产阶级女性视角下的西进运动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美国意识的历史小说家,费伯的西部小说创作在美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如此大》《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1931)《夺妻记》(Come and Get It, 1935)和《风尘双侠》(Saratoga Trunk, 1941)都带有西部色彩,但是她最伟大的西部小说,当属《锡马龙》(Cimarron, 1929)。
(Ferber, 1931, 1935, 1942, 1929)这部小说在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电影改编也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以男作家为主导的西部历史小说书写。
费伯的历史小说创作注重史料的收集和细节的表现,《锡马龙》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就是1889年的俄克拉荷马“抢地热潮”(Land Rush)。
在动笔之前,费伯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做采访和阅读文献资料,她对“抢地热潮”时期的拓荒心态、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以及后来的石油热进行了深入调查。
她希望在小说中将传统的西部叙事与“女性视角、印第安人以及其他的少数族群问题”糅合并平衡处理(Smyth, 2010)。
费伯笔下的西部是一个充满冲突和活力的场域,它融合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白人和印第安人、男人和女人、自然与工业之间的制衡。
小说男主人公杨 西·克拉瓦特(Yancey Cravat)代表了当时美国人躁动不安、渴望开拓的情结。
他执意放弃在堪萨斯州稳定安逸的生活,带着妻子萨布拉(Sabra Cravat)来到了俄克拉荷马州,诱因是俄克拉荷马州为了刺激发展而发布的抢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