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周处》巩固练习
文言文复习-周处--答案版

五、周处
一、150个实词
1. 周处年少时少年轻,少年,年纪小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实实际
3.实际三横唯余其一余剩下
4.处与之俱俱一起,在一起
5.乃入吴寻二陆入进入,与“出”相对寻找寻
6.更相庆更交替,轮换,更换
7.行数十里行漂行,漂游
8.具以情告具全部,详细
9.并云欲自修而年一蹉跎修修正云说
10.且人患志之不立志志向
11.或说处杀虎斩蛟说劝说,说服
12.并皆暴犯百姓犯侵害,危害
13.义兴人谓为三横为是
14.终为忠臣为变成,成为
二、翻译
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二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人称(他们)为三大祸害。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斩杀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大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3.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周处)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死了)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也被世人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4.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况且人就怕没有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彰显呢?
5.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在水中)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了几十里远。
6.乡里人皆谓已死,更相庆。
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相互庆祝。
《周处》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周处》一文中,周处被形容为一个怎样的人?
A. 温文尔雅
B. 凶残暴虐
C. 胆小怕事
D. 机智多谋
答案:B
2. 周处最终是如何改变的?
A. 通过自我反省
B. 通过他人劝导
C. 通过环境改变
D. 通过法律制裁
答案:B
二、填空题
1. 《周处》中,周处最终_________,成为了一位_________。
答案:改过自新,受人尊敬的人。
2. 周处在改变之前,曾被_________所困扰。
答案:恶名。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周处》中周处改变的过程。
答案:周处在《周处》中最初是一个凶残暴虐的人,他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恐惧和憎恨。在他人的劝导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决定改过自新。他通过自我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最终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2. 《周处》一文传达了什么道理?
答案:《周处》一文传达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改正,这样就能获得新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论述题
1. 论述《周处》一文中周处改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
答案:周处改变的内在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反省和觉悟。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伤害,这种自我认知促使他开始寻求改变。外在因素包括他人的劝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人的劝导为他提供了改变的动力和方向,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则为他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周处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转变。
《周处》同步练习及答案

《周处》同步练习及答案一、《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
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二、周处(238—299年[1]),字子隐。
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三、常识填空1、《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为南北(朝代)刘义庆(人名)编撰2、古代往往以地名或官职名作人的别号。
本文中“平原”指陆机这是因为他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这是因为他曾任清河内史。
3、“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化用而来。
四、重点句子翻译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xiá气.,为乡里所患.。
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指“好争斗”的意思。
为:被。
患:祸害(认为是祸害)。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是祸害。
2.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bào犯.百姓。
周处阅读理解及答案

周处阅读理解及答案周处阅读理解及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周处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周处》自测练习及答案

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凶暴强悍)侠气(任性使气),为乡里所(表示被动)患(认为是祸害)。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一起)皆暴犯(侵害)百姓。
义兴人谓(认为)为三横(三害),而处尤(尤其)剧(厉害)。
或(有人)说(劝说)处杀虎斩蛟,实冀(希望)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有时)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在一起)。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都)谓(认为)已死,更(交替,轮换)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才)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改正)意。
乃(就)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全部,详细)以(把)情告,并(并且)云(说)欲(想要)自修改(修正行为(改正错误)而年已蹉跎(虚度光阴),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以……为贵,看重)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还)可。
且(况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何忧令(美好的)名不彰(彰显传扬)邪?”处遂(于是)改励(改过自新),终为(成为)忠臣。
一、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二、内容理解1、文章精选了“(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展现了周处的(凶强侠气)和(勇于改过)的性格特点。
2、本文叙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的故事,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有所成就)的主旨。
3、“古人贵朝闻夕死”是从(《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化用而来。
三、翻译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特别厉害。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4、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才知道被人们当作是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5、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处

1、《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_______,为_______(朝代)_______(人名)编撰。
2、“朝闻夕死”一词与下列哪个句子的含义有相似之处?( )
A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B 浪子回头金不换
C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周处被义兴人看做是“三害”之一,是因为他“_______”
4、周处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做祸患而决心改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谁_____的教诲与开导,使周处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和道路,而最终成为忠臣孝子的?
6、这篇文章通过周处 ___ __(此处填一四字成语)的故事,说明了“______ ____”,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7、作者在叙述中略写了周处杀虎的经过,详写其斩蛟的过程,这样写的原因是
蛟难斩,时沉时浮,时间长,以致百姓以为他死了,更相庆,这才激起周处改过自新。
【参考借鉴】上海中考课内复习《伤仲永》《周处》《卖油翁》同步复习拓展.doc

一、课文回顾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 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符合了。
知识点(三)课文内容、中心、道理启示把握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 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首先写仲永幼时显露异才。具体形象的表现仲永天赋之高,同 时点出其天赋被不断“挥霍”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后文交代方 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余闻之”到“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减。“又七年”至结尾, 写仲永二十岁时才能消失净尽,成为普通人。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的学习。
《周处》
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积累
因 此 多 年 来 为 中 学 课 本 必 选 篇 目 。这 篇 文 章 的 成 功 之 处 在 于 将 熟 能 生 巧 这 个 大 道 理 .用 一 个 生 动 例 1: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内容理解:
本文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卖兴油“翁三害”欧之阳首修,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能
陈可康贵肃 的是公周尧处咨能善够射从,乡当人世的无反双应,中公感亦悟到以自此己自的矜严。重尝过射失于,家进圃而听,取有贤卖人油的翁规释劝担,而幡立然悔,悟睨,之弃,恶久从而善不。去 。 见其发这 有矢个 用十 故 的事 人中告 。八诉九了,我但们微一颔个之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
《伤仲永》《周处》文言文复习

第一单元《伤仲永》《周处》文言文复习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世隶.耕。
2.父异.焉 3.即书.诗四句4.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6.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父利.其然.也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不能称.前时之闻。
10.泯然..众人矣。
11.为.乡里所患.。
12.并.皆暴犯..百姓。
13.义兴人谓为..。
..三横.,而处尤剧14.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15.蛟或.浮或没. 16.处与之俱.。
17.乡里皆谓.已死 18.竟.杀蛟而出19.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20.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21.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22.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23.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二、翻译下列句子: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6、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7、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8、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三、回答问题:1、《伤仲永》一文节选自《》作者(朝代)的(姓名)2、“”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的结局。
(用原文语句回答)3、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4、课文《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编撰的《》一书。
5、故事从周处“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们的道理。
6、本文结尾写陆云对周处说的一番话的意思是:。
7、“乃入吴寻二陆”中的“二陆”是指当时(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
文中的“平原”和“清河”是他们的。
8、“朝闻夕死”语出《》:“朝闻道,夕死可矣。
”陆云引用这句话的作用在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复习:《周处》
2018年5月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选自《世说新语》,其编者(注意:不是作者)是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课文记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能浪子回头,成为有用的人”的道理。
2.周处的人物形象:
①早年“凶强侠气,为害乡里”。
②杀虎斩蛟表现其“勇猛无畏”。
③从寻访二陆到终为忠臣表现其“勇于改过,痛改前非”。
3.写作特色:
①选材精当。
“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周处的个性特点。
②侧面描写。
以乡人对周处的评价、态度来表现周处为害乡里的形象。
③衬托手法(正面衬托)。
以虎、蛟来衬托周处之“横”、之“勇”。
④描写细致(杀蛟之凶险,乡里相庆的场面,周处欲改过而恐年已蹉跎的心理活动)。
三、习题
A套
阅读《周处》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编撰者是朝文学家刘义庆。
(2分)
2.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知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C.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知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D.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3.本文以里人相庆来表现周处年少时(用原文)的特点,属于描写,并以周处终成忠臣的结局揭示了的道理。
(3分)
B套
阅读《周处》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它的编撰者是南北朝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在乡人眼里,周处是比虎和蛟更为可怕的祸害。
B.文中有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过程中的实际行动。
C.文章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D.文章告诉我们: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成为有用的人。
C套
阅读《周处》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三害”是指蛟龙、虎和周处。
B.周处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
C.二陆的规劝最终促使周处决心改过自新。
D.文章告诉我们: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
D套
阅读《周处》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_(人名)编撰的《世说新语》。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具以情告
3.周处从年少时的“三横“之首到”终为忠臣”,实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考题链接
2012届松江二模卷
阅读《周处》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选自由南北朝时(人名)所编撰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3.下列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3分)
A.同乡人“更相庆”是因为他们以为周处和蛟龙都已死了。
B.周处杀虎斩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骨子里所具有的英雄侠气。
C.本文主要通过“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件事表现人物个性。
D.本文通过周处的事例告诉我们: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2013届普陀二模卷
阅读“周处年少时……有自改意”,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3.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周处、蛟、虎是危害义兴乡里的三大祸患 B.周处刺虎击蛟的行为可以显现出他的勇猛C.乡人“更相庆”的行为印证三害中“处尤剧”D.周处不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体现其不知者不罪
2017静安二模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4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10.周处从“三横”之一到“终为忠臣”,以下对其蜕变原因概括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里人的劝告
B.自我的反省
C.自己的行动
D.贤人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