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 -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也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
《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
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是那么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取舍与待人接物。
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其他同题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说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劳动文化。
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
河南省商丘市高二下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精校】.doc

下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
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
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
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
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
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
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
,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
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
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
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
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
商丘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商丘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2017·营山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③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周梦蝶、杜鹃悲啼两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的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7分)2. (7分)(2020·宜宾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唐朝数学家僧一行曾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那时,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
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一个惊人的事实被展示了:简洁的规则和黑白两色的棋子,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
于是,一种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
围棋并非一个特例。
我们会从全国各地的“非遗”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
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编程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商丘一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商丘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商丘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发生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多人伤亡,但由于道路被堵,救护人员只能安步当车,步行去抢救受伤人员。
B . 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C .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楚霸王一把大火,使得咸阳焦土一片,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D . 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2. (2分)下列句子的排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③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④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⑤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⑥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
A . ⑥①②④③⑤B . ③②④⑤⑥①C . ①②④③⑤⑥D . ③⑤⑥①②④3. (2分)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们。
——比喻,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素淡、和谐,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B . 美国包着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借代,通过两种典型事物透射出老舍对北平平民生活的眷恋,也表现了老舍的民族自豪感。
C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夸张,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D .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
河南省商丘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河南省商丘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晰。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国小说观赏》《现代诗歌散文观赏》。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的俗讲变文始终被学术界称为“章回之祖弥”。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深微繁富,领悟不简洁,和尚就在寺里接受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解并描述佛经,这种讲解并描述佛经的话本就是俗讲。
五代时有种说唱变文极为盛行,叫作“转变”,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是单个人即能说唱的讲经文。
由此可见,俗讲变文乃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讲经,陈寅恪曾经论述:“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易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多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干脆关系”。
由此足见,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俗讲变文源于僧侣讲唱经文的仪式与体制,而佛经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散文中掺杂着不少韵文的成分,明清章回小说中也接受讲唱交替、韵散结合的形式,让人们清晰地辨析出其对于俗讲变文的继承痕迹。
唐代“俗讲”、“变文”正文的前后分别有“押座文”和“解座文”,都是接受诗歌或韵文的形式。
前者是总体叙述故事内容,点明主旨大意,渲染氛围,并以此使听众宁静下来,并引起下文。
讲经终场的结束致语则为“解座文”,内容为索取布施或调侃。
例如:《破魔变文》《降魔变文》这两篇变文既有开讲前的押座文又有散场前的解座文。
唐代俗讲变文中韵文和散文相结合接受交织并用的形式,文章的叙述主要靠散文来完成,韵文是用来歌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家李广田曾经说过:散文的特点就是“散”。
散文的长处大概在于自然有致,而无矜持的痕迹,它的短处却常常在于东扯西拉,没有完整的体势。
他还形象地描画散文的行文,说散文“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地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应该如何利用“自然”之长而回避“随意”之短呢?这里就需要对散文的“形”与“神”进行了解与辨析。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能一目了然。
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地琢磨才能感受得到。
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
好的散文应该是形神兼备的。
“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要做到形神兼备,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
前者指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后者指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
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
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显得十分紧凑。
所谓“形散”,就是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
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的跨度很大,筒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显得摇曳多姿。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
好的散文应该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
“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
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
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时辩证统一。
大家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形”而准确地抓住“神”。
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他们构成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散文的形与神》)1.下到对散文”形”和“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属于散文的“形”,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属于散文的“神”。
B.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从某个角度说是相同的,即都是依靠对“形”的描绘来表达思想、情感、精神、气质。
C.“形散而神不散”仍旧是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散文靠“种不散”来统摄“形散”,“形散”是表象,“神不散”是内涵。
D.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散文,要么组接方法隐晦、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不易把握,要么形式内容单一,称不上好的散文。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散文家李广田认为散文的长处和短处都源于散文的“散”,长处表现在自然,短处表现在随意。
B.对散文的“形”与“神”进行充分了解与辨析后,写作时就能发挥散文的“自然”之长,回避“随意”之短。
C.散文的“形”是散文表面的东西,相对浅显,散文的“神”是散文深层次的东西,相对深刻。
D.一篇散文必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散文的“神”,“散漫”的段落是散文的“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散文比喻成一条随势而流最终归于大海的河流,其实就形象地说出了一般散文的主要特点,即形散神不散。
B.“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神”,再好的想像,再丰富的语言表达都无法支撑起一篇散文。
C.好的散文“放得开,收得拢”指的是,可以在想象和思维跨度上放开,但在行文笔法和思想主旨上要收拢。
D.“文眼”是属于散文“形”的范畴,通过对文眼的分析、综合、归纳,可以更好地感受散文“神”之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
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
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进封都乡侯。
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
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
”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
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其见知信如此。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
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
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三国志•吴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到见亲任,专典机密典:掌管。
B.权怒,收嘉系狱系:拘囚。
C.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固:巩固。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戚:关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孙权对是仪信任的一组是①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②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③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④权遂舍之,嘉亦得免⑤权曰:“仪俭,必非也。
” ⑥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仪功勋卓著。
吕蒙图谋袭击关羽,是仪劝孙权采纳并随同征战;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出使蜀汉,并与之修好。
B.是仪刚正无私。
刁嘉被诬告诽谤国家朝政,面对朝堂威势,是仪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事实真相据实回答,最终挽救了刁嘉。
C.是仪不背后论人。
以至于孙权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是仪则以怕自己愚见干扰皇上视听来回答。
D.是仪清贫俭朴。
他不穿华贵的衣服,不吃讲究的饭菜,家无储蓄。
八十一岁无疾而终,临终前嘱咐要用素棺,以平时所穿衣服下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5分)(2)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敌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8.诗歌前两句是如何描写柳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请赏析诗的后两句的表达意蕴。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2),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风之积也不厚,。
(庄周《逍遥游》)三、现代文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半张纸(瑞典)斯特林堡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
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
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
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
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
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
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
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
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
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生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画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共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
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士”。
什么修士?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
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
这是他的岳母。
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
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
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
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
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