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技法点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3鉴赏诗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3.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照。
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
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 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 己孤寂无依。
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 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然挺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 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 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 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试分析一下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虽是咏梅,
但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因此解答此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
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 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
Hale Waihona Puke 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最重要的表达方 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如何读懂诗歌: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李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运用想象与联想,采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描写了“潺潺水声”“瑟瑟秋风”“村庄”“钟声寺 庙”等画面图景。诗人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 和趣。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
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 内容的表达。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
如何读懂诗歌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
(一)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 ( 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 )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 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具体作用如下:
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 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
(三)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
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 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 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注】
杜
甫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2】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二】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手法1、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最新整理)2018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24
三、从内容如何体现主旨看:1、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2021/7/26
25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
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
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
22
❖ [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 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 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 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 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 铺垫。
2021/7/26
23
三、从内容如何体现主旨看:
1、卒章显志, 2、曲笔, 3、以小见大等
2021/7/26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2021/7/26
7
一、从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看:3、以景结情(详)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 景
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
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
例2
山 居 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
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
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
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
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 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
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
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 (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 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 (分析效果)
3.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 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5.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 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鉴赏诗歌表达技巧:4.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云水的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
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 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 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 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
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风(其十五)
李
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 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 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 学家,齐国人。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 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 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
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018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

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四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
果。
【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
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2021/10/10
14
类题指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选择其中两种修辞说出其表达效果。
21
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
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 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 融于自然界中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具体事物中。诗 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2015
全国卷I 全国卷II
2014
全国卷I 全国卷II
2021全/10国/1卷0 I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金陵望汉江》 李白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杜甫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律诗 宋·律诗 唐·律诗 唐·古诗 唐·古诗 宋·律诗
(202步1/10/骤10 3)表现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
16
真题再现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 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 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 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2018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知识清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描写
“态”分为动态和静 态, “味”是触觉角度。 立足点的变化,有移步 换景、定点换景、换点 定景等;角度的变化, 有俯视、仰视,远景、 近景,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味觉等
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 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 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 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 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 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 忘返的心情 (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 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刻画人物 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而使人物形象 丰满、 鲜明、 生动。 如赵师秀的 《约客》 : “黄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 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 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 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 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 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 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 焦虑心理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 议论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 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 好恶、喜怒、哀乐等主 抒情 观感情。抒情分直抒胸 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情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 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 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 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 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比拟 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