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审核版)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乾安七中2020-202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涂好答题卡,并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17届高三语文二检卷答案

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D(说法绝对。
原文中“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只是推测,因此不能说“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2.C(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依据只是“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不包括西王母“后演变为月神嫦娥”。
)3.B(理解有误。
从《中秋月》其诗及上文语境来看,《中秋月》是抒发“人生变化无常”的“浩叹”,并无思念友人之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D(3分)(A项“用通俗的比喻”理解错误,该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理解错误,从文中看,老人们坐在这里表面是享清福,实则是活受罪;C项“让他内心深感愧疚”理解错误,从文中“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来看,保斤并没有为此深感愧疚)5.(5分)①更能体现保斤内心的孤独。
保斤始终不言语,并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没法与儿子以及其他人交流,他们不理解,也没考虑他的想法和感受。
②有助于表现保斤沉默内敛的性格。
将外部的语言转化为“心想”“心说”等心理活动,更有助于表现其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也表现了他沉默的性格。
③有助于突出保斤的无奈和苦闷。
让保斤的不言不语与儿子的不断催促、唠叨、埋怨和其他人的善意嘲讽形成鲜明对比,在不说与说的对比之间突显其苦闷。
④增添了小说的悲凉意味。
保斤的不言语是一种无声的坚持和抗议,也是一种无奈的隐忍和妥协,一个只是不想闲坐等死,只是不想荒废土地,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尽一份力的老人,面对儿子的“孝顺”,能说什么呢?[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意图”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6分)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吉林省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吉林省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史向前、周智深、魏冰戬、崔洋、王宠、马志杰审题人:杨静、许凤军 2017年2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2017年3月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新课标Ⅱ卷)语文卷

绝密★启用前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袁正领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
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
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
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
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么是败亡之道。
普通中学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

D.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是风力发电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造成了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风力发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经过五年的迅猛增长,已经达到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的。
A.由于风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视风力发电。
B.要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就必须加快推动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C.2015年我国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可以说我国风力发电是疾驰发展的,呈现出快跑的态势。
专家认为,我国风电能迅猛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性、补贴的力度大、投资者涌入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风电疾驰发展的脚步相挟而来的是弃风限电问题十分严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全国弃风率为10%;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高峰,为17%;2014年全国弃风率为8%,同比下降4%。但今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加剧,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8%,同比上升6.8%。
B.风力消纳问题是指风力发电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再输送出去加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状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参考答案及赋分说明1.B(原文表述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2.B(是“新增9800万千瓦”)3.A(扩大范围、因果未必成立)4.C 原文第4自然段“木工便是他的天命,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才可能成功。
”选项“只要·…就…”绝对化。
5.(4分,答出两点即可)(1)给学生上第一课,让学生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或:知道自己的优势、喜欢干什么和将来干什么)(2)让徒弟们趁早挨骂(对挨骂甘之如饴),先挨骂说明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
(3)除了自身技艺好,还要懂得体察客人所需(诚心诚意对待顾客,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职业)(4)年近古稀还亲手教学徒怎样使用工具。
6.(5分。
一条1分,角度全给满分)(1)他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将喜欢做的事和擅长做的事结合到一起,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木工学徒。
(2分)(2)他有眼光去研究深造,开阔视野:放弃上班赚钱,而是努力考入研究所,具备了普通木工不具备的眼光。
(2分)(3)他用一生的努力来追求“天命”:把工作完成到极致,到老也亲力亲为(始终如一地坚持工匠精神)(1分。
或其他答法:如诚心诚意对待顾客;广泛涉猎)7.A、D8.是一个刽子手。
(1分。
或“卖人血馒头的人”)通过动作描写来塑造这一形象的。
(1分)通过“抢”“扯”“裹”“塞”“抓”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的狠毒与蛮横,“捏一捏”处可见他对这一买卖是非常的熟练,可见他的卑鄙与贪婪。
(2分)9.(6分)(1)茶客们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他们对革命者夏瑜没有丝毫的同情,有的是气愤,对牢头打了夏瑜而感到高兴,说明这是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形象(中国人)。
作者对他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分)(2)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拯救国人,而国人却并不理解,反而为统治者叫好,说明这场革命(辛亥革命)并没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可见也不是中国的救世良药。
2017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须知:l.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姓名、学号分别镇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做在本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楔.(xiē)子笼.(lóng)统脾气拧.(nìng)白发皤.(pó)然B.狷.(juàn)急疮.(chāng)痍冲.(chòng)劲儿灯影幢.(chuáng)幢C.针灸.(jiǔ)夹.(jiá)袄行.(háng)道树髀.(bì)肉复生D.说.(shuō)客亲.(qìng)家眯.(mí)了眼博闻强识.(zh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当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催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用各种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之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的惨淡出身了。
B.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
C. 周杰伦以他正面健康的形象、出色的音乐禀赋,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被誉为新一代娱乐天王,拥有不计其数的铁竿粉丝。
D. 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一项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7年整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近400万字《归有光全集》昨天在沪首发,其中绝大多数作品为精心整理后面市。
B. 在消费者对价格因素比较敏感的条件下,流通企业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商品成本,进而..降低销售价格,才能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C. 如果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即使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再多的困难户,也难以改变人们心目中干部作风漂浮的印象。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乾安县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安七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填写涂好答题卡,并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
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皆可入书。
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
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B.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D.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B.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C.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
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周室的宫女们为其策划了一个计谋。
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家书”是书信的一种,专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或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留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
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着兜鍪处,颠发尽秃。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 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 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 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统为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
B.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这里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亨信能为军民着想,很有主见。
在军田征税问题上,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他说出不能征税的理由,最后皇上采纳了。
B.亨信以国事为重,为人正直。
蒋贵讨伐阿台、朵儿只伯,以粮食军饷没跟上为由,带领军队撤回,罗亨信劝阻无效后上书皇上,皇上让监督尚书将蒋贵革职。
C.亨信临危不乱,处事有法。
他关键时刻能够稳定人心,当大家都要逃出城时,亨信仗剑坐在城下,并且说:”出城者斩!”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城池,人心才安定下来。
D.亨信治军严谨,尽职尽责。
赤城等地诸守将弃城逃跑,他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他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守卫京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5分)⑵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秋霖①张维屏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 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 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 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①秋霖:秋天的淫雨。
8.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几幅画面?(5分)9.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是:,。
(2)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组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生沈从文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
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