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3(山行)北师大版 教案

第3课《山行》教案教学目标:(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
“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
“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
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
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
“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
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
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
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
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
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语文:第3课山行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3课《山行》教案教学目标:(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取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式: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同窗们,从此刻起,让咱们走进了《秋季撷英》这个单元吧。
“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
“秋季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季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
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季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固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景”“胜似春景”的感觉。
这是因为,“秋”的丰硕语义和秋季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令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咱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此刻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
“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他生活的时期唐帝国已一落千丈,他又本性刚直,不肯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理想。
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踊跃的追求。
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
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
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刘熙载以“英姿英发”(《艺概》卷二)来归纳他的独创风格。
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保守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七年级语文上二单元3山行教案3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3山行教案3【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初中语文】山行教案 北师大版

《山行》教案店子实验教学目标: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板书)上课起立一、初读古诗,临写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
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
师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
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
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生齐读二、品读古诗,感悟。
(一)、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3_山行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感情诵读。
2、一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生处”、“寒山”等,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1、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
诗人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或触景生情,或融情入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随古人一道赏景吟诗。
2、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赠刘景文》(示课件)师生齐诵。
3、《赠刘景文》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描写秋景的送别诗,唐代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最擅长写描写景物的古诗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杜牧去秋游吧--介绍一下作者(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杜牧(示课件)4、教师课件出示山行图(示课件),激情渲染:这是深秋的一天,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行驶在山路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红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学生自主理解课题的含义。
二、初读感悟、欣赏诗意1、听录音范读,生自由读诗(示课件),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你的快乐好吗?(生读)2、交流识字。
指导书写“枫,于”(示课件)。
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径---经---轻,于---干,猜一猜的方法,如:风吹树木枫叶红---枫,干钩“于”,加一加的方法,如:余+斗=斜,木+风=枫……3、过度: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了,学生自由练读(示课件),品析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生处”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示课件)“远上”:观察画面并提问: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的?只有一座山吗?谁能画一画呢?“斜”: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案北师大版《山行》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
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反复诵读诗词,读出诗的韵味,思索诗歌哲理。
”“欣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积累语言评价任务: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诗意,完成目标一。
2、品味诗句,感悟情理,完成目标二、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
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让我们随杜牧一起顺着山路而上,走进深秋的山林。
学生齐读诗文。
二、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
晚唐一位著名诗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检查《助学》的预习积累。
三、交流研讨:初读:识秋物,赏美景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听读时在诗中画出)明确: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2、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明确:霜叶3、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句子回答)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4、正是这样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明确:停车驻足5、让作者停车驻足的是霜叶的红,“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明确: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让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山行》教案(北师大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山行》一文,理解作者感受自然的心情,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并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2.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逐字、逐句、逐段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并能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山行》一文。
2.认识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法。
3.理解生命的意义,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感受自然的心情,并能运用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2.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课前预习、理解、思考、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2.阅读理解、分析、对话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比喻、夸张、意象等语言技巧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教师的解读和讲解,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深入理解文本。
3.小组学习与个人总结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讲解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你们最近是否有在户外散步或者登山的经历?”“当你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象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和情感?”由此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兴趣和好感,引导对本文主旨的思考。
2.预习导入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课文,并让学生看一下题目——《山行》。
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预测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手法等。
3.钩子引出老师藏在教室窗外一张卷有“山行”的纸。
老师让学生先看窗外的山以及纸上的“山行”,在对这两者的描述和解释中,体验描写和抒情的不同。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山行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
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斜:这里读xiá寒山:深秋时的山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
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P26)
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P27)
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
(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
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
情由景生,境由心生。
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
2.体裁:词。
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
(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千嶂zhànɡ里燕yān然未勒lâ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黯àn乡魂追旅思sì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
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
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
(P27-28)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
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