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秋天教学反思1《秋天》这篇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会认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人字头”“木字旁”“口字旁”三个部首和认识横钩一种笔画;教学重点是感受秋天景象的美丽。
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先由谈话导入,我问孩子们一年有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孩子们张口就答:一年有四个季节,现在是秋天!从而引出了课题。
为了锻炼一下孩子们的说话能力,我随即问道:那你们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这一下激发了孩子的表达欲望,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同学说:秋天,叶子都变黄了,有的同学说:秋天,大雁开始往南飞,还有的同学说:秋天,果子都成熟了。
听到有同学这样说,我马上追问:“那你们知道,秋天成熟的果子都有哪些吗?”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有的说:玉米,有的说红薯,有的说梨,还有的说石榴,柿子,花生等等,这一下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趁着孩子们这个热乎劲儿,我赶紧引入正题,让孩子们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秋天的。
最后,我们总结出了__是从“天气、树叶、天空、大雁”四个方面描写秋天的。
通过这些事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及让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重点指导朗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孩子自己尝试读,然后指名读,赛读等形式,孩子们最后读的越来越好!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忘了强调课文里出现的不同的“一”字的读音。
2、在指导生字书写时,没有进行逐一指导,导致有些孩子书写不规范。
3、整节课节奏比较拖沓,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及时完成。
总结原因是因为我没有进行充分备课,完全凭借之前上课经验去上。
反思自己以后还是要充分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效率!秋天教学反思2拼音教学结束了,今天就要开始识字教学了。
一、复习旧知,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开学时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学,很多学生学后都忘了很多,今天这节课课前领着学生先进行了复习,读课文,背课文,拼读一类生字,按部就班,和孩子们一起再回忆了第一单元。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秋天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课程计划:秋季课程计划(反思教学)小班音乐活动秋季课程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要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映等内容,并在歌唱时进行相应的动作,在秋天的落叶和落叶上创造不同的动作表演。
情绪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小班级音乐活动课程。
来看看秋季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1.在做相应动作的同时与音乐一起唱歌。
2.创造不同的动作来表达秋叶和树叶的情感。
我喜欢参加歌曲表演,感受秋天的美丽。
4.愿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要点:活动重点:你可以和你的音乐一起唱歌并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困难:尝试为秋叶和落叶的情绪创造不同的动作。
活动准备:歌曲PPT活动程序:一,谈话,引领主题,激发孩子爱秋天,爱秋天。
节奏:小手拍,秋天来了,小叶漂浮.(节目PPT)老师:嘿,什么飞?(叶子)它是什么颜色的?老师:哦,秋天,天气很冷,孩子们穿上厚厚的衣服,婴儿的叶子变黄了,风妹妹吹走了,离开了大树妈妈,飞到我们班上,来和孩子们玩耍。
游戏,你欢迎吗?让我们向叶子宝贝问好。
老师:孩子们,你喜欢这个秋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很可爱。
那我们一起谈谈秋天吧!(带孩子说:秋天是秋天,秋天多么可爱!)第二,唱歌,感受节拍速度。
老师:看,宝宝有很多叶子,让老师唱一首歌欢迎他们!2.老师唱歌《秋天》老师:你听到了什么?老师再次带着音乐唱歌,引导孩子学会与老师以连贯,自然的声音唱歌。
4.让孩子们和音乐一起唱歌。
(观看视频并根据实际情况多次重复练习)第三,孩子们学会唱歌,拍手感受节拍。
老师:孩子们,你看,老师的歌声已经吸引了很多宝宝的叶子,还有大叶宝宝,小叶宝宝。
老师:孩子们也和老师一起唱这首歌。
当他们拍手时,他们唱得很好,但是当他们拍手时,他们必须拍摄,声音很好。
(拍手时唱歌,2至3次)第四,引导孩子们在做相应的动作时唱歌老师:孩子们唱得非常好,叶子宝宝跳舞,我们添加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做自己的行为,好的孩子可以一起表演。
秋天教学反思15篇

秋天教学反思15篇秋天教学反思1《秋天到了》是一篇写景散文,__抓住时间特点,选取初秋季节典型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一副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秋景图,展现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及迎接秋季的喜悦之情。
全文有三个自然段,每段观察角度、观察点各不相同,合起来构成一幅秋季全景图。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让学生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
利用多种形式、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出赞美秋天的话,培养表达能力。
在学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犹未尽之时,设计了让学生在读和说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落实。
本节课中,师生关系融洽,我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地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鼓励、等待与欣赏中,学会阅读,使阅读理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教师用内在感召力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总的回想这一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比如说教学准备还不够充分课件如果能动起来就更好了尤其是“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和“树叶黄了,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进行比较时真的有树叶从树上漂落就更好了,还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得不够充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这些不足。
使我的每一节课都充满阳光,充满笑语,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会学知识,学会知识,真正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秋天教学反思2本课成功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这我想是本节课的最大特色与亮点,优美的、处处弥漫秋天的气息的课件,尤其适合诗歌的教学,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一年级语文《秋天》原文及教学反思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秋天》原⽂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秋天》原⽂ 秋天到了,⼩草黄了,树叶也黄了。
⼀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野⾥,稻⼦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地⾦⼦。
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的笑脸。
红玛瑙似的⾼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苹果的脸涨得通红。
⽯榴笑得咧开了嘴。
⽔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阵阵清⾹。
打⾕场上,丰收的粮⾷堆得像⼀座座⼩⼭。
公路上,运粮⾷的汽车来回奔跑。
⽥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们的笑声。
【篇⼆】⼩学⼀年级语⽂《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篇写景散⽂。
课⽂抓住天⽓、树叶、天空、⼤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全⽂有三个⾃然段,每⼀段观察⾓度、观察对象各不相同。
第⼀⾃然段以天⽓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
第⼆⾃然段取仰视⾓度,写出天空的蓝和⾼,以及雁阵的飞⾏⽅向和队形变化。
第三⾃然段⽤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到来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为认识“秋”“⽓”等10个⽣字和⽊字旁、⼝⼦旁、⼈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等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注意“⼀”字的不同读⾳,背诵课⽂;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认识⾃然段。
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先引导学⽣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掌握3个偏旁,这是学⽣第⼀次学习偏旁,偏旁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有⾮常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新教材优秀教案]:小学级语文上《课文: 秋天》--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二)
![[中小学新教材优秀教案]:小学级语文上《课文: 秋天》--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二)](https://img.taocdn.com/s3/m/e837c43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6d.png)
[中小学新教材优秀教案]:小学级语文上《课文:秋天》--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二)小学级语文上《课文:秋天》--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第二十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美丽,感受自然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对于诗歌及其表达方式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2.教师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如落叶、凉爽、果实等。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秋千”、“风筝”、“葫芦”等,并让学生读一遍。
3.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诗歌鉴赏(25分钟)1.教师让学生听一首秋天的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丽。
2.教师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四、语言表达(20分钟)1.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一首秋天的小诗,并让学生朗读。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秋天的事情,并让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通过诗歌鉴赏和语言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是,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部编版1.秋天 教学设计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

1.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秋、气”等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生字和笔画横撇。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3.认识自然段。
4.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5.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陶冶情操。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1.孩子们,一年有四个季节,依次是春夏秋冬。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回答)谁能说说只有秋季才有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欣赏秋季景色。
2.播放表现秋季美景的视频。
3.指名学生说说在刚才的视频里,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受。
4.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秋天》,去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吧!(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1.学生朗读课题。
教师圈画出课题中的生字“秋”,并指导学生识记。
(1)课件出示卡片图“禾”和“火”,让学生观察两个字与生字“秋”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白可运用熟字相加法识记“秋”的字形:禾+火=秋。
(2)课件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并借此明白可以用猜字谜的方式识记生字的字形。
禾姑娘遇上了火姑娘,头碰头脚挨脚,变成了秋姑娘。
(3)指名学生给生字组词。
(秋天、秋千、秋季、秋风)2.学生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认真听教师范读课文,听后说说课文写了秋天的什么。
(指名回答,学生互相补充)天气、树叶、天空、大雁。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含轻声的词语和“一”变调的词语。
凉了(le) 黄了(le) 叶子(zi) 来了(le)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1)学生齐读词语,识记生字“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秋天》课文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前,我设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几个目标: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学会描写秋天的常见事物和景象,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达到了这些目标。
教学内容安排根据教材内容,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秋天的特点、秋天的变化和秋天常见事物的描写。
在每个部分,我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教学手段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和实物演示等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秋天的特点与变化,培养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表现与反馈在本次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度和浓厚的研究兴趣。
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观点,并展示了对秋天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通过课堂讨论和反馈,我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学改进建议尽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也发现了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互动游戏和小组合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意识。
其次,我可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进程。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秋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创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秋天教学反思1《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
《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
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表达。
诗不长,仅三节。
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
诗人将视野投向农家生活,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在明朗纯净的诗意中表达了对秋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但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比较少,因为温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特点,秋天的季节特点并不明显,而对于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农家的秋天更是遥远,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对秋天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秋意,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是本课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本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
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的“一书、一板、一粉笔”较为枯燥的教学模式,而把优美的诗文、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等美好事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
这堂课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寻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听秋天)——感悟秋天几处环节。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语》配上一幅充满秋意的唯美画面,开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带入秋日的宁静悠远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这片宁静悠远的秋意中正式上课,揭开了秋的第一幅画面,我用带着恬静而又悠扬的曲子,用蓝天、白云、蜻蜓、稻谷等组成的FLASH动画,用诗般的语言营造一个诗意的秋天,既让学生沉静在诗意之中,又为下面学习诗歌、解读秋天做好了铺垫。
假若用传统的方式导入,是将秋天“讲”给学生听,那么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进学生的心理。
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秋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全诗共七小节,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
当然本文也重在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自我感觉良好的方面:
1、端正教研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上《秋天》一课之前,我深入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反复修改,最终确定教学设计。
接着,修改制作与教学设计相应的课件,下载课文朗读等。
2、学生预习很充分,课堂表现优秀,非常给力。
3、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我揭开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秋天的成语、诗句,对学生的发言大加赞赏,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语言。
4、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方法,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朗读。
且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
第一次倾听课文朗读,学生有了很好的模仿样本,也确定了感情基调。
在第二次读书中回顾了课前预习,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
第三次是分小节检查朗读课文,接着,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最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进行朗读比赛,读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
这样一次一次的读文,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5、重视字词教学。
作为四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仍十分重要。
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
同时,这些教学并不是生硬地灌输、告知,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发现,去研讨,从而习得新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
比如,“羊肠小路”一词的理解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词语,又出示图片帮助
理解,学生很感兴趣。
我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非常注重课堂上的积极评价,不停地鼓励、赏识孩子,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让学生整节课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为学习课文营造了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今后有待改进的方面:
1、在生字的学习方面,我应该把分析重点字形与写字结合起来,这样既紧凑,又会节约时间。
课堂上有一时的疏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得也不够到位。
其实课堂上我就有觉察,听了同事的议课,更肯定了我当时的想法。
2、对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环节,设计得也有小问题。
为了照顾到大部分学生,我特地降低了坡度,但设计得有些内容似乎有部分重复,不够精炼,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导致原计划中的第一部分没有时间完成,只好临时放弃了。
其实只要节约三五分钟,就会更完美了。
3、教学前,对于课堂语言,特别是过渡语,我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课堂上有时口语太多,还是做不到得心应手,不够精炼。
4、议课时刘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成语“硕果累累”中的“累”应读第二声,而我这几十年来一直读成第三声,没有谁发现我读的不对,我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读的是错的,更从没想过要去查一查词典。
事后,我特意上网查了查,证明了她说的是对的。
我很吃惊,我想:若不是这次公开课,说不定我会一直错下去,直到一辈子。
还有关于“葡萄”第二个字是读轻声还是读第二声的问题,网上还没有定论,两种说法都有。
汉字太深奥了。
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真是一件开心的事!要想上好一节课可不容易啊,我今后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