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品读人物语言体会表达效果——《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精品
4下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学过程:一、教师引领,品读第一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看杏花的情景。
师:(引读)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多美啊!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把你印象深的词语圈出来,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想。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圈,边思边写。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圈的是“弯下腰来”,从这个词我觉得竺爷爷对邻居小孩很慈祥。
师:同学们,你们说,竺可桢爷爷为什么弯下腰来和小孩子说话呢?生(故意弯下腰)我从“弯下腰来”猜测竺爷爷个子很高,大人跟小孩讲悄悄话必须弯腰。
(师动作演示“弯下腰来”并用手抚摸着学生的头)生:说明竺爷爷很和气。
生:说明竺爷爷待人很亲切。
师:老师送大家两个词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齐读。
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生:我从“习惯地问”知道了竺爷爷一向都这么细心认真。
生:(滔滔不绝地)我觉得“又”也说明了这一点,“您又看花啦?”我从“又”字也看出竺爷爷常常来看花。
师:是的,细心的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就想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对吗?你们俩能连起来读好这两句对话吗?生:合读。
师:他们读得好。
你们知道为什么呀?生:读竺爷爷的话,突出了“习惯”这个词。
而他在读时还表演了孩子“仰起头”的动作,读出了孩子的天真。
师:你评得很准确。
继续交流。
生:“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
”说明竺可桢爷爷观察很仔细。
几朵花开了他都数一数,还看它们开的程度。
师:老师再送一个词给你们:“一丝不苟”。
生:(齐)一丝不苟。
生:我喜欢“泛”字。
杏花刚开的,还不多。
师:杏花刚刚开放,竺爷爷就在看花。
可见竺爷爷——生:一直在留心地看杏花。
生:竺爷爷很用心呢。
生: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从这句话我知道竺爷爷很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分角色朗读,品读字词,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竺可桢坚持长期仔细观察、追求精确的品质,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第一朵杏花》教案整合:启发学生阐述情感品质

《第一朵杏花》教案整合:启发学生阐述情感品质启发学生阐述情感品质在现代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已经成为了一项重点任务。
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可以启发学生阐述情感品质的好文章。
那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或教授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第一朵杏花》是一篇描写春天来临时,农民对春天的热切盼望及喜悦的小品文。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杏花的形容,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凝练而又生动,适合小学生的阅读。
二、情感品质阐述1.热爱生命与自然:本文描写的是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农民对于春天的欣喜和宣杨的期盼,这些都是源于他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文章中,描述杏树“发了些青蒂,划了些绿溜,略带出头的翠芽,像嫩嫩的娇儿。
”让我们想到的是生命的勃勃生机。
而作者在文章开头处采用的“雪花带着草香飘了”,则让我们回忆起春天的气息和万物复苏的情景。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农民那样,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
2.乐观向上的情绪:如果说热爱生命与自然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品质,那么乐观向上则是一种表现。
在《第一朵杏花》中,农民们的乐观向上,体现在他们不管遇到了多么困难的时间,都能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从他们期盼着宣杨的到来,到他们在杏花盛开时的欢欣鼓舞,再到他们心里那份无法言表的感动,都是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感色彩。
乐观向上不仅是一种情感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和习惯,我们能够从农民们身上学习到很多。
3.珍惜美好时光:学会珍惜美好时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时光的脆弱。
杏花的开放,只需要一个季节的时间,我们就能够欣赏到一年一度的美景。
而生命,本质上也是如此。
在珍惜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上,农民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们每一年都用全新的姿态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用无尽的热情迎接着杏花的绽放,就像此时此刻,他们并不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只因为他们过程中的美好令他们深陷其中。
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修改版]
![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ebbf2449649b6649d74767.png)
第一篇: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6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感悟精确用词的表达效果,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抓住关键词句子,边读边想,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求原”要素】【教学过程】课前积累:诵读春之诗《村居》(清高鼎)《咏柳》(唐贺知章)《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江南春》(杜牧)《春日》(宋朱熹)《游园不值》(宋叶绍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忆江南》(白居易)《惠崇春江晓景》(苏轼)一、谈话激情,读题导入1、读题导入:春日,万物勃发,百花齐放,在这“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百花中总也少不了杏花的身影。
那这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昨天竺可桢爷爷给小男孩和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第一朵杏花》。
(齐读课题)2、过渡:一年前,小男孩对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不能确定;一年后,他带着爷爷的嘱托,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你们瞧,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
二、品词析句,赏景对话1、读句想象,拓展描述:(1)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2)读着,听着,你的眼前闪现了怎样美丽动人的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绘一下吗?(3)学生交流。
(4)欣赏画面,师配乐描述画面:是啊,大家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春天来了,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河水,河水泛起了微波;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也被这轻柔的风吹醒了,伸了伸懒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儿悄悄地从柳树身上滑过,柳枝上长出了嫩黄的小芽;在她的爱抚下,杏花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了。
2、品词析句,感悟表达(1)现在,再读这句话,感受便不同了。
(指名朗读)短短25个字,却把刚刚同学们和老师描述的内容统统蕴含其中,法宝在哪里,你体会出来了吗?(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意思:(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写了哪科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课文的第一部分写的就是一年前的事,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部分,也就是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二、学习第一部分1、刚才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还不时地在书上做着记号,这样的习惯很好,希望一直保持下去。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讨论,解决疑问)☆竺可桢在问:“杏花哪天开放”时,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因为第一朵杏花对竺爷爷的研究有用处,他需要的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就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搞科学研究绝对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2、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①请一个同学来读这小节,注意突出加点的词。
②这里的“弯下腰来”说明了什么?“习惯地问”说明了什么?(作为一个研究物候的科学家,他只要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精确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的一丝不苟的科学行为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板书:一丝不苟③这里竺爷爷问孩子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④练习用亲切的语气读竺爷爷的话。
谁来试试。
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那你再来读读。
你们觉得他把这种亲切的语感读出来了吗?好,我们一起学着他来读好这一小节。
(齐读)3、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这是和蔼的花。
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练读每一部分的对话。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一个是旁白,还有一个就当评委吧。
开始练起来吧。
△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你堑亩潦槌晒ㄖ该粒愕挠锲芟耋靡浊小⒋认椋惆研∨⑺档幕岸恋煤芴煺妗⒒钇茫⒁饬擞锏鞯谋浠园滓埠芰骼⑷险妫牢拖窀鲂±鲜γ赖暮艿轿唬娌淮怼?br>过渡: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简笔画导入新课:1. 手绘一朵盛开的杏花,导:这朵杏花可能是春天盛开的杏花中其中一朵,也可能是春天里的第一朵杏花,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认识。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关于一朵杏花的故事。
2. 板书“一朵杏花”,齐读课题。
3.你觉得这是春天里第一朵杏花还是其中的一朵呢,说说你的理由。
导:竺爷爷和你想的一样,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文最后一段,它主要写了什么?二、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了解主要内容:思考:从这段话中,你觉得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A探究第一部分(第1---5 自然段)引导学习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划出对话中提示语,观察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以及标点符号。
2、从人物对话的提示语言中,可以看出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注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理解。
3.思考:竺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为什么嘱咐小孩子明年留心?从中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及心理活动。
4.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竺爷爷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
B探究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1. 过渡段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齐读第二次对话:2.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对话旁边加上提示语;•自学提示: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学习竺可桢爷爷精确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抄有关键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
淡红色习惯需要研究估计推算著名2、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第一朵杏花”写了关于竺可桢爷爷的一件事情。
那么,这件事情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二、继续学文,探究原因1、指名读出文中直接点明竺可桢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的原因。
(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2、读中理解句子含义:自由地读一读,把你觉得读的时候要强调的地方画出来。
3、指名反馈,教师追问为什么?“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
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
“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4、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朝读这句话。
(肯定、赞叹、佩服地)5。
教师导: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竺爷爷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请大家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1)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允许学生互相讨论)(2)指名反馈。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精品)

《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合作互动。
1.听写课文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一株泛红仰起吹皱精确估计掌握2.集体讲评,订正错误。
(课件出示)二、感受精神,学习写法。
1.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一位能够精确观察,而且是能够常年精确观察的竺可桢爷爷。
现在我们也和他一起看杏花。
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5自然段,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如能再现人物的动作会更好。
(小组练习,教师指导一个小组演读这部分)2.展示朗读,再现画面,捕捉细节。
(1)让教师指导的小组演读,组织倾听:注意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你可以提出哪些建议?(小组演读,有其他小组评价)(2)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在由一个小组展示,这一次注意看看竺爷爷看杏花和别人看杏花有什么不同之处?画出有关的语句来。
(课件出示)3.交流,你留意到竺爷爷看杏花时的动作、语言了吗?说一说。
(抓“数了数”;“弯下腰来,习惯地问”“补充了一句”“告诉他”等一再追问)你感觉竺爷爷看杏花和我们看杏花有什么不同?交流:(1)“数了数”——联系“从外面回来、便走近”“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说说,他数杏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体会对杏花的关注程度);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2)“弯下腰、习惯地问”——为什么要弯腰呢?(和小孩说话,很亲切)“习惯”你是怎样理解的?能用“习惯”说个句子吗?那你能用“习惯地问”说个句子吗?再读读这句话,结合他问的问题,说说从“习惯地问”可以读出什么?(经常地问,非常关心这件事)(3)读读竺爷爷一再追问的几个问题,他究竟想知道什么?(第一朵花市哪天开的)联系“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今天开的”再来体会,你会产生哪些疑问?齐读第5小节,我们也和这个孩子一起把疑问记在心里。
4.引导感知写法。
再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这部分课文,注意按照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分别读出相应的语气。
听的时候注意留意作者对竺爷爷语言、动作的详细描写。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朵杏花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朵杏花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朵杏花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朵杏花【1】《第一朵杏花》主要是以诗歌体裁为主。
文章脉络清晰,主要讲了我过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子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分角色的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
说教学重难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教学目标的任务和小学4年纪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句子,着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4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朗读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为学生的课堂。
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大板块进行;一、初闻杏花,感受情趣美。
着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等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人物语言体会表达效果——《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人物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研究精确观察、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厘清脉络,体会中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朵杏花》。
2.课题是《第一朵杏花》,课文写的却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竺可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竺可桢爷爷看杏花。
那么,竺爷爷看了几次杏花呢?你又是从哪句话知道的?(生答)3.“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年前竺爷爷看了一次杏花(1—5自然段),一年后竺爷爷又看了一次杏花(6~15自然段)。
4.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从竺爷爷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3)你是怎样理解“精确”一词的?请结合竺爷爷的话来说说。
(借助句子“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来理解、体会。
)
(4)竺爷爷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不仅做到了精确观察,还做到了什么?(品读“不止一次”“常年”,体会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精神。
)
【点评:教学的第一板块,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必然写事,写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句,迅速厘清课文脉络层次,教学巧妙而自然。
然后,引领学生迅速聚焦文本中心,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二、品读语言,聚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