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分析1.教材特点《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立体、真实、鲜明;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的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上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叙述相对于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另外,《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并了解重要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篇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精品学案(含答案) 芦花荡教与学目标:1、积累、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景物描写教与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2、探究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与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二、检查预习1.两学生听写词语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一遍。
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景物描写的语句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并在课文内容中找出相应的表现。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展示、评议五、课后作业 1、完成《巩固与提升》第一部分2、抄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2、教与学过程:一、前测入课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课文中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初中语文教案:芦花荡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芦花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2)欣赏孙犁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芦花荡》的背景资料。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情节,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或散文,如《小兵张嘎》、《草莽英雄》等,以便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老王创作经历与芦花荡赏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老王创作经历与芦花荡赏析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并重点介绍了作家老王的创作经历以及他的代表作《芦花荡》的赏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抓住关键词在阅读理解中,抓住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可以指导读者关注文章的重点内容。
此外,还要注意解释文章中的生词和专有名词,这样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文章。
注意上下文在阅读理解中,一个语句的意思可能需要参考上下文才能够理解。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需要仔细分析整个语境,尝试抓住整个文章的脉络,通读全文。
善于推理有些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暗示和推理来传达信息。
这时,需要读者善于推理,在文中找到线索,推断文章中表达的意思。
老王的创作经历老王,原名王致和,湖南省衡阳市人。
他生于1956年,自幼喜爱读书。
后来,他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系学习。
在校期间,他深受中国现代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早年的老王,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翻译工作上。
他先后翻译了多部俄国文学著作,这个经历使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983年,他的小说《三十年人间》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个奖项为他的文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他的作品陆续问世,如《铁履之花》、《黄文矿之夜》等。
老王的文学风格淳朴明快,具有亲切感和表现力。
他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善于挖掘文学中富有人性的形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多样性和生命的感人之处。
《芦花荡》的赏析《芦花荡》是老王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个乡土文学代表作品,描绘了湖南湘西山区贫苦农家的生活和命运。
《芦花荡》以描写人物生活和命运为主线,描绘了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故事所描写的是湘西山区较为贫苦的农家生活格局,特别是讲述了农村劳动力丧失和因此带来的困境。
这部小说的描写方式,深得农民和普通读者的喜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1芦花荡说课稿新人教版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然而,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难以理解深层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不足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芦花荡》这篇课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感受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4.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自然风光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的魅力,提高对文学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5.道德品质:通过学习老船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内涵、意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