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秋与重阳_20121128092203547
二上8中秋与重阳

中秋节还有一个节目,那就是在明亮的月 光下,听中秋和月亮的故事。
中秋节了,别的国家有中秋节吗?他们是 怎么过的呢?不说不知道,洲多个国家 过中秋佳节的方式各不相同。
• 韩国 • 中秋节和过春节一样重要,从农历八月十四 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中 秋佳节。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中秋节时必定要做的三 件事情是赏月、吃月饼、提灯笼游行。
• 越南 • 孩子、鲤鱼灯唱主角,越南的中秋 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初二三,眉毛弯
初五六,挂银镰
初九十,切半圆
十五十六,圆又圆
再见!
农历八月十五
中国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 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也叫“八月节”、“八月半”,中秋 节的活动围绕“月”进行,所以大家还称它 为“月节”。
中秋节那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最 美的。
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晚上,家人聚 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月饼,还有其他各种 鲜果、干果。
中秋节与重阳节的异同

中秋节与重阳节的异同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而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这两个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民俗活动,虽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将从历史渊源、习俗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庆祝方式等方面详细探讨中秋节与重阳节的异同。
历史渊源中秋节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月亮崇拜。
早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秋季的中间(农历八月)祭月,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一个家庭团圆和共同庆祝丰收的节日。
唐代时,中秋节作为一种固定节日制度,更是得到了广泛流传。
在宋代,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已经逐渐形成。
在民间传说中,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神话密切相关。
嫦娥为奔向月宫而饮下了不死药,其后的月亮也因此成为了团圆和思念的象征。
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始于战国时期,最早与人们的祭祖习俗有关。
《礼记》上有记载,古人认为阴历九月是“重九”,而九又是阳数,于是有了重阳这个名称。
后来这一日被视为吉祥之日,逐渐演变为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习俗。
在唐代,重阳节不仅成为一个伴随农事活动的节日,同时也作为“老人节”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敬老孝亲的优秀传统。
习俗文化中秋节习俗赏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满月时共享一轮明月,一直是中秋不可或缺的活动。
人们会选择在庭院、阳台或户外,伴随着亲友,共同欣赏那如银盘般明亮的圆月。
吃月饼: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月饼,用于共享和馈赠亲友。
形状各异、口味多样(如豆沙、莲蓉、五仁等)的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美食的重要标志。
家庭团聚:中秋节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象征的团圆。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常常返回故乡,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重阳节习俗登高:在重阳这样一个富含阳气的日子里,人们会到山上或者高地登高远眺,这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望。
饮菊花酒:菊花在重阳时盛开,因此饮用菊花酒以祈求长寿与健康。
这也是重阳作为“老人节”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团团圆圆过中秋【主题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盼望祖国统一的教育,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懂得要尊老敬长。
行为与习惯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
了解月光的形成和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了解、收集风俗习惯的社会活动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学会运用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2、在了解中秋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秋的来历了解甚少,而且对过中秋的意义不是很明确。
2、探究月亮的相关信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很大困难。
教师要通过录像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
活动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识中秋节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说一个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生齐:中秋节!)板书:中秋2、小朋友们,我们前几天刚刚过了中秋节,你能说说你知道的中秋节吗?(学生汇报。
)(1)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这是2014年9月的日历,你能告诉大家中秋节是哪一天吗?你是怎么找到的?除了日历上标有明显的节日标记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找农历八月十五来找到中秋节。
出示课件,介绍中秋节。
(激情、唤起共鸣)小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人们把圆圆的月亮看作团圆的象征,就把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2)你们的中秋节过的高兴吗?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你们是怎么过的呢。
重阳节中秋与重阳中国传统节日的交汇

重阳节中秋与重阳中国传统节日的交汇人们常说:“风好正,天气好明,重阳精神醉人心。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中秋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两个节日的交汇,不仅体现了中秋和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
一、中秋与重阳:元素相通,意义相似中秋节被视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源远流长。
而重阳节也不容忽视,它是在农历九月初九举办的,通常被称为“重九节”。
尽管中秋节与重阳节在时间上有所偏差,但两者所蕴含的意义却有诸多相通之处。
1. 重阳和团圆:中秋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时刻之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是人们共同的习俗。
而重阳节也有承载着相似的寓意,人们会与亲朋好友相聚,共度美好时光,以表达对家人及亲友之情的思念与祝福。
2. 祭祀与敬老: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祭拜祖先,表达对长辈的敬意。
而重阳节则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给老人送上祝福和礼物,以表达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
3. 节气和习俗:中秋节是中国农历的中秋之时,代表着秋天的开始,也象征着丰收和好运。
重阳节则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会登高、赏景、祛灾避邪、佩戴菊花、饮茱萸酒,以庆贺节日与祈福平安。
二、中秋节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和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
无论是中秋节还是重阳节,都有一系列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1. 赏月: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刻,人们会在这一晚上赏月,流传有着美丽寓意的各种与月亮相关的神话和传说。
而重阳节也会赏月,以表达对皎洁明月的敬仰,继承着古代文人赋诗赏月的传统。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物是月饼,各种各样的口味和馅料令人垂涎。
重阳节则有独特的节日食品——重阳糕,是以糯米为主料制作的美食,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美好。
3. 登高:中秋节是登高赏月的好时机,人们会选择高地或者山丘,远离喧嚣,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而重阳节也是登高的好时刻,人们会踏上城楼、爬山、远足,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也祈求祈福和健康。
中秋节与重阳节

中秋节与重阳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两者在时间上相近,但在内涵和活动上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秋节和重阳节的由来、庆祝方式和寓意,展示这两个节日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一、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仲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最早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习俗,经过历代演变形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庆祝中秋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赏月。
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聚集在户外或登上高楼,仰望明亮的圆月。
月亮因此成为了中秋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人们赞美月亮的诗词满天飞舞。
赏月活动还常常伴随着吃月饼,这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丰富的庆祝活动。
在南方地区,人们会放飞天灯、舞狮、龙舟竞渡等。
同时,还有各种文艺表演、民俗游戏等活动。
这个节日也是团圆的象征,许多人会利用这个机会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寓意着团聚和感恩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和谐社会的向往。
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精神符号。
二、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踏秋节”,定在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尊敬老人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传统,据说九九这个数字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特别适合登高远足、以拜山祈福消灾。
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
人们会选择一个高山或丘陵,结伴而行,欣赏秋天的美景。
同时,也会祈求健康和祈福,表达对老人的敬意。
此外,重阳节还有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
在中国南方,人们喜欢采摘菊花,这是因为菊花代表着坚贞和高洁的品质。
同时,还有一种习俗是佩戴茱萸,这是一种香草植物,有驱邪消灾的作用。
重阳节强调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探望年长的亲人和朋友,为他们送上祝福和慰问。
这个节日让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中老人的地位和贡献。
总结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两者在时间上相近,但庆祝方式和寓意有所不同。
中秋节是团圆的象征,强调家庭和谐和感恩。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区别与联系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区别与联系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意义、庆祝方式以及习俗方面有着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重阳节和中秋节的区别与联系。
一、时间区别:重阳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而中秋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也就是说,重阳节在中秋节之后大约两个星期左右。
二、意义区别: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和庆祝农历八月十五日圆月。
这是一个家庭团圆和感恩的节日,人们会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等。
中秋节也被视为一个寄托思念和祝福的节日,远在外地的人们通常会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重阳节则是为了纪念和祭拜九这个数字,九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数字。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认为每逢九月九日阳气旺盛,有助于驱邪和祛病。
因此,人们会在这天登高、佩戴菊花、饮茱萸酒等,寓意祈福身体健康、家庭平安。
三、庆祝方式区别: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主要是赏月和吃月饼。
人们会在晚上聚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并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玩花灯、赏桂花、赛月饼等。
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则是登高、饮酒、采菊花等。
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个有风景的地方爬山,欣赏秋天的美景并感受阳光的温暖。
登高后,人们还会品尝菊花酒、菊花粥等,以增加庆祝氛围。
四、习俗区别: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借着月光谈心,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项古老的习俗是点亮花灯,这是为了祈福并驱赶恶灵。
重阳节的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登高。
登高被视为求上升、追求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象征。
此外,人们还会采摘菊花,并佩戴在身上,这是为了驱邪和辟邪。
而在现代,一些人也会借此机会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五、联系与共同之处:重阳节和中秋节虽然在时间和庆祝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传统节日,都强调家庭团圆、祝福和感恩。
无论是中秋节还是重阳节,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聚首,共同庆祝,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总之,重阳节和中秋节各有不同的时间、意义、庆祝方式、习俗,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20课《中秋与重阳》。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习俗风情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比较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中秋与重阳板书内容:1. 中秋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2. 重阳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并简要介绍其来历和习俗。
(2)以“我喜欢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可根据个人了解进行回答。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不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关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知识竞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秋重阳:中国两大传统月份

中秋重阳:中国两大传统月份中秋和重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月份。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而重阳节则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的另一个重要节日。
这两个月的节日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一、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与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为传统的活动之一。
当晚,人们会聚在一起,观赏皓月当空的壮丽景色。
赏月的同时,人们也会品尝美味的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有各种口味和形状。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外,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等,以表达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相对较为冷门的节日,但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仍然有一定的庆祝活动。
重阳节起源于汉代,一开始的时候,重阳节是为了祭祀和追念忠诚的父亲贾谊而设立的。
后来,重阳节逐渐转变成了一个更加庆祝长寿和祈祷新意的节日。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和迎接祥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是登高、赏菊和佩戴茱萸。
登高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追求更好的未来,而赏菊则是欣赏秋天最美的花朵之一。
佩戴茱萸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习俗,茱萸具有辟邪和驱瘟的寓意,佩戴茱萸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三、传统与现代的影响中秋节和重阳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庆祝活动程度和影响力有所不同,但它们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并且在社交和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社会中,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
虽然很多人不再如古人般观赏明亮的皓月,但人们仍然会带着爱与思念回家与家人共度中秋,共享团圆的快乐。
同时,中秋节也成为了商家和企业进行促销和推广的时机,市场上各种美食和礼品也逐渐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
重阳节相对较为冷门,但在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歌舞晚会、登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中秋与重阳(1)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盼望祖国统一的教育,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2、行为与习惯: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3、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
了解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4、过程与方法:学会在了解、收集风俗习惯的社会活动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识中秋节: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说一个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生齐:中秋节!)
板书:中秋节
2、介绍中秋节。
3、讨论哪天是中秋?
(介绍农历知识)(农历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4、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课前搜索:吃月饼、赏月)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找同学说说)
二、感知中秋情:
1、师:你们知道别的地方的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我们可以学习一下。
2 、老师讲各地中秋的风俗习惯:
教师补充、出示图片。
(我们安徽有的地方有洗菊花澡的习俗)
3、我们这儿是怎么过的呢?
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吃糖粥等
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学生介绍)
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
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
(找同学说说)
4、小结板书:幸福团圆
三、了解中秋知识:
1、其实中秋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讲有关中秋、月亮的故事、可以唱唱跟月亮有关的歌,朗诵跟月亮有关的诗歌(静夜思古朗月行……)都可以,谁愿意来表演?(小组准备,代表上场。
)
2、中秋的传说、故事交流。
师讲故事――嫦娥奔月(媒体播放课件)
四、月球揭密爱科学:
1、刚才我们讲了中秋的传说,好听吗?同学们说一说,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
2、师:那么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呢?谁知道?(教师介绍月球情况)
3、你还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知识?
月亮怎么会那么亮?(介绍月球知识,媒体播放课件)
4、出示月相图(课件)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的变化。
使学生明白月亮不是天天都这么圆的。
有时间的话,请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作为巩固。
5、月亮上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类登月的伟大创举吧!(播放Flash动画——登月)
6、师:长大后,你想像宇航员一样在月亮上散步吗?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做准备,我们可以在晴朗的夜空观察月亮的变化,并把它记录下来,好吗?(培养科学意识,渗透登月知识等。
)
7、许中秋心愿:
师:我们的中秋节快要过完了,最后,让我们来许下一个中秋节的心愿吧,(全班闭上眼睛许愿)谁想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大家?
五、小结:
我们既看到了人文的星空,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自然的星空,有了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那么从今天起,就努力学习传统与现代的有用知识,去实现你们的梦想吧!
六、板书:
8、中秋与重阳(1)
中秋节:八月十五幸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