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和朱丽叶2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宫廷舞会风貌描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宫廷舞会风貌描写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舞会风貌描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宫廷舞会是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将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宫廷舞会的风貌进行描述。
1.社交场合:宫廷舞会通常在贵族家族或王室成员主持下举行,是贵族阶层展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的机会。
参与者通常身着华丽的服装,包括华服、珠宝和面具等。
2.舞蹈表演:在宫廷舞会上,人们可以观赏到各种形式的舞蹈表演,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芭蕾舞。
芭蕾舞被视为一种高雅而精致的表演形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3.音乐表演:音乐是宫廷舞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器乐音乐和室内合唱团成为了舞会上的主要表演形式。
乐师们常常会在舞会上演奏器乐曲目,同时也会有一些合唱团献唱。
4.舞会礼仪:参与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舞会礼仪。
例如,在众多世袭贵族面前,男士通常需要行个人礼向女士示好,而女士则需以淑女姿态接受男士的邀请进行跳舞。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会的联系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两位年轻人之间的悲剧恋情。
该作品也与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1.舞会场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故事发生在维罗纳市。
第一幕中,卡普莱特家族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和舞会,在这里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次相遇。
这个场景与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会的风貌非常相似。
2.舞会礼仪: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在舞会上跳舞的场景,并描述了他们之间轻盈而热情的舞步。
这一描写与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会的舞会礼仪相契合。
3.社交压力: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会是贵族阶层展示地位和权力的机会,故事中也出现了朱丽叶被迫参加卡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以便展示家族地位和贵族身份。
4.音乐与歌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音乐和歌唱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一次见面时,他们沉醉于美妙的音乐声中,使得整个舞会变成了浪漫而梦幻的氛围。
和声的表现功能——以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为例

来 到广 场 下令 两家 放 下武 器 ,并 声 明:今 后有 人 搅乱 凡 隆纳 的和
平 即处 死刑 。但 两大 家族 仍然相 互仇 视 。
用 来描述这 一场景 的音乐在 开始部分运 用 了B 小三和弦接 G 小三 义 与善 良的化 身 。作 品中用 来 刻画 劳伦 斯 形象 的音 乐具 有 这样 的 和 弦 ,由于仅在 弦乐声部演 奏 ,因此 ,音 响效果很 弱。而 使得整个 特 点 :调 性稳 定 ,和弦 连 接 以四 、五度 关 系为 主 。管 乐与 弦乐 声 音 乐显得 极不协和 的重要 原因在 于:管乐 声部运用 了全部 l 2 个音都 部 不再 呈 复调 关系 而是 平 行进 行 ,节奏 为 四分 音符 为 主 ,安静 平 在 内的纵 向叠置 。这里 的复合和弦 的运用 ,象征着 两大家族 不可调 稳 。和 弦 织体 以柱 式和 弦 为主 ,犹 如教 堂 的圣 咏 。刻 画劳 伦斯 形 和 的矛盾 。同时弦 乐组的连 续下行 暗示 了作 品的悲剧 性。 象 的另 一段 音 乐 由弦乐 组 演奏 ,歌 唱性 很 强 。和声 音 型为 分解 和 第 三 幕第 一场 的场景 安排 为 朱丽 叶 的卧 室 ,故 事情 节为 : 罗 弦 形式 ,暗示 着对 这对 恋 人 的祝福 。在 这 里 ,作 曲家 运用 了古 典 密 欧 来 到朱丽 叶的 卧室 与她 告别 , 当时 罗密 欧 已被 判定 ,要 被 驱 式 的和 声 恰倒 好处 地刻 画 了这 位 具有 高度 人道 主 义精 神 的爱情 保
逐 出境 。
护 者 的英 明与善 良的特性 。 综 上所 述 ,作 曲家 根 据不 同的场 景剧 情 、不 一样 的人 物形 象
用 来 表现 这 一场 景 的音 乐是 第五 乐章 的 第一 个抒 情 主题 , 由 叠置 到十 一 音 的形 式 。第三 小节 出现 了该高 叠 和弦 的完 全形 式 , 至此 这段 音 乐达 到 了不 协和 的顶 点 。 同时 ,和 声被 分成 了两 层 : 管乐 组和 弦乐 组 ,其 中 弦乐组 的颤 音音 色犹 如一 对恋 人 的哭泣 。 二 、调性 直接对 峙 的效用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一,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家族仇恨对爱情的阻碍。
主人公罗密欧和朱丽叶性格迥异,却在爱情中展现出勇敢和坚决。
剧情发展和结局的悲剧性令人动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这部戏剧启示人们要珍惜爱情,远离仇恨。
评论分析的重点在于理解莎士比亚的深刻寓意,并发掘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文学领域地位显赫,对后世影响深远。
建议读者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评论分析、爱情、家族仇恨、性格特点、剧情发展、悲剧性、社会启示、文学地位、建议、展望1. 引言1.1 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的经典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卡佛利家族之间存在着世仇,然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却不顾家族间的矛盾相互深爱,最终以双双死亡收场。
这部作品描绘了爱情的伟大、家族仇恨的荒谬以及命运不可抗衡的主题,被多次改编成戏剧、电影、音乐剧等形式,广受全球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深入分析这部经典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
1.2 概括评论分析的重要性评论分析在文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探讨,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在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评论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启示。
评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对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评论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从而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智慧。
评论分析还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思考,引发对文学作品的反思和探讨。
调性思维与和声手法创新——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第二组曲的和声手法研究之一

再以第三乐章中的第二个特性主题为例 :该 乐 段 }两个部分组成 。除终止式不 同以外 ,其余都 是 j j 卡 同 的 ,每 部 分 由两 个 乐句 组 成 。第 一 部 分 的 前 四 目
小 节 为 第 一 乐 句 ,前 两 小 节 建 立 在 E 小 调 上 , 和 声 安 排 为 E小 调 卜 — V — I — V 后 两 小 节 转 — — 。 到 了 B小 调 J , 以 该 调 的 主 和 弦 为 和 声 骨 架 这 二 部 分 的 后 四 小 节 为 第 二 乐 句 ,建 亩 E小调 上 . 和 声 安 排 为 小 调 Ⅳ… 一 一 Ⅳ 一 V。这 一 主 V 题 的第 一部 分 与 第 :部 分 的转间上同时熏叠几个调 的多调性写作 。由此 可 见,人们对调性的认 识是各 不相 同的 。我们 应该椿
变化 发 展 的 态 度 去 理 解 调性 思维 。把 调 性 思 维 看作
足 不 同 的历 史时 期 或 同 一历 史H 期 不 同 流 派 的 作 曲 寸 家 们 在 其 作 品 中 的 动 态 的与 多样 化 的 音 乐思 维 的 …
维普资讯
乐
调
房
商
起
段
统 夫
的
比 低四度 的派生调式 ,分别被称为 “ 正凋 ”与 “ 副蒯式” 。在这样的调式体系中,当时的作曲家已 经 懂 得 位 于终 止位 置 的 青 所 具 有 的 相对 稳 定 性 ,于 是 ,常常把正调式 的第…音用于终 止。这个音被称
们 巳 满足于一般 的占她作品中所倡导 的使某 一特
定 乐 段 统 一 l单一 的 调 性 体 系 的 涧性 思 维 , 而在 调 一『 性 处 理 上 开始 了更 大 胆 的 尝 试 。 以 该组 曲第 一 乐 章 的 第 … 个 特性 主题 为 例 : 该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种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种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梁实秋和朱生豪是莎剧翻译的两个代表人物,都采用了白话体散文的形式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有关这两位译者的研究已经做过很多,然而,大部分都采用了规范性翻译研究对译文作出评价,而不是通过描写翻译现象而归纳出对翻译实践有用的理论。
本文作者旨在研究与这两个译者及其译本的相关问题:他们在翻译中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影响他们翻译策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怎样影响他们的策略?本文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汉译本(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比较在处理莎氏语言方面所用策略,并探讨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他们的目的、赞助者及背景。
第一章介绍莎剧的特点及译莎的困难。
戏剧本身的双重性—戏剧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文本使得戏剧翻译成了一项复杂而有难度的工程,而莎剧自身的语言特点(如素体诗、文化典故、修辞的运用等)使得译莎更加困难。
第二章回顾中国的莎剧翻译,及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研究。
第三章比较两个译本,分析译者在处理双关语、称谓、文化典故、猥亵语及素体诗方面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通过分析文本得出在处理素体诗方面二者都采用了白话体散文,然而,梁实秋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在理解有困难之处加注,朱生豪则采用意译的方法并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以使译文流畅易懂。
最后一章详细描述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
梁实秋为响应胡适的倡导及本人“读一流书”的主张使其选择译莎,采用直译并努力保留原作风格,朱生豪试图通过演出普及莎剧的目的使其采用意译并对原文内容有所改动以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并适合舞台演出;梁实秋的赞助者胡适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朱生豪的赞助者詹文浒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梁实秋的译文中有大量注释,而朱生豪译文里则鲜有注释;梁实秋和朱生豪不同的教育背景是他们不同个人风格的原因,而当时的文化背景及诗学形态则是他们采用白话体和散文形式的原因。
本文试图得出结论: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赞助者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家族冲突探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家族冲突探究引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讲述了两个家族间长期存在的仇恨和两名年轻人之间的禁忌爱情。
本文将探究该作品中家族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家族背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两个主要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卡普莱特家族。
这两个家族之间长期存在着敌对关系,导致整个城市都被他们的仇恨所笼罩。
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属于这两个家族。
家族冲突的原因久远的记忆和血海深仇形成了蒙太古家族和卡普莱特家族之间激烈而持久的冲突。
虽然具体原因不明确,但历代人们传承了仇恨并将其视为一种荣耀。
这种传统意识形态以及利益冲突加剧了家族之间的对立。
家族冲突的影响1.限制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
由于家族冲突,两人的爱情被视为禁忌,他们只能秘密相爱,并不得不面对与家族对立的现实。
2.导致悲剧性结局。
因为无法克服家族仇恨,罗密欧和朱丽叶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以证明他们对真爱的坚持。
家族冲突反映出的社会问题1.传统意识形态束缚个人自由。
家族冲突展示了传统观念对个体选择权利的压制,强调了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束缚力量。
2.暴力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家族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暴力行为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暴力解决问题只会加剧矛盾。
结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家族冲突是一个极端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展示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长期存在的对立和影响。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爱与和平胜过仇恨和冲突,追求理解与宽容是解决家族冲突的关键。
通过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个人自由、文化传承、暴力与和平等方面的启示。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主题

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主题一、前言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它描述了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为爱情而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幸福和不幸,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爱情主题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主题。
二、两个年轻人的相遇故事中,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来自不同家族和不同背景的两个年轻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爱了。
从他们第一次在派对上的相遇开始,他们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对方。
他们相互交谈,感觉就像彼此一直都认识一样。
他们发现,在他们深深沉浸在对方中时,他们忘记了来自不同家族的分歧,甚至忘记了在社会中他们的角色。
三、爱情是盲目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是盲目的,他们不顾一切地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成年人的监督。
他们忘记了任何感性的事实,保持了他们对爱情的信仰。
他们相信,如果爱情是真实的,那么它就值得一切的牺牲。
然而,正如所有的激情一样,这种爱情也是短暂的。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愚蠢和短视,导致了他们的悲剧结局。
四、社会和家族的压力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中,莎士比亚表现了社会和家族经常将有利于自己的目的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事实。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被他们的家族和环境所困扰的。
他们的家人试图在恶意和暴力行为中阻止这种爱情。
他们的爱情是被一群虚伪的社会和机构所压制的,比如当时社会的婚姻定义、家族的背景、贵族的礼节等等。
五、爱情中的叛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爱情和叛逆之间的关系。
这个主题反映了与个人选择和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他们家族的态度往往是不服从的,尽管他们知道这种不服从可能会导致悲剧的结局。
但是,他们相信自己的感情,并愿意为之奋斗。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莎士比亚探讨了一些深刻的思想问题,比如道德和个人选择的权力。
六、结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能传达深刻的爱情主题之一的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化赏析

开题报告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Ⅰ.选题简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化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Ⅱ.选题依据Ⅱ-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
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
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
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
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
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
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
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 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 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 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 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 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 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 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 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含苞初放 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 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在她眼里,上帝是不存在的,月亮是靠不住的,包括 月亮在内的自然界万物也是靠不住的,唯一靠得住的 是她爱人的自身,因为她深爱着罗密欧。
为什么朱丽叶会说“今天晚上的密约像一闪电光”?
因为爱的突然降临让她惊喜,因为太迅速,朱丽叶感到猝 不及防,所以还有一些担心,甚至是恐惧,怕不持久,怕 一闪即逝。
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这场戏又简称赞美朱丽叶的美丽
罗密欧是怎样来赞美朱丽叶的美貌,表现了他什么 的情感和心理?
比喻、对比、夸张等。用日月星辰天 使来比喻朱丽叶的美丽。表达了对朱 丽叶的歌颂和爱慕之情。真实地刻画 出初恋时的仰慕的心理。
朱丽叶独白
朱丽叶吐露只要真心相爱,姓名可以抛弃不顾的内心 独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剧本产生的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是用人性反神权,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自 由和幸福。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绎成今天这一本戏剧。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 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 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 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 期。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 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 五世》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者 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可以实现。 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 剧时期。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明繁荣进入社会动乱的转折 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 悲愤、阴郁。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所写悲剧不重在歌颂人 文主义思想,而重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后期(1608—1612),称为传奇剧时期。在这些作品里, 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 是和解、宽容的态度。
你是否认为罗密欧的行为是“不顾生命危险”的?
罗密欧在舞会上对朱丽叶一见钟情后,家族恩怨早 已不足以成为他追求爱情的障碍。从这一幕罗密欧 的独白看来,他已经不是“不顾生命”,而是“忘 记危险”。罗密欧忘记生命危险跳进花园中的行动 就是爱情的明证,他将爱情看得比生命还更重要。 他倾吐衷肠,他的爱情炽热激烈,纯洁大胆。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
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 家族有世仇,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流血事件。一 天,凯普莱特家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蒙太古 的儿子罗密欧在朋友怂恿下,戴上假面具去参 加。舞会上,他与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一见 钟情。但经过化装的罗密欧还是被朱丽叶的堂 兄提伯尔特认出,两人差点打了起来。舞会结 束后,罗密欧偷偷跳进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想 再看看朱丽叶。朱丽叶此时正好站在阳台上喃 喃自语,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罗密欧十分激 动,也向他倾吐衷肠。直到天亮,俩人才依依 惜别。第二天,罗密欧把二人的感情告诉了修 道院的劳伦斯长老。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
长老表示支持,并暗中主持婚礼,希望借此结束两家的宿 怨。结婚的当天中午,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茂丘西奥 在大街上与提伯尔特相遇,发生冲突,茂丘西奥被刺死。 罗密欧忍无可忍,也拔剑刺死了提伯尔特。这使两家的仇 恨更加激化,罗密欧也因此遭放逐。罗密欧走后不久,凯 普莱特就逼迫朱丽叶与帕里斯伯爵结婚。朱丽叶焦急万分, 请求劳伦斯长老帮助。长老急中生智,一面让朱丽叶在婚 前的夜晚服下他的假死药,一面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让他 适时赶来带走朱丽叶。朱丽叶依计行事,可是送信的人却 没有如期找到罗密欧。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悲痛欲 绝,匆匆回到维洛那城,来到朱丽叶的墓地喝下毒药。朱 丽叶醒来后,看到身边已死的罗密欧,便拔出匕首自刺而 死,双方父母赶来,终于和解了。
这段独白自言自语,直言坦率毫无遮掩地表达了她对罗密欧的挚 爱真情。同时真切地反映了她一方面感到痛苦难以摆脱,另一方 面又感到甜蜜一往情深的这样一种矛盾心理。
为了爱情,朱丽叶不愿再姓凯普莱特,罗密欧也愿意重新受洗, 重新命名,这是为什么,体现了他们俩怎么的爱情观念? 因为姓和名分别代表了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世代为敌, 成为两人追求自由爱情的最大障碍。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姓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他们却都可 以不要,这一方面表现他们之间的挚爱真情,另一方面也 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叛逆精神。
总结:
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 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 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文艺来自生活,学会站在生活 的高度来欣赏文学作品,并且要 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永远给不完的。
朱丽叶为什么去而复返,又记不起为什么要叫罗密欧回来呢? 相爱的两颗心紧密融合不忍分离,奶妈的呼唤朱丽叶催 促罗密欧离开,内心十分痛苦,情不自禁地呼唤起爱人 的名字,但并没有什么事情,所以说记不起叫罗密欧回 来的理由。这一切都是爱、矛盾、情不自禁的真实心理 的反映。 分离来临,朱丽叶觉得自己像个淘气的女孩,爱人像她牵着线 的小鸟,爱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给他自由,而罗密欧却说“我但 愿我是你的鸟儿”,该怎样理解?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热恋情人的心里,爱情,是可以为之 生也可以为之死的东西,是可以为之冲破陈规也可以为之甘 受束缚的东西。这种“失去自我”实际上两颗心灵的融为一 体,是更高层次的人的自由。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 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 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 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 泉。 因为爱情,刘兰芝举身赴清池; 因为爱情,朱丽叶殉情罗密欧.
威廉·莎士比 亚(15641616)文艺复 兴时期英国伟大 的戏剧家和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 的代表,近代欧 洲文学的奠基者 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
独白 罗密欧 爱 慕 、 歌 颂 深 爱 、 矛 盾 对白 罗密欧
不 顾 安 危 、 起 誓 抛 弃 矜 持 、 定 情
分手 罗密欧 期 盼 、 重 逢 去 而 复 返
朱丽叶
朱丽叶
朱丽叶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 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 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 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 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 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 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 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 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 代精神的新女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青年 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与 封建势力为线索,展开戏剧冲 突,悲剧主人公是一对热恋的 青年,他们互相倾慕,忠于自 己的 爱情,忠于自己的誓言, 但在当时的家族的世仇和不合 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阻碍下, 最后只落得双双殉情的悲剧。 一方面谴责残酷的封建世仇, 批判腐朽的封建道德观念,另 一方面歌颂青年男女真挚的爱 情,寄托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 渴望幸福、反对禁欲的人文主 义思想。
分别
• 本文通过对白和独白把爱情 圣洁化、诗化,表现了热恋 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 美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 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 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 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 品质。
莎士比亚语言与王实甫语言比较 共同点: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使语 言生动丰富,语言诗意化。
不同点:莎士比亚侧重于心理刻画,语言 坦直,激情洋溢,直抒胸臆。 王实甫侧重环境渲染,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华美典雅。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 书,一本是《圣经》,另 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 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 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 才”,同时代人本· 琼生称 誉他是“时代的灵魂”, 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 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 莎士比亚悲剧的三大特点:
• 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但其理想却胜利了。 • 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 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 人的意志和内心,其不幸结局不 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 负责。
对 白
罗密欧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只 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 体。”这是什么意思?是否前后矛盾?
不矛盾。前者对仇敌而言,后者对情人而言。说比 二十柄刀剑还厉害,是强调爱情的力量,爱情的力 量一定能战胜仇恨的力量。
朱丽叶抛弃了少女的羞怯和矜持,更抛开了虚文礼俗, 大胆地表露了爱情,而罗密欧两次要发誓,朱丽叶为什 么要两次拒绝?
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 量的爱情剧.作家同情、歌颂为 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 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 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 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 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所以,大 多表现为“悲——欢——离——合 (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 “悲——欢——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