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法隐喻与科学及真理相对论相关论题的反思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莱科夫提出的,他认为人们通过隐喻来理解和构建概念。
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将一种事物或概念用另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描述和理解。
在隐喻理论中,人们通过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形象上来理解和构建概念,这种映射的过程被称为“隐喻化”。
隐喻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理论给人们带来了对于事物的错误理解,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隐喻理论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隐喻理论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正确认识隐喻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运用。
隐喻在思维和表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类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解释这种抽象思维的基础。
通过隐喻化,人们可以将一个陌生或抽象的概念联系到熟悉的事物上,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隐喻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段,人们通过隐喻来进行联想、比喻和表达观点,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认知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隐喻在传播和理解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和解释对方的说法和行为,而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的隐喻可能产生误解和观念差异。
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和沟通。
隐喻也在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通过隐喻来描述和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现象,这有助于通俗化和普及科学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隐喻在教育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尽管隐喻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和警惕。
隐喻可能导致对事物的错误理解。
当人们过度依赖隐喻来理解事物时,可能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实质,产生了对事物的扭曲和错误认识。
隐喻可能导致歧义和误解。
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

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
在探讨这一话题时,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话语隐喻的问题,二是研究这个话题的路径。
教师话语隐喻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不同的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隐喻,其影响程度和效果并不相同。
有的教师使用的隐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水平。
而有一些教师使用的隐喻则可能会产生误导和困惑,妨碍学生的学习。
这些问题可能源于教师对语言和教学方法的不熟悉。
同时,这也可能与教师的思考方式、教学目标等因素有关。
在解决教师话语隐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教学技能,以确保自己使用的隐喻正确、合理。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隐喻的理解和反应。
这样可以及时纠正不当的隐喻使用,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避免隐喻引导学生偏离学习方向。
研究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的路径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路径选择上,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来进行。
有学者提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课堂录音和学生反馈等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隐喻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抽象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影响效果。
总的来说,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
我们需要在解决教师话语隐喻问题的同时,选择适合的研究路径,来探究这一话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外语教学中教师隐喻的作用和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更为有效的贡献。
真理与隐喻的关系

真理与隐喻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和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和象征来传达抽象或复杂的概念,给人们一种新的思考和理解方式。
但是,真理与隐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指符合客观事实和现实的陈述或判断。
它是不可变的、普遍适用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或接受它。
虽然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通过隐喻来探索和表达真理。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用更直观的方式理解真理,将抽象的观点或概念转化为更具体和可感知的形象。
隐喻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事物。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 "时间是金钱" 这个隐喻来形容时间的珍贵和一去不返。
这个隐喻给予我们对时间的重视和珍惜,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来追求目标。
虽然时间并非真正的金钱,但这个隐喻帮助我们理解和感知时间的价值。
另外,隐喻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揭示复杂或晦涩的概念。
对于抽象的观点和概念,我们常常使用一系列隐喻来使其更加易于理解。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用 "爱是一座桥梁" 这个隐喻来表达爱的力量和能够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隐喻让我们能够将爱的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能感受到的建筑物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它的作用。
然而,隐喻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隐喻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隐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知。
这就意味着真理通过隐喻表达时,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和误解。
此外,由于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并不能提供详尽和全面的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隐喻可能会掩盖真理的一些细节和复杂性。
尽管如此,隐喻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和文学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真理,成为我们思考和沟通的桥梁。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隐喻的局限性,并努力在多样的隐喻中寻求更全面和准确的真理表达。
综上所述,真理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

隐喻与语言的哲学思考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类比和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概念与另一种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以此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
在语言的哲学思考中,隐喻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文将就隐喻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首先,隐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之更具体、生动。
比如,“心如止水”、“一叶知秋”等等,这些表达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以叙事的形式传递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隐喻使得我们能够用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
其次,隐喻在语言中具有启发思考和创造力的作用。
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或抽象的概念时,通过隐喻可以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比如,当我们说“时间就像一把飞驰的马车”,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隐喻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和瞬息万变。
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启发我们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此外,隐喻也与语言与概念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我们思维的表达工具,而概念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隐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认知的桥梁。
比如,当我们说“知识是一座大山”,我们通过这个隐喻把知识和大山联系起来,表示知识的庞大和浩瀚。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达我们的思维和理解。
然而,隐喻也有其局限性和风险。
隐喻是一种有限的表达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都不尽相同,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同时,隐喻也可能被滥用和误导,特别是在政治和宣传中,通过隐喻制造舆论和误导大众。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理解隐喻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和辨别能力。
总之,隐喻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启发思考和创造力。
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

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马明;陈瑶【摘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与明喻的区别并不在于缺省了比喻标志词,而在于隐喻是直陈,明喻是修饰和形容.隐喻是利用结构比较清晰的概念来系统认识未成形的经验或概念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产生了隐喻的认知性.隐喻并不是表达现成的、明摆着的相似性的一种手段.隐喻相似性是人类认知创造性的结果.这种创造性使隐喻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隐喻直陈性使隐喻意义不再依赖于隐喻表面包含的语义冲突,而完全依赖于语词的通常含义.【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10)006【总页数】6页(P540-545)【关键词】隐喻;明喻;相似性;语义冲突【作者】马明;陈瑶【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隐喻作为启发人、感动人的艺术一直是修辞学和诗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隐喻的修辞效果及其与其他相邻的辞格的差别得到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的认知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形成了对隐喻研究的“狂热”。
目前,隐喻已成为众多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哲学也不例外。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尼采,再到利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众多哲学家都对隐喻作过认真的思考和精辟的论述,对隐喻的本质进行过犀利、深邃的洞察。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以隐喻的认知性为主线,主要探讨与隐喻本质有关的四个问题:隐喻与明喻、隐喻的界定、隐喻相似性及隐喻语义冲突。
关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古今中外,浩如烟海。
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反思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当今隐喻学界所面临的一大紧迫任务。
从这一立足点出发,本文主要讨论目前人们对这些问题所持的流行观点,尝试对隐喻认知本质的传统认识进行部分修正。
一、隐喻与明喻传统上,对隐喻的讨论总是涉及与之相邻的辞格,如比拟、明喻和借代等,尤其是明喻,几乎被认为是隐喻的孪生兄弟,逢隐喻必谈明喻。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哲学思考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哲学思考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真理,但对于真理的本质和性质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这其中包括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辨析。
相对真理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背景而言的;而绝对真理则主张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超越个体和文化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下面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一、相对真理的思考相对真理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人类个体、文化和历史背景而言的。
在这种观点下,真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个体的主观认知、文化的传承与进化而不断变化的。
相对真理强调了主体的角色和历史条件对于真理认识的重要性。
然而,相对真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相对真理的观点容易陷入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的泥淖中。
如果真理完全是个体主观认知的产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真理,这将导致真理的多元化与碎片化,无法达成一致。
其次,相对真理容易受到误导和干扰。
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和虚假新闻的泛滥,使得个体的真理观容易受到误导和操纵,导致真理变得相对而不可信。
二、绝对真理的思考相对真理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求更为确定的真理,于是绝对真理的观点便产生了。
绝对真理主张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个体和文化的。
绝对真理的支持者认为,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是相对稳定和不变的。
然而,绝对真理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人类个体的有限认知下,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绝对真理的全貌。
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只能以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去认知和理解真理,这使得我们无法得知绝对真理的全部、全面和绝对。
其次,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抵御主观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绝对真理的普遍性和普适性也有可能受到主观偏见和局限性的影响。
因此,绝对真理也有时存在着相对性。
三、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论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实际上,两者是可以相互融合和统一的。
相对真理强调了个体主观认知和文化条件对于真理的影响,而绝对真理则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

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
隐喻在外语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在口语教学中。
但是,在教师
话语中使用隐喻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使用隐喻可
能会产生误解或者不当的表达,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外语
教师话语隐喻呢?
首先要关注的是隐喻在教师话语中的问题。
教师在采用隐喻时,往往只注重自己的表达,而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所传
递的信息。
同时,教师使用的隐喻有时也会超出学生掌握的语言水平,教师要考虑学生的
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选择简单易懂的隐喻表达。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解决外语教师话语隐喻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听众的
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判断是否有必要使用隐喻。
如果必须要使用隐喻,教师需要选择简
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难懂的词汇和短语。
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充
分解释隐喻的含义和用途,以便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语言价值。
最后,对于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的路径,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
选择。
外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其他语言表达方式,逐步摆脱对隐喻的依赖。
同时,教师还
应该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需求,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总之,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教师的语言选择和文化探索,逐渐适应其授课的语言环境和学生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外语技能。
对《语法哲学》中基本理论的认识

对《语法哲学》中基本理论的认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叶斯柏森是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对语言理论、语音学、语言教学、英语语法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在评价20世纪最重要的三位语言学大家时说:“叶斯柏森是其著作在当代被最用心去阅读、最注意去引用的语言学家。
” 叶斯柏森一生著作颇丰,为语言学界留下许多丰富的宝贵遗产,如《现代英语语法》、《语言的逻辑》、《语法哲学》等。
《语法哲学》是叶斯柏森对各种语言多年进行研究和思考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叶斯柏森在分析丹麦语、英语、古英语、德语等20多种语言的基础上,对逻辑范畴和语法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清晰透彻的探讨,在语法理论问题的许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全书共有二十五章,前三章主要谈语言学的一般理论问题,提出句法范畴和意念范畴两个概念及其区别,并指出意念范畴就是叶氏普遍语法的基本内容。
后二十二章具体探讨了句法范畴和意念范畴的关系,其中还提出了“三品说”、“组合式”、“连系式”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阐述叶氏在《语法哲学》前三章中提出的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与当代语言学中一些研究的关系,以便使读者对《语法哲学》这本著作有更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二、《语法哲学》中基本理论的探讨研究对象关于语言的本质,叶斯柏森提出:“语言的本质乃是人类的活动,即一个人把他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活动,以及这另一个人理解前一个人思想的活动。
”这种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说明他把语言放在交际活动层面来研究,而交际活动是一个需要听话人和说话人参与的动态过程,其内容要靠语言形式作为载体。
对叶氏来说,语言形式首先是指语音形式。
他指出:“只有将研究建立在直接观察到的活的话语的基础之上,把书写和印刷的文献仅作为第二位的材料,这样才能对语言的本质属性有正确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9月第31卷第5期 外国语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Sep tember2008 Vol.31No.5文章编号:1004-5139(2008)05-0044-11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对语法隐喻与科学及真理相对论相关论题的反思3周 频(复旦大学, 上海200433;武汉大学, 湖北430072)摘 要: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关于科技语篇、科学理论以及真理问题有四个论题:论题一:名词化导致事物化;论题二:科学语言导致权力语言和等级语言;论题三:科学理论是语言的建构物;论题四:语法隐喻理论为真理相对论提供了语言学辩护。
本文则指出,语法隐喻理论除了对论题二显示出深刻的洞见外,对其他三个论题的论证都不能成立。
根本原因在于这三个论题都建立在强语言相对论的基础之上。
从体验哲学的立场出发,本文利用Lakoff 基于“概念系统”与“概念化能力”的区分对语言相对论的反驳,分析并驳斥了这三个论题成立的基础,指出Halliday 的理论夸大了语言对意义的建构作用。
另外,论题三和论题四的错误还在于忽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本文的结论是:用语法隐喻理论解构科技语篇并证明真理相对论是不能成立的,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事实。
关键词:语法隐喻;真理相对论;语言相对论;科学A Refut a ti o n of the Cl a i m sof Grammati c alMet a phor Theory about Sci e nce and Rel a ti v i s m of TruthZHOU Pin(Fudan U n i ve rs ity,Shangha i200433;W uhan U n i ve rs ity,Hube i 430072,C h i na)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nt o the four theses derived fr om Halliday’s grammaticalmetaphor theory concerning the issues about scientific discourses,scientific theories and truth:①nom inalizati on leads t o thingificati on;②the language of science results in the language of hierarchy;③scientific theories are the constructi on of languages;and ④gra 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justifies the relativis m of truth.It is revealed that all the theses are invalid excep t thesis②,which shows a penetrating insight int o 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urses.The invalidity of the three theses results fr om their err oneous assu mp ti on on the str ong versi 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which is falsified by Lakoff based on his distincti on bet w een concep tual syste m and concep tualizing capacity.It is pointed out that Halliday’s linguistic theories overstate the constructive effect of languages on meaning.Theses③and④are fallaci ous als o because of their ignorance of the de marcati on bet w een science and non2science.The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app licati on of gra 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t o justifying the relativis m of truth is actually invalid.Key words∶gra mmatical metaphor;relativis m of truth;linguistic relativity;science 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常用于分析科技语篇。
Continuu m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The Col2 lected W orks of M.A.K.Halliday(《韩礼德文集》)的第五卷———The Language of Science(《科学语言》)中收入了他的八篇专门分析科技语篇的论文。
他认为科技语篇中普遍存在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现象,并推出两个论题:论题一:名词化导致事物化(Thingificati on);论题二:科学语言导致等级语言(Language of Hierarchy)。
关于论题一,他说“科学语法释解的世界观与日常话语的世界观非常不443衷心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的修改意见。
同……语法隐喻总是流向事物(things);而一个事物的原型是一个具体的实体。
不仅那些在一致式中被释解为性质和过程的现象,甚至像时间和因果那样的表示过程之间逻辑关系的名词化表达式也都被释解为虚拟事物(virtual things)。
在经典物理的世界里,这种符号的转化很能支撑人们的意识形态:这使得我们把世界看成是静止的,赋予世界以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得我们可以对之进行观察、测量和试验。
日常生活的语法能容忍甚至乐于表现不确定、变化和流动的经验,而精致的、名词化的科学语法将确定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强加于人们的经验。
因此它释解的是一个完全由事物组成的世界。
”[1:128-129]关于论题二, Halliday认为当科学语言被不当或过度使用时,“知识成为权力”,科学语言变成了等级语言,越来越远离大众而成为专家们的特权。
[1:217]也有学者[2]根据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关于科学和真理的论题,即论题三:科学理论是语言的建构物和论题四:语法隐喻理论为真理相对论提供了语言学辩护。
他们认为通过语法隐喻手段,科学语篇把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虚化,掩饰了科学语篇中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科技语篇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假象,这一发现为真理的相对论提供了语言学辩护。
他们认为所谓纯粹客观的真理并不存在,科学语篇中充满的语法隐喻现象表明科学理论只不过是语言的建构物。
然而,我们认为除了论题二具有深刻的洞见外,论题一、三和四是不成立的。
首先,就论题二而言,Halliday并不是否认科技语篇本身的合理性,而是批判那些不必要的官僚和技术霸权话语。
他说“有很多人用科学语言写作的水平很糟糕。
他们把本来可以写得清楚明了的,却故意写得晦涩难懂,制造大量难以分清的歧义,不当和过度地使用语法隐喻。
科学语言因此成为一种套话程式,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科学变成了精英的特权……有些人明明不是科学家,比如政府的官僚或跨国公司的技术霸权,却故意借用科学语言的形式作为地位和权力的标签。
在那些官样文本(bureaucratic discourse)中,这种粉饰其实丝毫没有必要,因为并没有复杂的概念结构和逻辑论证需要这么做。
但这样却可以拉大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语篇“去人格化”(depers onalize),从而制造一种理性和客观的假象。
”[1:179]但对于论题一、三和四我们认为它们都错误地建立在强语言相对论的基础之上,因而夸大了语言对意义的建构作用以及词汇语法的选择对语义的影响。
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Lakoff(1987)所谓的“概念系统”与“概念化能力”。
由强语言相对论推论出语言结构决定思维结构和对知识的建构方式,导致Halliday认为措词(wording)不同,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而语法隐喻造成的意义的重新释解(reconstrual),即重新措词会创造新的意义。
[1: 92-96]我们认为在特定语篇中,既然隐喻式是对一致式的提炼(distill)、浓缩(condense)或压缩(co mpact)[1:66-67],它们在语篇中的意义或真值应该是等值的,即尽管隐喻式与一致式的措词或体现方式不同,但它们的命题意义是等值的。
因而名词化并不必然导致事物化,更不会导致世界观的改变。
而论题三和论题四的错误除了预设了强语言相对论外,还忽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把分析具有更多人际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语篇,如广告和政论语篇的方法引申到科学语篇,错误地认为可以消解其“客观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本文将针对论题一、三和四进行反驳,并证明语法隐喻理论不能用于解构科技语篇的“客观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也不能成为辩护真理相对论的语言学依据。
由于Halliday的语言理论假定了强语言相对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论题一、三和四也都基于强语言相对论,下面首先讨论Halliday的强式语言相对论意义观。
1.Halliday的强式语言相对论意义观语言相对论也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强式也称为语言决定论(lin2 guistic deter minis m)“指语言制约着思维结构,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弱式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
”[3:77] Sap ir和W horf都属于强语言相对论者。
Sap ir认为“语言不仅谈论那些在没有语言的帮54助下所获得的经验,而且实际上它为我们规定了经验的性质,因为它的形式完整,又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语言的隐含要求投射到经验领域之中……诸如数、性、格、时态……等范畴,不是在经验中发现的,而是强加于经验的,因为语言形式对我们在世界中的倾向性有种残酷的控制。
”[4:138]W horf对多种印第安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说:“我们往往认为语言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手段,而没有认识到语言首先是对感觉经验流的分类和整理,语言的符号表达方式产生某种世界秩序,某种世界划分”。
[5:55]他在“科学与语言学”一文中认为语言已经成为人类的背景现象或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