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隐喻之语法隐喻

隐喻之语法隐喻

隐喻之语法隐喻作者:张雯婷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9期【课题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力对学术语篇阅读能力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ys2014-37)。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3-01导语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语言学家大多都把隐喻看作是词汇层面隐喻化的过程,韩礼德认为隐喻还发生在语言的语法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语法隐喻。

当语法的形式或者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本文通过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介绍,梳理了近些年国内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现状并探讨学者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之处。

1.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引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

之后,在其一系列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中,他又提出了修正的语法隐喻模式。

韩礼德语法隐喻模式是以语言层次理论为基础的。

韩礼德把意义到实体的过程看作是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进而再到音系层的多层体现过程。

对每个语义而言,韩礼德认为,在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间的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体现形式,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形式,通过转义的“非一致”式,被称之为“隐喻式”。

韩礼德随后修正的新语法隐喻模式进一步强调了语法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的一致性,语法隐喻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思想则在语法隐喻理论中得以体现。

2.语法隐喻理论内容2.1 一致式 VS 隐喻式了解语法隐喻的内容首先要从一致式和隐喻式/非一致式这一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开始。

所谓一致式是指用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形容词体现事物的属性、特征,介词或副词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因素,连词则体现逻辑关系,使得词汇语法层面所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相一致。

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及其教学作用的研究

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及其教学作用的研究
的 语 法 隐喻 和文 化 内涵 的 理 解 。
5 . 结 语
对 于 语 言 学 习 者 来 说 .获 得 大 量 的可 理 解 性 的 语 言 输 入 是学 习语 言 必 不 可 少 的 条 件 。所 以用 于语 言输 入 的 语 言 材 料 在语 言 学 习 中的 地 位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但 是 学 习 者对 于语 言 材 料 的理 解 受 到 语 言 材 料 内在 因素 和外 在 因 素 的 影 响 。语 言 的 有 效 输 入 依 赖 语 法 隐 喻 对 语 言 材料 的影 响 。
1 . 语 法 隐 喻 的 基 础理 论 英 国语 言 学 家 韩 礼 德 在 其 1 9 8 5 年 出版 的著 作 《 功 能 语 法 导论 》 中 首 次 提 出 了语 法 隐 喻 ( G r a m ma t i c a l M e t a p h o r ) 。 韩 礼德 认 为语 音 层 、词 汇 语 法 层 和 语 义 层 构 成 了人 类 语 言 的 三 个 层 次 的 符号 系统 。语 法 隐 喻 是 用 一 种 语 法 结 构 代 替 另 一 种 语 法 结 构 的表 达 。 语法隐喻观点认为 . 语 言 的一 般 描 述 在 语 法 层 面 上有 两种 方 式 , 一 种 是 一致 式 ( 无标记形式 ) ; 另 一种 是 隐 喻 式 ( 有 标 记 形式 ) 。一 致 式 即词 汇 语 法 层 所 表 达 的 意 义 和语 义 层 所 表 达 的 意 义 相 一 致 。以名 词 表 示 事 件 的 参 与 者 , 以 动 词 表 示 事件过程的发生 . 以形 容词 表 达 事 物 具 有 的 特 征 , 以 副词 或 介 词表达事物发生的时间 、 地 点及 方式 等 , 以连 词 表 达 句 子 的 逻 辑 层 面 的 意 义 。 隐 喻 式 即 用 名 词 表 达 事 件 过 程 的发 生 或 用 名 词 表 达 特 点 或 特 征 等 ,使 词 汇 语 法 层 表 达 的意 义 和语 义 层 表 达 的意 义 不 一 致 , 韩 礼 德 把 这 种 变 异 现 象 命 名 为语 法 隐 喻 。 2 . 二 语 习得 中 的语 言 输 入 语 言 输 入 是 二 语 习 得 中非 常 重 要 的一 个 方 面 。 相关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语 言 习 得 机 制 在 语 言 学 习 者 的学 习过 程 中具 有 重 要的作用 , 但 是 具 体 如 何 作 用 是 一个 有 争 议 的议 题 。 有 学 者认 为. 语 言 学 习者 在 1 2 岁 之 前 开始 二语 学 习 . 学 习语 言 机制 就 能 发 挥 一 定 的 作用 . 帮 助 二 语 学 习 者快 速 、 有 效 地 摆 脱 母 语 口音 的制 约 。 甚 至 达 到 目标 语 本 族 语 者类 似 的 语 言 水 平 。 但 是 一旦 超过 1 2 岁. 语言习得机制便不能发挥作用 。 K r a n s h e n 认 为 只要 语言输入 材料能被语言学 习者理解 . 就 可 以 激 活 学 习 者 脑 中 的语 言 习 得 机 制 。 通 过 比较 . 可 以 得 出 结 论 即语 言 输 入 即使 是 在 最 有 利 于 学 生 语 言 学 习 的 关 键 期 也 只 能 部 分 激 活 语 言 习 得 机 制 。大 量 可 理 解 的语 言输 入 是 提 高 语 言 表 达 能力 的关 键 因素 , 这 符 合 心 理 学 和 教 育 学 的基 本原 则 。 因 此 根 据 学 生 的 语 言 学 习 水 平 .选 择 适 当 的 语 言 输 入 材 料 并 讲 解 材 料 蕴 含 的 语 法 隐 喻 内 涵 .激 发 他 们 的 学 习 动 机 与 兴 趣 是 增 强 输 入 效 果 的关 键 。 3 . 语 言 隐喻 对 语 言 输 入 的 作 用 学 习者 通 过 获取 大量 可 理 解 的 语 言 输 入 材 料 发 展 语 言 能 力 。通 常 学 习 者 获 取 材 料 的途 径有 两种 : 听和读 。 学 习者 听 到 的材 料 往 往 是 教 材 精 选 的 效果 清 晰 的 口语 体 材 料 或 者 日常交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

自两 千多 年 前 亚里 士 多 德把 隐喻 当作 一种 修辞 学 现 象 到 今 天 , 对 隐 喻 问 题 的研 究 , 先后 出现了五种 主要研 究理论 , 它 们
是“ 替代 论” 、 “ 比较 论 ” 、 “ 互 动论 ” 、 “ 映射论” 和“ 概念合成论” 。各 种 理 论 都 在 试 图弥 补 或 超 越 前 人 的研 究 。 隐喻 研 究 经 历 了从 修 辞 学 到 语 言 学 再 到 人 类 认 知 的过 程 。到 上 世 纪 七 十年 代 ,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 转 向, 哲学家 、 心理学 家 、 符 号 学 家 等 纷 纷 开 始 关 注 语 言 学 的研 究 。 隐 喻这 一 现 象 成 为 了 一个 众 多跨 学 科 的研 究 对象 。其 中 , 上世纪 8 O年 代 兴 起 的功 能 语 言学 , 提出 了
第2 5卷
第 3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ma t i c a l Me t a p h o r ) 这 一 概 念 是 由英 国 功 能 学 派 韩 礼 德 M. A. K. Ha l l i d a y在 1 9 8 5年 出 版 的 著 作 《 功 能 语 法导论》 ( 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a mma r ) 一 书 中首 次 提 出来 。韩 礼 德 认 为 人 类 语 言 是 一 个 由语 音 层 、 词 汇 语 法 层

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看英文歌词

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看英文歌词

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看英文歌词摘要:歌词的创作常常通过利用隐喻的突出优势,以音乐为载体将有相似性或连续性的事物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美好的艺术效果,给听众带来听觉及心灵的双重享受。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文歌曲歌词中的隐喻进行浅析,试图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隐喻给歌词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文歌词认知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强有力的工具,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隐喻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

隐喻是观察世界的途径,其重要功能之一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林书武,1997)。

国外关于隐喻的理论研究目前己经比较成熟。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1980)在“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隐喻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工具”,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将隐喻从传统辞格提升为人类概念化心理机制。

Lakoff 用“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型)来描述事件间的这种关系。

即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它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经思维的高度概括后,以命题和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为人们继续认识世界提供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隐喻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受到了国外认知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如隐喻的界定和分类以及针对具体语言现象的隐喻研究等等。

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林书武,2002)。

林书武,束定芳,李福印等人对隐喻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都有较详尽的阐述。

此外,从各个角度及各种类别入手的研究众多,如,隐喻的认知性,隐喻与教学等等。

近年来,从隐喻的角度对歌词的研究开始涌现。

歌词的创作常常通过利用隐喻的突出优势,将相互有相似性或连续性的事物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语法隐喻的转移向度研究

语法隐喻的转移向度研究
过 程¨ 9 ] 。 语 法 隐 喻 的产 生 总 是 从 意 义 到 隐 喻 式 的
单 向跨越 , 不 会从 隐喻 式返 回原 始意 义 。 2 .语 法范 畴的跨 越 词汇 隐 喻在认 知语 言学 上通 常理解 为 意义 范
系层 ; 二是 级 阶方 面 , 即小 句 、 词组 / 短语 、 词、 词素 等 级 阶单位 。语 法 隐喻是 意义 在词 汇语 法层 上 的
义 出发 , 关 注 意义在 形式 层 的体现 , 属 于 自上 而 下
的 活 动 。 自上 而 下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语 言 层 次方 面 , 即语义 层 ( 意义 ) 、 词 汇语法 层 ( 形式 ) 和 音
发 生史 事实 上就是 语 言不 断隐 喻化 和去 隐喻化 的
语 言层 次 的跨越 和语 法 范畴 的跨越 。
1 .语 言 层 次 的 跨 越

律_ 2 ] 。然 而 , 近 年 来 我 国 学 者 开 始 对 语 法 隐 喻
级转 移双 向性 的 观点 [ 5 ] 。这些 研 究 是 语 法 隐 喻
研究 的深 化 , 但 没 有 进 一 步解 释 由逆 向转 移 引起 的其 他语 法成 分 的 相应 转 移 , 不 足 以 从 根 本 上 否 定级 转移 的单 向性 特征 。
第 1 5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东 北
J o u r n a l
Vo 1 .1 5。 No. 2
Ma r . 2 0 1 3
语 法 隐 喻 的 转 移 向度 研 究
何 清 顺
( 西 南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重 庆 4 0 0 7 1 5 )
语 言在 进化 过程 中以词汇 语法 层 的一致式 构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发布时间:2021-12-27T05:11:49.10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薄慧[导读] 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聊城大学摘要: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尝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这三种隐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进行梳理,揭示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引言Lakoff & Johnson 于 1980 年所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到,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普通语言中有 70%来自于隐喻或隐喻概念,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

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 1980)。

传统的修辞隐喻、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均十分关注隐喻的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开始,隐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框架,同时衍生出不同的隐喻术语。

本文欲从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入手,讨论三种理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隐喻是从语言内部来认识隐喻,是在语言层面的运作机制, “隐喻是用某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借喻另一个事物”,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一种词语层面上的装饰和修辞,这一种装饰和修辞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运用,也可以把它看为一种逻辑错误(李郁,刘东杰2012:162)。

修辞隐喻(rhetoric metaphor)属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2006年3月第38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Mar.2006Vol.38No.2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复旦大学 朱永生 提要:自从Halliday 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一概念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大量论文,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及其与意识形态、语言发展、语域和语类的关系。

然而,现有的成果对名词化类型和功能的讨论还远远不够,动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基本上被忽视。

为了对语法隐喻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本文就以下四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1)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2)名词化的界定与类型;3)动词化的界定与类型;4)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

关键词:名词化、动词化、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6)0220083281.引言“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概念是M.A.K.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 ar )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此后,国内外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章,内容涉及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

其中全面论述语法隐喻研究的成果有Hall 2iday (1985/1994,1992,1993a ,1996,1998a ,1998b )、Matthiessen (1988)、Matthiessen &Nesbitt (1996)、G oatly (1997)、胡壮麟(1996)、朱永生和严世清(1999,2001)等;涉及语法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Martin (1992)、G oatly (1993)、Martin (forthcoming )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 )关系的有Derewianka (1995)、Painter (1993)等;涉及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的有Halliday (1985/1994)、Martin (1992)、Matthiessen (1993,1995a ,1995b ,1998)、Ravelli (1998a )、朱永生(1994)等;涉及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 )的有Butler (1988,1996)、Martin (1992,1995)、Lemke (1998)、Matthiessen (1993)、Thibault (1995)、朱永生(1994)等;涉及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的有Martin(1992)、Matthiessen (1992)等;涉及语法隐喻与语域(register )关系的有G oatly (1993)、Rav 2elli (1985)等;涉及科技语篇语法隐喻的有Hal 2liday(1993b ,1997)、Halliday&Martin(1993)、Martin &Veel (1997)、董宏乐(2005)等;涉及艺术语篇语法隐喻的有Ravelli(1998b )等。

隐喻

隐喻

例如,基于(b),我们可以使用下列表达: 1.[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2.[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3.[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4.[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根据朱永生,学界在研究名词化现象时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同一类型,即
把过程看作事物。
他指出,名词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把特征看作事物,把评价看作事物。
a.They were narrow一minded and 1 don’t like it.
b.I don’t like their narrow一mindedness.
有名词化现象背后都存在认知过程和运作;第二、三种功能或动因是语
用性质(分别涉及信息传递和人际考虑)。 “尤其是后两点,可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这是名词化
在科技语篇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第二、三种功能的解读(其实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认同这一解读,
如,笔者认为值得重新思考。我们不妨借用胡壮麟的两个例子:
Cognitive Linguistics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陈新仁
A Pragma-cognitive Account Chen Ke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Xinren
words:grammatical metaphor;nominalization; relevance;rhetorical.
一致式:
非一致式:
理解简单;
认识加工少; 联想少; 多用于科技,法律语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语法隐喻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

例如,(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图9—19.1.2 人际隐喻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但在功能上体现的是情态语义。

同样,例3a中的介词短语和例3b中的小句所表示的情态语义是一样的,只是后者融合了限定词中的否定成分。

(3)a.In my opinion Mary doesn’t know.图9—49.1.2.2 语气隐喻韩礼徳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如:(4)a. You shouldn’t say such a thing.图9—5我们在例4中的两句话和图9—5中的分析可以看到:例4a是陈述句,例4b是惊叹句,但他们所表达的语义是一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例4b是例4a的隐喻式。

由于语气隐喻,归一度可以根据需要转移,如例5至例8所示:(5)a. It’s likely Mary doesn’t know.b.It isn’t likely Mary knows.(6)a. John’s supposed not to go.b.John’s not supposed to go.(7)a.It’s certain Mary doesn’t know.b.It isn’t possible Mary knows.(8)a. Fred always doesn’t stay.b. Fred doesn’t sometimes stay.9.1.3 元功能和层次从上述介绍,我们可以把韩礼徳1985/1994模式图示如下:过程的转换概念隐喻功能成分的转换语法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人际隐喻—词汇语法的转换图9—6 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85/1994模式9.1.4 韩礼徳1996模式如果我们看见韩礼徳在1996年的论著,虽然他也提到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也提到词汇语法的转换,但在框架上呈现不同,即他认为语法隐喻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方面(下称1996模式),如图9—7所示。

概念隐喻元功能人际隐喻语法隐喻语义层层次词汇语法层音系层图9—7韩礼徳有关语法隐喻的1996模式韩礼徳对这一框架的重新整理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语法隐喻的韩礼徳模式实际上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它突出的功能的思想,即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前者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但在1985/1994模式中,一到人际隐喻这个阐述不那么理直气壮了,人们看见的只有词汇语法层的转换,那是结构主义者早就做过的工作。

第二,韩礼徳和马丁(Martin)对科技英语语篇研究后,层多次报道所谓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这在原模式中并没有被突出。

但在1996模式中,所谓的名词化主要与词汇语法层有关,这样词汇语法层的隐喻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取得并起并坐的地位。

第三,层次的概念既然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面。

这就摆脱了给人以鱼乔姆斯基的“转换”概念雷同的印象。

正如他的“转换”是语法和语义的之间的“交叉叠合”(cross coupling),不同于乔姆斯基语法的单纯的、形式的句法运作。

最后,引入层次的概念可以使语法隐喻的研究和人类语言过度必经之路。

应该说,1996模式比1985/1994模式是个突破,不仅在框架上更完整、更成熟,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对语言的系统发展、个体发展和语篇发展的阐述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贡献。

9.2 语篇隐喻9.2.1 马丁对语篇隐喻的研究韩礼徳的元功能是三分的,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既然韩礼徳确认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中存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们不禁要问:在语篇功能中为什么不出现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语篇隐喻与语篇功能能否挂上钩?我们知道,在分析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时,韩礼徳曾确认在复合主位中,本来属语篇功能的不同主位又可按三个元功能进一步区分主位机构中的概念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Halliday, 1994:52—6)。

马丁(James Martin)对这个疑问作了肯定回答。

他最早提出语言中的时间关系可以经语法隐喻构建不同形式(Martin,1992:168),如例9中的斜体部分。

(9)a. We walk the ring with our dogs. Afterwards we just wait.b. We walk the ring with the dogs and then we just wait.c. After we walk the ring with our dogs we just wait.d. Subsequent to walking the ring with our dogs we just wait.在例9的各例中,每例中的两个小句分别使用副词,并列连词加副词,从属连词,介词短语表示事件的先后。

马丁(1992:483)还提出语篇可以通过元建议(meta-proposals)和元命题(meta-propositions)加以阻止,者也可以解释为语篇隐喻的一种。

比较全面的论述则见之于他和韩礼徳的合著(Halliday & Martin,1993),马丁在他负责撰写的第11章中除了表明“时间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手段作隐喻的体现”外,专门提出“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

为此,他采用了隐喻性主位(metaphorical themes)和隐喻性新信息(metaphorical 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论点(Martin 1993:241—243)。

隐喻性主位可见例10,其中黑体表示非标记主位,“黑体+斜体”表示标记主位,斜体表示新信息。

(10)(f)The second world war further encourage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towards a manufacturing basis.(g)Between 1937 and 1945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lmost doubled.(h)The increase was faster than otherwise would have occurred.(i)The momentum was maintained in the post-war year s.(j)And by 1954—1955 the value of the manufacturing output was three times that of 1944—1945.(k)T he enlargement of Australia’s steel making capacity and of chemicals, rubber, metal goods and motor vehicles all owed something in the demands of war.(l)The war had acted as something of a hot-house for t 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change.从例10中可以看到,语法隐喻与主位关系密切。

在g,h,j小句中的新信息经过名词化分别转换成为下句中的主位,如h句中的increase,l句中的momentum,k句中的enlargement。

例11则说明语法隐喻和新信息的关系。

当隐喻作为新信息时,它不是原文照搬前句中的述位,而是将多种语义压缩成新信息。

(11)(m)The war had also revealed inadequacies in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n)After the wa r strenuous efforts were made to i mprove these〔New of M〕.(o)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emphasis on research.(p)The government gave its support to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in many area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q)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disentangle the effects of war from other influences,(r)It is clear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not only enjoyed the security and peace won by their forefathers but also the benefits of wartime economic expansion.(Sammelliaig & Spenceley 1984:121)在上例中,m句中的新信息inadequacies in Australia’s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capabilities 的一致式原先为一个投射小句,有它自己的新信息和知己信息的结构,如例12中的β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