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对茶树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小绿叶蝉对茶树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其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主要茶树害虫之一。
一、危害症状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刺入嫩梢皮层吸取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使芽叶萎缩、硬化,生长缓慢,枝条节间缩短,叶片向内卷曲,叶尖叶缘枯焦,以至叶片凋萎脱落。
受害的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严重影响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
二、发生特点一年发生9~11代。
以成虫在茶树上或冬作物(豆类)、杂草和其他植物上越冬,翌年早春转暖时,成虫开始取食,补充营养,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
秋末冬初茶树芽梢停止生长,成虫也停止产卵,进入越冬期。
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世代重叠十分严重。
小绿叶蝉在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上旬。
成虫和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更利其发生。
成虫在茶园中多栖息在茶丛叶层,卵一般产在芽下第1~3节嫩梢组织中,每雌虫产卵量10一30粒。
若虫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气,减少害虫寄生;(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既可减少其食料,同时又可减少卵和若虫,降低虫口密度;(3)、虫害严重时,对茶园进行轻修剪,减少虫、卵寄生场所。
2、化学防治:(1)、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或百虫僵600-800倍液喷雾;(2)、爱禾0.3%印楝素300-500倍液或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喷雾;(3)、10%呲虫啉4000-5000倍液喷雾;(4)、2.5%联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5)、绿晶、瑞灵、奥虱克等安全间隔期在7天以内的低毒、低残留农药。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措施分析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措施分析茶小绿叶蝉是茶树害虫中的一种,以茶树叶片为寄主,对茶树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茶小绿叶蝉,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绿色防控措施。
本文将介绍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以及绿色防控措施分析。
一、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茶小绿叶蝉是一种常见的茶树害虫,其成虫体长约5-7mm,翅膀具有绿色斑纹,成蝉期约30-40天。
茶小绿叶蝉主要危害茶树叶片,以幼虫期对茶树叶片进行咀嚼取食,造成叶片凹凸不平,甚至变形、枯黄、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主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环境、宿主树种、天敌等。
一般而言,气温、湿度适宜是茶小绿叶蝉大量繁殖和扩散的主要条件。
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茶小绿叶蝉数量会急剧增加,严重危害茶树的生长。
为了有效防控茶小绿叶蝉,需要根据其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措施。
下面将从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应用两个方面对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措施进行分析。
1. 防控措施的制定在制定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措施时,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茶树栽培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防控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性昆虫控制茶小绿叶蝉的数量。
可以引入适宜的天敌,如瓢虫、蜻蜓等天敌昆虫,利用它们天然的掠食和寄主特性,控制茶小绿叶蝉的数量。
(2)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危害。
可以在茶园周边栽植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薄荷等,利用其气味驱赶茶小绿叶蝉,减少危害。
(3)化学防治:使用绿色、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对茶小绿叶蝉有特异性的农药,在适宜的时间和剂量下进行农药喷洒,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数量。
(1)定期监测:定期对茶园进行巡视和观察,及时了解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和数量变化,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综合防控:综合利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进行防控,多种措施结合,有效减少茶小绿叶蝉对茶树的危害。
【同翅目害虫】小绿叶蝉(叶蝉科)

【同翅目害虫】小绿叶蝉(叶蝉科)小绿叶蝉图片,小绿叶蝉长怎么样?小绿叶蝉怎么防治,小绿叶蝉用什么药最有效?小绿叶蝉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小绿叶蝉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小绿叶蝉二、别名:桃叶蝉、桃小绿叶蝉三、学名:Empoascaflavescens(Fabricius)四、分部地区: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斯里兰卡以及欧洲、非洲、北美等地五、危害作物:桃、苹果、梨、柑橘、葡萄、杏、李、山楂、樱桃、杨梅、油桐以及单、双子叶草本植物。
棉花、茄子、菜豆、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甜菜、水稻等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七、危害症状:以成、若虫在叶片上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出现失绿白斑,严重时全树叶片呈苍白色,提早脱落,树势衰弱。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3.3~3.7mm。
体淡绿,头冠淡黄绿。
复眼灰褐,无单眼。
前胸背板与小盾板淡鲜绿色。
前翅半透明黄绿色,周缘具淡绿细边。
后翅透明具珍珠折光。
胸、腹部腹面为淡黄绿色。
腹末端淡青绿色。
头冠前伸,前翅端部第1、2分脉在基部接近但向端部伸出,其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端室,后翅具亚缘脉,仅一端室。
2、卵:长卵形,乳白色,长径约0.60mm,短径约0.15mm,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
3、若虫:似成虫,老熟体长2.5~3.5mm,体鲜绿微黄,复眼灰褐色。
具翅芽,头冠与腹部各节疏生细毛。
九、发生规律:此虫年生5〜12代,以成虫在杂草、落叶、树皮缝隙及冬季的低矮生绿色植物中过冬。
长江以南天暖即活动;江西翌年3月上旬始产卵繁殖。
北方翌春,桃、杏等寄主发芽后开始活动图2小绿叶蝉成虫危害芽叶。
十、繁殖方式:卵散产于新梢及叶脉组织内,产卵前期4~5天,卵期5~20天,若虫期8~19天,非越冬成虫寿命1月左右。
6月虫口数量渐增,8~9月数量最多,危害最甚。
旬均温在15~25度时适于其生长发育,28度以上虫口密度即下降;多雨或雨量大、久晴不雨均不利其繁殖。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措施分析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措施分析茶小绿叶蝉是一种危害茶树的害虫,对茶叶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茶叶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也变得日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叶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茶小绿叶蝉,学名为Empoasca vitis Goëthe,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茶树叶片。
茶小绿叶蝉的卵在叶背中脉处产卵,幼虫羽化后开始脱皮成蝉,成蝉后开始吸食茶树叶片汁液,造成茶树叶片变黄脱落,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严重影响茶叶的生长和品质。
茶小绿叶蝉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对气温和湿度的适应能力强,因此在夏季相对较炎热的地区发生率更高。
在夏季高温天气,雨水较少的情况下,茶小绿叶蝉的危害程度会大大增加。
茶小绿叶蝉的繁殖速度很快,每年可进行多代繁殖,使得其数量迅速增加,对茶叶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目前,针对茶小绿叶蝉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引入天敌和利用微生物制剂。
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茶小绿叶蝉的数量。
一些天敌,如瓢虫、蜻蜓等食肉昆虫,可以捕食茶小绿叶蝉,帮助控制其数量。
一些寄生性天敌,如绒螨、寄生蜂等,也可以在茶园中建立天敌种群,对茶小绿叶蝉进行有效防治。
另一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微生物制剂。
一些微生物制剂,如绿僵菌、白僵菌等,对茶小绿叶蝉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较小,可以有效降低茶小绿叶蝉的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配套栽培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减少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及时清理茶园杂草,保持茶园通风良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保持茶树的生长繁茂,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
栽培密度适当,可以减少茶小绿叶蝉的繁殖。
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学名:Empoasca vitis Gothe 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假眼小绿浮尘子、小绿叶蝉。
俗名叶跳虫等。
主要寄生在茶树、花生、大豆、麦、棉、桑、烟、十字花科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等。
危害特点成、若虫刺吸茶树芽叶、嫩梢皮层汁液;雌成虫把卵产在嫩梢里,妨碍物质运送,致茶树芽叶叶缘黄化,叶尖卷曲,叶脉呈暗红色,严重时叶尖、叶缘呈红褐色焦枯状,芽梢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影响茶叶的质量。
近年假眼小绿叶蝉和小绿叶蝉在一些茶区混合发生、混合为害,前者是很多省的优势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1—3.8mm,体黄绿色至淡黄绿色,头顶中部有2个绿色小斑点,复眼灰褐色,没有单眼,仅在单眼的位置生一对绿色小圆圈,称假单眼。
小盾片中央及端部生浅白色小斑纹。
前翅浅黄绿色,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
足的胫节端部平以下绿色。
卵长0.8mm,新月形,初乳白色后变浅绿色。
若虫共5龄。
初孵若虫体长0.95mm,乳白色,体表有细毛;2龄体长1.30mm,浅黄色,体节明显;3龄长1.64mm,浅绿色,始露翅芽;4龄2.08mm,翅芽明显;5龄2.24mm,浅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5节,体形与成虫近似。
生活习性年生9-11代,均以成虫在茶树、冬季豆类、绿肥等寄主植物上越冬。
越冬成虫在3月下旬气温10℃以上时开始活动,4月上旬产卵,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出现后,隔15—30天发生一代,世代重叠,进入1月上旬开始越冬。
此虫每年出现两个高峰,第一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一7月上旬,夏茶受害重;第二高峰出现在8—10月。
该虫卵期6一19天,若虫期6—20天,成虫寿命2—21天,越冬代150天。
该虫有趋嫩性,喜在芽梢、嫩叶背面栖息,芽下的2—3叶虫口数量大,三龄后若虫、成虫活泼,横行和跳跃。
中午炎热烈日照射或阴雨天、露水未干时都躲在花丛中不活动或只在丛间移动。
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交尾,把卵散产在茶树幼嫩组织上或芽下2—3叶上,春季每雌产卵32粒,夏季9粒,秋季12粒。
小绿叶蝉和茶花蟹壳病

提高茶花蟹抗病性
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能够刺激茶花蟹的免疫系统,提 高其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绿叶蝉对茶花蟹壳病的控制作用
控制病害扩散
小绿叶蝉能够有效地控制茶花蟹壳病的扩散和传播, 避免病害在种群中蔓延。
减少经济损失
通过控制病害的扩散,小绿叶蝉能够减少茶花蟹养殖 者的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感谢您的观看
体型特征
小绿叶蝉的体型较小,通 常只有几毫米长,颜色以 绿色为主,也有其他颜色 的变种。
翅膀特征
小绿叶蝉具有透明的翅膀 ,翅膀上有细小的网状结 构。
分布与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
地理分布
小绿叶蝉在中国的分布尤为广泛,常见于茶园、果园、林地等植物丰富的地方 。
生态习性
调整pH值
监测pH值
通过监测水体的pH值,了解水质酸碱度是 否适宜茶花蟹生长。正常情况下,水体的 pH值应在7.5-8.5之间。
使用pH调节剂
根据需要,使用pH调节剂来提高或降低水 体的pH值,使其保持在适宜范围内。注意 选择质量可靠的pH调节剂,避免对蟹造成
不良影响。
06
小绿叶蝉对茶花蟹壳病的 防治作用
悬浮物
水体中悬浮物过多会堵塞茶花蟹的鳃部,影响其呼吸,并可能引发 细菌感染,增加茶花蟹壳病的发病率。
温度对茶花蟹壳病的影响
要点一
过低温度
在过低的水温下,茶花蟹的代谢率会降低,免疫力也 会下降,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茶花蟹壳病。
要点二
过高温度
在过高的水温下,茶花蟹的代谢率会升高,免疫力也 会下降,同样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茶花蟹壳病 。
基因交流
这种共生关系还有助于促进基因交流,使得双方的基因得以延续。
小绿叶蝉防治技术

小绿叶蝉防治技术小绿叶蝉防治技术今日(9月6日),庄主来到桃园,看到叶片正面白色点状,零星分布或成片分布,翻看背面有白色虫蜕,也有无翅若虫(叶蝉若虫),晃动树枝、不少叶蝉乱飞。
此虫幼虫爬行迅速、成虫飞行能力强。
刺吸危害叶片。
这就是小绿叶蝉,又名桃浮小子、叶跳虫、桃一点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危害桃、杏、李、樱桃、梅、苹果、梨、葡萄等。
2018年秋季9月份庄主就遇到过叶蝉大面积爆发, 200亩桃园,叶蝉爆发,数量非常惊人,9月份引起落叶。
进入果园后不敢张嘴、捂住口鼻、眯起眼睛,否则所到之处群虫乱飞,直接进入喉咙;这个虫落到皮肤上,还咬人。
最终200亩6年生桃园,2019年套袋20多万个,平均每亩套袋1000多个,根本不需要疏果,可谓是损失惨重。
此时又到了叶蝉数量迅速增加的关键时间节点,请各位桃友一定要加强防范,尤其是中、早熟桃,无果园区,秋季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为的园区,一定要注意预防。
危害症状成虫、若虫刺吸芽、叶和枝稍的汁液。
花期吸食花萼、花瓣,谢花后再叶片背面和嫩枝上去世和产卵。
被危害初期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全书叶片苍白色,提早落叶,树势衰弱。
虫体排出的虫粪会污染叶片和果实,影响果实品质。
此时正是秋季管理的管理的关键环节,保护叶片浓绿,无病无虫,最为关键。
药剂保护不到位,叶蝉短时间内大量爆发,则引起落叶,树势衰弱、花芽分化质量差,明年开花坐果收到影响。
生活习性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
翌春桃发芽后出蛰(桃展叶期),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
卵期5—20天;若虫期10一20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一50天。
因发生期不整齐致世代重叠。
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重。
防治方法1、适当修剪,防治枝叶过密荫蔽,以利通风透光。
冬季结合修剪,剪除产卵枝,集中处理。
2、黄板诱杀:黄板可用柠檬黄色万通板(或塑料板)或木板漆柠檬黄色油漆,规格为30cm×20cm,悬挂于桃树1.0~1.5m高的树冠外围,每亩建议用30~50块。
小绿叶蝉的特征识别与防治

小绿叶蝉的特征识别与防治
学名:EmpoasceflavescensFabr.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全身绿色或黄绿色。
头略呈三角形,头顶中有一白纹,其两侧各有一黑点。
触角鞭状,复眼黑色,中胸小盾片上有三个纵白纹,中央有一凹纹和白横纹。
前翅绿色,半透明;后翅无色。
卵新月形,长约0.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转淡绿色。
若虫体色和体形似成虫,但缺翅。
为害情况:该虫能为害碧桃、樱花、红叶李、梅等多种观赏花木。
以成虫和若虫在叶片和嫩梢上吸汁为害,被害叶出现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整叶苍白,提早落叶,且能传播病毒病。
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十代左右,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或树皮缝内越冬。
三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吸汁为害。
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产卵于叶背主脉内,卵孵化后若虫在叶背为害。
六月中旬和十月中旬为发生为害高峰。
遇气温过高或降雨过多则虫口下降。
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杂草、落叶,灭除越冬成虫。
2、十月至十一月间在桃树树干上涂白,可减少雌成虫在树干上的产卵量。
3、在发生早期,用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1500-2000倍液连续喷2-3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又名桃小绿叶蝉、桃小浮尘子,属同翅目、叶蝉科。
是桃树重要害虫之一,国内大部分省(市、区)均有分布。
为害桃、杏、李、樱桃、梅、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及禾本科、豆科等植物。
为害特点 成虫、若虫吸食芽、叶和枝梢的汁液,被害叶初期叶面出现黄白斑点,以后渐扩大成片,严重时全树叶苍白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3-3.7毫米,淡黄绿至绿色。
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略尖。
乳白色。
若虫:全体淡绿色,复眼紫黑色。
若虫全体淡绿色,复眼紫黑色。
生活史及习性 以成虫在常绿树叶中或杂草中越冬。
翌年三四月间开始从越冬场所迁飞到嫩叶上刺吸为害。
被害叶上最初出现黄白色小点,严重时斑点相连,使整片叶变成苍白色,使叶提早脱落。
成虫产卵于叶背主脉内,以近基部为多,少数在叶柄内。
雌虫一生产卵46-165粒。
若虫孵化后,喜群集于叶背面吸食为害,受惊时很快横行爬动。
第一代成虫开始发生于6月初,第二代7月上旬,第三代8月中旬,第四代9月上旬。
这代成虫于10月间在绿色草丛间,越冬作物上,或在松柏等常绿树丛中越冬。
防治方法1、加强果园管理:秋冬季节,彻底清除落叶,铲除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成虫。
2、喷洒农药:成虫桃树上迁飞时,以及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叶蝉散(灭扑威)乳油800倍液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或功夫乳油及其他菊酯类药剂,均能收到较好效果。
小绿叶蝉阿克泰阿克泰2.5%水分散剂5000倍液兑水喷雾5月中旬—7月中旬、9月下旬—11月上旬啶虫眯莫比朗、圣手、七品红3%、5%粉剂1000倍液吡虫啉大功臣、一遍净、四季红、艾美乐、毒蚜等粉剂、乳油、水分散剂3000倍液联苯菊脂天王星4.5%乳油1000倍液印楝素绿晶、全敌、爱禾0.3%乳油800倍液清源保清源保0.6%水剂500倍液除虫菊素云菊6%乳油2000倍液噻嗪酮扑虱灵、优乐得等25%粉剂800倍液印楝素是从印楝种子中提取,具有高效杀虫活性的天然产物。
0.3%印楝素乳油是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生产的植物保护剂,属于高效低毒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对昆虫具有强烈的拒食驱避作用。
在极低浓度下使用,具有抑制和阻止昆虫蜕皮、降低肠道活力,抑制成虫交配产卵的作用。
本品对人、畜、鸟类和蜜蜂安全,对害虫的天敌影响较小,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残留,是世界公认的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生产的首选植物保护剂。
本品单独使用时药效稍缓于化学杀虫剂,但持效期长于化学杀虫剂,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特别适用于对化学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
使用本品也不受温度、湿度条件限制,使用的方便性优于其他生物农药。
爱禾”0.3%印楝素乳油已经获得国家颁发的有机农业认证证书,可以在有机农业中广泛使用,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农药三证”的印楝素生物农药,并成为西部地区首获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的产品。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防治蛾类。
对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及斑潜蝇、红蜘蛛、叶蝉、各类蝗虫和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0.3%印楝素乳油说明书【批准文号】HNP51119-A1994【中文名称】0.3%印楝素乳油【产品英文名称】【生产企业】成都绿金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功效主治】1. 作用机制特殊:印楝素具有不同于化学合成农药,其作用机制独特,主要作用于昆虫的内分泌系统,使害虫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激素,从而抑制生长发育,使昆虫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遗传物质受到损害以至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死亡。
2. 杀虫机理多样:印楝素除虫机理为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等;3. 防治对象广谱:0.3%印楝素乳油对很多常见虫害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用于农林、仓储、卫生的多种虫害的有效防治; 4. 安全环保:印楝素生物农药的生产及使用过程均不会对大气、水源、农产品等造成污染,有利于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环境、人、畜安全。
【化学成分】印楝素A和印楝素B【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昆虫的内分泌系统,使害虫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激素,从而抑制生长发育,使昆虫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遗传物质受到损害以至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死亡。
杀虫机理多样:印楝素除虫机理为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等【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产品规格】【用法用量】作物防治对象稀释倍数施药方法施药适期蔬菜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菜蚜、红蜘蛛等600-800倍均匀周到喷雾以预防为主,在害虫发生初期、低龄幼虫期及时施药防治茶叶蚜虫、小绿叶蝉、茶毛虫、茶红蜘蛛、茶黄螨等600-800倍果树红蜘蛛、潜叶蛾等600-800倍棉花棉红蜘蛛、棉铃虫、蚜虫等600-750倍林木毒蛾、松毛虫、松稍螟等600-750倍草原蝗虫10-15ml/亩超低容量喷雾达到防治指标【贮藏方法】【注意事项】农业部登记证号:LS20001678;国家发改委生产批准证号:HNP51119-A1994;产品标准号:Q/72035240-X•1-2006苦参碱在农业上的应用与研究苦参碱及其提取物具有“杀虫、抑菌和调节植物生长”之综合功能,由于它在使用过程中安全环保,特别是综合防治效果好,因此在农业上获得了广泛应用。
这对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对苦参碱及其植物源农药的理论基础研究,及苦参碱的进一步开发和农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苦参(sophora flavesens Ait)别名苦骨、川参、草愧、地槐等,为豆科槐属落叶灌木,常见于沙地、山坡、草地,全国各地广泛分布。
苦参是我国传统的药物之一,作为医药使用,在我国据文字记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功用为清热、杀虫、利尿、祛湿,用于治疗血痢、便血、黄疸、瘙痒、脚气、烧伤等。
此外苦参还有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病毒、抗过敏、抗肝损伤、降血脂、降压等作用,在畜牧业上主要用于治疗畜禽的痢疾、疥癣等。
苦参碱是从苦参中提取的一类生物碱,近几年在农业上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虫害抗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苦参碱及其植物源农药倍受人们的关注。
一、苦参碱的化学成份及理化性质目前从苦参根、茎、叶及其花中共分离出27中生物碱,主要为喹嗪啶类生物碱,极少数为双哌啶类生物碱。
其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等为含量较多的生物碱。
从苦参根分离的还有34种黄酮类化合物,皂类七种、氨基酸类15种、脂肪酸类20种、挥发油类12种、果糖类4种、其它化合物4种,分离出的全部化合物在195种成份以上。
苦参碱分子式:C15H21N2O, 分子量:248.36(按199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
苦参提取液外观为稳定的褐色均相液,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物,蒸汽压:1.5×10-9pa ,熔点为:7b o c ,无腐蚀性,在弱酸中性介质中稳定,pH值5.0-7.0。
Lpso急性经口毒性:大鼠急性径皮半数致死量 (LD50)均大于5000mg/kg, LD50急性经皮毒性:大鼠急性径皮半数致死量(LD50)均大于2000mg/kg。
毒性等级为低毒。
原药对家兔眼刺激积分指数(I·A·O·I)为0.1,眼刺激的平均指数(M·I·O·I),48小时后为0,按眼刺激性分级标准评定为无刺激性,对豚鼠的致敏实验结果为0,属弱致敏性物质,对人、畜和鸟类无三致(致残、致畸、致突变)对生殖无毒性,对鱼及水生物的作用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蜂及野生物的作用效果无明显有害的影响。
生态环境评价为环保型,属无残留低毒农药产品。
持效期大于1 0天,效能大于90%。
二、苦参总碱的生物活性及特点1.杀虫活性苦参碱是苦参提取物中的一种生物碱,我们通常所指的苦参碱农药产品实际上是指从苦参中提取的全部物质,把它叫做苦参提取物或简称为苦参总碱。
苦参碱防治农业和卫生害虫的报道已有不少记载,氧化苦参碱对菜青虫、黄掌蛾和榆蓝叶甲有强触杀作用,对桃蚜、萝卜蚜、梨二叉蚜、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苦参碱对小菜蛾低龄幼虫,茶黑毒蛾防效明显。
Mateudnk等研究苦参及其衍生物对松材线虫活性时发现,苦参碱杀线虫时活性较弱,而槐果碱和槐胺碱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
苦参总碱比苦参碱单碱防治效果好,苦参碱混剂比苦参碱单剂防治效果好。
苦参碱与阿维菌素复配后有显著增效作用,防治效果是阿维菌素单用的1.3-3.1倍。
与噻嗪酮混配,速效性更明显。
迄今为止,报道苦参碱能防治蔬菜上菜青虫、菜蚜、瓜蚜、螟虫、瓢虫、甜菜夜蛾、黄条跳甲、小菜蛾、蓝叶蛾、韭蛆,果树上的天慕毛虫、舟型毛虫、刺蛾、尺蠼、红蜘蛛蜡蚧、金龟子、蝽象等,粮食作物上粘虫、小麦吸浆虫和蝗虫等多种害虫。
苦参碱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拒食、绝育、干拢脱皮、麻痹神经中枢系统,虫体蛋白凝固、虫体气孔堵死,害虫窒息死亡等生物活性。
2.杀菌活性苦参碱丙酮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苹果炭疽病、番茄灰霉病菌丝生长和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测定野靛碱、槐胺碱、苦参碱、槐果碱和槐定碱均有抑菌活性,其中槐果碱和槐定碱抑菌活性较强,远高于百菌清,苦参碱活性与百菌清无较大差别,而且高于甲基托布津。
此外还有报道苦参碱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植物枯萎病的尖镰孢蓖,致立枯病的丝核菌,致叶斑病的葡萄饱菌等7种真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从苦参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降苦参酮,苦参酮,苦参醇,5-O甲基苦参醇C,L-高丽素以及三豆柴檀苷对茄属丝核菌,梗柄皮伞,范特波里氏腐酶,禾生腐酶、瓜果腐酶等草坪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苦参提取物对蔬菜上的霜霉病、****病、灰霉病和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马志刚报道从苦参根中分离得到一种32kd凝集素蛋白(SFL),SFL31U时对棉花枯萎病菌丝受到抑制,STL93UG以上时,对棉花枯萎病菌菌丝的发育完全停止,此凝集素蛋白对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瘟病菌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上述可以看出,苦参的杀菌活性性成分既能抑制菌体的生物合成,又能影响菌丝体的生物氧化过程,而且杀菌谱较广。
苦参碱杀菌机理是抑制菌体生物合成,影响菌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3.调节植物生长功能苦参碱提取物对植物有明显的生长功能,如苦参碱处理分离体黄瓜子叶鲜重和干鲜重随苦参碱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均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黄瓜叶片子叶鲜重这一生理效应与激动素相似,但激动素处理的叶片干重显著下降。
另外随苦参碱浓度增加,总叶绿素含量下降,但光合放氧量显著增加;苦参碱还能促进黄瓜子叶叶柄基部的生根作用,生根数量多超过对照70.2%,同时也促进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