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技术规范
茶小绿叶蝉的识别与防控

押I 南來也•种植园地茶小绿叶蝉的识别与防控湖南省植保植检站(410006)李耀明_、识别卵(图1 )呈香蕉形,产在茶树芽头下1~4叶 间嫩梢皮层下。
若虫(图2)除翅尚未形成外,体 形、体色与成虫相似。
成虫(图3)体长约3.5毫 米,通体黄绿色,前翅淡黄绿色,后翅无色半透 明,腹部及足基部鲜绿色。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三、绿色防控技术1.农艺措施5月份后,根据虫量及茶树长势进 行轻修剪和强化采摘,带走芽叶上的虫卵。
2.色板诱控每667平方米放置20〜25张黄板,悬挂高度为茶蓬以上0~10厘米处,于两个主要危 害期虫口基数大时悬挂,色板可配诱芯使用。
3. 生物农药在春、秋两季,每667平方米用每克400亿个孢子的球孢白僵菌可湿粉剂25~30克进行防治。
4. 植物源农药每667平方米用60~75毫升0.6%苦参•藜芦碱水剂、0.5%印楝素可溶液剂500~700 倍液或75~ 100毫升0.5%藜芦碱可溶液剂等药剂中 的~■种喷施防治D5.化学农药危害严重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并实行精准施药,注意交替图1印 图2若虫 图3成虫用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每667平方米用150克每升茚虫 威乳油17~22毫升,或240克每 升虫螨腈悬浮剂21 ~25毫升, 或10%联苯菊酯水乳剂20~25 毫升等药剂喷施防治。
图4轻度危害图5重度危害树嫩梢芽叶的汁液为害,轻度危害(图4)时,芽 叶失水,叶片变形,叶脉变红。
重度危害(图5) 时,焦叶,焦边,生长停止,芽叶脱落,严重时影 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二、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0代左右,多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 或茶园杂草中越冬。
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 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 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全年出现两次发生高峰, 分别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10—11月上旬。
时 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对茶小绿叶蝉发生 最有利。
桃流胶病的绿色防?:湖南省园艺研究所(410125)肖伏莲麻阳苗族自治县柑橘产业化办公室(419400)胡成桃流胶病是桃树常见病害,分为非侵染性症 状和侵染性症状。
茶小绿叶蝉性诱测报技术初探

842
20
216
485
15
115
185
10
75
90
30
40
72
50
15
35
80
14
20
80
8
36
75
8
17
40
2
4
40
4
6
45
7
9
50
4
6
70
6
8
50
4
6
40
10
18
30
14
26
60
42
65
80
月/日
4/14 4/17 4/21 4/24 4/27 5/5 5/7 5/12 5/18 5/21 5/27 6/2 6/6 6/10 6/15 6/18 6/22 6/26 6/29
150
65
45
64
60
34
55
65
38
50
80
18
36
35
27
40
5
18
25
15
32
75
90
30
70
75
—41
2019年第4期 总第175期
预测预报
a=
Sy-feSx
n
_
5318-1.188x4276 74
=
3.218
,Sxy—( SxSj/m ) D= Sx2-(Sx)2/n
_942115 -(4276x5318/74 )=1 1R„ -781450-18284176/74 -
供试作物为茶叶,本试验在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 镇圣水茶叶公司九里岗茶园进行,中年茶园,长 势中等。
50%丁醚脲防治假眼茶小绿叶蝉试验

5% 丁醚 脲 防 治假 眼 茶 小 绿 叶 蝉 试 验 0
文省 蚕桑茶 叶研 究所 3 0 0 江 3 2 2)
假 眼茶 小绿 叶 蝉 ( mp a c a e c n F b iu E o s af v s e s a r is) l c
面 上 的 假 眼 茶 小 绿 叶 蝉 成 、 若 虫 数 。 然 后 计 算 防 治 效 果 ,其计 算 公式 为 :
为茶树 主 要 害 虫之 一 , 以成 、若 虫 为害茶 树 新 梢 ,受害 后 芽叶 生 长停 滞 ,发 芽减 少 、质 地 变 脆 ,甚至 枯 焦 。 由
于茶 园长期 使 用菊 酯 类和 有机 磷 类 化 学农 药 防治 ,使 得
抗 性 的情 况 下 不失 为 较理 想 的 防治 药 剂 。
表 5 %丁 醚 脲 悬 浮 剂 防治 假 眼 茶 小绿 叶蝉 效 果 表 0
22
假 眼茶 小绿 叶 蝉产 生 了较 强 的抗 药 性 。为 此 ,进 行 了此 项试验 ,现将 试验 结 果报 道 如下 :
防 效 ( ) [— % =
.
.
.
Ck 假眼 茶小 绿 叶蝉 XP 1 眼茶 小绿 叶蝉 O t假
C1 眼 小 币蝉xt ̄ 茶 绿 蝉‘ o k 茶 绿 0 小 叶 . 0 假 叶 P { — 眼 】 ’
叶 蝉 效 果 非 常 理 想 , 药后 第 7天 防效 仍 在 9 % 以上 。在 4 目前假 眼茶 小 绿 叶 蝉 对菊 酯类 和 有 机 磷 类农 药 产 生 较 强
23 试验 期 间观察 了5 %丁 醚 脲悬 浮 剂 对茶 树 、天 0
敌及 其 它病 虫害 的 影 响。 调 查 结 果 表 明 ,该 药剂 对 茶 树
咸宁茶区茶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技术

在除草翻耕、施基肥后,于 11月下旬至 12月 上旬,全园进行一次修剪,把鸡爪枝、病虫技等剪除 干净,修剪下的枝叶埋入沟中或集中烧毁。修剪后, 对茶园道路两旁及茶园四周的杂草与枯技落叶、小
杂木等进行一次清理,结合积肥,集中沤堆作堆肥。 清园后,对茶蓬喷洒 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液 1~2次进行封园,可有效地破坏茶假眼小绿叶蝉等 病虫害的越冬场所,降低虫害越冬基数,从而减少 翌年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数量。 3.2 及时分批采茶,减少害虫食料
科普惠农 41
植物保护与栽培
科普惠农 ZHIWUBAO HUYUZAIPEI
【
成虫嗜好黄绿色和浅绿色。徒长枝芽叶上虫口较 多。若虫蜕下的皮留在叶背。 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呈双峰型。咸宁地 区四季分明,冬季有明显的低温期,夏季 7—8月份 有明显的高温干旱期,年降雨量 1500mm左右。第 一峰期从 5月下旬至 7月中旬,以 6月份虫量最为 集中,主要为害夏茶,高峰期较短,虫量多。第二峰 期出现在 8月中下旬至 11月上旬,以 9—10月份 虫量最多,主要为害秋茶,高峰持续期比第一峰长, 但虫量比第一峰少。 2.4 影响种群消长的因素
假眼小绿叶蝉若虫期一般 6~10d,春秋低温季 节若虫期长达 25d,甚至更长;成虫期一般 2~21d, 越冬代成虫 150d左右。卵历期 6~19d。
假眼小绿叶蝉调查方法

试验数据记录本(时间:年月 - 年月)福建农林大学虫生真菌与生物防治研究室假眼小绿叶蝉调查方法1、处理方法设A、B、C、D、E小区:A小区:喷蜡蚧轮枝菌菌剂(孢子浓度为___)B小区:、喷蜡蚧轮枝菌无纺布菌剂菌剂(孢子浓度为___)C小区:、喷蜡蚧轮枝菌菌剂加化学杀虫剂D小区:、化学杀虫剂E小区::对照(喷清水)2、百叶(百芽)虫数检查法:采用五(a、b、c、d、e)点取样或对角E型取样,每隔7d查一次。
每点调查100芽(共计500芽),在早晨露水未干前先查500芽或500嫩叶正面成、若虫数,然后在轻翻转叶片,检查背面虫数,统计检查芽数和成若虫数,计算平均百芽叶虫数。
3、百芽虫卵数检查法:每隔7d进行调查,五(a、b、c、d、e)点取样,每点调查20芽(共计100芽)摘取嫩芽梢100-200个,轻轻地剥开嫩梢皮层,查看卵粒,计算百芽虫卵数。
4、假眼小绿叶蝉及寄生蜂采取茶园采集茶梢、室内镜下解剖查卵和饲养观察的方法,对假眼小绿叶蝉卵量及其寄生蜂寄生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
每隔7d调查1次,调查时随机选取10-20个取样点,每次每个取样点采1芽4叶茶梢10枝,带回室内,剥离茶梢嫩茎皮层,解剖检查假眼小绿叶蝉的卵量,并将完整的卵在室温下置于培养皿中进行保湿培养,观察卵孵化和寄生蜂寄生发育情况,记录寄生卵数量,逐日收集羽化的寄生蜂,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假眼小绿叶蝉的卵量及其寄生蜂寄生率变化消长规律。
5、茶园节肢动物种类、数量每隔7d调查1次,调查时随机选取10-20个取样点,每次每个取样点扫5网,每网昆虫数量、种类数(无法识别的带回室内鉴定)。
天气状况:温度:湿度:调查植物:调查昆虫:假眼小绿叶蝉注:如统计寄生蜂,则改网捕虫数为寄生卵数、寄生蜂数量、寄生率天气状况:温度:湿度:调查植物:调查昆虫: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摘要: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在山东茶产区的发生与危害规律及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温度、湿度的关系。
假眼小绿叶蝉繁殖最适温度为20~26℃,温度高于26℃时,繁殖能力急剧下降。
一年发生9代,比南方茶区少2个世代,以单高峰发生为主。
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80%~90%的湿度有利于卵的孵化和生长发育。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是山东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全国茶区也普遍发生。
研究该虫的发生规律,对预测其发生期与发生量,进而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假眼小绿叶蝉,属小绿叶蝉属,学名EmpoascavitisGothe。
成虫体长3~4mm,绿色或黄绿色,前翅黄绿色,端部烟褐色。
头部与前胸背板无小白斑,触角位于复眼前角,触角脊退化,翅脉退化。
若虫体瘦长,体色和体形因虫龄而异。
卵香蕉形,初产为乳白色透明,后渐为淡黄绿色,近孵化时头部两侧可见二个红色眼点。
成虫喜欢产卵于茶梢的幼嫩部位,破坏输导组织,96%以上的卵分布在茶梢芽下5节之间。
各节之间着卵量差异显著,顶芽之下的第1~4节之间卵密度较高,第5—7节之间卵密度较低,第2~3节的卯密度最高。
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嫩梢皮层汁液。
被害嫩梢叶尖、叶缘变红褐色,芽缩叶卷,硬化质脆,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常年发生1—2次虫口高峰,夏茶受害重,秋茶次之,春茶受害最轻。
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危害随不同年份、不同生态条件而不同。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在茶树或杂草上越冬。
一般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较多,春季发生较早;茶树芽叶稠密、长势郁闭,杂草丛生,问作豆类的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较重;萌发较早,芽叶较密,比较旺盛的茶树品种往往受害较重。
2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假眼小绿叶蝉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温湿度关系密切。
当气温在10℃以上时,成虫即开始取食活动,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7~29℃,最适温度20~26℃,超过26℃时繁殖能力急剧下降,超过30℃时,子代若虫的出生量很低。
竹山县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

届由只斫蜊*t机條2020年第6期总第183期竹山县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邵曙光熊晓艳金艳陈翠(湖北省竹山县植保站湖北竹山442200)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5-6114(2020)06-054-003摘要:茶小绿叶蝉是鄂西北地区茶园普遍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茶品质和产量。
茶小绿叶蝉在鄂西北地区一年发生七代,一般21d-30d—代,世代重叠,典型年份有三个田间虫 口高峰期,4月10日以后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5T以上时,相对湿度71%,越冬代成虫开始产卵;当曰平均温度22.2^-27^,相对湿度71%-75%,时晴时雨,为适宜发生温湿度;当日平均温度高 于28弋,相对湿度低于69%,虫量下降。
本研究结果有望为了茶小绿叶蝉测报和大田防控提供 科学依据。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绿色防控1竹山县茶叶产业发展和病虫害调查测报工作概述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国土面积35.88 万hm2,耕地面积4.12万hm2,其中茶叶种植面积 2.02万hm2。
国家高香型茶叶产业基地。
1980年 开展茶叶病虫害测报工作。
2010年5月全国农 技推广服务中心启动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 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 研究》项目”,竹山县列为湖北省21个项目基点之 一。
茶叶病虫害调查结果: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茶毛虫、绿盲蝽、茶黑翅粉虱 等25种。
病害有茶饼病、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 病等16种。
茶小绿叶蝉是鄂西北地区茶园主要 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式口器吸取新梢芽叶汁 液,使芽叶萎缩硬化,叶尖叶缘枯焦,严重影响茶 品质和产量。
由于虫体小,危害隐敝不易觉察,而认为是干旱、高温所致。
2 试验条件和试验设计及安排试验对象:茶小绿叶婢Empoasca onukii(Mat-suda)环境条件:本试验在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 圣水茶叶公司九里岗茶园中进行,中年茶园,长 势中等。
DB34T 325-2003 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

D B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325—2003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2003-04-09发布2003-04-09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 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测报调查 (1)5 防治 (3)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茶树新梢受茶小绿叶蝉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5)附录B(资料性附录) 茶小绿叶蝉发生趋势和发生期预测方法 (5)附录C(规范性附录) 茶园防治茶小绿叶蝉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6)Ⅰ前言茶小绿叶蝉是我省茶区主要茶树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准确地调查茶小绿叶蝉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选择适当的防治指标和科学的防治方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于2003年4月9日发布。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周坚、倪皖莉、程鸣珂ⅡDB34/T325—2003 茶小绿叶蝉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小绿叶蝉的测报调查与防治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茶区茶小绿叶蝉的测报调查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5018-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防治指标(经济阈值) control index(economic threshold)害虫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假眼小绿叶蝉越冬虫口基数调查、田间虫口密度调查、为害程度调查、预报方法、发生程度划分、数据传输、调查资料表册等方面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虫情调查和预报。
2 越冬虫口基数调查
2.1 调查时间
秋茶结束后和次年3月,当气温降至10℃和回升至10℃各调查一次。
2.2 调查方法
采用盆拍法调查。
选取不同类型茶园各2-3块,按5点取样或隔行跳跃式取样,每调查地块取样20个样点(按5点取样法,是不是每一个点取4个样点?5*4=20)。
晨露干后,在调查点处用内径33.3cm
白色塑料盆一只,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掌拍打茶丛4下(每次调查人员要固定,拍打轻重要一致),立即清点落于盆内的叶蝉成虫和若虫数。
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1)。
并计算平均每点虫数和估算越冬前后每公顷虫口密度,计算公式:
每公顷茶蓬面虫数(头)=
)
(()
()()%
10000
2
2
茶丛覆盖度盆子面积
茶园面积
头
平均每点虫数
⨯
⨯
⨯
m
m
3 田间虫口密度调查
3.1 调查时间
茶叶主要生长采摘期的4-10月,系统调查每7天调查一次,一般调查每旬一次。
3.2 调查方法
3.2.1检叶数虫法(百叶虫数)
检叶数虫法适用于中、小叶种茶树品种的调查。
根据当地主要类型茶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每一调查地块面积以667m2左右为宜),用5点取样法。
每样点调查100张叶片。
晴天在晨露未干前调查,
阴雨天则全天都可以进行。
在选定的调查点上,查看茶丛中、上部叶片的成、若虫数,再轻轻翻转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
在新梢长出前,查上年留下的叶片;芽叶生长季节,查当年生长的嫩叶(一般查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采茶结束后,查当年留下的新叶。
调查时动作要轻、快,防止虫子逃脱,避免重、漏数。
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2)。
3.2.2检梢数虫法(百梢虫数)
检梢数虫法适用于大叶种茶树品种的调查。
取样、调查时间和次数,均与检叶数虫法相同。
选择一芽二、三叶新梢为对象,迅速数清整个新梢上的成虫和若虫数,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表A.2)。
4 为害程度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茶叶生长季节进行。
2.2调查方法
在每一个虫口密度观察点,用0.33m2的方框套在茶蓬采摘面上,检查新梢总数和被害新梢数,并按被害程度分级标准统计各级新梢个数,计算各级新梢占总新梢数的百分率,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3)被害新梢分级标准:
0级: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
1级:湿润期,受害芽叶呈现湿润状,晴天午间芽叶暂时凋萎,夜间、清晨或雨天能恢复正常;
2级:红脉期,叶脉、缘红变,透过阳光清晰易见;
3级:焦边期,红暗加深并向叶面扩展,叶尖、叶缘逐渐扭卷,形成焦头、焦边,芽叶生长停止;
4级:枯焦期,枯焦不断向全叶扩展,芽梢一片红褐,似火烧。
5 天敌调查
5.1调查时间
冬季随叶蝉越冬虫口调查一并进行,4-10月每15天调查一次。
5.2调查方法
采用盆拍法调查,调查方法同叶蝉越冬基数调查。
目前着重进行蜘蛛总量的调查。
记载调查结果(见附表A.4)
6 预测预报
6.1发生趋势预测
6.1.1第一峰发生趋势预测
第一峰发生趋势可用加权列联表法进行预测。
影响因子有冬季日均温等于或低于0℃的天数(x1)、1月份平均气温(x2)、冬季日均温在零下的负温和(x3)和负温平均值(x4=x3÷x1)。
因素的分级标准见表1,x-y参数与随机系数见表2。
实际应用时将当地的x1值,在表1中找出对应的x-y参数与随机的乘积和,即为y值,y值最大者即为预报级。
表1 x与y的分级
表2x-y列联参数及x的随机系数
6.1.2第二峰发生趋势预测
第二峰发生趋势可用加权列联表法进行预测。
影响因子有7月份的雨温系数(x1=7月份的降雨总量÷7月份平均气温)和8月份降雨量(x2)。
因素的分级标准见表3,x-y参数与随机系数见表4。
应用时只要将当地的影响因子数值的对应级,在表4中找出对y i的贡献数值相加,数值最大者即为预报级。
表3 x i与y分级
6.1.3第一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虫口高峰期的临界虫量为百叶10头(或667m2虫量15000头)。
影响第一虫口高峰的迟早的关键因子是3、4月份气温的高低。
以3、4月份平均气温之和为x,高峰始期(y)可分为三级:即y=1,指在5月20日之前进入高峰;y=2,指在5月20-24日进入高峰;y=3,指在5月24日以后进入高峰,其预测方程:y=15.766-56x。
6.1.4第二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影响第二虫口高峰的迟早的因子有7月份日平均气温在29℃以上的天数(x1)和日平均气温在2℃9以上的积累温(x2),第二虫口高峰始期y=1,表示7月21日;y=2,表示7月22……则预测方程为:y=1.96x1+0.28x2-4.652。
将当地的x1、x2值代入,即可求得y值。
7 数据汇总与传输
7.1资料传输工具
利用体系工作平台,每月上报调查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
7.2 调查资料表册
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见附录)供各地应用时复制,用来规范各区域测报站测报调查行为,为数据库积累统一、完整的测报调查资料。
其中的内容不可随便更改,各项调查内容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
7.3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按统一格式和内容汇总上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与防治基本情况(表5)。
7.4当地气象资料
报送当地全年(1-12月)逐日平均气温(包括逐日最高、最低温度)、日平均湿度;月降雨量、月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茶树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表A.1 假眼小绿叶蝉越冬基数调查表
表A.2 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调查表
表A.3 假眼小绿叶蝉新梢被害率调查表
表4 茶园天敌调查记载表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假眼小绿叶蝉形态特征
成虫头至翅断长3.1~3.8毫米,淡绿至淡黄绿色。
头冠中有2绿色点,头前有2绿色晕圈(假单眼),复眼灰褐。
小盾片有白纵纹,横刻平直。
前翅淡黄绿,前缘基部绿色,翅断透明,微烟黑。
第3端室长三角形,前后2端脉发自一点,各足胫端及跗节绿色。
卵新月形,长约0.8毫米,乳白渐转淡绿,孵化前透见两红色眼点。
若虫茶小绿叶蝉若虫5龄,见表1。
此标准由重庆市农科院彭萍研究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起草,2010年3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