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德城市详细规划调控比较研究
中德崛起中地缘政策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德崛起中地缘政策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德两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德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此过程中,中德两国之间的地缘政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分析其差异和相似点,为深入理解中德崛起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1. 问题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有哪些异同点?2. 目的通过对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的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从而增进对中德崛起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以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中德两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地缘政策、中德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地缘政策、中德两国在铁路网络建设中的地缘政策以及中德两国在非洲地区的地缘政策等方面。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德两国地缘政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对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对中德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其异同点。
2. 为进一步理解中德崛起提供参考。
3. 为中德两国在未来合作中提出相关建议。
五、研究计划1. 第一周:文献调研,制定研究方案。
2. 第二周:收集、整理文献,分析研究对象。
3. 第三周:深入分析中德两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地缘政策。
4. 第四周:深入分析中德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地缘政策。
5. 第五周:深入分析中德两国在铁路网络建设中的地缘政策。
6. 第六周:深入分析中德两国在非洲地区的地缘政策。
7. 第七周:撰写研究报告初稿。
8. 第八周:修改研究报告,完成研究报告。
控规对比、——精选推荐

德国、日本与中国的控规对比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衔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控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控制性详细规划源于美国区划。
经过百年的发展,区划法规从消极控规发展到积极引导。
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推动了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控规对比AbstractIn Chinese urban planning system,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plays the very importanr role.It links up the master plan and the detailed plan to construct.In china,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just for a short period.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s derived from zoning regulations in USA.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most a century,the zoning regulations arrives at the active leading from developling inactive control,and has made major contribution in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world.Alos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n China.Key Words: Regulatory Contrast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以城市总体详细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中德城市详细规划环境控制比较研究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10)02-0036-06中德城市详细规划环境控制比较研究殷成志1 杨东峰2(1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1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聚焦于针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城市详细规划开发控制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环境控制比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编码方法,进而运用该方法进行了中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德国建造规划之间的环境控制能力比较研究,通过研究界定出控规在环境控制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德国;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控制能力【中图分类号】T U981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德国洪堡基金会联邦总理奖学金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8112)。
序言 德国的规划体系,是随着现代德国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
与我国的情况相似,联邦德国的规划也可以大致划分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两大层次。
德国的区域规划分为三个层面:欧洲/全国的区域规划;联邦州的州域规划;州辖管理区(区、市)区域规划。
德国的区域规划有两个侧重点,即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布置,来影响和调控生产力布局,引导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规划通过特定措施,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这些措施包括国土绿化造林、农田保护、不适宜工业布局的区位界定、特定区域建筑高度控制等等。
德国的城市规划统称为建设指导规划(Bauleit p lanung )。
建设指导规划分为两个层面,即预备性的建设指导规划和约束性的建设指导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Fl chennutzungs p lan,F NP )称为预备性的建设指导规划,工作对象是整个市域,相当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按照《建设法典》的规定和要求,对城市(或地区)建设用地的建设利用和其他利用进行准备和引导。
土地利用规划要与联邦州发展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目标协调一致,表示出城市(或地区)用地范围内全部土地的现状和预期利用,特别是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绿地、农业和林业用地。
中国和德国的城市规划有何差异?

中国和德国的城市规划有何差异?作为两个经济大国,中国和德国在城市规划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城市规划的理念、方法和行为,也涉及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差异。
一、规划理念的不同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上,中国和德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速度和规模,政府经常推出大规模的建设项目来快速发展城市。
这种规划理念可以迅速地满足人口增长所需,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建筑过度开发等问题。
而德国的城市规划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参与,关注城市的整体性和文化特色,更注重建立与居民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这样的规划可以更好地保护城市的环境和文化,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规划方法的不同从城市规划的方法上看,中国和德国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城市规划由政府主导,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计划和资金,建筑的风貌和价值取向由政府决定。
而德国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作更加充分,绿地空间和公共设施的规划也更多地考虑了周边居民的需求。
在这一点上,德国的城市规划不仅更具有民主性和人性化,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城市行为的不同城市规划的不同反映了中国和德国城市发展的差异。
中国的城市发展往往更加追求速度和规模,但容易造成城市的环境、交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德国则更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参与,强调在城市发展方面兼顾环境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此外,在城市治理方面,德国的城市管理更加井井有条,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民的自治和参与更多地被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和德国的城市规划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规划理念、方法和城市行为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两国的城市规划,合理地借鉴和消化各自的优点,为中国城市发展找到更为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Schultz:中国城镇化可借鉴德国

Schultz:中国城镇化可借鉴德国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第7期文│Buschmann Schultz“中国需要学习德国在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对待环境、城市、人民的态度。
”“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中国的城镇化最大问题在于:人民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过于落后。
”如果要回答哪个国家的哪种城镇化模式最适合中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也存在“好”、“较好”和“不好”的差别,他们都在城镇化、郊区化和郊区乡村发展上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和经验。
德国的城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建设,仍然是理解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核心部分。
不是因为它的模式领导着世界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而是因为它的城镇规划传统、它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它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
中国首先需要的是世界眼光、解放思想,需要学习德国在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对待环境、城市、人民的态度。
收入分配问题在德国,谈论一座城镇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所有的城镇都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城市群中,又各自在生产力布局上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德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布局与工业发展,与中国提出的“工业带动城镇化”的说法比起来,如果中国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德国的城镇化就更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
德国联邦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因此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的政策上,有两项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少各地区的差异;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后代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在郊区与市区的平衡方面,郊区以有偿方式为市区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帮助远郊区开发新的服务经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都市区内部按人均来分担全部税收以维持郊区市政最低运行标准。
尽管从财政收入上讲,德国都市区的郊区有富有穷,但是,郊区社区日常市政运行费用的50%是按照都市区内部人均分担税收的方式得到的,这样,至少可以在郊区乡村地区维系一个最基本的市政运行水平,不会因为社区贫穷,从居民那里征收不到足够的房地产税费,而导致市政运行低于整个区域最基本的水平。
中德城市发展战略对比正文

德国城市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了其他经济发展的轨迹。
以中国的房市为例,抛开复杂的政策和商业运做的原因,回归到最基本的经济供需原理,我们不难发现人口的过度集中,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才是导致房价疯涨的本质原因。
而城市发展战略又是决定人口是否能合理分布的核心要素。
放眼世界,在城市发展历程上与中国最具可比性的,那就是德国。
两个国家在战后的城市发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这成功的背后两国的整体城市发展战略上却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简单来说,德国更多采用的是“面”建设体系,而中国则采用了“点”建设方针。
那么在两国经历了多年的城市化建设的后,许多人越来越感兴趣的是,到底哪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才更具可持续性,更加符合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与中国的城市发展可比性较大,主要是因为两国之间有着以下三个相似的初始禀赋。
第一,在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条件上,德国的人口密度和中国适宜发展建设的土地的人口密度相差无几,这一点也使得中德两国在城市发展所需的空间条件上保持了一致性,从而提高了可比度。
可以说在地理条件上,中国甚至具备了比德国更优越的条件,例如在海岸边界线的比例,国土地质资源等条件上都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第二,在经济产业的构成上,德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的工业国家,这一点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形成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也极为相似。
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如何在自己的版图上合理,有机的分布不同的生产力,是两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又直接影响到了地域间人力资源的分配,从而形成不同的城市发展轨迹。
第三,两国在城市发展的起跑点上基本相同,德国的主要城镇在二战中基本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毁,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甚至可以说是被炸得面目全非,对于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所以可以说两个国家都是战后城市发展的新生儿,虽然不能否认德国战后依然保持了其各个领域强大的软实力,并为战后的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我们仅从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做进一步的对比。
德国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

德国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德国作为欧洲国家中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创新先驱,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瞩目。
其中德国的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备受关注,成为了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对德国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成功之处。
一、德国城市治理模式1. 分权与市民参与德国的城市治理模式倡导分权原则,政府与市民之间存在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市民团体等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决策过程。
这种分权与市民参与的模式,使得城市更加民主和包容,市民对城市事务有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
2. 长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德国的城市治理注重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不仅仅着眼于目前的需求,而是更注重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城市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绿色发展,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德国城市发展研究1. 城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德国的城市发展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德国作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各个城市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建立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人才投资和创业。
城市发展研究不仅关注科技创新本身,还探讨了城市如何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2. 社会和文化发展德国的城市发展研究不仅仅关注经济和科技领域,还注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德国的城市文化多元化,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城市发展研究探讨了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如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及如何建设包容和多元化的城市社会。
三、德国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成功之处1. 平衡发展和社会公平德国城市治理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平衡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德国的城市发展着重于满足市民的需求,注重人民的福祉,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
这种平衡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理念,使得德国的城市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保持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德国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异同?

德国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异同?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德国与中国都拥有深厚的城市规划文化和理念,那么在城市规划方面,德国与中国有何异同呢?一、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德国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了城市规划的实践,被评为欧洲最早的城市规划先驱国家之一。
1910年,德国第一位城市规划师马夫惠西斯受聘于法兰克福市政府,制定了该市的规划蓝图,深受大众欢迎。
20世纪初,德国城市规划师们倡导“城市美”和“日常美”,强调“住宅制作”和“市民训练”等观念。
从此,德国城市规划开始向功能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城市的规划,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以北京作为代表的许多城市进行了规范的规划,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始于20世纪初,由外国工程师和规划师引进,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更注重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较少考虑可持续性和社会和谐,导致城市以物质发展为中心,城市规划缺乏人性化文化和艺术性。
二、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德国认为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定位、布局和空间分配,还要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德国城市规划师认为,城市规划必须以可持续性为目标,强调人本文化、生活质量和公众参与。
近年来,德国城市规划更侧重将城市规划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在理念方面逐渐转变,越来越强调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和公众参与,但与德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城市发展主要以经济产业为重点,缺少社会和历史因素的融合,导致城市规划和建设缺少科学性和人性化,城市中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和文化破坏现象。
三、城市公共交通德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成熟且高效,以轨道交通为主,涵盖了地铁、城铁、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等。
这些交通工具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确保市民的便利与出行需求的满足。
德国城市规划师十分看重公共交通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使城市规划的效果得到了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 细 规 划 的 社 会 目 标 可 以 被 概 括 为 : 障 社 会 公 保
要 。 《 市 规 划 编 制 办 法 》 四 条 中 规 定 : 编 制 城 ” 城 第 “ 市 规 划 , 当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构 建 社 会 主 应 以 义 和 谐 社 会 为 基 本 目标 , 持 五 个 统 筹 , 持 中 国 坚 坚
要; 保护 历史 文化 遗产 ; 持 民族 、 方 特色 和传 统 保 地 风貌 。
社 会 发 展 方 面 的 规 划 调 控 目标 方 面 基 本 一 致 , 要 主 均 可 以 分 为 4个 部 分 , 括 : 会 公 平 、 民 工 作 和 包 社 公 生 活 需 求 、 防 和 安 全 的 需 要 , 及 文 化 遗 产 和 城 国 以 市特 色的保 护与维护 。 在 社 会 公 平 方 面 , 国 和 中 国 的 侧 重 点 有 所 不 德 同 。德 国 更 强 调 土 地 的公 平 利 用 , 国 注 重 对 于 弱 中
当考 虑 人 民 群 众 需 要 , 善 人 居 环 境 , 便 群 众 生 改 方 活 , 分 关 注 中低 收 人 人 群 , 助 弱 势 群 体 , 护 社 充 扶 维 会 稳 定 和 公 共 安 全 。 《 市 、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编 ” 城 镇
开发和人 口发 展 ; 足 居 民 的社 会 和 文 化 需求 , 满 尤 其是老人 、 少 年 和残 疾 人 的需 求 , 意 妇 女 和 男 青 注 子的需求 差 异 , 足 教 育 、 育 运 动 、 闲 的需 求 ; 满 体 休 现存 地方城 镇 中心 的保护 、 新 、 更 发展 和 重建 ; 建筑
型 进 行 了 中 国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和 德 国 建 造 规 划 之 间 的 面 向 社 会 发 展 目 标 的 规 划 调 控 能 力 比 较 研 究 , 而 界 定 出 控 规 相 对 于 进
德 国建 造规 划 、 社 会 发 展 目标 下 的规 划 调控 的 管理 定位 与技 术 特 征 。 在
文 化 的相 关 需 要 , 物 古 迹 和 地 方 城 镇 中 心 的 保 存 文
和维 护 , 具有 历史 、 术 和 建 筑 价 值 的街 道 和公 共 美 空间 的保存 , 以及 地 方 性 和 景 观 的 形 态 保存 ; 公法
制 审批 办法 》 八 条 中 规 定 : 编 制控 制 性 详 细 规 第 “ 划 , 当综合考 虑 当地 资 源条 件 、 应 环境 状况 、 史 文 历
框架 下 的教 会和宗 教 组织 的需 求 ; 国防 和民 防 的需
要 [ agst uh ( a G ) § , a .6 N .1 B u ee b c B u B , 1 p r z a , r 一
N., r 0 。 r6 N .1 ]
从 城市规 划的 角度 出发 , 中德 城 市详 细规 划在
誊。 尚 瓯 城
【 文章编号 】0 6— 82 21 )7— 0 6— 6 10 3 6 (0 1 0 0 5 0
面 向社 会 发 展 目标 的 中德 城 市 详 细 规 划 调 控 比较 研 究
殷 成 志 杨 东 峰 熊 燕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04 北京, 08) 0
【 键 词 】德 国; 制 性详 细规 划 ; 造 规 划 ; 向社 会 发 展 目标 的规 划 调控 关 控【 献标 识 码 】 文 A
1 面 向社 会 发 展 的 中德城 市 规 划 目标 比较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城 乡规 划 法》 四条 中规 定 : 第 “ 护耕地 等 自然 资 源 和历 史 文 化 遗产 , 持地 方 保 保 特色 、 民族特色 和传 统 风貌 , 符合 区域人 口发展 、 并 国防建 设 、 灾 减 灾 和 公 共 卫 生 、 共 安 全 的 需 防 公
【 要 】 文 聚 焦 于 面 向社 会 发展 目标 的 城 市 详 细规 划 调控 问题 。在 中德 城 市规 划社 会 发展 目标 分 析 的基 础 之 上 , 公 平 利 摘 本 从
用土 地 资 源 的制 度 保 证 、 房 面积 调 控 、 共 服 务 设施 配 套 、 质 形 态 和景 观 、 化 遗 产 保存 5个方 面 , 用 规 划调 控 力 比较模 住 公 物 文 运
德 国 城 市 规 划 的 社 会 目标 是 要 保 证 土 地 资 源 的 社 会 公 平 利 用 , 服 务 于 提 高 大 众 的 福 祉 以 ( ag st u h ( a G ) § ,p r.5 。 在 城 市 B u ee b c B u B , 1 aa ) z
规划 的编制 中 , 要特 别 注 意 : 造 合 适 的居 住 和 需 创 工作条 件 , 足人 们健 康 和安 全 地工 作 和生 活 的需 满 要; 满足居 民 的住 房需 求 , 保持 稳 定 的社 会结 构 , 防
止 财 产 分 配 上 的贫 富 分 化 , 别 支 持 低 成 本 住 房 的 特
特 色 的城 镇 化道 路 , 持 节 约 和集 约 利 用 资 源 , 坚 保 护 生态环境 , 保护 人文 资 源 , 尊重 历史 文 化 , 坚持 因 地 制宜确定 城市发 展 目标 与 战 略 , 进城 市 全 面协 促 调可 持续发 展 。 第 五条 中规定 : 编制城 市 规划 , ” “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