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的研究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的研究

要是与松树的根部形成菌根 ;此菌富含多种氨基酸 菇菌丝生长最差 , c 种营养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
和维生素 ,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深受国内外欢 这是因为 ,c 种培养基中含有0. 5 %的葡萄糖和0. 5 %
迎 。由于此菌属于菌根菌 ,所以人工培养较困难 ,我 的蔗糖 ,其中少量的葡萄糖可以被菌丝迅速利用 ,对
因素
营养糖种类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6 6. 5 7 7. 5 93 95 90 79
23. 25 23. 75 22. 5 19. 75
4
pH值 a b c d b a d c c d a b d c b a 93 88 85 91
23. 25 22
们通过试验摸索出一种培养这种菌的有效方法 ,可 菌丝生长起到了诱导的作用 ,而少量的蔗糖则起到
以在脱离松根的条件下培养这种菌 。
了长效糖的作用 ,利于菌丝后期的生长 。而 a 种培
1 材料与方法
养基中不含有任何外加糖 ,既不利于菌丝初期的生 长 ,也不利于菌丝后期的生长 。
1. 材料 以新采集的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分离材料 ;以
其中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5虽然在15菌丝生长最慢但是菌丝粗壮当温度在30菌丝粗壮洁白生长最快最适于菌丝生长对菌丝生长并没有明显变化只有当之间时菌丝才随着可以看出松乳菇菌丝在养基上生长最慢产色素迟而在材料以新采集的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分离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根据pda培养基中土壤液种类的不同分为培养基为纯pda培养基为pda中加入松根土提取液培养基为pda中加入生长松乳菇子实体的土壤提取液培养基为pda中加入普通的松林土提取液根据pda中加入营养糖的不同分为的汞进行表面消毒处理15min
松乳菇凝集素分离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对生物体 内细胞癌 变 、 受精 、 化及 分子识 别 等生命 过 分
程 的进 一步 研 究 , 集 素 现 已 广 泛 应 用 于 化 学 、 物 化 凝 生
l21 松乳 菇菌 丝体凝集 素 ( D 的提取 I. L I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2 结果 与分析
2 1 凝集素的凝集活力测定 . 松乳菇菌丝体 提取液加 入硫酸铵 沉淀后 , 2 驴 用
血 红 细胞 悬 液 检 测 具 有 凝 集 活 性 。用 紫 外 吸 收 法 测 松
111 供试菌种 与血 液来源 松乳菇 菌种 由青海 大学 .. 微生物实验室提供 ; 牛血和驴血 均 由青海 大学农牧学 院
由以下
公式计算粗提液中的蛋 白质 含量 , 以磷酸缓 冲液做空 白
对 照 。蛋 白质 含 量 ( g m 一 14 一07 。 a r/ I ) .5 A】 .4 。 1 22 2 血 红 细 胞 悬 液 的 制备 。 .. 12 3 血 凝 活 力 测 定 [] .. “。
凝集素( cn 是 一类 非免 疫起 源 , 1t ) ei 不具有 酶 活性 , 具有糖 专一 性 , 可促 使 细胞凝 集 的糖蛋 白 1 ] 。植 物 、 动
3 n 8 0mi, 层纱 布过 滤 , 收集 马铃薯滤 液 , 加入 食用 蔗糖 2 0g到滤液 中溶解 , 蒸馏水 补至 100m p 值 自然 , 0 L,H 11 2 C高压蒸汽灭菌 2 n 0mi。 l]3 试剂 I. 采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 肝素由青海大
为从 液 体 培 养 真 菌 菌 丝 体 中 获 取 凝 集 素 这 一 新 的 理 论 提供重要依据 。
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

第47卷第5期2020年10月江苏林业科技Journal0^Jiangsu Forestrr Sciencc&TechnologyVol.47No.5Oct.2020文章编号:1001—7380(2020)05—0028—04松乳菇松林下栽培及产菇情况初步研究郑华英,徐丽丽,徐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53)摘要:用编号为Cfcc83417和SLD01的2种松乳菇菌种分别在3个栽培种培养基上接种培养,结果显示松乳菇栽培种培养基配方③(松木屑38.5%+棉子壳45.5%+麦麸10%+过磷酸钙3%+糖、玉米粉和石膏各1%)的培养效果最佳。
夏秋抽出“弧形”槽沟播菌种后,秋末、初冬菌种槽边分别长出32个和51个子实体,且出丛生菇比较多,出菇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
这说明通过驯化栽培,可获得较多的松乳菇菌菇。
比较不同马尾松林地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认为适宜播种松乳菇菌种的马尾松林下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钙为(1.23±0.06)g/kg,钾为(32.52±2,14) g/kg,镁为#0.29±0.02)g/kg,铁为#15.89±0.42)g/kg,磷为(0.20±0,06)g/kg,锌为#58.98±3.40)mg/kg。
关键词:松乳菇;培养基;出菇;现蕾;土壤矿质元素;含水率中图分类号:S151.9+3;S646.1+5文献标志码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L.)Gray]属红菇科(Russulaceaa)乳菇属大型真菌,常与松属树种共生,又名雁来蕈、乌松菌、松树蘑)1],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以及我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份)2-]+松乳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酸、维生素等,近年来更是发现其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菌、免疫调节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药食两用的山林珍品)5-]+本文继松乳菇菌种固体培养基筛选研究的基础上,对松乳菇栽培种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并对马尾松林地播种松乳菇的产菇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

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杨明毅1 徐 虹2(1.湖南金健米业股份公司 常德 415000 2.南京化工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09) 松乳菇(L aclari us deliciosus),又名美味松乳菇,雁鹅菌,松杉菌,松菌,茶花菌,系红乳菇科(Russnlaceae),乳菇属(L actari us)真菌。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独特,营养丰富,不仅可食用,也可药用。
在湖南等地被视为山中珍品,市场上十分走俏。
松乳菇与松口磨、美味牛肝菌等菌一样,都属于菌根菌,与松、杉、柏等树种形成菌根菌。
这类菌与植物共生,有特殊的生态条件、营养方式和子实体分化发育条件,对它的研究与驯化有很大难度。
因此,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市场供应全依赖于野生采集,由于市场紧缺,过度采挖,导致产地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产量逐渐减少。
1 松乳菇的生物学特征1.1 形态[1~4]松乳菇子实体成熟时菌盖宽一般在4~14cm,早期半球形,后渐平展呈波形,中央凹陷,呈鲜艳的黄色、橙黄色至虾仁色,光滑,湿润时粘,有绒毛状同心环带,后变浅色。
菌肉初时带白色至浅奶油黄色,后橘红色,硬而脆,伤后变绿色,尤以盖缘部分变色显著。
乳汁橘红色,后变为绿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处分叉,褶间有横脉相连,与菌盖同色;菌柄长2~5cm,粗0.7~2.5cm,近圆柱形或向基部渐细,与菌盖同色,幼嫩时菌柄实心,后变为中空;孢子无色,近球形。
1.2 分布与生态特性[5~9]分布: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东南亚。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
据文献报道,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甘肃、安徽、江苏、浙江和台湾等地都有松乳菇分布,但以湖南、云南发生量为多。
生态特征:松乳菇多发生于春(3~5月)、秋(9~11月),一般每年发生1~2次,单生至群生在松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地上。
发生的时节与产量主要受温度及雨水的影响,温差刺激对松乳菇子实体分化有积极的影响,松乳菇发生最佳温度为15~18℃。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的研究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的研究
周传云;廖兴华;谭周进;彭晔峰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04(025)008
【摘要】以新鲜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材料,分别取其组织和孢子进行菌种分离,获得纯菌株.经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研究其人工培养特性,得知: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蛋白胨或硝酸钾为氮源,pH7.5~8,26℃等条件下菌丝生长很旺盛,但不形成子实体.当以松树锯木屑或湿松树根或锯木屑加糖为培养料,并在恒温(25℃)、恒湿(95%)、光照培养条件下,不仅菌丝生长旺盛,而且能长出大拇指大小的菌蕾.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周传云;廖兴华;谭周进;彭晔峰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3
【相关文献】
1.松乳菇菌种分离及菌丝生长特性的研究 [J], 周国英;刘君昂;李倩茹
2.松乳菇菌种分离及菌丝生长特性的研究 [J], 杜丽飞;肖兵南;曾胜;周望平;任慧波;邱美珍
3.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的研究 [J], 冀宝营;陈超;邓春海;王志;李鑫
4.松乳菇菌种分离及菌丝生长特性的研究 [J], 杜丽飞;肖兵南;曾胜;谢菊兰;邱美珍;姚俊
5.红汁乳菇菌种分离培养及其对马尾松苗木生长效应研究 [J], 刘君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分离培养条件对松乳菇菌丝的影响研究

摘要:为探索松乳菇分离培养条件,通过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法对不同培养基进行松乳菇分离培养,分析了松乳菇菌柄、菌肉、菌柄与菌肉交界处组织分离的菌丝萌发和污染情况,以及4种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从松乳菇菌柄与菌肉交界处进行组织分离的菌丝萌发率大、污染率小、分离成功率高;松乳菇菌丝在酵母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快、长势好,在PDA 中添加干松针浸出液有利于松乳菇菌丝的培养。
关键词:松乳菇;菌丝培养;组织分离法;培养基文章编号:1005-2690(2020)15-0016-01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志码:B不同分离培养条件对松乳菇菌丝的影响研究郑旋,康超,杨玲,王晶,王万坤,杨彝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0)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目(Agaricales)、红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属(Lactarius ),别名松树菌、松菌、紫花菌、美味松乳菇,是一种外生菌根真菌,其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兼具食药用价值的珍贵食用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1-2]。
因松乳菇菌丝生长缓慢,需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且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产生子实体,所以难以进行人工栽培[3]。
目前,在新西兰等国进行了松乳菇仿野生人工栽培并获得成功[4-5],但国内鲜见相关报道,且松乳菇菌种分离培养难度大,不同的分离培养条件对松乳菇菌丝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6-8]。
本研究通过考察不同部位组织分离法和不同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培养的影响,为成功获得松乳菇菌种及后续开展松乳菇仿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松乳菇为采集自贵阳市高坡市场的野生松乳菇,子实体完整,无损伤。
1.1试剂葡萄糖、KH 2PO 4、MgSO 4·7H 2O 为分析纯(AR);酵母粉为生化试剂(BR);马铃薯、鲜松针、干松针等为市场购买。
松乳菇栽培技术

松乳菇栽培技术松乳菇属红菇科,乳菇属,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是一种浓受欢迎的美味食用菌。
该菇人工栽培难度大。
笔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一、形态特征:松乳菇菌盖宽4—10cm,扁半球形,中央脐肚,伸展后往下凹,边缘起初内卷后平展。
湿时沾、无毛、虾仁色、胡萝卜黄色。
伤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级部分变绿显著。
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卜黄色,乳汁桔红至酱红色,后变绿色。
味道稍辛辣,气味好闻,菌褶与菌盖同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外分叉,褶间有横脉相连,伤或老后变绿色。
柄长2—5cm,粗1—2cm,近圆柱形中空。
孢子椭圆或近圆形,有小疣和不完整网纹,孢子印近米黄色。
二、菌种制作:松乳菇与其它菇类相似,菌种通常有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培养基配制:母种培养基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配方一: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松针水1000ml。
配方二:玉米粉1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松针水1000ml。
松针水必须要先把松针置入水中煮后,再沥出来的水才能用。
松乳菇组织分离:取野外采摘野生鲜嫩菌株,形态要好,不变色,连根带土用白细布或白纸包住。
组织分离在接种箱内操作。
在菌盖与菌柄相交处取一小块,用接种针挑入试管斜面,轻轻压平。
由于松乳菇菌根野性生物易碎,开始无需用刺激性太大药物(如福尔马林),取种菇块要细心。
最好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完成全过程组织分离。
原种培养基配制配方:松木屑78%,米糖或麦麸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针水。
栽培种的配制配方一: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细沙土18%,谷壳10%,麦麸10%,复合肥2%。
配方二:松木屑45%,棉子壳25%,松林木18%,麦麸10%,过磷酸钙%,糖、石膏各0.5%。
三、驯化栽培:栽培时间选定:一般在夏秋季栽培。
栽培方式,野外撒播栽培,虽然简单,但在菌种埋伏受气候影响,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
松乳菇菌丝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松乳菇
松乳菇( Laclariusdeliciosus ) 又名美味松乳菇,雁鹅菌, 松杉 菌, 松菌, 茶花菌, 系红乳菇科 ,乳菇属真菌。其味道鲜美,营 养丰富。
松乳菇形态介绍
松乳菇子实体成熟时菌盖宽一般在4~ 14cm ,早期半球形,后渐平展呈波形,中 央凹陷,呈鲜艳的黄色、橙黄色至虾仁 色,光滑,湿润时粘,有绒毛状同心环带, 后变浅色。 菌肉初时带白色至浅奶油黄色,后橘红 色,硬而脆,伤后变绿色,尤以盖缘部分变 色显著。 乳汁橘红色,后变为绿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处分叉,褶 间有横脉相连,与菌盖同色;菌柄长2~ 5cm ,粗0. 7~2. 5cm ,近圆柱形或向基 部渐细,与菌盖同色,幼嫩时菌柄实心,后 变为中空;孢子无色,近球形。
四 .实验设计方案
材料
松乳菇子实体:购置于怀化市中心市场 YXQ-LS-50 SLL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2DP-216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 SKJH-1112型超净工作台 简单常用玻璃仪器等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 g,蛋白 胨3g, K2HPO4 1g,琼脂20g,松针20g,蒸馏 水1000ml,pH 自然,0.1MPa 灭菌30min。 注:以上培养基中所需马铃薯需削皮去芽眼, 切成小块加水加热煮沸后30min 再过滤取汁液, 然后加其他物质。
松乳菇菌丝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指导老师 刘胜贵 姓 名 粟 静
一. 研究背景
在我国种类繁多的食用真菌中有350 多种 为难以驯化的菌根菌,占野生菇种的56. 2 %, 松乳菇是其中的一种珍贵外生菌根真菌。但目 前还难以实现人工栽培,主要困难是菌种的分 离和培养,以及脱离共生树种的根系不能形成 子实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3 “ 松 树 锯 木 屑 ”及“ 松 树 根 条 块 ”对 松 乳 菇 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母种菌丝体分别接种在这两种培养料内或条块表 面,于 2 5 ℃,9 5 % 的恒温、恒湿箱中培养 3 0 d ,每天 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采集孢子 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手术刀将消毒 处理后的菇柄切去,掀开烧杯,将其迅速插在支架上, 菌褶向下正对敞口的培养皿,盖好烧杯,用无菌水浸 湿纱布,并用纱布塞好烧杯边缘。将此装置静置 1 ~ 2 d ,在培养皿内收集到粉末状孢子。
接种培养 按无菌操作,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孢子, 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倒置于 25 ℃恒温箱中培养, 待孢子萌发形成菌落时,挑取形成早的单个菌落的菌丝进 行转皿进一步分离纯化,再挑取生长快、长势好,无杂 菌污染的菌丝移入斜面培养基表面,25℃培养 10d 后菌丝 长满斜面,即为松乳菇母种( 下文简称“母种”) 。
单个菌落长满平皿时间 (h) 142 171
平皿内现蕾时间 (h) - -
制备 18 个无菌母种平板培养基(平板直径为9.0cm), 每皿表面中央点种一处近乎等量的母种菌丝体,分别倒 置放入 1 8 、2 0 、2 4 、2 6 、2 8 、3 0 ℃等 6 个不同温度 的温箱中培养 7 d ,每天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各设 3 次重复。
收稿日期:2003-09-16 作者简介:周传云(195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
2004, Vol. 25, No. 8 67
1000ml,0.1MPa 灭菌 1 0 g ,蔗糖 1 0 g ,
66 2004, Vol. 25, No. 8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
野生松乳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的研究
周传云,廖兴华,谭周进,彭晔峰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以新鲜野生松乳菇子实体为材料,分别取其组织和孢子进行菌种分离,获得纯菌株。经固体培养和液 体培养研究其人工培养特性,得知: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蛋白胨或硝酸钾为氮源,pH7.5~8,26℃等条件 下菌丝生长很旺盛,但不形成子实体。当以松树锯木屑或湿松树根或锯木屑加糖为培养料,并在恒温(25℃)、恒 湿(95%)、光照培养条件下,不仅菌丝生长旺盛,而且能长出大拇指大小的菌蕾。 关键词:松乳菇;菌种分离;食药用菌;人工栽培
1.5.5 温度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68 2004, Vol. 25, No. 8
食品科学
※基础研究
表1 野生松乳菇纯种分离结果
分离方法
孢子弹射法 组织分离法
初见菌丝时间 (h) 12 10
菌丝粗壮度
++ +
锁状联合
++ +
单个菌落数 (个/皿) 4 1
注:“+ ”表 示 粗 壮 或 有 ,“+ + ”表 示 很 粗 壮 或 多;“-”表示未出现。
1.2.3 天然固体培养基 配方一:锯木屑培养基 松树锯木屑(新鲜无杂质)
加自来水,混和均匀至:用手轻轻捏成团,指缝间有 水而不流,触之即散。装入广口瓶,用 5 0 0 m l 容积的 广口瓶,每瓶装 1 5 0 g 。瓶口先盖两层纱布夹脱脂棉, 再在其上盖防潮纸,扎好。0 . 1 M P a 灭菌 4 5 m i n 。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器 辽宁省丹东;光照恒温 恒湿培养箱 广东省医疗器械厂;恒温培养箱 湖北黄 石市医疗器械厂;摇床 江苏环保仪器厂(汽浴恒温振荡 器SHZ-85BS) ;超净工作台 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 司;显微镜 日本产 OLYMPUS ;三角瓶、试管、培 养皿等等常规玻璃器材。 1.4 松乳菇菌种分离方法
配方二:锯木屑加糖培养基 在上述“锯木屑培 养基”中同时加入葡萄糖 5 % 和蔗糖 5 % ,即成。
配方三:松树根培养基 取直径 3~5cm 的新鲜松 树根,锯成 4 c m 长的断条,每条劈成两块,装入广口 瓶( 瓶口径 7.5cm ,高 12cm) ,每瓶装 10 块,瓶口同样 用纱布夹脱脂棉上盖防潮纸扎好。0.1MPa 灭菌 45min 。 1.3 主要仪器设备
M g S O4·7 H 2O 0 . 5 g,K 2H P O4 1 g ,琼脂 2 0 g,蒸馏水 1000ml,pH 自然,0.1MPa 灭菌 30min。 1.2.2 液体培养基
配方一:马铃薯 2 0 0 g ,葡萄糖 1 0 g ,蔗糖 1 0 g , K 2H P O 4 1 g ,K N O 3 3 g ,M g S O 4·7 H 2 O 7 . 5 g ,蒸馏水
K 2H P O 4 1 g ,M g S O 4·7 H 2O 0 . 5 g ,蛋白胨 3 g ,蒸馏 水 1000ml。
配方三:马铃薯 200g,K 2HPO 4 1 g ,MgSO4·7 H 2O 0.5g,蒸馏水 1000ml,0.1MPa 灭菌 30min。
注:以上培养基中所需马铃薯需削皮去芽眼,切 成小块加水加热煮沸后 30min 再过滤取汁液,然后加其 他物质。分装时,斜面用 1.8 × 18cm 试管,每管装 6ml; 平板用 9 c m 直径的培养皿,1 5 m l / 皿。
化生产,同时也为此菌的发酵产品及其制剂生产作一些 基础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松乳菇 采摘于湖南省安化高山野生松乳菇,选菌褶尚未打
开、八成熟、完整无任何破损的子实体,用冰筒装好 带回研究室。 1.2 培养基
1.2.1 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10g ,蔗糖 10g,蛋白胨 3g ,
1.4.3 松乳菇组织分离法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消毒处理好的种菇撕开,
用已灭菌的解剖刀在菌柄与菌盖交界处,切取米粒大的 组织 1 块放入无菌平板培养基表面,倒置于 25 ℃恒温箱 中培养。待长成白色菌丝后,取生长快、菌丝长的菌 丝移入另一无菌平板培养基表面培养,待长出菌丝后, 挑取生长快、无杂菌污染的菌丝移入斜面培养基表面, 经 2 5 ℃培养 1 0 d 后,菌丝长满斜面且无杂菌,即为松 乳菇母种( 下文简称“母种”) 。 1.5 野生松乳菇人工培养条件的研究
1.5.4 pH 值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将配方一、二、三等 3 种液体培养基,均调整其
pH 值为:pH6.0、6.5、7.0、7.5、8.0、8.5、9.0 等 7 个不同梯度。每种培养液每个梯度均各装 3 个三角瓶 (用 500ml 的三角瓶,每瓶装 200ml),每个三角瓶内均 分别接入近乎等量的母种菌丝体,置摇床上振摇,培 养 15d(摇床频率为 150 次 /min,每隔 5h 振摇 3d;培养 温度为 25℃)。取瓶中发酵液用 10 层纱布过滤,再用蒸 馏水冲洗 4 次,弃去滤液,置 6 0 ℃恒温箱内烘干至恒 重,精确称量并计算出每 100ml 发酵液中菌丝体(菌球)的 干重。
Abstract: Strain Lactarius deliciosus was obtained from tissue and spore of wild Lactarius deliciosus. The study on cultivating condition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lucose and sucrose were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s, peptone and KNO3 were the optimal nitrogen sources. The optimal pH value was 7.5 to 8.0 and the optimial temperature 26℃ for mycelium growth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When cultured with pine tree timber sawdust or wet pine root or wood sawdust at 25℃ constant temperature, 95% constant humidity and illuminatied cultivating conditions, mycelium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grew well and mushroom also could be polarized. K e y w o r d s:Lactarius deliciosus;strain breeding;edible and medical fungus;artifi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4)08-0066-04
1.4.1 松乳菇子实体处理 取两只松乳菇,用干净刷子刷去菇体表面杂质,
用 7 5 % 的酒精棉擦洗菇体外表面 4 遍,进行消毒,放 置无菌烧杯中备用。
1.4.2 松乳菇孢子分离法(孢子弹射法) 孢子采取器 在直径为 25cm 的干净瓷盘内放 3 层干
净纱布,并在表面放一个直径 1 2 c m 的干净培养皿( 去 盖) ,在培养皿内放置一个自制的不锈钢丝菇体支架(类 似蚊香支架) ,培养皿上盖一个大烧杯。整个装置灭菌 后放在超净工作台上备用。
1.5.1 碳素营养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母种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将其中的葡萄糖和蔗
糖合并分别换成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不放糖 共 4 个处理,每个处理制 3 个无菌平板,每皿中央点种 一处母种菌丝体,倒置于 2 5 ℃恒温箱中培养 7 d ,每天 量度菌落的直径。
1.5.2 氮素营养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母种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将其中的蛋白胨分别
Study on the Strain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Conditions of Wild Lactarius delicio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