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报告植物修复

生态学实验报告植物修复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植物修复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果;4. 分析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二、实验原理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2. 污染土壤:含有Cd、Pb等重金属的土壤;3. 实验设备:盆栽、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将污染土壤过筛,去除石块等杂物,然后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实验组;2. 植物种植:将紫花苜蓿种子播种于两组土壤中,确保两组土壤的播种量、种植密度、水分管理等条件一致;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期、中期和后期;a. 前期:在播种后30天内,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b. 中期:在播种后30~60天内,每10天测定一次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情况;c. 后期:在播种后60天后,测定植物生物量、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植物修复效果;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植物生长、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生长情况:实验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植物的叶片颜色更绿,生长速度更快;2. 土壤重金属含量:实验组土壤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说明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有较好的吸收和降解作用;3. 植物修复效果:实验组植物生物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表明植物修复技术具有较好的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紫花苜蓿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可作为植物修复技术的候选植物;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土壤污染程度、植物种类、种植密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修复方案。

植物修复技术名词解释

植物修复技术名词解释

植物修复技术名词解释:“回归自然,拯救环境。

”植物修复技术,又称“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来修复环境,改善或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便宜、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理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

以下是具体的名词解释。

1. 绿色固碳绿色固碳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其储存在植物组织中。

绿色固碳的作用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改善空气质量。

2. 营养物循环营养物循环是指通过植物的生长和死亡过程,将营养物通过土壤中的生物转换回到环境中,成为维持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营养物循环通过植物修复技术的实施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吸附、生长以及将污染物质转化为容易分解和稳定物质等途径,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或“去除”污染物。

这一技术可以完成土壤、水体等环境的净化。

4. 植物转化植物转化是指植物通过将吸收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有益分子,或吸收或缓解污染物质带来的植物毒性等途径,参与修复土壤、水体等环境中的污染物质。

5. 植物蓝炭植物蓝炭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炭,是通过将植物处理和碳化制成的,具有吸附重金属和污染物的能力。

植物蓝炭不仅可以用来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还可以作为优质的土壤改良剂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6. 植物菌根植物菌根是一种与植物根部共生的真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营养和水分,增强植物的生长能力,并对土壤和植物系统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技术可以提高植物修复土壤和水体的效率和效果。

植物修复技术的实践表明,它不仅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减缓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还可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未来的环境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将会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植物修复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分析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修复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物的技术,也被称为植物生态修复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环境治理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绿色环保、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特点,已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长和生理代谢过程,通过植物根系、叶片和茎叶等器官对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转移、降解和稳定化的过程。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污染物、植物代谢降解污染物、植物根系调节土壤结构等作用。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和转移等生理生态特性,降低或消除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植物种类,并利用其生长和代谢特性,使其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吸附、富集、降解等作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生物修复技术,其具有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种综合运用植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和环境科学原理的环境修复技术。

二、植物修复的应用范围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水体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治理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多种类型的土壤污染。

在水体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污染治理。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植物修复技术可以用于植被修复、城市绿化、道路绿化等方面。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地、工业废弃地、农田土壤、矿区山体、河流湖泊等不同类型的污染地块,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并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减少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利用植物的吸附、富集、降解等生理作用,降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其相关的生态系统来修复受损环境的技术。

它可以在各种环境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土壤侵蚀、水体污染、湿地退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植物修复技术:
1. 植物修复:选择适应特定环境的植物物种,通过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成无害物质。

例如,一些植物物种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储存在植物体内,减少土壤的重金属含量。

2. 营养物质修复:通过添加适当的有机物质或营养物质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和恢复。

这可以包括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或修复土壤酸碱度等。

3.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来降解、转化和去除有害的污染物。

一些微生物可以吸附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例如石油和化学品,净化污染土壤和水体。

4. 人工湿地:搭建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和湿地土壤过滤和吸附污染物质。

湿地可以净化水体,去除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改善水质。

5. 生物多样性增强:通过种植多种当地植物物种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和生物量等。

生态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环境修复方法,它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利用自然的生物过程来修复受损环境。

它具有低成本、低风险、可持续和长期效益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领域。

植物提升修复工程方案范文

植物提升修复工程方案范文

植物提升修复工程方案范文一、项目概况植物提升修复工程是指通过引入植物物种,改善土地环境,提高土地生态功能,以达到修复土壤、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修复技术,其修复效果显著,成本低廉,实施易于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植物提升修复的原理植物提升修复是通过引入具有修复功能的植物物种,利用这些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并促进土壤的修复与恢复,进而修复土壤,改善土地环境。

三、植物提升修复工程方案1. 确定修复地点首先确定需要进行植物提升修复的地点,包括土地修复区域的范围、类型、造成污染的具体污染物质等。

2. 调查研究和评估对修复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包括土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水质、土壤壤质、植被等情况,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种类、分布和含量等。

3. 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根据土地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物种。

一般来说,植物提升修复物种应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耐盐碱、耐污染、有吸收和截留能力等特点。

4. 制定植物提升修复方案根据修复地点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研究和评估的结果,制定植物提升修复方案,包括植物物种的选择、数量、植被种植的布局和设计等。

5. 实施植物提升修复植物提升修复主要包括植被种植、养护管理等内容。

在植被种植时,应根据植物物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植被种植方式,确保植物能够良好地生长和发育。

在植被生长期间,应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定期对植被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生长状态。

6. 监测和评估在植物提升修复工程实施后,应对修复地点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主要包括对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含量进行监测,以及植被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判断修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植物提升修复的效果评估根据对修复地点进行的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可以对植物提升修复的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对土地环境的修复情况进行评估,如土壤的理化性质、植被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特性、土地生态功能的改善等等。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发并应用了各种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土壤修复。

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富集和代谢转化能力来减少或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常适用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修复。

例如,一些植物如柳树、菊花和农作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湿地植被也可以通过吸附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来净化水体。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代谢转化、生物酶和菌株等特性,通过激活、促进或改造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体而达到修复污染的目的。

这种技术通常适用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修复。

例如,通过引入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分解和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同时,微生物修复还可以修复水体中的油污、废水和污泥等有机物。

3.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修复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质量的方法来减轻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

这种技术通常适用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的修复。

例如,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减少重金属在植物之间的传递。

除了以上提到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土壤修复技术,还有许多其他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修复、人工修复和生物壁修复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取决于不同的污染环境和具体的需求。

总结起来,环境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土壤修复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我们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修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植物修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植物修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来恢复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环境修复方法往往费时费力,并且成本高昂。

相比之下,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经济可行的修复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植物修复展开详细探讨。

首先介绍植物修复名词解释,包括其定义、概述和原理。

接着探讨植物修复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修复、水体净化与生态恢复以及空气污染治理与植被修复。

然后总结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重点包括生物地球化学修复技术、营养元素浸提技术以及对薄弱环节关键突破点的分析。

最后进行结论及展望,总结植物修复的意义和作用,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并总结现有的技术与方法。

通过阐述植物修复的原理和意义,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植物修复技术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 植物修复名词解释2.1 定义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通过种植或引入适应环境的植物物种,以达到净化、修复、恢复受污染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方法。

它主要依靠植物根系吸收、富集或转化有毒有害污染物,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实现环境的改善。

2.2 概述植物修复是一种低成本、可持续且对环境友好的修复手段。

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植物修复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长期的益处。

通过选择具有特定生态功能的适应性强并且能够耐受污染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恢复被污染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2.3 原理植物修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原理实现:- 吸附与富集:某些植物根系具有吸附污染物质能力,并且将其富集在根部或其他组织中,从而有效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

植物修复的机理

植物修复的机理

植物修复的机理植物修复是指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理和生态过程,对受到破坏或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环境修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空气改善等领域。

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收和转化污染物植物修复的第一个机理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转化污染物。

植物的根系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或水体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强吸收污染物的能力。

植物的根系还能分泌根系分泌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降低环境中的污染程度。

二、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植物修复的第二个机理是通过植物的根系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入土壤中,形成根系网状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现象,保护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

三、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植物修复的第三个机理是通过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

植物修复区域内的植物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遮荫等生态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

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改善热岛效应。

四、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植物修复的第四个机理是通过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和残根可以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微生物在土壤中能够分解有机物、固定氮气、解除土壤中的毒性物质等功能,对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与土壤中的共生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植物修复的机理包括吸收和转化污染物、稳定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提供生态位和改善环境条件以及促进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通过这些机理,植物能够有效修复和恢复受到破坏或污染的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修复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方法 如:疏挖底泥、引水冲淤等等。
富营养 化修复
化学方法
如:化学药剂杀藻、加入石灰脱氮等等。 水生植物的组建及恢复
生物方法 水生植 物修复 消落带植物修复 人工湿地技术★
浮岛技术/无土栽培技术★ (苏东海,2005;任照阳,2007)
4、人工湿地技术
4.1、人工湿地的概念
现在国际上比较普遍被接受的是由美国著名的 湿地研究、设计与管理学家hammer等人对人工 湿地的定义: 一个为了人类的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 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饱和基质、挺水与沉水植被、 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 能,在一定的地理位置,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人为 设计与建造的湿地。(张洪刚,2006)
《高等水生植物及其支撑基质在受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NFT培植物滤器处理水产养殖非溶性污染物研究》(王国国,
《利用浮萍进行富营养化修复及控藻研究》 (陈晓,2006) 《5 种水培蔬菜对金属元素富集水平研究》(陈源高等, 2006)
生态浮床技术其内涵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 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与生态 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立 体式生态浮床对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 (李大成, 2006) 《浮床无土栽培植物控制池塘富营养化水质》 (邴旭文等,2001) 《人工浮床栽培 7种植物在富营养化 水体中的生 长特性研究》(卢进登等, 2006)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 临的最主要水污染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较为 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2、富营养化的危害
1、对农作物的危害; 2、对水源的危害; 3、破坏水产资源,造成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 4、促使湖泊老化; 5、影响水体的感官性状,从而影响环境质量; 6、富营养化水对家禽健康的影响。
3、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4、筛选植物的关键
根据美国能源部规定,能用于植物修复的最好的植 物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即使在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也有较高的积累速率; (2)能在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 (3)能同时积累几种金属; (4)生长快,生物量大; (5)具有抗虫抗病能力。
三、有机物的植物修复
1、有机物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杀虫剂的使 用,使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因 此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成了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 的挑战。
《水培经济植物对酿酒废水净化与资源化生 态工程研究》 (戴全裕等,1996)
《凤眼莲净化水质及其后处理工艺探讨》 (齐玉梅 等,1999)
《立体式生态浮床对水源地水质改善效果的 研究》(李大成,2006)
图1、浮床正面图
图2
图3、浮床生物配置说明
图4、工艺流程图
图5、试验现场实景图图6、生态浮床内部来自的流动过程植物修复 简述
何灿超
无土栽培研究室 2009年3月30日
主要介绍的内容
一、植物修复简介 二、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三、有机物的植物修复;
四、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及修复
一、植物修复产生背景
据统计(周德春,2006): 淡水资源约1/3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 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 每年大约有2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在消失; 每年有700万公顷耕地消失, 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2100万公顷的土地在经济上变成无生产能力的土地; 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增加了 地球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灾难性的气候变化。 工业生产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普降酸雨, 严重危害生态过程的问题尚未解决,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具有化 学活性或毒性的工业废物、有害重金属污染已露端倪。
⑥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 糖 根圈 范围
活动
分泌
氨基酸

促进
微生物活性
和生化反应
二、重金属的植物修复
1、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 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 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中重金属污 染已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环境中的重金属具有长 期性和非移动性等特性,对生物及人类产生不利的 影响已被研究所证实。(孙约兵,2007)
背景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扩增,各 种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正在加剧环境中污 染物的积累。污水农灌、含重金属矿质化肥和农药 长期施用于农田、大气中的污染物沉降、含放射性 或重金属固体废物的堆积污染等等,使自然生态系 统出现了逆向演替,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受到了破坏。
植物修复的定义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来转移、 容纳或转化环境 污染物,以达到清除污染、 修复或治理的目的。 (董建新,2007)
植物修复可用于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的治理。
植物修复主要应用于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 属污染、有机物污染以及过量的氮和磷。
植物修复的类型
根据植物清除污染物的方式,植物修复主要包括6种类型: (周德春,2006)
4.2、人工湿地的特性及湿地植物的作用
4.2.1人工湿地的特性
①半水半陆的水陆过渡带生态系统,含有充足的水分; 自净作用显著;
②人工湿地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组织,能够大量的 吸收营养物; ③基质一部分为好氧性,一部分为厌氧性,环境的多样 性有利于多种化学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④人工湿地具有不同厚度的填料,是各种有机污染物和 固体污染物的过滤器;
3、植物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
1—2
释放
分泌物
有机物
微生物
3、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作用
形成/组成 转化
植物
分解 挥发、代谢 矿化作用
无毒的中间产物 如:木质化形成木质素
CO2+H2O
有机物 吸收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环境条件; 植物种类。
四、富营养化水体及修复
1、富营养化概念 简单的说就是:水体中的N、P等营养 素含量过多,促使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的 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而引起水质 污染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富营养化。
2、植物修复重金属的方法
植物固定 植物 添加物质 流动性 生物可利用 性 毒性 方 式 植物挥发 环境 吸收 植物 体内 转化 释放 大气 受限制 不理想
(如:Hg 和Se ) 利用能耐受并能积累金属的植 物吸收并贮存在植物体的地上 部分。
植物吸收
有前景
(代全林,2007;桑伟莲等,1999)
3、提高植物对重金属富集效率的途径 及其强化措施(廖晓勇等,2007)
(4)湿地植物的景观效应
4.3、人工湿地与N、P
4.3.1、人工湿地中N的循环与降解;(孙文全,
2004;张政,2006)
4.3.2、人工湿地中P的循环与降解。(卢少勇,2006;
李晓东,2007)
人工湿地中N的循环与降解
人工湿地脱氮模型
人工湿地中P的循环与降解
5、浮岛技术/无土栽培技术
5.1、浮岛技术定义 植物浮岛主要是利用无土栽培技术,采用现代 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 技术。通过扎在水中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 养物质,对有机污染物起到促降的作用;植物根系、 浮床和基质在吸附悬浮物的同时,为微生物和其他 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兼可美化水域景观。
植物修复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值得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寻找和筛选超富集植物以及超积累机理的研究; (2)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研究; (3)植物修复的技术工艺研究; (4)植物—根际微生物修复系统的研究; (5)植物修复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方法相结合的 技术研究; (6)需要对植物修复的实施及有关技术进行规范与示 范; (7)需要建立植物修复安全评价标准; (8)植物收割和收割后的工艺研究。
⑤植物降解 植物大量吸收利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植物新陈 代谢作用在体内降解为无害物质。 如水生植物浮萍可以富集水环境中的杀虫剂 DDT 并能将 1% ~13%的 DDT降解为 DDD和DDE。 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石化产品污染地和贮藏 地、武器弹药废弃物、燃料溢出物、氯化溶剂、垃圾 掩埋中的淋滤物、农用化合物(杀虫剂和化肥)等。
采取措施
物理方法
措 施
化学方法 微生物修复 生物方法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的产生
由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在环境中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自然净化过程十分漫长,采 用化学修复、物理和工程等传统的环境污染清洁技 术,往往很难将它们从环境中清除出去,治理效果 不尽如意。 因此,开发新颖的环境治理技术是形势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技 术修复污染土壤,即生物修复,特别是植物修复方 面的研究,植物修复技术就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的。
③植物挥发
即植物吸收土壤或水体中易挥发性元素,如 Hg、 Se等,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释 放到大气中,从而清除水土环境中的污染。
④植物固定 植物通过改变环境中的化学、 生物、物理条件 来抑制其中的污染物,使其发生沉淀或被束缚在腐 殖质上,减少它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 理想植物应是一种能忍耐高含量污染物、根须 发达的多年生绿叶植物。
①植物萃取。 高吸收 超 富 集 植 高富集 物
重金 属 有机 物
吸收
地上部 分富集
收 割 去 除
理想植物应具有:两高、一快、一短、一大; 而且植物要利于反复种植,多次收割。 如:印度芥菜
②根滤。
通过植物根系吸收、 沉淀水中的污染物来达 到修复目的,效果与植物萃取相同,但根滤应用于水 体。 适用于根际过滤技术的植物必须有较大的根系 生物量,最好是须根植物。 如:宽叶香浦
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形态较难分析,形成的中间 代谢物也较复杂,很难观察其在植物体内的转化。但 是与微生物修复相比,植物修复更适用于现场修复。
2、有机物的植物修复机制 植物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去除环境中的有 机污染物,即(周德春,2006): 1、植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刺激根区微生 物的活性和生物转化作用; 2、植物增强根区的矿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