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_讲课实用

涉江采芙蓉_讲课实用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 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 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 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 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 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 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 文 选 》 封 面
《 文 选 》 书 影
忧同长还所采兰涉 伤心路顾思之泽江 以而漫望在欲多采 终离浩旧远遗芳芙 老居浩乡道谁草蓉 。 ,。,。?。,
涉 江 采 芙 蓉
•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 ③遗(wèi):赠。 • ④远道:犹言“远方”。 • ⑤旧乡:故乡。 •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 的遥远无尽头。 •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 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 ⑧终老:终生。
萧统(501~531)南朝梁代文学家, 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2岁就被立为太 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 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 学士,广集古今书籍3万卷,编集成 《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 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 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 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 才半”的说法。为后世推崇。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 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 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 (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3、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 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
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 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采芙蓉讲课

涉江采芙蓉讲课
是学习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必读诗篇 之一,让读者了解唐诗的绚丽与风 采。
作品背景
1唐代Biblioteka 学高峰作品创作于唐朝,是唐诗三百首中最为著名
江南文化的繁荣
2
的之一,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峰。
描写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反映了当时江
南文化的繁荣与盛世之美。
3
艺术与自然的交融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诗歌体现了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修身养性
阅读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身养性的修养。
3 艺术享受
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深远,让人沉浸其中,享受艺术的美妙。
艺术描写方法
景色描写 情感抒发 音律结合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给人以强烈而深刻 的视觉感受。
通过深情凄婉的语言和音韵,抒发内心世界和情感。
诗词中的音律和节奏与意境和表达相呼应,营造出 独特的艺术氛围。
2 女性之美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的温柔、美丽和柔情。
3 艺术的表达
诗歌语言的优美以及描写细腻的笔墨,展现了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文学风格
典雅细腻
诗词的用词简洁明了,表达清晰, 意境优美,富有古人风范。
抒情凄婉
画面感强
通过细腻的抒情描写和感人的音律, 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音乐 感。
通过形象独特的描写和细腻的绘画 技巧,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 力。
唐诗三百首
经典之一
作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佼佼者之一, 涉江采芙蓉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 和文化价值。
博大精深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音律, 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形象独特
作品中的江南风景和女性形象给 人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古诗词鉴赏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4分钟)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解析语句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高中语文试讲稿必修上《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的历程犹如一条悠长的江河,源远流长,自古而今蔚然成流。

《诗经》如同一处清泉,默默无言地细细涓涓流淌,而《古诗十九首》则仿若慢慢汇聚的泉水。

唐诗宋词则如翻涌的巨浪,掀起了诗歌的巅峰浪潮。

在这个泉水聚集的过程中,《古诗十九首》虽然水量不算巨大,却为未来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而在这其中,《涉江采芙蓉》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之作,成为我们今天课堂上深入品味的对象。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1.背景介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深入品析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以有同学告诉我,这首诗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学生回答1:政局黑暗,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破碎,下层士子仕进无门。

老师点评1:不错,很好地概括了诗歌的政治社会背景。

这里,我们在理解背景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有其他同学想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回答2:作者表达了对家庭、社会的失望和忧伤。

老师点评2:非常好,你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很敏感地指出了失望和忧伤这两个关键词。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下一个部分了。

2.文学常识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在文学上的一些特点。

谁能告诉我,汉代文人作家的作品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1: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老师点评1:很好,你抓住了重点。

这个称呼反映了汉代文人作家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

在学习文学常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修辞手法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有其他同学对这方面有什么补充吗?学生回答2:南朝萧统将这些作品收入《文选》中。

老师点评2:不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常识。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篇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

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

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

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

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

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品》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精)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课件(实用完美版)(精)

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 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涉江采芙蓉的文学价值
语言优美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 生动的比喻,语言优美, 富有感染力。
情感真挚
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游 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艺术手法独特
诗歌采用了象征、比喻等 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分析《涉江采芙蓉》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和影响,阐述其对于后世 诗歌创作的启示。
课程目标
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一诗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掌握诗歌的意境 和艺术特色。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大纲
01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 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 想。
诗歌的意象与象征
意象与象征概述
涉江采芙蓉中的莲、芙蓉等意象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与象征分析
莲象征着纯洁、高雅,芙蓉则象征着 富贵、荣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丰 富了诗歌的内涵。
04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介 绍
创作背景
政治动荡
手法,同时针对学员可能存在的疑惑进行了难点解析,帮助学员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点。
03
案例分析
通过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案例分析,使学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
诗歌的内涵,同时培养学员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习建议与展望
学习建议
建议学员在课后多加练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诗歌作品, 加深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诗歌 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


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4分钟)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解析语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
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6分钟)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

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3、背诵全诗,课上检查(4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8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

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同时“芙蓉”“兰泽”“芳
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这两句在结构上暗转过度,诗人心情由欢欣转为黯然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

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

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4)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

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

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
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2、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分钟)(四)、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言之有理即可)(4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

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

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

“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

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

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

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

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

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问题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4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等。

(五)总结评价(2分钟)
在本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把握了诗歌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六)扩展延伸(5分钟)
分析本首诗歌与《庭中有奇树》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七)作业布置(1分钟)(化入为出)
1、复习、读记课文
2、以《涉江.情》为题,或另拟一题,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

八、板书设计
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爱恋)
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思念)
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迷惘)
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