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16(含解析)
高考全程复习方略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5+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五巩固提升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答:………………………………………………………..解析:本题采用了2014年的考查方式。
要把构思框架图转换为文字,一定要观察图示的构成和层次,准确理解各层次的内容要点及其关系,然后以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
转换此图宜采用总分复句的形式。
组织答案要注意符合题干提出的要求。
答案:“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
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2.(2015·天津卷)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
要求70字左右。
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分析好每一幅画面的特点,比较出劝阻效果的差异,阐述理由要充分,并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一幅比较好。
第一幅手势图比较含蓄,是一种委婉的劝阻。
把手放在鼻子上的动作表明个人的不适体验,微笑的面容带给人亲切和温暖的感受。
吸烟者面对这样的劝阻,容易接受。
第二、三幅稍感强硬,让人不容易接受。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理由恰当充分亦可)3.(2015·新课标全国Ⅱ,17)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图形中的各种构图要素,准确理解图形的寓意。
该图的构图要素主要有橄榄枝、旗帜、鸽子。
橄榄枝、鸽子寓意和平,多面旗帜寓意各个国家,多面旗帜组成了飞鸽的形象,寓意各国合力铸造和平。
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课时作业16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作业十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维特尔从第二位发车后,便一直保持领先,莱科宁虽然一再尝试追赶,无奈维特尔越跑越快,莱科宁只能一路望其项背....,直至目送维特尔夺冠。
B.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C.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山东省共有18部作品入围决赛,成为所有参赛单位中的获奖大户,出乎所有评委的意料,但人们认为山东舞蹈的好成绩并不是一挥而就....的。
D.你还记得当年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吗?又是一年毕业时节,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憧憬着全新的人生旅程,也在回味校长毕业致辞中对菁菁校园进行着最后的告别。
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不合语意。
B.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C.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D.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莘莘,“很多”的意思,“越来越多”修饰“莘莘学子”不妥。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维基解密”在《纽约时报》《卫报》和《镜报》的配合下,在网上公开了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引起轩然大波....。
B.由共青团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主办的2013年青少年歌唱大赛海选赛日前举行,经过激烈角逐,20名青少年从5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进入复赛的资格。
C.在广西南宁的一些电子卖场,劣质手机电池的踪影随处可见,笔者在几家电子商场采访时发现,除了手机电池,手机充电器同样鱼龙混杂....。
D.农业部门未雨绸缪....,严阵以待,及早动员部署,落实防控责任,严密监测虫情动态,积极备打防控攻坚战,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全国2016高考一轮测试--语文一(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测试1.请用词语“诵读”“月光”“湖畔”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所写文段中要有“诵读”“月光”“湖畔”这三个词语,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
答案如水的月光露出柔和的笑容,轻轻地洒落在湖畔。
透过融融的月光,我仿佛看见一位姑娘的倩影——她正在默默诵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2.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把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扩展文字不超过60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天郊外,牛毛般的细雨飘落河面,鱼儿不禁跃出水面,要亲吻那雨丝;微风吹拂,燕子斜着飞过,燕尾像剪刀剪断了细雨。
3.以“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
要求:(1)续写的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2)不超过70个字,语言要有文采。
答:“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生动的能力。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5(含解析)

课时达标51.(2014·江苏扬州12月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家电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家电出口额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令世人瞩目。
B.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立独行....,致力创新,他制定出的电子商务竞争模式,成为众多电子商务网站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C.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方式习惯,医生认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长寿休戚相关....。
D.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暮鼓晨钟....地辛勤劳作,几乎没有片刻喘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起他们的筋骨呢?解析:A.“半壁江山”是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
B.“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
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C.“休戚相关”是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此处讲的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长寿”“息息相关”,而没有“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此处用错对象。
D.“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推移。
答案: B2.(2014·河北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项目的启动将使残疾人享受免费康复服务变得________。
②金庸就是________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
③这款智能手表将带有更多功能,也将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大家都在________。
A.拭目以待指日可待倚马可待B.拭目以待倚马可待指日可待C.指日可待倚马可待拭目以待D.倚马可待指日可待拭目以待解析: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事情的实现。
答案: C3.(2014·黑龙江哈三中第二次测试)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执法人员对假冒少数民族群众的小贩进行处罚时,该小贩故作听不懂。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备16 Word版含答案.doc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谥.号(shì) 休憩.(xī)杯盘狼藉.(jí) 风驰电掣.(chè)B.整饬.(chì) 堤.坝(dī)含英咀.华(jǔ) 垂涎.三尺(yán)C.鞭挞.(tà) 广袤.(mào)并行不悖.(bèi) 集腋.成裘(yè)D.鳜.鱼(ɡuì) 绯.闻(fěi)称.心如意(chèn) 一蹴.而就(cù)解析:A项,“憩”应读qì;B项,“涎”读xián;D项,“绯”应读fēi。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萃取钓鱼竿/高粱杆仗义执言/明火执杖B.观摩/临摹暴发户/爆冷门艰苦备尝/如愿以偿C.气概/愤慨绊脚石/搅拌机明察暗访/暗中查访D.刻画/筹划明信片/无名火唇枪舌剑/明枪暗箭解析:A项,高粱杆—高粱秆,明火执杖—明火执仗。
答案:A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茅盾先生在作品中偶尔也说一些灰心的话,混杂在诙谐的语句中。
别人笑的时候,他却笑不出来,因为他识尽了人生的悲凉。
重读老舍,我被这种沉重所缠绕,总是难以________。
②2012年十八大期间,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________干扰而有任何改变。
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助理扎洛说,包括西藏在内的各藏区________不是一个单纯的藏族聚居区,从经济生活形态上来讲,藏民与其他各民族是互补的。
A.释怀蓄意从来B.释怀故意历来C.忘怀蓄意历来D.忘怀故意从来解析释怀:消除心中的某种情绪;忘怀:忘掉,不记得(多用于值得怀念的事)。
蓄意: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故意:有意识地、存心地。
从来:表示从过去以来(多用于否定);历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39(含解析)

课时达标39一、(2014·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琴南先生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含解析)不分版本课时作业 16题组一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衬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题目: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达标28(含解析)

课时达标28一、(2014·北京朝阳区上学期统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野里的火焰五月的一个傍晚,我回到乡下。
偶然间,我发现了田野里的火焰。
火光熊熊烈烈,蓬蓬勃勃,像一束红绸,被人使劲舞动;或一条巨蟒吐出的信子,疯狂地舔食着乡村傍晚的灰暗。
在农村长大,谙熟这乡下的二十四节气,就像熟悉乡亲们那一张张慈祥的脸。
明明知道,田野里刚刚完成一场盛大的春收,这火焰是农人在焚烧麦秸,我却不愿往那方面想。
我更相信,在这春收与春播的生命更新中,这熊熊燃烧的田野之火,一定隐匿着某种宿命。
儿时的乡村景象,就这样再次浮现。
那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业文明还孕育在农人依稀可见的梦幻里,化肥农药还是少见的奢侈品。
为了培育地力,让哺育了一季庄稼的土地不至于板结衰退,农人便以燃烧的古老方式,让秸秆还田。
于是,每当春秋两季,银镰挥舞过后,堆堆燃烧的火焰,像欢乐的篝火,把乡村的静寂寒苦照得通明。
我弄不清楚这火燃烧的目的,是在为一个逝去的季节送行,还是在迎接另一茬生命的诞生。
总之,我相信,这火的燃烧,是一种庄重的生命仪式,它从人类钻木取火时就已开始。
只是到后来,不仅日子越来越艰辛,柴草都变得金贵,收割时节,田野里的燃烧便成了一种浪费;如果临近都市,那还是一种空气污染,早就被禁止。
神奇的还是那火焰下的土地。
这土地我太熟悉了,从记事起,我就在它的温床上摸爬滚打。
今年春节回家,我还走进田野,亲近这生命中不可遗忘的土地。
田土是黑褐色的,疏松而柔软,如母亲的胸膛。
正是一元复始的季节,田里长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娇嫩而鲜美,在春风里疯长,像母鸡暖翼下的一群鸡雏。
一些蟋蟀,在田土间跳来跳去。
当时,我就对这土地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敬意。
我不明白,刚刚跨过一个季节,这土地怎么就变得如此沧桑满面,僵硬,板结,困乏,淹没了当初的万般风情。
这使我想到了年迈的父亲母亲,耗尽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养育大了儿女,自己却变得憔悴衰竭,老态龙钟,形容枯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16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______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____通____,__________
4.偭规矩而改错____通____,__________
5.芳菲菲其弥章____通____,__________
6.摧藏马悲哀____通____,__________
7.悟言一室之内____通____,__________
8.举酒属客____通____,__________
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通____,__________
10.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通____,__________
11.空自苦亡人之地____通____,__________
12.员径八尺____通____,__________
13.俨骖马非于上路____通____,__________
14.此小大之辩也____通____,__________
15.臣密今年四十有四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通“智”,明智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脱”,脱身 4.“错”通“措”,措施 5.“章”通“彰”,明显 6.“藏”通“脏”,脏腑7.“悟”通“晤”,面对面8.“属”通“嘱”,劝人饮酒9.“匪”通“非”,不是10.“倔”通“崛”,崛起
11.“亡”通“无”,没有12.“员”通“圆”,圆周13.“俨”通“严”,整齐的样子14.“辩”通“辨”,区别15.“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②哙拜谢.( )
③谢.家来贵门( )
④阿母谢.媒人( )
⑤多谢.后世人( )
⑥花谢.花飞花满天( )
2.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
3.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
5.可怜
..体无比( )
6.汝岂得自由
..( )
7.于是
..余有叹焉( )
8.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
9.暮去朝来颜色
..故( )
10.于是相如前进
..缶( )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 )
12.小年
..不及大年( )
答案: 1.①道歉②感谢③辞别④推辞、拒绝⑤劝告
⑥凋零
2.那个人
3.没有信物
4.意外的变故
5.可爱
6.自作主张
7.对这件事
8.于是写作
9.容貌
10.上前进献
11.栽培、提拔
12.寿命短的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使使以闻.大王( )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3.太子迟.之( )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5.沛公军.霸上( )
6.侣.鱼虾而友.麋鹿( )
7.素善.留侯张良(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9.始舍.于其址( )
10.而其见.愈奇( )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12.火尚足以明.也( )
13.吾从而师.之( )
1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15.单于愈益降.之( )
16.单于壮.其节( )
17.屈.贾谊于长沙( )
18.襟.三江而带五湖( )
19.则刘病日.笃( )
2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答案: 1.使动用法,使……听到
2.使动用法,使……跟从
3.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4.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5.名词作动词,驻军
6.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7.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8.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9.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10.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11.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13.意动用法,以……为师
14.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
15.使动用法,使……投降
16.意动用法,以……为壮
17.使动用法,使……受屈
18.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19.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0.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斯非.①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②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敕史官,非.③秦记皆烧之;非.④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⑤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
”始皇许之。
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非难,辩驳②认为……不对,批评、反对③不是
④不是⑤认为……不对,批评、反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惑乱
..黔首____________
(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____
(3)有敢偶语
..《诗》《书》____________
(4)吏见之弗举.____________
答案:(1)使……迷惑,使……(思想)混乱(2)掌管
(3)(两人)相对私语(4)检举、举报
【参考译文】
李斯辩驳淳于越(的观点)说:“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合理,惑乱百姓。
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掌管,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私下讨论《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认为古代正确的,认为现在不对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检举,和犯人同罪。
”秦始皇同意了。
五、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来之食
齐大饥①。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②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⑥而谢⑦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大饥:大荒年。
②食(sì):拿饭给人吃。
③辑屦(jù):趿拉着鞋子、身体迈不开步。
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跌跌撞撞前行的样子。
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⑥从:跟随。
⑦谢:表示歉意。
⑧微:不应当。
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右执.饮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____
(3)从而谢.焉____________
(4)曾子闻.之____________
答案:(1)拿着(2)只因为(3)道歉(4)听说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食”字的意义和用法。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______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____
答案:(1)读shí,食物,名词(2)读shí,吃,动词
【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啊!”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