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常见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常见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增加,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广泛关注。
如何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状态下渡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有个健康身体和良好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机体逐渐衰老,如食欲、记忆、认知功能减退,失眠、听力及视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或多或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此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 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1 否认有些老年病人怕别人知道自己年老体弱,害怕遭到家人的嫌弃而不承认自己有病,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1.1.1 否认疾病存在。
有些老年人对医护做出的病情诊断难以接受,他们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良好来否认疾病存在的事实。
1.1.2 否认疾病的严重性,某些老年人虽然接受了疾病诊断,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半信半疑,因此,不按医嘱行事。
1.2 焦虑:老年病人多已退休,收入减少,所患疾病多为慢性终身疾病,加上医疗费用昂贵,使病人容易对医疗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郁,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活动范围缩小,生活意念下降,食欲不振,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自动出院率高。
1.3 恐惧: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后自理能力,心理压力较重,会产生忧郁感和恐惧感,情绪易烦躁激动,当病情较重时,常意识到死亡的来临,表现为害怕、敏感、多疑,病人主诉常与体征不符合。
另外,一些对其陌生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也会增加病人的负担而产生恐惧心理。
1.4 孤独感:老年人子女长大成人,分家另过;老年人由于丧偶、离退休、独居,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很容易产生孤独和失落感。
住院老年病人由于病房生活单调乏味,周围都是陌生人,与医护人员交谈较少,病房病人形形色色,易使病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神经内科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与干预

神经内科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与干预神经内科疾病是指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等。
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病人常常不仅仅面临身体上的痛苦与困扰,还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科病人常见的社会心理问题,并介绍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焦虑与抑郁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过程,他们常常面对身体不适、医院的环境陌生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压力因素,从而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同时,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生活受限也可能导致他们对未来产生恐惧和绝望感。
针对焦虑和抑郁问题,医生可以通过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和理解。
定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学会积极应对和放松身心。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例如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症状。
二、自我认同和社交障碍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和身体障碍,神经内科病人常常面临自我认同和社交障碍的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与健康人士的差别越来越大,产生自卑和挫败感。
同时,疾病对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限制,使他们感到与社会脱节,与他人交流存在障碍。
针对自我认同和社交障碍,医生可以鼓励病人积极参与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活动,提升自信和满足感。
此外,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交场合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同时,参加康复训练和康复团体活动,与有共同经历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助,可以促进社交能力的恢复和提升。
三、家庭及亲密关系的变化神经内科疾病不仅对患者个人生活造成影响,也常常对家庭和亲密关系带来困扰。
疾病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焦虑、紧张和困惑,也可能改变家庭角色和责任。
同时,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夫妻、亲子关系等亲密关系也可能受到冲击。
家庭支持和教育是帮助病人和家庭成员应对变化的重要手段。
医生可以组织家庭会诊,与家庭成员一起解决问题,提供家庭教育和指导。
同时,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并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一、常见的心理问题:(一)焦虑心理病人由于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过分担忧而产生焦虑,或者由于手术问题而产生焦虑,还可能是因为患的疾病本身会产生焦虑的症状。
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益处的,有利于人摆脱困境,但长期的过度焦虑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二)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反应,常见于危重病人,或者是普通病人的病情加重时,或者是有些疾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并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抑郁。
(三)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病人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事事依赖别人去做,情感非常脆弱,一向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一向自负的人也变得畏缩不前。
严重的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
(四)孤独感表现为病人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不与病友交谈,病没有痊愈时就想回家。
(五)否认心理表现为病人怀疑和否认自己的患病事实,否认疾病的存在或者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不顾事实的否认,会对疾病起到贻误和消极的作用。
二、心理护理作为护士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他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使病人达到一个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有益心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1.我们要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的环境;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4.医护人员要关心理解病人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多与病人沟通。
5.在病人疾病过程中护士要积极主动,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病人适当的采取心理治疗方法。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随时关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呵护他们,让他们可以信任我们,和我们成为朋友。
病人心理问题及调适 PPT课件

否认
自尊紊乱
>> 心海导航 <<
心理分析疗法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 心海导航 <<
心理分析疗法
心理分析疗法,又叫精神分析疗法、分 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 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 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 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 内驱力。
意识 弗洛伊德把潜 意识形容成浮 在海里而沉入 海水中的冰山 的主体部分。
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医院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气氛
临床处置、特殊检查、手术所致
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消极暗示
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应的原因
知识缺乏、病情变化
疾病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 特质性焦虑,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 社会支持资源不足……
(三)病人行为变化
不合作
>> 心海导航 <<
我的想法
我必须与周围 每一个人搞好 关系。 一个人犯了错 误,那一辈子 也无法抹掉。
我的情绪
换个想法
我的情绪
>> 心海导航 <<
人总有不顺心的时候,生活中各种压力会 不同程度的向你袭来,这时就需要进行自我调 节了。不是生活给了你喜怒哀乐,而是你对待 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 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我们 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前意识
潜意识
>> 心海导航 <<
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 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 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 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精神分析学说以潜 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 他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它设法使潜意识的东西进 入意识中,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 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 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 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住院病人常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
对新的环境和安全因素而担忧、对医生护士技术水平而担忧、对特殊检查的担忧、对预后的担忧、对费用的担忧、对自己需要的担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的生理活动有密切关系,情绪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不安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
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
因此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积极的治疗状态,应做好以下五个环节。
1、帮助病人适应环境1.1帮助病人尽快熟悉他们所面对的院内环境护士要建立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
接诊要耐心、细致、态度热情的为病人介绍病人的责任护士、负责医生、病区的护士长、病区主任。
病房的环境设置,如食堂的位置、电话号码,呼叫器的使用方法,卫生间的位置,物品的保管等。
积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环境。
减少病人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不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1.2帮助病人建立群体关系把新入院病人接受给同病室的病友、并介绍病友的情况,让他(她)感受到他(她)是受欢迎的,使他(她)感受到友好的气氛和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
1.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要和蔼可亲、沉着稳定,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和保证,护士要通过行为,语言让病人感受到他们是受欢迎与被关注的。
护士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术、良好的医德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良好感受,从而产生信赖、安全感。
2、就病人的病情和治疗与病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2.1在沟通前,护士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化验项目的临床值,护理计划措施。
为沟通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沟通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也可以有计划地约好时间。
交谈要尊重病人人格,保护病人隐私。
2.2在沟通时注意语言行为要注意医源性保密避免语言暗示、解释含糊、指导失误等原因造成医院性问题。
医生在精神科病人诊疗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医生在精神科病人诊疗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在精神科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医生常常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与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病人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医生在精神科病人诊疗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抗拒治疗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对治疗抱有抵触情绪,可能由于对药物的副作用或治疗过程的不适应。
这时医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处理:- 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医生可以通过倾听和尊重病人的意见,表达对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提供充足的专业知识:医生可以向病人详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可能的效果以及副作用等信息,帮助病人理解治疗的重要性。
- 个体化治疗计划: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包括选择适合病人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减少病人对治疗的抵触心理。
2. 自伤与自杀问题自伤和自杀是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医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评估风险: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询问病人的自杀念头、计划和实施的可能性。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危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 危机干预:医生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
这可以包括与病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紧急支持,或是将病人转至设备完备的医院进行治疗。
- 亲属支持:医生可以邀请病人的家属参与治疗过程,提供支持和监护,以减少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程度。
3. 药物治疗问题药物治疗在精神科病人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有时,医生会面临以下问题:- 药物反应:有些患者对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副作用等问题。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
- 多药物相互作用: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这可能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药物情况,并避免潜在的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 药物依从性: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药物依从性问题,即不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手术是外科治疗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段,病人可因手术成功而康复,也可在手术中发生意外甚至死亡。
手术也是一种极严重的心理刺激,因而人们常对手术产生恐惧反应,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影响手术效果与疾病转归。
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术前术后人焦虑、术后忧郁、术后谵妄、术后持久疼痛等。
现就上述4种心理问题的护理措施论述如下:1 术前术后的焦虑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多为焦虑,轻度焦虑反应病人正常的心理适应功能。
与焦虑有关的因素有:对手术的不了解,既往的手术体验,既往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创伤,医务人员及环境影响。
焦虑的轻重,不同程度影响手术的效果,护士采取合理的措施是可以预防,减轻焦虑情绪的。
1.1 做好术前的心理咨询,术前应将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告诉受术者及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认真倾听诉说,给予耐心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必要时给予强有力的保证,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对于严重焦虑有遵医嘱给予安定睡前口服或肌注。
1.2 使病人情绪稳定,可采用催眠、音乐疗法使思想放松、镇静,促进睡眠,良好的睡眠是手术的重要保障。
1.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对医生的心理评价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果知道手术者是一个技术高潮、服务态度好、受人尊敬的医生,受术者必然会减少术前术后的不良反应。
所以,护士要配合医生在言行及服务态度方面树立美好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
2 术后忧郁忧郁指心理有损失感的一类反应,这种心理的损失感指自我评价、工作能力、性功能、独立生活能力的损失。
多见于女性乳房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绝育术、肠切除术等,病人出现忧郁、紧张、焦虑不安,易激惹、睡眠障碍、持续疼痛等。
护士可根据不同手术及术后表现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2.1 创造舒适的环境,病室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室温适宜,有条件者配备彩电、音响,使病人感到轻松、愉快。
2.2 术后常访视病人并与之交谈,理解而同情地倾听其诉说,这种情书可减轻不良情绪。
内科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影响:抑郁和沮丧可能导致 病人不配合治疗、免疫力下
降、康复延迟等。
定义:抑郁和沮丧是内科住院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 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愉悦感。
护理措施:提供心理支持、陪 伴交流、改善病房环境、鼓励 社交互动等有助于缓解抑郁和
沮丧。
孤独和隔离感
定义: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到孤独和与外界隔绝的情绪体验。
病和治疗的反应。
评价过程:定期进行 心理状态评价,以便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
的心理问题。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 结果,制定相应的护 理措施,以提高病人
的心理护理效果。
病人康复效果评价
评价标准:病人心理问题的改 善程度
评价方法:观察护理效果的评估 和总结
评价意义:为提高内科病人心 理问题的护理效果提供依据
建立信任:通过有效的沟 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顾
虑,建立互信关系。
提供支持:给予病人情感 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其
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向病人传授相 关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巧,
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关注反馈:及时了解病人 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 系,提供心理支持 和情绪疏导,缓解 病人的焦虑和抑郁 情绪。
病人生活质量评价
评价量表:采用简明健康 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生理、心理、 社会功能等方面
评价时间:在护理前后各 进行一次评价
评价效果:通过评价量表 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
理效果越好
病人心理状态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问卷 调查、量表评估、观 察法等多种方法综合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评价内容:关注病人 的情绪、认知、行为 等方面,以及其对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情绪方面的问题及干预对策
病人的心理问题中较突出的是情绪
反应,主要的情绪反应有焦虑、恐惧、
抑郁、孤独感等。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情绪方面的问题及干预对策
应该了解导致病人恐惧、焦虑的认知因素,采取 解释、支持等心理方法或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还可 根据病人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心理准备。有针对性地给 病人更多的关于疾病、诊治的解释、开导,增强治疗 信息,尽量安排其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转移其 注意力。对于有孤独感的病人,主要是熟悉环境,尽 可能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
急性酒精中毒:一次摄入大量酒精时,可产
生急性酒精中毒,即通常所谓醉酒状态。 慢性酒精中毒:由酒依赖发展而来,主要表 现为性格变化,控制能力减弱,性情暴躁以 及遗忘综合征等。
戒断症状:酒依赖者一旦停止饮用或大量减
饮,可产生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可出现酒精 性幻觉症、震颤谵妄等。
酒精中毒的防治
摄入后会产生明显的精神效应而且长期使用会对健
康不利的物质。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药物滥用的常见症状
• 急性中毒:严重中毒则表现谵妄、昏睡、昏迷; • 依赖综合征 • 戒断症状 • 精神病性症状
• 遗忘综合征:一般是由酒精中毒引起,主要表
现为远事记忆和时间顺序记忆障碍。
• 使用过程引起的损害
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
自杀与自伤
自杀的干预与预防
要让自杀病人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 的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围绕这一改变认识的 前提,可以采取:交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 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 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帮助病人建立 新的社交天地,尤其人际交往。 自杀预防的主要措施就是治疗潜在的精神障碍。
• 在心理上亦可表现为:反复出现突如其来的伤害自己
的冲动,主观上不能控制;有一种自身不能忍受的处 境而又无能为力之感;逐渐加重的焦虑、激动和愤怒;
由于认知过程的局限而使病人对行动的选择和处境的
未来认识狭隘;自伤之后有心理上得到松弛与解脱之 感;可伴有抑郁心境,但一般无自杀意念。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 药物滥用或依赖是指不恰当地使用某些精神活性物 质而导致心理和生理障碍,尤其是产生心理和生理 上的依赖。 • “药物”实际上是广义的,并非狭义的临床处方用 药。国内外主张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一词,即指人类
自杀与自伤
自伤,国外亦称蓄意自伤,是指故意 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它不同于 自杀,有时作为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 表现形式之一。最常见的方式为过量服
药和割腕,年轻女性多见。
自杀与自伤
• 蓄意自伤的典型表现是在青春后期发病,反复发生致 死性较低的躯体自伤,自伤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切 开皮肤、割腕、咬伤、烧伤等。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残疾病人的心理问题与社区保健
首先,对于有残疾的人一旦发现,尽可能先进行一些必 要的医学治疗或康复;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及社区应该提供适合
他们活动的环境,同时加强尊重、照顾、帮助残疾人的 宣传;
应该提供个别或集体心理辅导,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对
家长等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家长知道如何去训练残疾 的病人,增强他们生存的技能。
大量饮用烈性酒而很少吃饭和菜者称 为酗酒,极易发生酒醉,久而久之就产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慢性酒精中毒。酗酒常与性格及社会心理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
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 信息的需要 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慢性病人的心理问题与社区保健
影响病人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有认识方面的问
题、原有的人格特征、不良行为因素及社会因素、医 源性因素。解决上述心理问题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一般注意以下几方面: 注重对原发疾病的治疗 针对病人情绪及功能训练可采用心理学的方法:主要 是启发病人与疾病做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病 人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病理状态。
自杀与自伤
精神病人的自杀
情感障碍:如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 神经症
自杀与自伤
自杀危险性的检查与评估
交谈检查:约2/3至4/5的自杀者曾对他人谈起 过想死或自杀的意念,最常见的是直接将自杀 观念讲出来,其他谈及自杀想法的方式有决定 想死。
对自杀者的检查评估应该尽量在短时间内迅速 作出,以便及时干预和抢救。具体来说,包括 自杀的严重程度和相关的危险因素。
出过多要求,要耐心解释。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病人的行为问题与干预原则
如何对病人的过度依赖进行干预,要求作为医 护人员应适当转换医患模式,即改变对待患者的策略 而促使病人主动行动。医护人员还应注意帮助病人克
服个性方面的不利因素,如过分自我中心、自卑等。
并且同特定病人的医患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病 情的变化由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变。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病人的行为问题与干预原则
在病人身上表现最突出的有不遵医行为和被动依赖行为。 如何对病人的不遵医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考虑哪些因
素影响了病人的不遵医行为。通过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医生可做的是:通过表现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超的 医疗服务水平,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注意鼓励 病人主动参与治疗、纠正病人对检查及防治措施的错误 认识,简化治疗方案与程序,避免同时开过多药物或提
病人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
认知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
由于病人的年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等不同,使得病 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都可能会对疾病的性质、严重程 度及后果等产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给病人以适当的解释,使病人了解
所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预后,了解诊治过程中的一些
问题,面对现实,适应医疗环境,进入病人角色,有利 于病人康复。
自杀与自伤
影响自杀率的相关因素
年龄:自杀随年龄递增而增高;
性别:在国外,自杀常见于男性; 社会阶层与就业:社会底层者自杀率最高; 婚姻状况、儿童与生活环境; 精神病、行为异常和内外科疾病史; 生物学因素:如自杀家族史; 季节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季节差异; 邪教;
自杀方法:服农药中毒或大量吞服药物,自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