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三大理论

现实,面向长远,为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赵曜。

赵曜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以人为本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赵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他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社会思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这个问题都有所论述。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把“和合”思想运用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设计。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和为贵”,以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提出“天人合一”,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这些美好的主张,在封建社会里不可能实现,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等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社会。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最美”,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和谐观”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也对社会和谐有过美好的憧憬。傅立叶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之为“和谐制度”。欧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试验,并将其命名为“新和谐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孤岛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相对稳定的时期。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发达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缓解劳资矛盾,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但这并不是和谐社会,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处于和谐状态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代替资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经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是有差别的。

赵曜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重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是打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毛泽东把《矛盾论》的观点运用于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用这个观点认识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社会和谐的。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们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