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国学
趣味 国学ppt课件

01
02
03
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趣味性的内容和形式 ,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传承文化精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学生 文化素养。
培养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表达和审美等综合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02 国学基础知识
CHAPTER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
总结词
国学的定义和内涵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精髓。
感和凝聚力。
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智 慧,学习和传承国学有助于提高 个人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培养创新能力
国学中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 可以启发创新思维,有助于个人 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
力。
国学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与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学的传播方式将更加数字化和网络化,如通 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途径普及国学知识。
《中庸》中的趣味故事
总结词
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和道德实践。
详细描述
通过《中庸》中的故事,如“孔子过泰山”、“楚庄王伐郑”等,阐述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践和应用,引导学 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实践意义。
04 国学智慧与现代生活
CHAPTER
国学智慧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仁爱与尊重
国学提倡仁爱与尊重,有 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减少冲突和矛盾。
度。
诚信经营
国学倡导诚信经营的理念,有助于 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 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创新发展
国学鼓励创新发展的精神,有助于 企业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市场,保 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05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趣味国学小故事集锦

趣味国学小故事集锦1.趣味国学小故事集锦篇一将相和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智慧小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2.趣味国学小故事集锦篇二闵损芦衣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
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
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
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
国学课程趣味互动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为了让国学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方案特制定国学课程趣味互动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知识,培养对国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 国学基础知识:儒家、道家、佛家等经典著作简介。
2. 国学经典诵读:选取经典段落,进行诵读比赛。
3. 国学故事会:讲述国学故事,让学生了解国学人物和事件。
4. 国学手工制作:制作与国学相关的手工艺品,如扇子、灯笼等。
5. 国学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国学知识问答比赛。
四、趣味互动方案1. 开场互动(1)热身游戏: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让学生放松心情,活跃气氛。
(2)自我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
2. 国学基础知识互动(1)成语接龙:选取与国学相关的成语,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2)猜谜语:出与国学相关的谜语,让学生猜谜底。
3. 国学经典诵读互动(1)分组诵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段经典进行诵读。
(2)诵读比赛:评选出最佳诵读小组,颁发奖品。
4. 国学故事会互动(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国学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2)故事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国学故事。
5. 国学手工制作互动(1)手工制作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制作与国学相关的手工艺品。
(2)展示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分享。
6. 国学知识竞赛互动(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国学知识问答比赛。
(2)个人竞赛:评选出最佳个人,颁发奖品。
五、课程总结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国学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国学的喜爱。
3. 颁发奖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精神。
通过以上趣味互动方案,相信国学课程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生趣味国学培训

赏析国学经典需要注重文本解读、义理阐发和美感体验。通 过深入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通过阐发义理, 领悟经典的智慧和启示;通过美感体验,感受经典的韵味和 魅力。
传统文化元素解读
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包括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戏曲表演、节日习俗等,这些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 神内涵。
竞赛形式
采用抢答、必答等多种形式,增强竞赛趣味性。
3
奖励机制
设立奖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投入。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书法绘画
01
引导学生亲手体验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魅力。
传统手工艺
02
学习制作中国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
传统节日庆祝
03
组织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等活动。
亲子共读国学经典
经典书籍选择
教授学生诗词的平仄、押 韵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 解诗词的创作规律。
创作实践指导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 感,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 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 能力。
作品交流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 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启 发,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 水平。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学生作品展示
将学生的诗词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 感受自己的创作成果。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
引导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如秦始皇、汉武帝等的历史功过 及评价。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内容
包括经典诵读、诗词欣赏、历史故事 、传统礼仪等。内容应浅显易懂,贴 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趣味国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趣味国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典的阅读、传统的礼仪、文学艺术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有趣的国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国学的了解,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
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是孔子及其弟子之作的经典总集。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五经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民思想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等。
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各家学派纷纷兴起,各种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展开。
其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多种流派。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彼此之间也进行了不少的辩论和争鸣。
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的学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思考和灵感。
三、古代典籍古代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很多经书、史书、诗歌等。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山海经》、《尚书》、《诗经》、《易经》、《春秋》等等。
这些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时,这些典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读懂这些典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也会增进我们的文化素养。
四、经典故事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经典故事,其中一些是民间传说,一些是历史传奇。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这些故事曾经充斥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殿堂,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学艺术。
国学经典的趣味小常识

【导语】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化博⼤精深。
下⾯就给⼤家分享下有关于国学经典的趣味⼩常识,欢迎阅读! 1.天⽀指甲、⼄、丙、丁、戊、⼰、庚、⾟、壬、癸。
2.地⽀是指⼦、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
3.⼗⼆地⽀和⼗⼆⽣肖相配为:⼦⿏、丑⽜、寅虎、卯兔、⾠龙、巳蛇、午马、未⽺、申猴、⾣鸡、戌狗、亥猪。
4.每季度的三个⽉常按孟、仲、季的顺序来称。
每⽉初⼀叫朔,⼗五称望。
⼗六叫既望。
每⽉最后⼀天叫晦。
5.古⼈把⼀天分为12时⾠。
⼦时(夜半,⼗⼀点⾄⼀点) 丑时(鸡鸣,凌晨⼀点⾄三点) 寅时(平旦,夜三点⾄五点) 卯时(⽇出,早晨五点⾄七点) ⾠时(⾷时,上午七点⾄九点) 巳时(隅时,上午九点⾄⼗⼀点) 午时(⽇中,上午⼗⼀点⾄⼀点) 未时(⽇,下午⼀点⾄三点钟) 申时(晡时,下午三点⾄五点) ⾣时(⽇⼊,下午五点⾄七点) 戌时(黄昏,下午七点⾄九点) 亥时(⼈定,晚九点⾄⼗⼀点)。
6.表⽰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加、封、授。
7.表⽰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夺、免。
8.表⽰提升的有:升、擢、迁、晋。
9.表⽰降职的有:谪、出、迁谪、左迁、放、贬。
10.表调动的有:调、徙、出、改、迁、放、移。
11.总⾓:表⽰幼年。
垂髫:指⼉童。
⾖蔻年华:指⼥⼦⼗三岁。
束发、成童:指⼗五岁以上的男孩。
及笄:指⼗五岁左右的⼥⼦。
弱冠:指⼆⼗岁左右的男⼦。
⽽⽴:指三⼗岁。
不惑:指四⼗岁。
知天命、半百:指五⼗岁。
⽿顺、花甲:指六⼗岁。
古稀:指六⼗岁。
耋:指七⼋⼗岁。
耄:指⼋九⼗岁。
期颐:指⼀百岁。
12.江表:指长江以南江东:指长江以南。
关中:指函⾕关以西。
⼭东:主要指殽⼭以东。
中国:指中原地区。
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来⼜有⼗⼆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州、⼋荒:泛指中国。
35道趣味国学题,测测你是不是诗词达人?

35道趣味国学题,测测你是不是诗词达人?你是诗词达人吗?先来个测试。
填一填一个口()两个口()三个口()四个口()五个口()六个口()七个口()八个口()九个口()十个口()其实,这只是个开胃小菜,下面这三十五道国学题,你能答对多少呢?答对5题:秀才答对10题:举人答对20道:学士答对30道:请受在下一拜全部答对:请受在下两拜快来测测你是哪个级别吧?1.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谁?A、司马相如B、崔莺莺C、白居易D、杜甫C。
2.有这样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里包含了哪两个历史人物?A、刘邦,勾践B、秦始皇,夫差C、项羽,勾践D、韩信,项羽C。
3、你的好友高明来家里拜访,你向他介绍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应该怎么说:这是()。
A、家弟家妹B、令爱令子A。
家弟家妹是对别人称自己的弟弟妹妹。
令爱令子是敬称对方的女儿儿子。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曾说:诗三百篇,思无邪。
那么《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完整的诗?A:300首B:305首C:350首D:500首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B。
《诗经》共311篇,其中有6篇为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笙诗。
5.闻一多先生称赞一首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请问这首诗是()。
A:《春江花月夜》B:《蜀道难》C:《长恨歌》D:《琵琶行》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A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元宵B:七夕C:中秋节D:春节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A。
词的原标题为《生查子·元夕》。
元夕为元宵节。
7.王先生新发了个朋友圈:“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C。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8.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是男诗人所写()。
有趣的国学知识

有趣的国学知识学习国学小常识,对于提升孩子们的国学知识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对于丰富孩子们的百科知识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有趣的国学知识,孩子们一起学习吧。
有趣的国学知识有趣的国学知识:道歉为什么说“谢过”“谢”在古代的意义就是向人道歉、认错,或者表示感谢,这些意义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
如《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意思是长跪着谢罪,《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后来多用“谢过、谢罪”表示道歉。
现在,“谢”的道歉、认错意已不多用,而多用于表示感谢的意义,如“谢幕、谢恩、谢词、谢意”等;有时也用做“拒绝”的意义,如“谢客、谢绝”等。
有趣的国学知识:“鄙人”称呼谁用古人为表示谦虚,在与别人说话时,往往在一些词前加上“鄙”字,如鄙人(称呼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
先秦时,“鄙”是指穷乡僻壤、不开化的地方,又指居住在郊野的人。
对别人自称为“鄙人”,是表示自己地位不高、知识浅陋的意思。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意思是自己本是个卑贱无知的人,不知将军您竟宽厚到这样的地步。
现代人在特殊的场合有时也用这个词表示自谦。
除表示自谦外,古人也用这个词称呼别人。
如《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用的是本义;《庄子·应帝王》“汝鄙人,何问之不豫也”,用的是贬义。
有趣的国学知识:“造次”什么意思“造次”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匆忙、仓促、轻率”等意思,从古至今,词义变化不大,有例为证。
《红楼梦》中“宝玉一时情急,说得造次,不由红了脸”,就是说宝玉因为着急,所以说话没有考虑,莽撞、轻率的意思;《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说君子无论在仓促匆忙的时候,还是颠沛流离的时候,没有一餐饭的时间可以违背仁;《后汉书·吴汉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词自达”,说他质朴缺少文采,着急的时候不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国学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
《说文》释曰:“睡,坐寐。
”就是坐着打瞌睡。
“目”从上向下才是“垂”,躺着就不是“睡”了。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
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不仅语法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不然就讲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说文》又说:“寐,卧也。
”“寝,卧也。
”说明“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
《诗·卫风·氓》中的“夙兴夜寐”至今仍在使用。
《诗·邶风·柏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以及我们现在说的“梦寐以求”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至于“寝”字,古籍上也是数不胜数。
《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策·齐策》里的“暮寝而思之”等等,“寝”字都是“睡觉”的意思。
包括我们现在说的“寝室”也是源于此。
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眠”“卧”等等。
《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
”《论衡·订鬼》说:“暮卧则梦闻。
”文中的“眠”和“卧”都是作“睡觉”讲。
“睡”字从“打盹”转化为“睡觉”,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诗为证:“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白居易《长恨歌》也有“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之句。
“睡觉”“睡眠”的出现,并没有让“寐”“寝”“眠”“卧”等字消失,相反,它们还联起手来,共同丰富了“睡觉”的词库,为汉语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也有裸婚浪漫【刘邦与吕雉】歪打正着,慧眼识英才。
刘邦起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干部,囊中羞涩,生活窘迫,但他脑筋却十分灵活。
吕公过生日的时候,刘邦也赶去祝寿,但是因为没钱买礼物,只能报了假礼单混了进去。
事情败露,吕公本来想看看是哪个无赖敢做出这等事,结果却和刘邦一见如故,请入上席就座。
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了一顿大餐,而且吕公还不顾老伴的阻拦,执意把待字闺中的女儿吕雉嫁给刘邦,吕雉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吕后。
穷刘邦娶得富家千金后,青云直上,最终成就一番帝业。
我们不得不感叹刘邦的老丈人吕公慧眼识英才!【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一曲定终身。
司马相如本来是个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穷酸书生。
有一次他赴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了这位巴蜀第一美女”的心。
但文君的父亲却不同意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卓文君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不计较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裸婚”私奔,虽当垆卖酒,但日子过得清苦而甜蜜。
后来卓父心疼女儿,给了他们一大笔钱,从此司马相如的事业进入上升期,还被汉武帝征召入宫。
【朱元璋与马秀英】同甘共苦,潜力股成为绩优股。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年纪不大就被迫进入寺庙做了小沙弥,后来背井离乡,云游四方。
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
他在郭子兴手下屡立奇功,因此郭子兴便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他。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起义军首领,后来他率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他的贤惠妻子马氏被民间称作“大脚马皇后”,这位马皇后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困境中全力帮助丈夫成就大业。
母仪天下之后,也始终不忘民间疾苦,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朱元璋。
朱元璋曾言“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我”在古代不是“我”“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
”“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
“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
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
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
“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曹丕用“甄嬛体”写勒索信?一种名为“甄嬛体”的对话风格越发的流行起来,动辄“本宫”、“私心里”、“极好的”等用语在网络上真真儿火爆起来,不过本公(并非宫)私心里冷眼看去,其实“甄嬛体”在我们这个讲究含蓄的文化大国,已流行好多年,无非是用一大堆文雅用词,拐着歪来表达意思,尤其是不好启齿的时候。
也就是不说人话。
如果你私心里想要一个东西,执念深种,旁人绝难分毫左右,却不好开口,该咋办?让三国时的曹丕来告诉你该怎么表达吧。
曹丕的一封信,从文意表达的技巧而言,真真儿是“甄嬛体”的穿越版。
强行索取下属的玉玦后又写信否认是勒索据史书《魏略》的记载,当曹丕还是魏王太子的时节,他老爸曹操西征汉中,和刘备开战。
曹丕坐镇孟津一带,大概闲得慌,想弄点好玩的东西,忽然听得南阳人士宗惠叔讲,魏王的重臣,国相钟繇手里有一块美玉,具体而言是一块玉玦,美好无双,天下罕见。
曹丕听闻,不禁犯起馋来。
在这里岔开一笔,介绍一下钟繇。
钟繇何许人呢?那可是大大了不起的人,学书法的人不可不知道钟繇,小楷这一书法模式,传闻是他首创的,和着后来的王羲之,并肩称为书法界的“钟王”。
从当时的军界政界而言,钟繇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曹操早年就授予他关中地区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并且授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进行部队部署的特权。
老曹对他政绩的评定是“使朝廷无西顾之忧”。
读过演义的人不可不知道,钟繇的儿子钟会,是和邓艾一起灭蜀国的名将。
索玉或是政治试探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拿着如此重要的一块美玉,可谓树大招风,不惹事也难。
曹丕看上了,急着要这宝物,偏偏咱们曹公子是个有文化的人,有文化而贪婪的人,都有一个通病:矫情。
曹丕觉得开不了口,因为开口向下级要东西挺没面子的,他只好托人转述。
兄弟间最好说话,于是他找了弟弟曹植,说如此如此,我想要钟繇手里的美玉。
曹植也不好直接跟钟繇讲,于是又托人转述,这种含蓄地滚着皮球的话终于到了钟繇的耳朵里。
钟繇二话没说,立即将宝物奉送给了未来的领导,“繇即送之。
”按现在的说法,是迅速送过去。
从这个飞速的举动来看,我猜测钟繇私心里是这么想的:你问我要玉,无非是试探我的政治取向,试探我对你的效忠程度,我对你百分百效忠,行,给你。
可谓一片冰心被你握。
这可能是一次政治试探,然而,不成人之美,夺人所好,毕竟不是君子所为。
三国虽是个乱世,但古风犹存,斯文未丧,做人还是有底线的,曹丕拿了心仪的美玉,总觉得欠缺些什么,总得给人家一个有文化含量的说法,于是,作为当时大才子的他,提笔给钟繇写了一封解释信。
这封信曲曲折折,大费周章,尽拣好听的说,尽不说人话,目的就是给自己的勒索行为进行解释,《三国志》裴松注解中进行了全文引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且根据曹公子行文的技巧章法,用“甄嬛体”再演绎一次。
明明想占有钟繇的玉玦却用大量篇幅表白自己对玉的钟爱“素日里听闻说玉是用来比喻君子的,想必是极好的,连诗人都夸过的。
本公(戏用本宫)早前私心里就晓得天下的美玉总脱不过这四大玉的影子去:无非是晋国的垂棘,鲁国的玙璠,宋国的结绿,楚国的和璞,那价钱真真儿贵,能买下一座城池去。
过去说到它们的人海了去,到后来也没个休(有称畴昔,流声将来)。
想来这四大美玉的模样儿,定是白得像脂肪,黑得像油漆,红得像鸡冠,黄得像栗子(白若截脂,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好看得紧,若是佩戴,定衬肤色,效果那是极好的。
本公也只是悄悄地听得人讲它的好处,倒是不曾亲眼见过这货。
本公倒是想佩戴一番,虽是德行配不上美玉,才能不如诗人,只是私心里仰慕(私所慕仰),倍感力不从心,却也不负恩泽。
”话到这里,绕了一个大圈,尽谈些美玉的文化和历史,先给自己的勒索行为戴上一个堂而皇之,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帽子。
说人话:我喜欢美玉。
“这四大美玉是极好的,只可惜不曾流传得下来,心里头只有这么个念想:能见着面儿就最好不过了。
那宝物如今越发的罕见难求,总遇不着真货,为此寝食难安,消减了饮食的兴致,每每思之,颇觉无限怅惘(私愿不果,饥渴未副)。
”说人话:碰不到好玉,急得我吃不下饭。
再下一步,慢慢地亮出自己的意图,可真够能迂回的。
“近日里听闻南阳的宗惠叔提起说,您手里头有块真货,可以媲美史上四大美玉,本公听了真真儿替您高兴,我愿表达自己的赞美,虽不是自家之物,倒也可促进友谊,是最好不过的了。
本想写信赞美,但又怕文辞必是不能表达我意,若是意思表达不周,耽搁了我的意图也就罢了,便是引起您的误会,那就不好了(当自白书,恐传言为审)。
实在只能托舍弟曹子建,再转荀仲茂将本公的意思实打实地告诉您。
偏生我一早就没这个要拿玉的意思,没想到你是个水晶心肝纯净的人,自然不会在这小事上计较,我的口头表达才到,你倒把玉送来了,这叫我真真儿不好意思。
今儿个我算是得了。
”最后,曹丕赤裸裸地描写自己见到玉石的贪婪情状,“今儿跪着捧着开了盒子,只觉得光芒耀眼(捧跪发匣,灿然满目),那是从心里就喜欢了,这美玉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珍惜与否。
怎的说我这样一个人物,能见着这稀世珍宝,私心里觉得不般配,真是越说可越不好意思了。
要说这美玉吧,个个都喜欢,但最见不得史上那些喜欢沾光取巧的人物,例如秦王,巧取豪夺,出手极是诡异,一点脸面儿也不要,不过我绝不是那秦王之辈,您也犯不着做蔺相如之流。
”说人话:玉不是我夺你的,是你主动送给我的。
曹丕的信过去了,钟繇看过,立即回信表达自己的忠心,这信业写得与“甄嬛体”有得一拼,且演绎如下:“想来领导您的眼光是极好的,本来早就想上缴给领导,私心里想着领导您那里的货比我的好了去,要是送上来平白地招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