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

八种修辞手法口诀如下:
1.比喻: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
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2.借代: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
代,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事物特征更鲜明。

3.比拟:拟人拟物叫比拟,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物物比拟叫拟
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强烈感情来抒发。

4.夸张:“言过其实”叫夸张,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突出特征更
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增添文彩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信手败笔损文章。

5.象征:托义于物叫象征,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以物思义含意
中。

6.对偶、对仗歌: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
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7.反复: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8.排比: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的解说,而且耐人寻求,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比喻的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比喻的事物)。

常用的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生活像一团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紫藤萝瀑布》②暗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词语还有“变成”、“成了”等。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作为战斗武器,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具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不出现。

)③借喻: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比喻的事物),不用比喻词,连本体都不出现。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二、拟人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例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时,要注意符合事物本质的特征。

三、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夸张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

八大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八大修辞手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不能不知道的八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不能不知道的八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不能不知道的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判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上。

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变为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且主观题题量在逐步加大。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修辞方法,如:借代、对比、双关、反语、引用、互文、顶真、回环等。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用一类似的事物来喻另一事物,以便表达的更加生动鲜明。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构成比喻。

她的性格像她的妈妈。

天好象要下雨了。

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英雄的时代。

……这些都不是比喻句。

比喻句例句1、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2、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4、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5、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6、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7、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阐述道理时可以化深奥为浅显,描写事物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同时比喻句使文章语言更加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中考阅读题中有:“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这一类题。

答题模式为: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特点,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之情。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罕睹的建辞脚法及其效率之阳早格格创

1.比圆、用正在记道、证明、形貌中,能使实物死动、局面、简直,给人以明隐的影像;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实物更局面简直,使高深的讲理变得浅隐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于所表白实物爆收明隐的影像,爆收热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超过局面,使之简直、死动的效验.
4.夸弛:不妨引起歉富的设念,更佳天超过实物的特性,引起读者的热烈共鸣.
5.对于奇: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备音律好;实质上凝练集结,综合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相共句式形成排比,减少语势,起强调效率,热烈表白做家的思维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减少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瞅面的效率.用去道理,可把讲表面述得更周到、更深入;用去抒情,可把感情抒收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问.效率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索.正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启上开下、使条理浑晰的效率.
8.反问:以可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脚段是加强语气,起强调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的意思。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六、设问 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是明知故问,自问自 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七、反问 无疑问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语言表 达)。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例如: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时,要注意符合事物本质的特征。 三、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 式。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 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
广。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 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夸张可分为二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 缩小了一半。《药》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了。”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3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地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 和生活的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 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结构上的作用:引起读者思考,承上启下。 例如:有了这种作用,难道我们还怕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吗? “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 不可磨灭的印象?”《第一次真好》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
连续,也可以间隔。 例如: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Βιβλιοθήκη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
种事物或情境。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但胜过累赘 的解说,而且耐人寻求,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① 明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像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具 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生活像一团麻。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紫藤萝 瀑布》 ② 暗喻:说甲(被比喻的事物)是乙(比喻的事物),常用的词语还有“变 成”、“成了”等。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作为战斗武器,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具有本体、喻 体,比喻词不出现。) ③ 借喻:直接把甲(比喻的事物)说成乙(比喻的事物),不用比喻词,连 本体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 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二、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