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民国才女们的艺术作品

合集下载

民国十大才女

民国十大才女

民国十大才女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1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

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

章诒和曾撰文评价她:“她是我小时候崇拜的美丽女性。

只要父亲说上一句:今天史大姐要来。

我听了,顿时就血液沸腾,兴奋不已。

”[1]2盛爱颐(1900年——1983年)盛爱颐(1900年——1983年[2]),江苏常州人。

她以“盛七”闻名上海滩[2],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

盛爱颐在与宋子文的恩恩怨怨中尽展个性,在中国第一桩女权案中大显风采[2]。

盛爱颐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2]。

3吴健雄(1912年——1997年)江苏苏州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

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

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4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是和任鸿隽、胡适一代的民国黄金十年的大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管自己学的是文史法还是理工医农,首先都是社会评论家,随时对社会问题仗义执言,发飙问难。

5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人,作家、文艺批判家。

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诞生于一个极端保守的家庭,虽幼年饱受旧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

”“实际上,我是一个人,是一个很普通的女性,青年时代也颇向往爱情生活,屡受打击,对爱情倒尽胃口,从此再也不想谈这两个字,把爱情升华为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生死场解读

生死场解读

《生死场》目录
• • • • • • • • • • 一、麦场 二、菜圃 三、老马走进屠场 四、荒山 五、羊群 六、刑罚的日子 七、罪恶的季节 八、蚊虫繁忙着 九、传染病 十、十年 • • • • • 十一、年轮转动了 十二、黑色的舌头 十三、你要死灭吗? 十四、到都市里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 包 • 十六、尼姑 • 十七、不健全的腿 • 后记
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 《生死场》描写了“九· 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 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 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 东北的沦陷使得几乎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典 型的抗日题材作品。但是,这样的角度却无法解释年 轻的萧红为什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 病痛。当然,激进的女性主义为这一文本的解读提供 了一个角度。但是,这亦并不能解释抗日题材在这里 的比重。而话剧《生死场》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提供 了另一种解读的版本:即民族国家的话语与女性身体 的交结。即在民族国家话语的掩藏之下,关心的是女 性身体本身。
-
——萧红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作品介绍 4、人物形象分析 5、思原名 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 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 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 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 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 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 《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内容简介
• 前十章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 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的生活。 • 后七章描写了“ 九一八”事变后农民历起 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 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 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 民,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民国最具浪漫性情的才女陆小曼

民国最具浪漫性情的才女陆小曼

民国最具浪漫性情的才女陆小曼民国时期,有一位才女琳琅满目,她的名字叫陆小曼。

她是一位有着极其浪漫性情的人,她的诗篇和文学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她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位慈善家、教育家,她用她的才能和心灵思想激励世人,成为了民国时期最具有浪漫性情的人物之一。

陆小曼原名陆子玉,1912年生于四川南充,她的祖父是清朝时期的光绪皇帝的书法家。

她有着儒雅的气质,学识渊博,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

成长过程中,陆小曼受到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父亲的启迪和引导,她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1930年,陆小曼进入了上海大学,开始了她的学术生涯。

她热爱文学,对爱情和生命充满了无尽的热情。

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时代精神。

她曾经用诗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她的诗词流畅动人、震撼人心。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山歌唱晚》和《江南春色》,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爱情、生命和自然美的热爱和敬仰。

陆小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她也是一位慈善家、教育家。

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她曾经积极参与抗战及救死扶伤。

1947年,她发起了“青宁书院”计划,旨在通过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他们走向人生成功之路,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还积极参与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贡献社会、回报国家为己任,成为了一位备受爱戴的慈善家和教育家。

除了文学和慈善事业之外,陆小曼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特长——她精通西洋舞蹈。

1950年代,她经常参加各种晚会和演出,以自己的精湛舞技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她的舞姿婀娜多姿、轻盈高雅、显得非常自然,这为她的形象增添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陆小曼的人生也并不完美。

她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她与国民党有关系,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青年工作岗位。

她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压力,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积极地寻求各种可能的出路,同时把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用于其他领域,终于度过了非常难熬的岁月。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

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民国三大美女画家佳作欣赏民国时期的画坛上有三位绝色才女,风流才女陆小曼,娟秀清丽的吴青霞,高贵优雅的周炼霞。

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又都是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活跃在海上画坛。

今天,三位昔日美女画家的书画作品仍旧受到不少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她们的才华与风姿时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下面我们就欣赏下三位才女的佳作。

(本文转自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组图:民国三大美女画家的艺术作品欣赏》)风流才女陆小曼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

世所传扬的才女,以与民国诗人徐志摩结合而被世人广泛认知。

陆小曼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除此之外她还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陆小曼作品欣赏:“龙城女史”吴青霞吴青霞(1910--2008),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

江苏常州人。

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公子。

1934年与李秋君、周练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

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作品《万紫千红》入选日本《世界名画集》。

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意大利欧洲学院院士,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主要作品《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

出版有《吴青霞画集》。

吴青霞作品欣赏:“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2000),著名国画家,擅长仕女人物和花鸟,工诗词,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画院首批女画师之一。

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

周炼霞作品欣赏:。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导语:“海派三美”周炼霞、陆小曼与吴青霞。

这三位美女画家,在当时上海画坛那是名门才女。

风姿绰约,艺压群芳。

周炼霞高贵优雅,陆小曼蕴藉风流,吴青霞娟秀清丽。

“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号螺川,室名螺川诗屋,忏红轩。

她自幼才情绝佳,姿容艳丽。

14岁随郑凝德学画,17岁师从晚清四大词家之一朱古微学词。

周炼霞是海派著名女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和词人。

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螺川韵语》等。

周炼霞是和陆小曼是同样性格的人,年轻漂亮,才艺双绝,且为人热情坦荡,不拘小节。

在豪门显贵,书画名流中交际往来游刃有余。

惹得各方名士,争先追捧。

周炼霞20岁便已风华绝代于上海滩。

并有“炼师娘”之艳称,每天媒体小报亦趋之若鹜,争相报道其交际中的艳闻轶事,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她均一笑置之。

以记录民国掌故著称的郑逸梅先生,就是一见到周炼霞便惊为天人,举措失当,乱了方寸。

称赞周炼霞体态清丽宛转,似流风回雪,真乃女画家中第一美人。

周炼霞诗词才情绝高,所作诗词清新脱俗,依韵宛转,诗词中既有闺中帘垂低幕之低唱,“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

”亦有“酒暖千秋岁,帘卷东风第一枝,花与人同醉。

”等须眉之气,其诗词中佳句如“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常为友人圈中交口传唱,众人皆慕其才。

诗坛名宿冒鹤亭,德高望重对周炼霞垂爱有加,对其诗词佳句更是在众人面前推崇备至,屡屡赞不绝口。

许效庳乃诗界狂人,常以白眼视人,不入眼者多之。

唯与周炼霞相见甚欢,诗词歌赋谈吐甚是投机。

并称:“画苑中人,论诗词,周炼霞第一,愧杀须眉。

”更有人赞赏她的词:“咳吐珠玉,可以乱漱玉之真言,所作之词,高妙绝哉,可以和李清照媲美。

故人送雅号'金闺国士’。

”周炼霞才思敏捷,与友人唱酬,佳句常随口而出,博得众人喝彩连连叹服不已。

一次裱画大师刘定之做寿,绘像征题。

众人皆推名宿冒鹤亭执笔题之,然他觉的装裱匠人所持技艺,难以用典,为此犹豫不决。

民国才女

民国才女

在小说中表现了旧中国妇女人性的简陋、 残缺与荒芜,既控诉了残酷、落后的社会 性对女性自然性欲求的野蛮褫夺,又深刻 地揭示了女性自身心灵的麻木与奴性心 态,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批判力量,为女性 人性价值的实现作出了痛苦而又真诚的 思考。
早年经历
• 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九 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 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 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1848-1903年,河 北丰润人)是清末名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女婿; 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即李鸿章的长女。父亲 张志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 (1893-1957年)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较为欧化。张爱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 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肆业后先任 职于银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成
诗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第一位动物保 护主义者,第一位女编辑、女校长、第一位系 统翻译佛经的女性。 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曾任袁世凯的秘书。 晚年出家。
石评梅(1902--1928)
现代女作家。创作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 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与高君宇(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和革命活动价) 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北 京城南陶然亭
•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2月25日,日军 占领香港。 • 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她就读于 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 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林登公寓 (常德公寓,现址上海市常德路195号)51室(1942年迁 至65室),与姑母张茂渊为邻。 • 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张爱玲见到了 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在1943年和 1944年的两年中,得以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 说,包括《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 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 1944年,张爱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兰 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离婚 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 的侄女胡青芸在场)。“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 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 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 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 居。

民国十大才女书法,各有韵味

民国十大才女书法,各有韵味

民国十大才女书法,各有韵味作者:来源:《畅谈》2015年第16期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十大才女。

当然,才女们的才华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而书法,可让女子静雅嫣然,沉静内敛。

且与年龄无关,与岁月无染。

习练书法,使得女子在纤纤素毫幽幽墨香的潜移默化下,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朴素,令浮躁为安静平和。

萧娴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

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书法影响极深。

其书法作品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

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

冯文风民国时期的书画界,奇女子甚多,豪迈干练者,当数冯文风。

冯文凤,1902年生,名鹥,广东鹤山人。

父亲是岭南书法名家冯师韩,由于精于隶书,与邓尔雅有“邓篆冯隶”之称。

冯文凤幼承家学,13岁能对客挥毫,后经苦练,工篆、隶、真、行书风道劲古朴,最擅长的是隶书。

除了中国书画,冯文凤还懂油画、摄影、雕塑、音乐、骑术、游泳,可谓多才多艺。

她曾留学意大利学习油画。

也喜养名犬名猫。

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通啊。

厉国香厉国香(1914—2003),名瑞兰,字墨华,号国香,以号行。

1932年被送到县立女中读书,开始自习书画,先后师从张大干、赵叔孺、顾坤伯、李健、李肖白、唐云、陈秋草等名家学习诗书。

1938年厉国香迁居上海,研习诗文书画几十载,擅长楷行隶,兼工山水花卉,翎毛俱妙,被誉为中国当代女书画家中之怪杰,她的传记被收入《美术年鉴》、《书画名人辞典》、《名人传记》。

民国四大才女_

民国四大才女_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 陶行知55(责任编辑 张毓春)课 间 2014民国四大才女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安徽省旌德县人。

吕碧城家学渊源,12岁时,她诗词书画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著名诗人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1904年至1908年期间,吕碧城担任 《大公报》 主笔,发表了大量尊重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的诗词杂文。

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

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主要作品收入了 《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 等。

萧红 (1911年—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萧红开始向报社投稿,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合著有短篇小说集 《跋涉》 。

1934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 《生死场》,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唤》《桥》《牛车上》,散文集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代表作为 《生死场》 和 《呼兰河传》。

石评梅 (1902年—1928年),原名石汝璧,笔名评梅女士,山西省平定县人。

石评梅自幼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

1923年,石评梅在 《晨报 (副刊)》 上连载长篇游记 《模糊的余影》,1924年,她与挚友陆晶清编辑 《京报 .妇女周刊》,1926年,她继续与陆晶清合编 《世界日报 .蔷藏周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图为林徽因给爱看小说的女儿画的一张漫画,上面是林徽因的笔迹,她写道:喜欢读书的你必需记着同这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

(因为女儿太爱看小说,有高度近视的危险。


张大千与李秋君。

李秋君(1899-1973),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

浙江镇海小港港口李家人。

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初随长兄习书作画,后师从女画家吴淑娟。

因其兄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得张指点,画技大进。

1927年后与张辰伯、江小鹣、潘玉良等在沪创办艺苑。

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后任中国画会理事。

1933年曾在上海合创中国女子书画会任主任。

1937年间随何香凝做抗日后援工作,1962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终生未婚,与丹青作伴。

凌叔华(1900-1990),女小说家、画家。

原名瑞棠。

笔名叔华、素心。

广东番禺人。

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是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之一,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

凌叔华学养丰厚、文才画禀皆长。

她的才情及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重要的篇章。

凌叔华1929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编《武汉文艺》。

1940年起在燕京大学任教。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花之寺》、《女人》,散文集《爱庐梦影》等。

1956年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加拿大等地教中国近、现代文化,后寓居英国。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

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

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周炼霞,字紫宜,号螺川,书斋名“螺川诗屋”,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14岁始学画,先后师从尹和白鹤郑凝德,17岁起学诗,师从朱古微,后又从蒋梅笙学词。

周炼霞的画风格清新,设色明净,诗词多佳句,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与瞿蜕园合作)等。

她的画风和诗风气息相通,若与她本人相比,则有“画如其人”和“文如其人”之感。

周炼霞品貌双全,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

昔年上海名医卢施福为她摄影一帧,年约二十,布景为一窗口薄纱,她隐身于纱后,微露半脸,人皆赞叹“美而艳”。

复旦大学教授、著名掌故专家郑逸梅说她体态清丽婉转,如流风回雪,是女画家中的美人,“本身就是一幅仕女图”。

有人称周炼霞、吴青霞、汪德祖、陆小曼为上海四大美女,周炼霞高贵优雅,吴青霞娟秀清丽,汪德祖眉清目秀、陆小曼蕴籍风流,名闻遐迩。

凡见过周炼霞并她书画诗词,惊叹为“天人”。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祖籍江西(先祖早年迁至安徽),长于苏州。

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

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

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晓平、一女晓禾(早夭)。

吴青霞(1910年2月11日-2008年6月8日),中国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自幼秉承庭训,师从其父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各家工笔画,并深得其精髓。

代表作品有《万紫千红》、《腾飞河海入云霄》、《腾飞万里》等。

潘素(1915—1992),女,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苏苏州人。

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艺术顾问,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

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印鉴:陈、陈氏、陈佩秋、陈佩秋印、佩秋、健碧、秋兰、秋兰室、秋蕊香室、颖川、颖川郡、大乐、长年、舞绝、长舞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