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4、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一些常用表现手法
1、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的判词)“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 晴,内含感情的“情 ”。
9、设问与反问
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 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 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 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 让读者去想像。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共41页文档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共41页文档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共41页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共41页
表达技巧 动静 虚实 衬托 细节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 寂衬、以乐景衬哀情等。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是更加形象生动,比拟是 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 为了增强诗的音乐美。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 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 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以突出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 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由远到近或由上而下。
真题探究: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 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 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雷抒雁《麦天》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 分) 参考答案: 语段选取了收割机、麦茬、草香等麦天代表性事 物。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听觉、嗅 觉多角度描写麦收情景,写出了麦收时节热烈而欢快 的场面。画面色彩鲜明,语言上拟声词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的使用 使表达生动而富有韵味。
——雷抒雁《麦天》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5 分) 参考答案: 语段选取了收割机、麦茬、草香等麦天代表性事 物。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视觉、听觉、嗅 觉多角度描写麦收情景,写出了麦收时节热烈而欢快 的场面。画面色彩鲜明,语言上拟声词和叠词的使用 使表达生动而富有韵味。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表现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 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 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 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强作品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讳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空中课堂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空中课堂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 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 (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 方法。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 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 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 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二、修辞手法
比喻、反复、比拟、借代、对比、夸张、排比、 对偶、反问、设问、通感、反语、用典等
1、比喻: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 到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抽象事物具体形 象化的艺术效果。例如: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 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描绘了当时月亮 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 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表达技巧(用)

表达技巧(用)

抒情手法
手法简介
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的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
把诗人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 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间 情景交融 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
情 托物言志 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
的色彩。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人物描写手法:
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
①动静结合、②虚实结合、③白描、工笔、 ④渲染、烘托(正衬、反衬)、⑤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视角变化等
描写手法
手法简介
动静结合
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 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虚实相生 渲染
所谓实,就是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 间接写,写想像中的,写过去的事,写未来的事。虚实 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 确传情达意。
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烘托(衬托)
即“烘云托月”, 分正衬和反衬,借描绘别的事物从侧 面突出主要对象。
——张籍《秋思》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
两种抒情方式都是借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来抒发情感。 区别在于:用典抒情重在抒发与个人相关的私人情感(由 他人感自身)。借古讽今主要是发表对当今风气、政治或历史 事件的看法(由他人观时政得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白描
白描,主要指用朴素简练的语言,描摹 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不重词藻修饰 与渲染烘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

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技巧七: 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 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 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 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要求:了解典故的含义,读懂诗歌。
十五夜望月
王 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 的心情。
技巧九: 细节描写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技巧九: 细节描写
小结
技巧九: 细节描写
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叫红粉怨丹青。 第一第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烘托。用“黄沙”“堆雪” 营造气氛,烘托王昭君愁苦的心境。用 旁人的“掩泪听”、琵琶的悲伤的音调 烘托弹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和哀怨。
技巧六: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 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 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 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来抒发内心 情怀。
此外,还 有一些现代汉 语中常用的修 辞格如比喻、 拟人、夸张、 借代、对比等, 在古诗词中也 常常使用。
诗 表现手法 词 表 达 技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巧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修辞方法: 拟物、对比、排比等等
借景抒情 以动衬静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使用典故 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叙事抒情 抑扬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 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 “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 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 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 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 这一诗题。
技巧八: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 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 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 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十四)、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 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全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 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九)、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9、侧面描写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对罗敷的美,在这里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写见到罗敷者 的动作行为来间接地加以表现,这就是侧面描写。这种描写给读者 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是一种巧妙的写法。 10、通感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 “春意闹”使听觉视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得 更条生动、更真切。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 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 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 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 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 笔。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 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 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技巧二: 以动衬静
18、以动写静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
深涧中。
月出惊山鸟,是以动的场面来衬托静;时鸣深
涧中,则以鸟鸣之声衬托静。
小结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 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 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 描写中显示出静态,也叫以 动写静。
舟夜书所见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古 诗 词 表 达 技 巧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情景交融 使用典故 细节描写 侧面烘托 抑扬 赋、比、兴(创作方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修辞方法: 拟物、对比、排比等等
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互相渗 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 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 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 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 而突出中心。
(十)、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 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 虚
小结
技巧八: 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 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 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 中同时使用。
虚实结合 “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七)、对比、对照 :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 对照,互相比较。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 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 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十一)、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 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 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象征、寄寓、寄托(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8、化虚为实
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诗人孤寂的心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通过终日与岭猿、 江柳为伴的具体场景把这种心情表现了出来。 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愁是无形的,可剪可理之物是有形的,无形之愁被化为有形之 物来写了。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 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 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 离别的依依不舍。
小结
技巧六: 侧面烘托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 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 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 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 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 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 混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Zhā)慎行
sǎ n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 句写动态。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
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技巧三: 动静结合
小结
技巧三: 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 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昭君出塞图
用典: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五个历 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和仰慕孙权、刘裕 的抗敌业绩;借刘义隆的失败教训批评南宋当政者 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 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 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 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 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 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 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 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 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