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汉互译的历史、现状与问题——以文学翻译为例
结合翻译实例看图瑞的翻译准则_王慧丽

结合翻译实例看图瑞的翻译准则王慧丽(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瑞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结合翻译实例解释翻译准则对实际翻译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翻译准则;理论吉迪恩·图瑞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希伯来文学的翻译,提出以译语为中心(target-oriented)的翻译观,强调以实证的方法对大量译本进行描述性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探索如何接受异语的文化背景条件与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象的规律,从而找出译语文化中制约翻译过程中种种决定的规范(norm)。
本文主要讨论他的论述的两个方面: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翻译准则。
一、以译入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图瑞以希伯来语翻译文学为基础进行研究,他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对各种社会文化条件进行研究,对希伯莱语文学系统内的翻译文学做了大量的描写性研究。
他发现多数文本的选材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很少出于文学、美学的标准。
译文只需符合译语文化背景和翻译准则,虽然存在文本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并且与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不够一致,但是译文仍被接受并发挥其作用。
例如寒山的诗,当时在国内并不知名,当翻译到美国以后却非常的受欢迎,他的很多首诗都被翻译,并且多位美国人对他的诗进行翻译。
寒山诗的翻译之所以能在美国如此走红并广受欢迎(研究者在六十年代初美国大学的校园瑞碰到的大学生竟然几乎都知道并读过寒山诗),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译得“好不好”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把译诗与中文原文对照一下的话,我们的翻译批评家很可能会发现一些甚至不少理解或表达不如我们自己的翻译家的地方),而是如同有关学者研究后所指出的,“因为寒山诗瑞恰巧有1938到1958年间,美国新起一代追求的一些价值:寒山诗中不乏回归自然的呼声、直觉的感性,及反抗社会成俗的精神。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 五四”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 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 足的发展。 足的发展。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 《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 茶花女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 卡列 妮娜》等等。 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世纪翻译的 拉丁文版《奥德赛》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 上最早的译作, 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 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 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哲罗姆翻译的《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哲罗姆翻译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出现在11- 世纪 此时, 世纪。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12世纪。此时,西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橘化为枳—东西方文学作品相互翻译时常见的问题 毕业论文

橘化为枳—东西方文学作品相互翻译时常见的问题提纲:东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且中间有重重大洋阻隔,故而导致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文化背景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直到上世纪初至本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升,才使得东西方文化有大幅度的交流。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上述的差异,导致两种文化间的剧烈碰撞,一些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这些常见的问题,有碍于文化的交流,才疏学浅的我,只能提出问题,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个人认为的解决办法。
而要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一代代文学人的努力,世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认知和包容去解决。
关键词:文学翻译问题解决方案正文:(一)什么是文学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先进性理解,再进行表达的过程。
翻译又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谈到东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常遇见的问题,其中的翻译,自然是指文学翻译。
那就首先来谈一谈什么是文学翻译。
{1.文学翻译的意义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2. 文学翻译的方法文学翻译的翻译方法不外乎有两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文学翻译的要求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出来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自然不应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进而在自己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
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的再现出来。
4.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事实相比,人们对文学翻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减。
文学翻译工作被视为一项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技术性工作,只要文通字顺地按字面意义转译完成即可,却不管字里行间蕴含的精神旨归。
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现状分析

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研究现状分析陈忠实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以真实、细腻、感人见长,深受读者喜爱。
由于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翻译陈忠实的作品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
陈忠实作品的定量翻译主要涉及其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在语言风格方面,陈忠实的作品往往采用简练、朴实的表达,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绪的渗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英文和中文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翻译者需要通过调整语言的结构和选词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效果。
情感表达是陈忠实作品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体验。
这种情感的表达在翻译中也是一项挑战。
翻译者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传达原作中的情感色彩。
陈忠实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物,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一部分的定量翻译不仅需要将语言准确地翻译出来,还需要将文化信息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能力,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目前,陈忠实的作品已经有一部分被翻译成了英文,并获得了国际读者的认可。
翻译者们在进行定量翻译时,通常会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并尽可能地传达作品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由于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较大,有时难以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陈忠实文学定量翻译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随着翻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陈忠实作品的定量翻译将有更好的发展和突破。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2 翻译实践中涉及的语种繁多, 学科交错,甚至在具体环节中还要考虑到 作者与读者。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04
2、引进理论和我国传统译论缺少结合 传统译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神似”、“神韵”的翻译 境界; “化境说” 引进理论:研究重心转向了语言学角 度---语言本质、语言规律、双语对比。
1.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 科学的书籍。 2.中外翻译家的合作
Ⅲ.成熟期
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 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 现在:翻译思想日臻充 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 精密得当。成熟期所对 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 “五四”新文学翻译。
1.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 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
2.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 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 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
2012-12-10
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Ⅳ.转型期(沉寂期) 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 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 历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 言学翻译理论的介绍与研 究。
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 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 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 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 究期间的翻译理论。
2.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 内翻译家开始提及西方当 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 “多元系统说”、“解构 主义”与“女性主义”等 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 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 肇始。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原因
02
内因: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2、引进理论与我国传统文论缺少结合 3、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脱节
外因:1、我国翻译地位低下 2、翻译界存在功利主义 3、忽视翻译人才培养
中国翻译理论现状分析
内因
1、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
03
1.1 翻译理论存在着太多的争论。 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25页PPT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9—1 5
[ 作者简介 ] 阿 日娜 ,北京外 国语 大学欧洲语言 文化 学院讲 师,研 究方向 :瑞典社会学及文 学。
・- -— —
1 70 — — — — —
初开始翻译作品至今,几乎年年都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
幕》 ( 2 0 1 1 ) , 徐昕翻译的 《 逃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 比 较具有影响力的包括莫言的 《 红高粱家族》 、 《 生死疲 人》 ( 2 0 0 9) , 上海外 国语大学王梦达翻译的 《 罗兹挽
责 与使命 。无论是从 事汉译瑞 工作 的瑞典汉学 家,还是从 事瑞译 汉工作的 中国学者 ,他们都 为两 国的文化 的传播做 出 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但 时至今 日,两 国翻译 工作 的发展 却都 陷入 了瓶 颈。文章介 绍 了中国和瑞
典 两国文学互译 的历史发展过 程 ,并剖析 了 目前翻译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 。相信随 着 “ 中 国文化走 出去” 的
倡 导,中瑞 两国可以建立更 多的文化交流平 台,为两 国的翻译事业 注入新 鲜血 液 ,开创新 的未来。 [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汉译瑞 ;瑞译汉
[ 中图分类号 ]G l 1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0 2 9 2( 2 0 1 4 )0 5— 0 1 7 0— 0 3
的轰动, 迈出了瑞典与中国交往的第一步。瑞典渴望了
《 水浒传》和 《 西游记》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也
包括老舍先生和沈从文先生的多部小说。另外,马悦然
写成了一份旅行报告并发表,在当时的瑞典引起了不小 对诗歌尤为喜爱, 不仅翻译过 《 毛泽东诗词》 ,还翻译
过闻一多、郭沫若和艾青的诗歌。北岛和顾城的诗也曾
学仍然处在起始阶段 ,这个 “ 诺贝尔故乡”仍然显得十 经》等, 但出于 学术研究范围的 考虑, 高本汉将这些作 分神秘。 品全部译成了英文,因而不能列为汉译瑞的范畴。
一
、
汉译 瑞 的历史 与发 展
之后 ,马悦然承接了高本汉的衣钵。1 9 6 5年,他接 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 ,将越来越多的工作重点
2 0 1 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举 展的一个模式。 国欢庆的同时, 很多人也将注意力投向了文学翻译这一 家热议的话题。事实上,中国文学走入瑞典曾经经历了
一
2 0 世纪初,瑞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关中国的学 国语言学和文史学研究 ,同时也翻译和注释了许多中国
领域。一时间 “ 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 出国门? ”成为大 术研究。代表人物非高本汉莫属 ,高本汉一生致力于中 个漫长的发展阶段,而在另一方面,国人了解瑞典文 古代文学经 典, 其中 包括 《 诗经》 、 《 书经》以及 《 道德
劳》 , 余华的 《 活着》 、 《 许三观卖血记》 , 苏童的 《 妻妾 歌》( 2 0 0 9 ) 。 这些作品 都是近年来在瑞典大受欢迎的畅 成群》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 ,陈安娜翻译的多部莫言作 销书, 引入中国 后也受到一定的关注, 其中, 《 骗局的 辉 品在瑞典国内获得一致好评 ,因而也被称为莫言获得诺 煌落幕》获得2 0 1 4 年鲁迅文学奖翻译类作品提名,《 罗 贝尔文学奖的幕后功臣。最近,陈安娜女士将贾平 凹的 兹挽歌》被评为 2 0 1 0 年影响中国的百部译著之一。 《 高兴》译为瑞典语并出版, 得到马悦然先生的高度肯
No . 5, 201 4 To t l a No .2 4
瑞 汉 互 译 的 历 史 、现 状 与 问题
— —
以文 学翻 译 为例
阿 日娜
( 北京 外 国语 大学 欧洲 语 言文化 学 院 ,北 京
[ 摘
1 0 0 0 8 9 )
要] 中瑞两国 已有数 百年的交往历 史,翻 译作 为两 国文化 交流传播 的媒介一 直担 负着重要 的职
定
三 、瑞 汉互 译发 展 过程 中 的问题
经被马悦然翻译介绍到瑞典。马悦然同时也是瑞典文学
解中国, 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在瑞典接触到的各种中
国文献多是拉丁语、法语甚至是德语 的译著。直到两百 院院士,他曾不遗余力地推选多位中国作家参与评选诺
多 年后瑞典 传教士爱立克 ・ 福克将 《 庄子》 ( 1 9 2 4 )和 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化走人瑞典 ,走向世界都做出了 《 老子》( 1 9 2 7 )翻译为 瑞典语, 从而开启了汉译瑞翻 译 不可磨灭的贡献。 罗多弼接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教授之后,比较 史的第一幕。爱立克 ・ 福克曾于 1 8 8 7年至 1 9 2 0年间多
l 7 世纪, 一股强劲的 “ 中国风”席卷整个欧洲。瑞 投入到中国文学的翻译之中,出现了汉译瑞翻译史的一 典虽然没有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国直接派遣传教 个高峰期。马悦然的第一部翻译作品是 《 桃花 源记》 士或商船与 中国往来,但一直对中国充满 向往。1 6 5 4 ( 1 9 4 8 ) ,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既包括 年,一位名叫尼尔斯 ・ 马森 ・ 席欧平的瑞典人跟随荷兰 商船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回国后他将 自己在 中国的见闻
2 0 1 4年 第 5期 ( 总第 2 4期 )
哈 尔滨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o f Ha r b i n No r ma l Un i v e mi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