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0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3.4【教学设计】《声声慢》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3.4【教学设计】《声声慢》

《声声慢》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2、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李清照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情感的表达是文艺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譬如,音乐家用声音传递感情,于是就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描绘感情,于是就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诗人呢?词人呢?他们用声音、用色彩等多种方式表达感情,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声声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二、明确学习目标1.体味词中的情感并了解表现手法;2.熟练背诵这首词。

三、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

在宋代,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豪,她就是李清照,与李煜并称“词中双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欣赏她的《声声慢》。

一.初读:初味词情(一)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3.教师范读;4.学生配乐诵读(二)哪个词最能体现词人的感情?明确:愁(词眼:是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重要作用)二.研读:词人是怎样写愁的?(一)直接抒情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这是几组叠词。

前人高度评价这些叠词)张端义《贵耳集》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乐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3.为什么前人对这些叠词评价如此高,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愁的呢?明确: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几组叠词为本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间接抒情1.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2.教师示范解读“酒”这个意象。

为什么喝了三杯两盏,还觉得是酒淡?真的是酒淡吗?(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

)3.还有哪些诗句中有“酒”这个意象?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5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愁”;2、了解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研究意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词人无国无家之“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诗词的意象特征;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品味诗词中所表露出的无国无家的悲痛;2、背诵全词。

教学方法:1、诵读赏析法。

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印象;2、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3、讨论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电子课件配乐朗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巾帼不让须眉”引出词坛女将李清照,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句《如梦令》。

二、李清照简介出示投影三、名家配乐朗诵,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基调。

四、疏通字词,为进一步鉴赏诗词做好准备。

五、具体鉴赏诗词。

1、开头叠字的运用,定下愁苦的感情基调;2.意象的运用,掌握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酒——愁的浓烈雁——思的悲苦黄花——韶华已逝凄惨梧桐细雨——愁的无穷3、“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化繁为简的“愁”情,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大有“回肠酒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4、总结本词的意象效果。

六、比较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研究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

1、演示南渡前作品《点绛唇》和《一剪梅》,前者表现的是一个天真、娇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后者则表现了一个深于情、专于情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2、总结词风变化的原因,以及南渡前后期间词的内容。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1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1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1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幻灯片: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品李清照《声声慢》)二、鉴赏《声声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了解李清照及婉约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婉约派词人中,有绝代双雄,男有李后主(李煜),女有李易安(李清照),而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又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这首词在艺术上极为成熟;词中哀婉凄苦的情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被誉为“万世愁心,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位有中国第一女词人之称的佳作《声声慢》。

二、文学常识(一)作家介绍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作品有《漱玉词》辑本。

(二)背景链接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均出生官宦之家,均爱好文学和金石书画,早年生活优裕、安逸、婚姻幸福。

“靖康之变”“愁”之内涵。

指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披文入情)与背景链接(知人论世),探讨作品中的“愁”之内涵。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孤愁无助的晚年时期写的。

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品读风格(一)品语言A.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词中用了九对叠字,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笔力雄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经过词人锤炼而得,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等;叠韵字如“清冷”、“盏淡”、“得黑”等;极富音乐美。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8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8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8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3专题 声声慢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3专题 声声慢

声声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教学资源1.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18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李清照最感兴趣的乐事,是在饭后与丈夫“赌博”,随便讲一件史事,谁先背出这个典故出自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谁就可以品茶一小杯,答不出的,只能闻闻茶香。

李清照才思敏捷,常常占先,两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品诗论文,填词作赋,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公元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

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

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

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

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

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

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

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

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

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

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

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可见,我们刚学过的《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
《声声慢》教案30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
1 .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 .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 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

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 一男生读, 一女生读, 全班齐读
2. 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 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 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 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组讨论,答题提示:如我要品析的是“风”这一意象,词中句子:怎敌它晚来风急。

我觉得风在这首词中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想到其他诗词中写到这一意象的句子有……
(1) 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

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

“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 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

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 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 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 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 ) 齐读下阕
(10)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 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 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 学生齐读
(14) 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