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道德修养:践行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2.法治观念: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学重点: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孤注一掷》1.展示电影《孤注一掷》内容梗概 1.仔细阅读材料。
2.播放视频片段3.言语引导提出主题2.认真观看视频,跟随教师引导。
1.剧情回顾:诈骗集团窝点被铲除,涉案人员获刑展示事件的详细背景提问:法律为什么要对电信诈骗进行处罚?2.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的作用。
3.剧情回顾:“美女荷官,在线发牌就能赚大钱!”展示事件的详细背景提问:梁安娜“美女荷官”是一种什么行为?梁安娜为什么落入诈骗集团的陷阱?言语引导解释违法行为的含义、产生原因4.剧情回顾:《孤注一掷》中的法律知识展示电影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提问;你知道以上行为触犯了那一部法律吗?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5.言语引导解释违法行为的分类6.小试牛刀展示几种违法行为,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是不可违背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还缺乏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参与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法律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准绳;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身边的行为哪些是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辨别身边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学会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违法必然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呈现】今天在上学路上,小明遇见几个小青年故意“碰瓷”,被强行要走了二十元钱。
其中一个小伙子还恶狠狠地说:“小子,以后走路长点眼睛。
”另一个小伙子嘲笑道:“我很害怕,你可别去法院告我。
不过,这种小事法律也管不着。
”说完,三个人说笑着扬长而去。
小明是又郁闷,又纳闷?“碰瓷”是违法的事吗?法律到底管什么呀?请同学们一起来解答小明的困惑吧!教师点拨:我们知道违法无小事,违法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纪守法应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一)违法无小事活动1 考一考~法律知识我第一【多媒体呈现】问题:(1)上述三幅图片中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你能说出他们违反了什么法律吗?(2)你知道什么是法律吗?要求:小组内探究分享,达成共识后在班级反馈展示。
教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法律,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2.对民事违法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5.1法不可违
环节二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分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课中作业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节三
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屡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分。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那么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屡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课后作业设计:
完本钱课对应的根底训练
〔修改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
2.通过了解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法行为,不盲目跟风或模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即遵守法律,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2.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让学生准确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能够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清楚不同类型违法行为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情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概念混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遵章守法: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他很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
这时,他的朋友小红告诉他不能摘,因为公园里的花草是受保护的。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如果摘了花,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种行为不对,因为公园有规定不能摘花,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摘了花,他可能会面临什么后果呢?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图片,如闯红灯、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2.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2.5.1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导入:案例分析1、“不可任性”,哪些社会行为规范可以限制人们的“任性”?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教师总结: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一、违法无小事1.结合课件案例:想一想,说一说,(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教师总结: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结合三个材料,完成表格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教师总结:三个材料共同点是1.都有社会危害性2.都是违法行为3.都要承担法律责任2.我们要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呢?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和谐社会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 “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
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
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
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危急情形。
比如为了寻开心,无事拨打
匪警、火警电话,造成消防车、警车徒劳奔忙,干扰这些部门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影响正常出警和抢险。
这种行为无论是否达到目的,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受到治安处罚。
材料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
(二)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
(三)在铁路线路、桥梁、涵洞处挖掘坑穴、采石取沙的。
(四)在铁路线路上私设道口或者平交过道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成轻伤,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镜头二中照相馆侵犯了对方的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
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镜头三中出版社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
和谐发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3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_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行、、违法无小事
-刑事违法行为T犯罪
'行政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