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论述文阅读方法点拨综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

论述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一、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观点主张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章。

高考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者慢慢细品有区别,只有在平时有意识的训练才能在考场上临危不惧,胸有成竹。

(一)论述类文本的概念论述类文本是相对文学类、实用类文本而言的,本质上属于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辩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的正确,从而否定某种主张。

论证合理、语言精炼、论据充分、观点明确、逻辑性(二)论述类文本三要素1.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论点一般是一句话且表达意思鲜明准确。

(2)论点所出现的位置不固定a.直接出现在开头,起开门见山的作用;b.直接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因此”“总而言之”“所以”“归根结底”等词语为标志总结全文;c.放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d.标题即论点,直观醒目。

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的概括能力。

2.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可靠的史实、确凿的数据;理论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以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观点,论据要有一定的顺序,如朝代更迭顺序,同时注意详略得当3.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点是用来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来证明”的问题。

(三)论证结构1.并列式文本展开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或者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者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意观点。

2.层进式文本展开的各层次之间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从浅入深,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doc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doc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

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阅读方法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3.用好比对方法1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安徽 卷第) 在科 学 本身域 里 ,科 学 家 运 用 的 不 表 达 愿 望等感情 的 概 念 代 西 方 思 想 所 特 有 的 。

原 句建立它致 的 体 系 所 用 到 的 概 念 是 不 表 达 什 么 感情 的 。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章答题技巧

比对原文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
CLICK TO ADD TITLE
高考论述类文体专题复习
汇报人姓名
一、明确考纲:
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怎样读?Hale Waihona Puke 坚持一种信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出题者常设置的陷阱: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方法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 已然与未然 (混淆条件) 前期与后期 (混淆时间) 主要和次要 (主次颠倒) 选择与兼备 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 言此与言彼 (张冠李戴) 肯定与否定 (肯否、绝对)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 有据与凭空 (无中生有) 相似与相关 (偷换概念)
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标出自然段数
关注题目(题目往往是论述范围或直接是论点)
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关键词。
解题步骤及用时建议:
2
3
1
4
5
关键性语句,
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直接宣布新发现、新假想、新推测、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新概念的词语或句子。
阐述或说明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或操作过程的句子。
四种关键句:
1
四种关键词:
2
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3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4
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章阅读技巧1.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这是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按一定的思路写下来的,好的文章思路必定十分明晰。

段与段之间、段内句与句之间的组合,其间必然有着合理的内在联系,就是文章的思路。

思路有整体思路与局部思路之别,但无论段与段之间、段内句与句之间合理的组合关系大致可概括为三种,即相并关系、相承关系、相属关系。

把握了这三种关系,在阅读理解中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以偏概全、遗漏要点的弊病。

2.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材料都源自提供的文本,文本一般千字左右,议论性强,信息量多,这就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筛选和整合。

通过概括、筛选和整合,大致提取文本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各部分的要点以及为证明某一观点所用的材料。

有了这些信息,就可以轻松应对题目的提问,在客观选择题中,可以清晰地区分观点与材料、重点与非重点、作者的看法与主张等,从而快速辨别选项中一些容易混淆的东西;在主观简答题中,更是要求把阅读理解中所获得的有效信息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筛选和整合的工作就自然为这类题目的作答打下了良好基础。

3. 找准区间,准确比对。

就选择题而言,考生答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找出与选项匹配的文本信息,要弄清这一信息在哪一区间,与哪几句话有关。

可以说,找准了区间,找准了对位的文本信息,解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接着要对“对位的文本信息”与“选项内容”进行认真比对。

比对是个精细活,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微观的辨别,二者的诸多异同点上文已从命题的角度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相信广大考生通过到位的指导和严实的训练,完全可以缜地解决问题4.复查题干,验证答案。

选出答案以后,不要急于丢开本题,要重新回头复查题干信息,重点检查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选出错误的一项”;在具体选项中,要复查刚才所判断的是否准确。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点
• 问题实质:“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是不 是“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同义变式转述
•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 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 对应文句: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 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 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 “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问题实质:“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
对他唱”这歌是不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
具”?
概括式转述
•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 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 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 对应文句: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 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 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 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问题实质:“曲折动人”,是不是表明“没有深刻含
义”? [“曲折动人”未必没有“深刻含义”]
•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 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 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 对应文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 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 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 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通读全文 (了解)
②牢记三个步骤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照辨析 (确认)
③明了排查 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特别提醒二:
1、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 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一语文的必考题,那么学生应该怎么做这类的题目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设置(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此类题目命题总体特征:是在玩文字游戏。

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总结)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

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阅读方法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3.用好比对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

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题型基本固定。

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

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论述文阅读方法点拨综合命题特征一、观点鲜明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结构清晰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2)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照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一、设题形式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

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二、宏观把脉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 阅读自科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三、微察病理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例题:2013新课标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1A。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1B‛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1C。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D。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2A,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2B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2C。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2D。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B.【“《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中的“《老子》和道家”应为“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