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经历着一次次的发展和变革,发展日新月异,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的注意。
继而迫使社会大众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积极的贡献,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是社会发展的瑰宝。
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深入洞察传统文化的普遍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搭建文化转化桥梁,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相互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相互交流,从而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持久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
其次,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从政策、技术、管理、人才方面进行重点抓取,政策方面,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通过立法、管理等形式进行支持;技术方面,要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提升其品质和价值;管理方面,要规范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开发和使用,有效地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有效投资;人才方面,要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团队,增强各项文化资源的研究利用能力。
最后,要持续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视和重视,在社会普及中传承文化。
另外,加大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力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隐藏宝藏,让传统文化更加活跃,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进而让传统文化不负古代先辈们的智慧、激励文明新时代开辟更加宏伟的篇章。
总之,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必须得到各方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进步,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明天。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传统文化汇聚一起,三锅沸腾的热汤,寒假培训传统文化的老师则像厨师,我们就好比汤的享受者,既体味到了汤的芳香,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大家共同传播,才会不断使之为世人所知,为大众所爱,所以我们应当做汤的享受者,文化的传播者。
我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是我爱好"之乎者也"的观点一样,就像是我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武装起义时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悲痛与反感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古人沿袭至今的文化,就是古人的思想结晶啊!做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记忆犹新先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速""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记忆犹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我愿意搞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因为我想要体会这芳香荡漾的传统文化。
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样的豪情壮志,孔子之师,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圣贤,孔子依旧为人弟子。
我想要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忍品质,做任何事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坚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赢家。
我渴望拥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潜藏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悉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连最基本的遵守纪律都是我们恪守本分的体现,我想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想要将这充满芳香的鲜花的种子,洒向神州大地。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分析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强调了其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地位。
随后,文章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概念框架,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揭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潜力与实践价值。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
文章将重点关注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艺术审美、科技智慧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其在教育、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路径选择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世界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道德观念,同时吸收道家、佛家等多元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追求道德完善与人格升华。
中华传统文化还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注重整体思维,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再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当今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参考如下:第一,要全面、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这些文化往往也是长期发挥正能量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
有些文化在创造之初或许具有进步意义,但随后逐渐演变为代表腐朽没落势力的文化,失去了进步意义;还有的文化事项,历史上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更有一些文化,以今天的价值观看,从创造之初起,就是以压制人性、反人道为导向的,它们也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今天,当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的是中国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的优秀文化。
从范围上说,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从民族属性上说,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从阶层属性上说,包括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从传播形态上说,有书面文化和口传文化等。
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来看,笔者认为,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强调,而且特别提到“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两个特性,提到“转化”和“发展”这两个归旨。
第二,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有人会问,我们身处21世纪,这是一个高科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管理方式。
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遗产”,真的有必要在今天保护、弘扬和发展它们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个问题牵涉的环节很多,只能究其大端,简要说明。
传统文化是人民大众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出来的成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他们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申论范文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申论范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场古今交融的盛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这句古训揭示了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的力量。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如同深藏地下的矿脉,等待我们挖掘、提炼并赋予新的生命力。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呼唤,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下坚守民族根脉、弘扬中华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
首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动的化石,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生命体。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科技力量,运用VR、AR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传统戏曲、民间艺术进行再创造,让古老的瑰宝穿越时空,走进现代生活。
诸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展览,便是将古典美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实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华丽转身,令观众在惊叹之余,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魅力。
其次,“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华是我们的精神富矿,通过创新性解读与实践应用,可以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独特视角。
如儒家提倡的和谐共生理念,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对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同时,中医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诠释与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价值的新窗口。
再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我们需秉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珍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精神财富,也要勇于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
例如,孝道文化的核心在于尊重与关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摒弃封建迷信的糟粕,倡导基于平等与尊重的新型家庭伦理关系。
总而言之,“不破不立,不塞不流”。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充满挑战与机遇,它要求我们在传承中求变,在创新中坚守。
只有如此,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坚决抵制两种极端思潮:一是复古主义,即不加分析和辨别,一味地厚古薄今,甚至把传统的糟粕当作精华。
切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有价值判断的。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一种极端批判的态度,忽视、歪曲、贬损、否定、抹杀乃至颠覆,肆意制造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企图引导人们走向文化虚无主义,进而动摇中华民族存在的思想基础。
切记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防止转化创新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
然而,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包括传承困境、时代融合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家庭教育则需要父母亲自示范和引导,为孩子们搭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其次,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可以融入到当代设计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实现共生共荣。
再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艺术表达、产业创新等方面。
在艺术表达方面,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束缚,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在产业创新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背景。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对其有深入了解和认同。
政府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之融入到课程中。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
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不应与现代社会脱节,而是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融合。
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创作,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此外,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使其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使其脱离象牙塔的局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加强学术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学术研究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级政府和学术机构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投入。
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创新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科技和文化创作中。
同时,要建立起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促进传统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与外部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源泉和参考。
此外,也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家强盛离不开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它不是专指哪一家、哪一派的文化,而是融合各家思想精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沉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如自强不息、为政以德、民惟邦本、为政清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主张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将其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
人类文化是人类的共有财富和共同精神家园,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独特内涵,由此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要善于从人类文化总体出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前途命运,从更宏阔的视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关系。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搞自我封闭甚至唯我独尊。
一种文化如果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以宽阔胸怀借鉴外来文化包括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外来文化必须作一番符合本国特点的文化选择,绝不能一味拿来、盲目接受。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是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在几千年的
兴衰变迁中形成了自身的基本内核、独特风格和重要特点。
如果这些内核、风格和特点与现代社会不能很好地交融相通,解决不好古为今用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很难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下一番创新发展的功夫,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一定随历史的变迁而消亡,而往往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发挥作用。
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
所谓前瞻性,就是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
因此,我们要善于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切人类的前途命运,能够对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