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聚焦918(中国向印度洋扩张战略遭遇印度强烈抵抗)
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的应对与国际合作

九一八事变中国政府的应对与国际合作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占领中国东北的事件,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势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一、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形成了一致的应对策略。
首先,中国政府坚决抵制侵略行为,将其定性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宣布东北三省处于非法占领状态。
其次,中国政府立即组织军队进行抵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尽力保卫东北地区。
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提高国民抗战意识,动员全国人民共同抗击侵略势力。
为了有效应对日本的侵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与盟国的交流合作,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中国政府派遣外交使节赴各国,详细介绍日本的侵略行径,请求各国政府对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其次,中国政府加强国内统一,成立抗日政府,有效组织各方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通过宣传战争的进展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提高国人士气,凝聚社会合力。
二、中国政府的国际合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中国政府派遣外交使节赴各国,请求各国政府对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中国政府通过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慨,纷纷表示谴责,并对中国表达了支持之意。
中国政府与苏联展开了紧密的合作。
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东北友好同盟条约》,出现所谓反日统一战线,这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持。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使中国军队得以迅速恢复战斗力,并对日军展开有效的抵抗。
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联盟的活动,在国际上争取支持。
中国政府派遣代表出席国际联盟的各类会议,并向联盟呼吁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九一八的国内外反应

九一八的国内外反应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应。
在国内,“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抗日热情。
东北民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各界人士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的决心。
广大的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举行罢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斗争。
学生们罢课游行,高呼抗日口号,要求政府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
爱国知识分子纷纷发表文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东北的爱国将领和士兵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然英勇奋战,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迅速沦陷,这使得国内民众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日益加剧。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各异。
美国在初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
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愿轻易得罪日本;另一方面,美国也意识到日本的侵略行为可能会破坏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对日本实施了一些经济制裁。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关注相对有限。
其主要精力集中在欧洲事务上,对于远东地区的局势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苏联则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保持警惕。
苏联担心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会进一步威胁苏联的远东地区。
因此,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远东地区的军事防御。
一些受到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
他们意识到日本的侵略行为是法西斯主义扩张的一部分,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它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 14 年的艰苦抗战。
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的野心与中国人民的抵抗

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的野心与中国人民的抵抗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的中国历史上,是指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制造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动。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暴露与中国人民的抵抗与反抗。
本文将从侵略者的野心和中国人民的抵抗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这段历史的背景与意义。
一、侵略者的野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20世纪初,日本开始步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并以“大东亚共荣圈”为口号,展开对东亚地区的霸权争夺。
然而,中国的东北地区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觊觎的目标。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源自其对经济资源的需求。
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这对于当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日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东北地区还连接着中国的重要战略地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地区扩张势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中国人民的抵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为,中国的抵抗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展开,持续了多年。
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抗,从武装抵抗到民众运动,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冯玉祥、张学良等东北抗日将领的组织与抵抗,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抵抗力量。
他们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进行游击战,对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抵抗。
同时,中国国民党政权也成立了各种抗日组织与机构,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全民抗战的斗争中。
在军事抵抗的同时,中国人民也积极进行民众运动。
抵制日货、拒绝与日本合作等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与坚定信念。
此外,文化与知识界的抵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种刊物与书籍通过文字的力量唤起了人们对抵抗的思考与意识。
中国人民的抵抗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反击。
中国人民的坚持与抵抗,为后来的全民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与动力。
三、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九一八事变暴露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与野心。
这次侵略行动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真实面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谴责。
九一八事变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

九一八事变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即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冲突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开始加剧。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各国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强烈反应。
本文将重点探讨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层面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各国政府纷纷发出声明,对日本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迅速表示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呼吁日本采取和平解决方式。
国际联盟也对九一八事变表示震惊,并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撤军。
然而,日本对这些谴责和要求置若罔闻,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二、经济层面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国家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限制了与日本的贸易和投资。
美国等国取消了与日本的贸易特权,削减了对日本的出口和投资。
这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扩张政策。
三、军事层面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抵抗行动表示支持,并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军事援助。
苏联和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并派遣军事专家协助中国军队的指挥和训练。
国际志愿军也在抗日战争中派驻中国,与中国军队联合作战,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四、国际舆论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各大报纸和媒体纷纷报道九一八事变的细节,并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
国际舆论的集中批评迫使日本政府对其扩张政策作出解释和辩解。
然而,国际舆论的谴责并未阻止日本继续扩大侵略行动。
五、国际联盟的无力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暴露了国际联盟的无力。
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要求日本撤军,但日本完全无视这些要求。
事实上,国际联盟面临着成员国意见分歧、决议执行困难等问题,无法有效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这一事件对国际联盟的威信造成了严重打击,也为日本后续的侵略行动埋下了伏笔。
九一八事变中的国际局势分析中国与周边的合作抗日

九一八事变中的国际局势分析中国与周边的合作抗日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来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次事变中,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需要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行为。
一、日本侵略军的崛起引发国际关注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面临了重大考验。
日本侵略军强行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威胁。
国际社会对于这一事变的态度逐渐转变,开始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关切。
这也引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密切合作。
二、中国与苏联的合作抗日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合作抗日关系逐渐加强。
苏联一直支持中国的抗日努力,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军事援助。
194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对于中国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的合作与抗日除了与苏联的合作外,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抗日。
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九月条约”,确立了英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
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合作协议。
这些合作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亚洲各国对日本侵略的强烈不满,促使亚洲国家开始形成反法西斯的国际阵线。
中国、苏联以及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抗日为这一阵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亚洲各国共同面对共同威胁,团结抵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五、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以及后续的战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表达了坚决抵抗侵略的决心,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各国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
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联盟。
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需要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抗日。
以918事变的国际支持为主题了解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

以918事变的国际支持为主题了解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918事变的国际支持918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起,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权的颠覆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以918事变的国际支持为主题了解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为题,探究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的情况。
一、国际社会对918事变的谴责918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1933年通过了对日本的决议,谴责日军侵略行为,呼吁日本停止战争扩张。
此外,许多国家也通过书信或正式的外交声明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予以谴责。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支持许多国家在918事变后表达了对中国的政治支持。
苏联是中国最坚定的盟友之一,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向中国提供了政治支持,并承认中国东北的满洲国是由日本侵占的。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等的支持,这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取了声援,挤压了日本的国际空间。
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许多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以支持中国对抗日本。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援助和战略物资,并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东北抗日军队。
英国、法国等国家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包括向中国提供贷款、物资和技术援助等。
这些援助帮助中国增强了对抗日本侵略的能力。
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道义支持918事变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道义支持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多国家的民众纷纷捐款援助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战努力。
一些国际知名的人道主义组织也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援助行动,为中国提供了物资和医疗援助等。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道义谴责,虽然这些谴责并未直接转化为实质上的行动。
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支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支持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一些国家签订了抗日军事援助协定,如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等。
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与回应

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与回应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二战前夕亚洲地区战争的开端。
这次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发动了一系列侵略行动。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程度的反应与回应。
首先,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
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采取了一些经济制裁措施。
国际联盟也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并通过决议要求日本停止侵略行动。
这些反应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坚决反对态度。
其次,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抵抗。
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东北地区,中国军民组织起来进行抵抗,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
同时,中国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侵略行为的愤怒,举行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等活动。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团结起来抵御外敌。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引起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关注和警惕。
在亚洲地区,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日本侵略的威胁。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让这些国家认识到了日本侵略的严重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争取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亚洲国家更加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日本的侵略威胁。
然而,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与回应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国际联盟谴责了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制止日本的侵略。
这使得日本得以继续扩大其侵略行动,最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战争爆发。
其次,一些国家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措施并不坚决,未能对日本施加足够的压力。
这使得日本得以继续从其他国家获取资源和支持,继续其侵略行动。
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程度的反应与回应。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并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
中国人民则表现出了坚决的抵抗精神,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国际形势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国际形势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发动侵略性攻击的事件。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也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引发的国际关注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国际形势突然紧张起来。
消息传到国际社会后,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各国政府、媒体纷纷报道该事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九一八事变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话题,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此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持续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与日本长期对抗的开始,奠定了二战前中国与日本敌对的基础。
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并向中国提供了政治、军事上的支持。
两国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形成了一致的立场。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与苏联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契机,为两国之间的抗日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西方国家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关切,对中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九一八事变也引起了西方国家对于亚洲地区的战略安全问题的警觉,加强了他们对抗日本扩张的意识。
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抗日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进一步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五、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国内形势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国内形势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事变发生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国内的统一与组织,积极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发动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国的国内团结和抗日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聚焦
第918期 2015年10月29日
中国向印度洋扩张战略遭遇印度强烈抵抗
自古以来,海上航线就比陆路交通线更重要,因为它们可以用更少的花费,实现运送更多物品的目的。
一些数据显示,当今90%的洲际间贸易和2/3的石油供给是通过海路运输的。
最终,全球化依赖的是海运集装箱,而印度洋的集装箱运输占世界总量的一半。
随着几亿印度人和中国人加入全球中产阶级的行列,石油消费越来越大,导致波斯湾和南亚、东南亚之间油轮通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不堪。
预计全球能源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50%,其中将近一半的消费来自中国和印度。
但是,中印两国在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地区竞争。
在21世纪中期之前,印度将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为了满足庞大人口的生活需求,除以往从澳大利亚和印度洋其他国家如南非和印尼进口煤炭外,印度从印度洋西南部的莫桑比克进口的煤炭量将大幅度增长。
未来,印度籍船只将会满载大量的液化气天然气从南非穿越西印度洋运抵印度,与此同时,印度还会继续从卡塔尔、马来西亚和印尼进口天然气。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在1995年-2005年这10年间,中国的原油需求量翻了一番,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间,这种需求还会翻倍。
到202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730万桶原油,这一数量是沙特计划产量的一半。
运往中国的石油有85%以上将跨越印度洋的大片地区并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也是中国急于寻找通往太平洋的能源替代运输路线,以及寻找从中亚、巴基斯坦和缅甸的陆路运输路线的主要原因。
印度和中国需求大国地位的渴望和对能源安全的追求,迫使他们将目光从陆路上转移到海上。
虽然中印两国没有共同的海上边界,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的海上竞争。
作为新兴力量,中印两国的现实安全问题分别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但两
国的战略范围已经在这两个区域重叠,这导致两国将各自的海上战略触角扩展到了整个亚洲地区。
中国寻求纵向扩张其影响力,即将其影响范围向南扩张至印度洋的温暖水域。
印度则试图横向扩张其影响力,分别向东和向西推进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属印度的边界范围,这个边界与印度洋平行。
根据一份报告,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中国航路的脆弱表示遗憾,并把它称作国家的“马六甲困局”——这种过分依赖狭窄且易受人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向中国进口石油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善。
这种担心由来已久。
1511年,由于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明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一度因此被隔断。
如今在21世纪,摆脱“马六甲困局”就是要利用印度洋港口运输石油和其他能源产品,再通过公路和管道向北输往中国内地,这样油轮就不必非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中国。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缅甸给予了大量军事援助。
中国在缅甸沿海和可可(coco)岛建立了海军设施、雷达和信息情报站,这些军事设施距离印度的安达曼岛最近仅18公里。
将来,缅甸的军事设施可以为中国海军远航补充燃料或作为前出印度洋的前进基地。
同时也应看到,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对缅甸的外交政策毫无疑问也取得了成功。
除了从缅甸那里得到了友善的保证,印缅两国的双边防务关系也取得了令人不可想象的发展。
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是。
缅甸海军在2006年赴印度布莱尔港参加了Mi-lan-2006演习,缅甸甚至允许印度海军官员参观了可疑地点。
但是,缅甸军队对中国的军事援助设施同样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就在2008年6月,中国海军人员对可可岛上的军事设施进行了升级。
从某种意义上讲,缅甸对中国的军事依赖正是对印度的威胁。
2008年4月,印度和缅甸签订了加叻丹河运输合同,其中内容包括印度升级缅甸实兑港的设施,在缅甸的达威建设深水港。
虽然这些举措设想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但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新德里试图监视中国在缅甸沿海活动的举措。
但是,由于中国的压力,缅甸最终没有允许印度成为实兑港的单独承建方和使用方。
2001年,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布莱尔港成立了海军司令部。
这是印
度针对中国在该地区存在所做出的反应。
印度的举动引起了中国政府对其海上能源安全的焦虑。
特别是2002年,印度海军与印尼海军开展联合巡逻,其巡逻航线从印度大尼科巴岛至印尼苏门达腊岛之间的海上航线,正是中国海上航线最薄弱的地方。
2005年,印度开始与泰国在安达曼海开展类似的联合巡逻活动。
虽然巡逻活动被称为主要针对海盗活动,但也有很强的针对中国的意味。
中国长期追求在印度洋的存在,以便部署力量,保护自身商业和能源运输舰队。
这一点通过投入巨额资金、公开纪念郑和这个历史人物得以体现。
郑和是15世纪明代的探险家和舰队司令,他的舰队往返于中国、东印度、锡兰、波斯湾和非洲好望角之间。
中国对这位印度洋探险家及其生平事迹的反复强调,实际上是想显示这些海域曾经始终处在中国的影响范围之内。
在中国彰显自身影响的同时,印度也刻意强化自己在从中东到东南亚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向西,伊朗成为印度对抗巴基斯坦的战略性后方基地,几百年来印度始终与波斯湾和阿拉伯沿岸国家有着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往东,印度希望建设一条连接东西方向的公路和能源管道,这样就可以对以前英印帝国治下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构成的地域实行软实力控制。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印度洋世纪。
防务分析家托马斯.巴内特表示:“没有哪一个大洋比印度洋更需要战略上的稳定,可以说,这里是七片海域中最有可能走向核武器化的地方。
在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中,在这片海域驻扎海军的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
” 有分析指出,在美国看来,印度洋是控制国际海上能源运输线的重要区域,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地盘被别人染指。
美军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建有军事基地,可部署隐形轰炸机、核潜艇和航母,对印度洋的控制能力要远远强于印度海军。
考虑到中印两国的竞争甚至潜在的敌对关系,中国在印度洋肯定会面临印度海军甚至美国的阻碍。
实际上,中国仅仅是希望保护国际海上能源运输线的安全,不会像西方渲染的那样千里迢迢派舰艇到印度洋与印度较劲,但是为了制衡美国,扩充海军军力,印度又不得不拿中国当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