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拥有一万八千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其总长度位居世界第四位。但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陆权国家,海洋对于中国的地缘意义处于隐晦不明的被忽视状态。虽然也有一些强调海洋的言论,但是对于海洋地缘意义的认识,却一直没有系统化为国家意识。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是两洋战略,亦即同时实行太平洋战略和印度洋战略。也就是说中国必须鼎定南海,连通两洋,而中国海洋战略的突破口在于印度洋。由于美日的重点封锁和围堵,中国目前在太平洋左冲右突很难突破岛链限制进而突出重围。独辟蹊径,迂回实施印度洋战略或许会事半功倍、别开生面。关键词:地缘政治;海洋战略;印度洋

地缘政治学主要是从空间观点或地理角度对国际局势的背景进行研究, 探讨如何以地理因素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一门学问。当世界迈入新世纪的时候,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两极格局陡然消失, 国际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 地缘政治再度成为确定和校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标尺。地缘政治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影响深远, 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国际政治意识之中, 早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及外交家们观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和制定外交对策的一种习惯观念。中国结束百年屈辱走向复兴, 至今已有六十年了。六十年来, 新旧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的崛起之路还很漫长,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变数。中国并非已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崛起之路, 我们时时刻刻还受到外部敌对势力不遗余力的围堵、分化和遏制。

1中国崛起的地缘优势分析

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权与海权的地缘大国。一百多年来, 西方的陆权、海权和“边缘地带” 等地缘政治流派无不强调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1]。总体而言,中国位居亚洲的中心, 陆海兼备,疆域辽阔:西邻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拥有绝大部分被称为“亚洲的地中海”的南海;北隔蒙古与西伯利亚相连;东北本身就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以东、以南通过中国的四大海与浩瀚的太平洋相连, 与印度洋仅一水之隔。就直线距离来看, 中国与欧洲、非洲、澳洲都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如此

便利的区位优势, 十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和发展经济和其他各种关系。尤其重要的是, 中国以自己的领土为依托就基本可以到达亚洲各地,十分接近相邻的其他几个大洲。

2中国的安全环境分析

建国六十年来, 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取得翻天覆地的重大进步,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与巨大的经济成果不相称的是, 现阶段中国的安全环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大为恶化了,这种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中国周边核大国密布,安全环境恶化

世界 7个公认的有核国家, 5个在中国周围,中国是世界所有大国中地缘环境最坏的。以上 5个核国家,还不包括拥有核技术和核原料,一旦时机允许,可能随时造出核武器的日

本,这与上世纪 60年代我国拥有核武器时的周边核态势已迥然不同。

2.2周边国家军事发展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军力差距已大幅缩小。印度自 1962年失败后,处心积虑以中国为目标和假想敌, 1998年悍然进行核试爆,成为有核国家,并大力发展火箭、导弹技术, 其“烈火”系列火箭射程已基本覆盖中国全境 [2]。此外,印度早已拥有航母,并大力发展海军舰艇,购买先进战机,近期已建成首艘核潜艇,基本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日本实际上已突破和平宪法, 大力发展海空军力和远程打击能力, 已建成两艘直升机航母, 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日本、印度两国还相继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 其太空实力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越南近年来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 进口先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 争购先进战机,大肆侵占中国南沙岛礁,并将中国作为“惟一假想敌”。

韩国军事现代化也取得长足进步。与 30年前相比,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大幅缩小, 而印度、越南、日本等国对中国的敌意日益加深, 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日益严重。

2.3美国的军力已逼近中国本土

随着美国军力的扩张, 中国海陆两方面的安全困局日益深重。上世纪 90年代苏联解体, 曾使中国的西部地缘态势有所改善, 但随即其战略真空被美国填充。冷战结束后, 美国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全球战略竞争对手, 从陆海两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压:现在美国的势力已进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整个中亚,逼近中国的新疆、西藏,并试图染指蒙古, 从陆路对中国形成包抄之势; 海路方面, 美日韩不断强化同盟, 美国不断放纵日本、韩国大力发展军力, 同时巩固完善第一、第二岛链, 强力阻挠中国解决台湾问题, 从东面形成对中国的围堵之势,严防中国突破岛链进入太平洋。

另外, 美国还极力拉拢印度, 将其培养成遏制中国的另一个战略基地和帮手。同时拼凑美、日、澳、印同盟,力图形成四国联合遏制围堵中国的战略局面,关上中国进入印度洋的大门。与此同时, 中国南海尤其是南沙形势日益恶化, 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已名存实亡。越、菲、马等国实现了对南沙大部分岛礁和海域的军事占领和控制, 并引入区外力量和跨国组织, 疯狂盗采南沙油气资源, 中国面临着东西两侧海洋大门被封死的同时, 唯一的联结两大洋的南沙这一通道被完全封堵的严峻局面。

3关于中国为何要实施印度洋战略的讨论

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战略空间。严重制约中国战略空间拓展的, 其实只有四个国家:其一是美国,其二是俄罗斯,其三是日本,其四是印度。中国的崛起之路,从本质上说,就是与这四个国家的博弈之路。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我们应该树立牢固的地缘政治观点, 以政治地理的科学理念去审视国际风云变幻, 从而理智地科学地处理好国际事务和国内事情,立于不败之地。中国要实现崛起,必须制定对于这四个国家正确的战略。欲取得对俄罗斯的战略优势, 必须取得对于俄

罗斯的地缘优势, 欲取得地缘优势, 关键是必须收回蒙古; 欲战胜印度, 必须将势力拓展至印度洋, 欲拓展至印度洋必先拓展至中南半岛, 欲拓展至中南半岛必先控制缅甸; 欲战胜日本, 必须控制其南下航线, 欲控制其南下

航线, 最基本的是统一台湾, 最关键处是收回琉球; 欲与美国平起平坐, 必须夺取西太平洋的海权, 欲夺取西太平洋的海权, 关键是必须控制日本。欲控制日本, 必须建立起中国的海洋优势, 欲建立海洋优势, 必须打通大洋通道, 欲打通大洋通道, 必须统一台湾收回琉球控制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控制日本后, 即可在第二岛链以东与美国划太平洋而治, 同时进入各大洋与美国摊牌。

中国目前同俄罗斯有着正常的邻国关系, 但两国同处于世界最大的陆块之上, 中俄之间有漫长的国界线,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纠葛和冲突, 至今还有某些领土边界争端。由于蒙古独立已成现状, 两国之间具有重大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将长期是中国的盟友。这种共同利益决定了两国长期的关系都将是合作甚至是和平的, 虽然两国可能面临巨大的利益冲突和其他干扰, 但大方向明确、大局稳定、大势友好是一定的, 斗而不破可能长期成为一种常态 [3]。综上所述,中国要实现崛起最主要的战略方向应该是从还要能够上实现突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拥有一万八千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 其总长度位居世界第四位。但在近代以前, 中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陆权国家, 海洋对于中国的地缘意义处于隐晦不明的被忽视状态。虽然也有一些强调海洋的言论, 但是对于海洋地缘意义的认识,却一直没有系统化为国家意识。

如果站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贡献, 就是使中国与世界真正融为一体。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逆转, 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 从国内转向世界, 彻底避免了中国重回闭关锁国的停滞落后局面, 使中国由农耕经济转向现代经济, 使中华民族由农耕民族转向现代民族, 从而为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内驱力, 这是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战略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仅仅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就避免了类似 1433年中国明朝政府实行海禁、自废海权,使中国蒸蒸日上的海权、海军和海防戛然而止的悲剧。从某种意义

上说, 1433年是中国 5000年来由盛转衰的拐点,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由此至 1840年的 400年间,明清两朝的中国成为了停滞的帝国,这为近代的百年耻辱埋下了祸根。

当中国迈向海洋和世界的时候, 中国的海陆通道已基本上被限制。中国东西两侧海洋大门面临着被轰然关上、唯一的两洋通道南海和“门闩”南沙面临着被完全堵死的严峻局面。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维持经济增长需要从国外进口巨量的能源和资源, 并将生产的海量商品销往海外。而维系中国与海外“命脉”的,无疑是直通远洋的海洋航线,而中国最危险、最致命的一块“短板”恰恰是没有任何一条远洋航线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运输方式和海运的路线比较单一, 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原油进口 75%来自中东、非洲, 10%来自南美 , 其余部分分别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其中有 80%以上的原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中国原油进口的过境运输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 [4]。对海运水道的过度依赖, 使国家的石油运输安全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了重大的潜在威胁。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 我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现阶段除台湾方向外, 中国控制的任何一条航线都不能直通大洋,中国要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至少控制一条远洋航线。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是两洋战略, 亦即同时实行太平洋战略和印度洋战略。也就是说中国必须鼎定南海, 连通两洋, 而中国海洋战略的突破口在于印度洋。由于美日的重点封锁和

围堵, 中国目前在太平洋很难突破岛链限制进而突出重围。迂回实施印度洋战略或许会事半功倍、别开生面。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切入点在巴基斯坦和缅甸, 着力点在以陆通海、以陆制海、陆海相连, 即以巴基斯坦、缅甸两国作为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陆桥与中国广阔的内陆相连, 与浩淼的印度洋相通。

4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 中国必须摒弃不结盟和不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迂腐陈见, 与巴基斯坦和缅甸两国全面结盟并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节点是

台湾、南沙、巴基斯坦、缅甸、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和整个中南半岛, 最关键处是台湾、巴基斯坦和中南半岛。基本思路是以巴基斯坦和缅甸作为“双引擎” , 优先实施印度洋战略, 以印度洋战略破解岛链困局和马六甲困局, 策应太平洋战略, 使中国跳出美日的战略包围, 获取广大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 便于中国实施战略威慑, 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但中国的两洋战略总体上将长期是防御性质的区域战略而非全球战略。

4.1中国在太平洋方向正面突破岛链封锁难度很大

对美国而言,第一岛链的最关键处是日本。如果日本易手,则美国岛链战略彻底失败, 势力完全退出西太平洋; 对中国来说, 第一岛链的最关键处是台湾。如台湾回归, 第一岛链即遭腰斩, 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洞开。失台湾而得日本, 美国仍然牢牢控制西太平洋海权, 中国仅得喘息之机, 一个出气孔而已, 获得最基本的海权、安全和战略通道, 但大局仍然掌控在美国手里。即便如此, 台湾的战略价值仍然非常之大, 美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更可惜的是, 中国人在历史上已经失去了通过库页岛进出北太平洋的机会, 也没有趁机收复琉球群岛。何况,除第一岛链之外,还有第

二岛链的桎梏。现在,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很难突破,更不要提解决琉球问题了。另外, 南沙是攸关马六甲困局的一处战略要地, 美国人更是处处插手。近年来,美国、日本、甚至印度介入南沙问题日益深入和严重,越、菲、马等周边国家加快侵略步伐,导致中国很难实现战略突破。

而中国战略势力进入印度洋会显著降低台湾、南沙、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围堵中国中的战略价值, 为顺利收复领土、南沙, 改善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只要台湾、南沙在围堵中国中的战略价值足够大, 美日势力就值得加大投入, 就不会罢手, 不会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由于美日势力远比我国强大, 台湾、南沙的收回就会困难重重、遥遥无期。以台湾为例,如果中国不足够强、台湾价值不足够低,美国就难以下大决心放弃台湾。印度洋战略的实施, 将深远地影响到台湾、南沙问题的解决。印度洋战略成功实施后, 作为美国西太平洋战略支点的

日本的战略价值也会降低, 菲律宾、印尼等部分国家的战略价值也会随之降低。这为今后我国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顺利实施太平洋战略创造了好的条件。而中国

海洋势力进入印度洋的阻力相对就较小了, 中国与绝大多数印度洋国家没有领土纠纷和历史恩怨, 阻力小。与我周边海洋邻国截然不同的是, 中国在印度洋没有领土, 除了与印度在陆地上有领土纷争之外, 中国与绝大部分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没有领土纠纷, 也没有历史恩怨, 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比较友好。建国后,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印度洋沿岸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援助, 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未来中国出于和平和防御的目的, 进入印度洋, 不会给他们带来威胁, 反而可能将他们从霸权意识浓厚的印度的威胁下解救出来, 更会

加大对他们的援助, 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中国。除个别国家外,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遇到的阻力普遍较小。

4.2印度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印度洋没有岛链封锁, 可以直通其他大洋。印度洋作为世界第三大洋,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四大洋中居于中间位置,并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无论从海权角度还是陆权角度看, 其区位优势都无与伦比。其海域、空域是重要的战略大通道、运输大动脉和安全生命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更是生死攸关。

国际战略家早就总结出“五把锁住世界的钥匙”: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 其中印度洋就具备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这“三把钥匙” 。印度洋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能源通道之一, 拥有九分之一的世界海港, 五分之一的货物吞吐量, 有三条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 (或龙目、望加锡海峡——中国、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仰仗的“战略生命线”。从军事角度看,任何海洋大国在全球领域调兵遣将都离不开印度洋这个“中继站”。

有效保护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安全, 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费, 改善经济布局, 并为今后经略非洲、走向大洋、实施全球战略立定根基。在我海军舰队亚丁湾护航之前, 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船只几乎没有任何保护。这对我们这个严重依赖海洋的国

家是极其危险的。目前, 中国的利益已遍布全球, 但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空力量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国力不足、投入较少、技术落后造成的, 但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受遏制、遭围堵有莫大的关系。实施印度洋战略后,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讲, 谁能在印度洋上获得战略优势, 不仅能确保自己的海上命脉不受制于人, 同时还可在战时掐住对手的咽喉, 不怕对手不乖乖就范。其有效影响不仅止于西亚、中东、南亚、非洲,更远及五大洲、四大洋。另外,印度洋地区与我国所处的西太平洋海域迥然不同的是, 印度洋没有岛链。美日等国很难构筑起封锁中国的岛链防线。印度洋直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并与北冰洋连为一体, 中国的核潜艇由此出发, 将能自由、顺畅地在三大洋间游弋 [5]。

中国进入印度洋有助于打破岛链封锁和马六甲困局, 跳出美日的战略包围圈, 获得驰骋大洋的自由, 大幅度增强中国的战略威慑力, 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战略处境, 加速中国的复兴崛起,并改变世界格局。中国如果能够通过巴基斯坦和缅甸这两国借地借力进入印度洋, 则美日的战略围堵自然消除, 岛链封锁和马六甲困局不复存在, 中国将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战略压力也将大幅减轻。中国的战略处境将极大改善。中国的舰艇将自由出入大洋, 无形中将加大对敌对势力的战略威慑, 并在事实上影响有关国家实行不利于中国的政策和采取不利于中国的行动。倘能如此, 则中国的复兴崛起将不可阻挡并加速到来。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成功还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使大国实力和势力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加速分化和洗牌,国际格局将随之大变,世界形势将为之一新。

4.3中国有多方国际势力的支持

中国有巴基斯坦、缅甸这两个事实上的盟友, 具有实施印度洋战略的两大支点。关键是,

目前, 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这两国的关系都非同一般, 是事实上的盟友。这两国都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是中国复兴崛起最重要的两大战略支点。中

国牢牢地保有这两大战略支点, 是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关键和最基本的现实基础。倘若不能在此借力, 则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就无立足处和切入点,更谈不上实施了。

非洲是印度洋的一条边, 改革开放以来, 中非关系不断加深,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从地缘战略上来看, 非洲大陆两边分属印度洋和大西洋, 非洲大陆在我国经略海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如果中国能以非洲为根据地, 那实施印度洋战略就会事半功倍。目前,非洲大陆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撑。

4.4遏制印度中国符合战略利益的需要

在印度洋沿岸各国中, 印度是惟一的大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印度南瞰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国土最南端的科摩林角伸入印度洋1600公里, 几乎处于北印度洋正中位置。以此为圆点,在 1200海里为半径的弧线附近,东有马六甲海峡,西为亚丁湾口,西北是“世界油库”波斯湾的惟一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南面是美国的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此范围内没有任何自然障碍和强国, 印度海军能十分方便地进行战略机动,自由地向东、南、西三个方向集中力量。

由于印度在印度洋沿岸长期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力量, 印度一直以印度洋霸主自居, 并制定了全面控制印度洋的战略。近年来,印度更是制定出了“东进、南下、西出”的战略,欲全面控制印度洋,进军太平洋,染指南海,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但是印度欲独霸印度洋的战略本身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以印度有限的国力和军力, 很难实现度印度洋的全面控制。印度能嚣张于一时,是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的结果,当然也有其实力还相对弱小、不够强大、美国未加大防范的缘故。其实, 之所以中国的藏南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这与中国在印度洋上一直受制与人、甚至根本不设防有着极大的关系。

中国的软肋在印度洋, 中国的利益遍布印度洋。印度的王牌在印度洋。中国有陆权优势, 印度有海权优势。遏制印度只能从印度洋入手。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势力消失殆尽, 则印度的地位就不值一提。印度将是中国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至今还占领着 9万多平方公里的美丽藏南。中国只有极大地消减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优势, 才能最大限度地为解决藏南领土获得胜算。近年来印巴力量对比日益失衡, 从

长期来看, 巴基斯坦的国力和军力是难以和印度相提并论的。中国要想真正地通过支持巴基斯坦来遏制印度, 只能进军印度洋, 减轻巴基斯坦的战略压力。

而中国进入印度洋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印度, 保护巴基斯坦、缅甸和伊朗, 拱卫

中国的西北和西南, 为中国的复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解决藏南领土创造有

利条件, 并显著降低印度在美日心目中围堵中国的战略价值。毫无疑问, 中国进入印度洋将是印度的噩梦。在印度强占我藏南领土并处处与我敌对的形势下, 印度在本质上就是我们的敌人, 最起码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中国除了遏制印度外, 别无他法。进入印度洋后, 中国在客观上也会有力地保护巴基斯坦、缅甸和伊朗,拱卫中

国的西北和西南,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当然,中国顺利进入印度洋后, 印度的综合

国力和战略地位都会降低, 美国人利用印度来围堵中国的图谋会彻底失败。在中国强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中美关系或许会有一段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

5中国实行印度洋战略的主要方法

5.1迅速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并建立军事基地

中国要实行印度洋战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 并通过结盟全面保障两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尤其要充分尊重两国的主权, 不干涉其内政, 不使两国产生不安全感。结盟要做到双方自愿, 不可强迫。由于巴基斯坦面对印

度直接的威胁, 中巴双方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胁, 结盟或许是巴基斯坦求之不得

的。但是缅甸或许就不一样了。缅甸已经加入了东盟,面临的外部威胁又不是很大,对结盟一事不一定十分迫切。但客观现实是, 没有中国的暗中保护, 巴基斯坦和缅甸政府早就不存在了。中国需要做通双方的工作, 在条件成熟时签订盟约, 正式结成盟国, 共同对付共同的威胁和侵略。盟约的主要内容是结成政治联盟、军事联盟

和经济联盟, 加强两国全方位的关系。军事方面主要是在缅甸和巴基斯坦划定军事基地, 必要时开放对方领海和领空。如果对方同意, 中国与两国建立联合舰队也可

以考虑。

不少人可能认为结盟一事触犯了政治禁忌。其实是否结盟应该根据其是否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来决定。实际上中国一直未做到严格的不结盟:以前与苏联结盟,

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提倡不结盟。另外,我国与朝鲜一直是盟友关系,还签订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应该想到,一旦中国决定踏入印度洋, 一定会引起美国、印度的强力反弹, 他们一定会不惜代价、不择手段, 千方百计地将中国势力驱赶走。美国在吉尔吉斯无奈地撤走军事基地就很说明问题。中国应该防止出现类似的局面。中国可以以经济援助去换取这两个国家同意结盟并提供军事基地。其实, 在境外设立军事基地才是中国要跨越的政治障碍。

如何才能加深和巩固中国与两国的盟友关系, 这才是中国真正应该下功夫的地方。为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要在两国全方位经营, 全力打造中国与两国人民的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惠及两国绝大多数人民, 特别是中下层人民,要真正取得两国广大国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语言、习俗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两国国民。为了加强中国与两国的密切联系, 也为了真正实行印度洋战略, 中国政府应该增大对两国的投资、援助和援建, 最大限度地增加对方国民就业, 为他们办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可以通过修建经喀拉昆仑山纵贯巴基斯坦的出海铁路和高速公路, 将中国西北内陆与印度洋连结起来; 中国也要修建中国云南纵贯缅甸全境的出海铁路和高速公路,将中国西南腹地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当然也可以加强港口建设,铺设油气管道。

5.2在保障潜艇优势的基础上组建航母舰队

未来印度将拥有三艘航母, 其他各国也将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投入印度洋。中国要建军事基地, 就一定要建世界一流的基地。虽然建基地不一定要打仗, 但必须立足于打仗, 不能建和平军,和平建军。为此,中国在印度洋至少要拥有一艘航母,有三艘左右的核潜艇。这是中国突破岛链封锁后战略威慑的需要。有了印度洋基地和核潜艇, 中国的战略威慑力量不用通过中国的四大海也可进入第一、第二岛链、第三岛链, 并可纵横四大洋, 那岛链困局和马六甲困局将不复存在。美日时时要防范的就是不知什么时间, 不知从什么地方会突然冒出中国的核潜艇,中国的战略威慑力必将大幅提升,美日建反导系统最终会形同虚设。

5.3进军非洲以策应印度洋

在印度洋上有了依托之后, 中国应该加大对非洲的经营, 中国的企业全面进入非洲, 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各种关系。中国应该重点加强与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的关系, 如果能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在南非的好望角等地建立军事基地或建立舰船补给基地, 那对于经营南印度洋将会大有裨益。当前, 印度的军事触角已伸向马达加斯加, 加快了在全印度洋的部署, 中国也应该加快速度。

5.4全力与印度争夺中南半岛势力空间

从整体上看, 缅甸和巴基斯坦两国均为一隅之地, 包括缅甸在内的中南半岛才真正是影响中国兴衰荣辱、成败得失、甚至生死攸关的又一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两洋战略的基石。环顾中国周边, 极大影响中国未来强盛与否的关键就在中南半岛, 也仅有中南半岛。中南半岛远离美日俄的核心控制区, 其势力相对较弱, 却是中国直通两洋的战略要地。控制中南半岛是中国成为强盛大国的根本。

中南半岛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坐拥两洋居于要冲之地, 且与我国海陆相连、唇齿相依, 是我国大西南的天然屏障和最优越的战略出海通道, 也是我国控制南海、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天然基地。对中国来说, 得到缅甸可以直通两洋, 打破马六甲困局, 彻底改善中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海洋战略格局; 得到越南可以拥有南海走廊并进而完全控制南海; 得到泰国, 开凿出克拉运河则可以在最短的距离上连通两大洋, 彻底废掉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要道。从此, 缅泰越三国通过克拉运河直接与中国的东南沿海陆海相连结成一体,我国由北到南,由南至西,从太平洋通印度洋的海路将顺畅无比。

我国具有国力优势、军力优势、地缘优势、历史、经济、文化优势等诸多经营中南半岛的便利条件。中南半岛五国人民与中国人没有种族差别, 也没有巨大的民族差异和宗教冲突。中国早就为周边小国做好了战略定位, 他们的兴旺发达只能寄托在中国身上。如果中国真正发展起来,就可以把中南半岛控制自己的战略势力范围之下 [6]。

如果中国人能够通过在巴基斯坦和缅甸两国实现在印度洋的长期存在, 就可以同时在陆地上形成了对印度的钳型攻势和在海洋上形成了对印度的夹击之势。这

类似于美日岛链封锁、遏制中国的翻版。只要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则印度全面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就会走向失败, 印度的综合国力、国家威望和战略地位就会下降。在印度洋上遏制住印度的上升势头, 才会为藏南问题合理的解决创造条件。其实, 真正决定中印力量消长的是对中南半岛的争夺、博弈。中国得之则兴,印度得之则强。

5.5加强对印度洋沿岸小国的扶持和联系

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后, 要加强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塞舌尔、毛里求斯等小国的扶持和援助, 加强与他们全方位的联系。这些小国虽小, 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由于这些国家国小人少,容易被印度全面控制;另一方面,也正由于此,对这些小国的援助会花钱少,见效快,立竿见影。中国一定要防止这些小国被印度控制,大力加强与他们的友好关系。 6中国实行印度洋战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6.1加速美、日、澳、印形成同盟联合遏制中国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会迫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 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力量对我遏制、打压。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将增大, 中美矛盾将更加突出并可能在一定时期恶化。日外务省官员称:“加强中间夹着中国的日印关系对中国是一种无言的牵制” [7]。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还极有可能促进印度与日本结盟,并最终形成美、日、澳、印同盟,联合对付中国。中国进入印度洋,会使印度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眼中钉肉中刺,极欲除之而后快。中印关系必将长期对立并可能恶化。出于共同对付中国的战略需要, 又都与中国有领土争端, 印度会自然地与日本结成牢固的同盟, 从海陆两方面包抄中国, 中国周边面临的压力将增大。如果中国进军印度洋, 同样会引起澳大利亚的警觉, 而澳大利亚是美国盟友。加上同样对中国有遏制战略需要的美国,一个美、日、澳、印同盟必然会出现。

但我们应该想到的是, 如果中国不这么做, 印度和日本联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印度海军野心膨胀使然, 目前印度的触角已经染指南海;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在背后的推动、鼓动,印度反华、制华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方面则是印、日为了获得既得领土利益,有共同对华的战略需要。无论中国进入或不进入

印度洋,印、日都会联会对华;中国进入,印度对日联合会更迅速、更激烈、更牢固;中国不进入,印度对日联合会迟缓、观望,烈度会轻一些。

无论如何, 印、日联手制华已成为双方的既定方针了。这一点, 通过印度一些智囊人士的言谈已经表现的很清楚。如印度战略专家切拉尼就说:“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印度同日本的海军合作已不可避免。” 澳大利亚是否结盟, 会受此影响大一些。但中国即使进入印度洋,澳大利亚也不会激烈反对,因为他显然也会认识到中国一般不会危害澳大利亚的利益。从最近来看,奥巴马上台后,对中国的遏制力度是加大了。不但有美、日、澳、印联合制华的可能,甚至存在美日等势力联合东盟有关国家瓜分南沙的苗头。

6.2俄国会通过支持印度、日本、越南与华对抗并加紧争夺伊朗

如果中国进入印度洋并取得切实成效, 俄罗斯也不会袖手旁观, 坐视中国日益壮大。如果中国实质性地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 俄罗斯肯定会加大对印度的扶持。还有可能加深与日本的关系, 以日本、印度联合来制约中国。甚至通过支持越南来给中国制造麻烦。出于与中国联合制美的战略需要, 俄罗斯赤膊上阵、充当反华急先锋的可能性倒是很小。此外, 如果中国实质性进入印度洋, 俄罗斯最可能的是大力加强与伊朗的关系。毕竟, 伊朗才是俄罗斯离印度洋最近的地方。两国又接壤, 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俄在伊朗的影响力, 中国暂时还比不上。

6.3造成一定程度上中国军事实力分散

在中国军事实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 向两洋分兵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军事实力分散的问题, 这是十分浅显的,不用赘述。但严格说来,这也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实际上,兵员多少和达到的实际效果完全不是一回事。军事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绝不是数字的简单相加。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是兵员不变, 装备不变, 美国也绝不允许中国的海军力量轻易地跨过岛链封锁线,更不允许他国的力量轻易靠近美国本土。

7结语

中国海域形势由北而南已经互动互连, 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决难度很大。朝鲜半岛、台海、东海、南海形势已经互相影响, 理论上甚至存在全面爆发的可能。中国人解决任何一个或两个问题,都有在另一个地域爆发其他问题的可能。

毫无疑问, 凡事有得必有失, 有失也必有得。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影响是全局性、世界性的, 值得中国人去大力实施。当然, 实施这一战略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因素。这是必要的代价。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可能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 也可能以战争方式出现。美国目前这种霸道地堵住中国大门、将手伸得过长来干涉内政的日子终究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朱昕昌 .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 [M].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2.

[2]孙士海 . 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曹诗图 . 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外交对策探讨 [J].人文地理 ,2002(02:69-72.

[4]管清友 , 何帆 . 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 [J].世界经济与政

治 ,2007(11:45-53.

[5]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颇具吸引力 -6大现实性可望成就云南梦想

[EB/OL].[2007-11-02].

http: / /www. yn. gov. cn/ yunnan, china /73466068433108992 /20071102 /1159513. html.

[6]贾伟川 . 从石油安全角度分析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J].理论界 ,2005(3:32-33.

[7]张连福 . 跨世纪的印度大国战略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2(03:176-180.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 《亚洲的崛起》)。 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 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中国东亚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在未来中国联合各地缘政治区的进程中,应该不会采取北约或华约这种单一军事体的形式;也不会进行欧洲一体化之类的进程。这样做一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习惯,也容易引发与美欧联盟的直接反抗。 合适的选择是建立2——3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其中所包括的国家可以有一定重叠,但主要国家不能重叠,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效果。 这第一个组织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由于中俄两国最初建立组织时更多的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更多的是基于互相依靠的目的而建立了上合组织,因此组织章程并没有固定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加入的标准。以至于很多国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希望加入这一组织时,中俄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暂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目前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仍为中、俄,以及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另外还有巴基斯坦、印度、蒙古、伊朗做为观察员国。 如果用地缘的标准来为上合组织划定范围,那么它应当以“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国家(亚洲部分)+“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带”国家为主,另外再视情况吸收“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带国家”加入。如果依照这个标准执行的话,俄罗斯、中亚五图、伊朗、阿富汗、蒙古都是天然的成员国,其中中、俄两国为核心国家。有一半国土在伊朗高原上的巴勒斯坦也在考虑范围内,不过鉴于其与印度的关系,目前只能止步于观察员的位置。 印度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其仍持左右逢源的态度时,给予观察员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于印度本身也并不想这么快的站队。 而另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组织则应把范围限定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套用日本新首相所提出的概念就是“东亚共同体”。当然,在这个组织真正成立之前,正式名称仍未定。但并不妨碍我们现在就开始讨论它的具体成员国。 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是比较明确的,即中、日、韩(朝)三个政治体加上东盟十国。其中中、日、韩(朝)为核心圈国家,而中国当仁不让的是核心中的核心。相信这一组织成立这后,蒙古和俄罗斯会试图加入。对于蒙古这个不重要的国家,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可以吸收。而对于俄国来说,而需要避免他在这一东亚组织中产生影响。鉴于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确有地缘上的联系,给予一个观察员的位置是较为合适的。至于美国,如果他想仅凭关岛地区的那些弹丸小岛就平等的介入东亚事务,只能说是美国过于自信了。 对于中国来说,东亚地区其实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东北亚及东南亚部分。前者包括中、日、韩(朝)、俄,亦可加入蒙古;后者则采用中国加东盟十国的1+10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即可以独立的控制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又不至让俄国有被排挤出东亚事物的感觉(特别是在中国的实力仍无法对日本构成压倒性优势的时候)。这也就是之前我说,中国的选择可以有2——3个的原因。 附:上合组织——东亚共同体组织结构图。

专题复习:大国崛起之美、日、英

美国 1、第一次工业革命:年,制成第一艘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之一,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重要发明:爱迪生——发明; 兄弟——发明飞机 意义: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美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巩固了阶级的统治,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主义)过渡。 (三)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抓住第次工业革命机遇,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一战期间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大发战争财 1917年参战,加入集团,对德宣战; 1918年,取得战争的胜利。 3、一战以后:处罚战败国,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1919年,参加成为操纵国之一 1921—1922年,会议,签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便利。(四)两次大战之间: 1、20世纪20年代,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繁荣”一时。 2、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 3、. 年,当选总统,实行新政。

1)新政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积极作用:美国度过了危机,“新政”是美国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的垄断程度,是的一个里程碑。 3)新政的效果:美国度过了危机,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4)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五)二战前后的美国: 1、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2、战中:①1941年12月7日,事件爆发(国耻日) ②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 ③年1月,签署《》,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④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会议(决定战后成立) 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3、战后: 1)对外政策:政策(开始标志:1947年,出台) 冷政治上,; 战经济上, 表军事上,成立 现 2)经济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积累、②政府、③的进步。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以为主,对外直接增加,飞速发展,不断扩大; ②经济发展; ③第次科技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成为支柱产业。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国)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_时殷弘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 战略形势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美关系的根本形势蕴含了一项根本的战略“秘密”:中国崛起压倒性地依靠和平的经济力、外贸力、外交力等等广义的“软权势”,就此而言美国压倒性地侧重于军力部署、军力增进、军事同盟构建和强化的对华防范战略很不合时宜,或者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自1996年克林顿政府与日本制订“美日安保新指针”以来,哪年哪月美国不在主要针对中国加强其中西太平洋军力和军事同盟,但与此同时哪年哪月中国不在成功地增长自身的国力和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美之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不对称竞赛”,亦即中国见长的经济/外贸/外交影响对美国见长的军事能力“竞赛”。全世界现在都很清楚,中国正在这“不对称竞赛”中逐渐取得两者相权总的相对领先趋势,尽管这趋势并非全无逆转的可能。 近两年来,美国政府的许多对华言行显示,它已开始倾向于在中国持续和平崛起的前提下,接受或多少无可奈何地迁就中国崛起。与此相关,它在继续对华军事防范、增进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和尝试加强对华外交竞争的同时,致力于系统地增大和拓宽对华协商和协调,并且将此置于对外和对华政策议程中的更显要的位置。美国政府与先前相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更大幅度地“迎合”中国的立场或要求。此外,它既出于无奈,也出于对损伤中美全局关系的顾虑,在它实际上相当疑惧或深为不满的一些方面采取或试图采取比先前“容忍”甚或“容忍”得多的姿态。总之,即使在较长远的未来有可能发生变更,美国仍已开始形成其对华态度和政策的一种新的首要方面,那就是将中国当作至少目前在和平地崛起,在今后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大概仍将如此的一个未来很可能的世界强国对待。 然而另一方面,中美两国间的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深刻,也许有如远处的地平线上正在集聚的乌云。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中美经贸矛盾越来越具有结构性的、独立的和愈益增进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弥漫“中国是世界工厂”和“中国大搞不公平贸易”的美国公众意象中越来越被“政治化”;中国在东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影响迅速扩展和增强;中国由经济必需所驱动而在全世界广泛争取战略意义重大的能源;中国抵抗美国压力和对美竞争影响的自信心愈益增进,中国大众中的对美民族主义逐步高扬;中国持续和加速地进行军事现代化,在某些关键的军事能力领域已开始真正触痛美国的过敏的神经。 在这些事态发展中,尤其重大的是:(1)中国对美贸易持续的巨大出超已成为美国国内政治中的突出议题之一;(2)中国持续和加速的军力发展已成为(或接近成为)美国军事战略家和保守派特 别耿耿于怀的一大忧心事态;(3)中国外交影响的广泛扩张和迅速增进已引起美国所有各派对外政策精英的不快、嫉妒和忧惧。从长远看,军事领域的未来前景最值得予以长远的首要战略关注。超级强国美国决心维持自身最重要最显赫的战略资产,即美国的军事优势,中国则从根本和起码的国家利益和尊严出发,决心实现军事现代化:这一矛盾并非全无可能损毁中美关系的未来。 鉴于中美关系的上述所有基本形势,中国可以也应当一方面继续快速增长国力,积极扩展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更认真地注意控制变得更深刻的中美结构性矛盾,增进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责任”承担,扩大中美之间的磋商范围,增进其磋商深度,保护中美之间互惠的经济交往,发展中美之间有选择的战略合作,继续争取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未来较多地放心。 至少在今后几年内,关于中美关系,中国最需要重视的是正在变得更重要更突出的中美经贸矛盾,明了在经贸问题上美国国内政治气氛的变化趋向,懂得争取在治标和治本两方面缓解中美经贸矛盾的头等重大意义,这将关系到保护中美关系和中国崛起的外部有利环境,并且为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主导下的转换争取足够的时间。需要在护卫中国紧要的经济安全的同时,主要以积极、慎重、有限和渐进累积性的妥协努力,防止美国国内对华保护主义压力发展到异常严重的地步,防止(也许极而言之)西方主要经济体愈益倾向于断定根本的自由贸易原则和经济全球化须予废弃或逆转。 为此,关于某些最重要问题的适当认识和判断至关紧要。第一,中美贸易矛盾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原因(或许也是在世界上被最为广泛地认识的原因)是在中国一边,此即中国多年来的不平衡的发展模式。第二,中美贸易矛盾这一经济问题确实是处在一个近乎决定性的和愈益更为宽广的政治环境之中,就此而言纯粹的经济论辩效用不大。什么叫“近乎决定性的”政治环境?这就是指政治远不只是由经济学家、大公司和商人决定;特别在美国,政治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投票选举美国国会和总统的那些人决定,而在中国也有愈益重要的广义的公众舆论。什么叫“愈益更为宽广的”政治环境?这主要指中美贸易关系在美国被广泛地“政治化”,即出现了一种非常广泛的意象—— —几乎绝大部分美国人都将中国简单化地设想为世界工厂,大搞不公平贸易。持有这种意象的美国人太多了,要他们听从复杂的经济道理至少一时少有可能。集体的民族意象甚或跨国意象愈益具有决定性。第三,对中美目前的贸易关系(一种仍包含“谁得到较多”这一问题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要有一项常识性的理解:哪个获益相对较多?哪个有着相对最为听似有理的抱怨?中美贸易关系的当前状态是否跻身于中国当前和平崛起的 专题 15 国际经济评论2007.7-8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印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遭受异族入侵和被征服的历史。冷兵器时代,所有的入侵和征服都是通过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当然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多半被数量众多的原居者融合同化。印度历代统治者把西北部作为防御重点,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当印度遭受来自海洋的西方殖民者入侵并被英国征服后,产生了与以前所有的征服截然不同的后果。马克思对此分析道:“内战、外侮、饥荒、革命、征服……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只不过触动的是表面。英国却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关系。”这段历史成为独立后以悠久文明引以为豪、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精英苦涩复杂的记忆,因此对印度洋的控制成为他们维护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从潘尼迦、维迪雅到阿伦·普拉卡什,始终把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取得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印度西部舰队前司令凯拉什·科利总结道:“历史教给了印度两个苦涩的教训:一是印度对海权的忽视导致主权的丧失;二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对海权的轻视而致海军力量微不足道。现在已是我们重新考虑海权的时候了。” 独立初期,限于国力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加上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印度洋,印度决策者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其海上力量主要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退时留下的20多艘陈旧的舰只,人员仅6000多人,而且海军高级军官仍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58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的崛起与传统文化 中国崛起不只是物质力量的崛起,而是文明的崛起。如果没有文明的崛起,中国崛起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暂的。而中华文明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欧洲革命时代的崛起,意味着中华文明一定要成为普世文明。 中国崛起将具有文明史意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朝贡体系中的国家共同分享着这一文明,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华文明提供了解决群体生存中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办法,这构成了她的软力量。然而随着中国的衰微,文明也相应地失去了吸引力。在近代整个转型过程中,中华文化节节败退,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问题。而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华文明面临了复兴的机遇。有不少学者同意,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国家安全与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文化的先进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总是吸纳、融合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自己更有活力的战略文化。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大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独特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一成不变的地缘战略环境、民族愿望的一致性、一种连续不断又逐渐演化的战略文化是中国得以保持其统一、和平、防御战略思想的理想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大战略。大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既受到战略文化的制约,又需要战略文化的支撑。鉴于此,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情势之下,如何在道德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构建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前提之一。 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流失, 当代与过去文化在传统文化上的浅薄, 都使我们必须面对复兴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国为了“走向西方”,“与西方接轨”, 已付出了沉重的“文化撕裂”的代价。我们必须重新找到在世界面前自己的文化形象。当然,复兴并不是去复古。我们要以现代的意识去寻找复兴之路,发掘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源头。凡事都要有个“名”, 有理论上的合法性。只有从中国自己的文化源流中寻找当政立国之“名”,或理论上的合法性,才能平复中国的“文化撕裂”。因此,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源泉,而简单地移植外来文化。中华文明的继续生存,取决于中国重新肯定自己的中华个性。其实,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尤其是正在进步和崛起中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寻根原本是必须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够在将本民族传统文明自我阉割后,仅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政治说教实现发展,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文化的新生和现代化,才会在文化本质上现代化。

中国一个极其巨大的国家战略错误——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的惨痛丧

前言: 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既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而且是有高等级生命的星球;地球表面积约5亿1千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海洋表面积约3亿6千万平方公里·陆地表面积约1亿5千万平方公里;海洋分为四大洋·其中最大的太平洋约有1亿8千万平方公里、陆地分为七大洲·其中最大的亚洲约有4千5百万平方公里。 当幼小的我们上“第一次”地理课堂,“布尔什维克”的教师就“骄傲”的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善良·友好睦邻,中国的版图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幼小的我们都曾很为“自豪”;但是随着逐渐流逝的光阴·我们慢慢长大·中国真实的历史也开始渐渐走进我们——这里先就版图而言:大家都知道现代世界国家版图的“认定”,其主要是依据各自国家·在近二三百年的近代史上·所拥有的“基本框架疆域”·为其版图的重要“认定基础”;因此中国真正的版图绝不是所谓“自豪的雄鸡”·中国真正的版图最为起码的“底线”是近似于“饱满的秋海棠”;中国即使按现代的“国际惯例”认定疆域,也绝不是所谓的“约960万平方公里”·而是最为起码的“约1300多万平方公里”;其所谓“自豪的雄鸡”一说·太容易误导中华民族的“后代”了,另外所谓的“友好睦邻”·其结果就是中国被其它国家当做“超级冤大头”般的恣意耍弄,从而导致了大片·大片中华民族赖以生存极为珍贵的土地与海洋,被强取豪夺·损失惊人。 中华民族的“智力·创造力·气魄·挑战性”——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很大领先于当时的整个世界;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两次“天赐”的·极为珍贵无比的“超级大陆权机遇”与“超级大海权机遇”,能使中国成为整个“地球”上·空前绝后的“超级大陆帝国”与“超级海洋帝国”——1、“超级大陆权机遇”:在唐初,李世民大帝在彻底打败“无敌的突厥帝国”、突厥民族被逼整体西逃之后,在现今辽阔的蒙古高原·广袤的中亚·无垠的西伯利亚出现了一个极为难得的“真空时代”——此间在蒙古高原·中亚·北亚(既西伯利亚)再没有任何一个较大的民族势力,期间只零零碎碎的分布着极少量的散落游牧部落;中国如果就此天赐之珍贵时机,如及时的向此浩大的空间移民·驻军·繁衍·扎根·成势,则最后必将占据整个蒙古高原·中亚·北亚及强势进逼西亚与南亚,并有极大的可能向西方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东欧,如是这样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狂暴无敌的蒙古铁骑”·“彪悍异常的满洲铁骑”·“凶狠贪婪的俄罗斯”,中国势必将成为欧亚大陆上,一个极为空前巨大的跨洲级大陆帝国。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以中国当时的人口较少·中原之地满目田野为理由,说那时的唐帝国没有必要进行“扩张”;举例说明一下,唐帝国之初有人口近3千万、而千年之后在东欧崛起的“沙皇俄国”立国之初·其人口不过才1千万,东欧乃巨大平原之地·同样更是沃野千里·其土地面积与自然条件和人口比例要大大优于唐帝国之初的“中原之地”,然“沙皇俄国”绝没有“自我满足·自我优越”、反而怀着对土地的无限渴望与无限渴求·毅然越过欧亚两洲的自然分水岭——绵延数千公里巨大高耸的乌拉尔山脉,开始向无垠的东方、向无垠的西伯利亚迅速冒险挺进,一路上大杀大砍·只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就向东方拓疆万里之遥直至太平洋·并险些占领了大清帝国的发祥地“辽阔肥沃的满洲大地”;所以说,如以唐帝国之初人口较少·中原大地满目田野为理由,说那时的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 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一)假设中投入股美国银行 按今天(2018-10-27)A股和H股的收市价运算, 建行的总市值不到6000亿人民币, 而建行2018年的净利润一定超过1000亿人民币,也确实是说, 建行的加权平均市赢率不到六倍. 作为建行的大股东, 汇金公司在那个价位增持绝对是专门合算的, 财务上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 也有助于提振市场人气. 然而假如我们把眼光放远大一点, 从中国崛起的金融战略角度来考虑, 由汇金的 母公司中投公司直截了当入股美国银行(Banke of Ameirica), 可能更合算, 一百亿美元的投资可能实现一千亿美元的价值, 还有可能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众所周知, 美国银行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同时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美国银行承诺不与建行在国内零售业务上竞争, 同时派出50人的专家团队长驻北京,关心建行提升业务水准. 建行上市三年来在服务质量和财务业绩上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这与美国银行的关心不无关系. 另一个案例确实是2006年8月,美国银行在有买家出价为净资产2-3倍的情形下,以净资产1.35倍的价格将美银亚洲出售予建行,关心建行快速搭建起在港澳进展零售业务的平台。美国银行还积极配合建行的海外战略,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从多种角度关心做工作. 象美国银行如此有力又有心关心中国的银行进展壮大的合作伙伴是不多的(大伙儿能够挨个数一数), 这是建行和中国金融业一 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假如美国银行因为短期现金流的问题而不得不沽售所持建行股份, 这不只是美国银行和建行的缺失, 也是 美国和中国的缺失. 而直截了当承担财务缺失的正是汇金公司和中国股民, 因为美国银行抛售建行H股, 必定压低建行A股, 当建行市盈率只有六倍或更低的时候, 其它银行股能值多少? 当业绩最好的银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如此之低时, 其它业绩不如银行 业的公司估值又能有多高? 假如在那个时候由中投公司出面入股美国银行,比如说投资一百亿美元, 条件与美国财政部入股美国银行的条件一样, 则不仅能够缓解美国银行的现金压力,也可大大提升美国银行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 美国的银行业由于历史的缘故事实上是专门分散的,美国有好几千家银行,最大的几家银行在美国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与中国日本欧洲的大银行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相比,是专门小的. 在不久之前, 美国的银行甚至不能跨州开分行, 像花旗银行的成长壮大实际上要紧是依靠在海外扩张完成的,因此花旗银行即使在全盛时期,其资产规模也不如日本银行,尽管美国经济的规模要比日本大两倍. 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保尔森实际上是在用最近授权的7000亿美元(通过入股和收购不良资产)扶助大银行, 让大银行去兼并中小银行, 因此美国专门快会显现几家巨无霸全能银行, 排在前两位的便是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 美国银行因为收 购了美林,前景更看高一线, 美林尽管在次按危机中缺失惨重, 但它的几万名零售证券经纪人对美国银行是宝贵的财宝. 在投资银行业内, 美林在尖端金融技术(如兼并合并、衍生产品)和高端客户服务方面不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但在证券分析,基金治理与中端客户服务方面是一流的,而这些正是美国银行今后所需要的,投资银行的中端客户在商业银行是高端客户. 英国和欧洲央行的救市策略与美国是不同的, 他们是入股救助问题严峻的银行,使其有足够的现金流免于倒闭,同时修改会计准 则使银行的不良资产能够不按市价入帐(mark to market), 让帐面利润看起来不那么差以支持股价. 两种不同的策略所产生的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观念基础与方法论

一、引言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一论断深以为然。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海洋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在不断寻求推进海洋运输与商贸、海洋科技等海上力量发展的同时,也日益面临着来自海洋方向上的种种挑战与干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维护海上和平、促进海洋环境合作等国际责任。鉴于此,步入21世纪后,中国承继了以往对“海洋强国”梦想的追求,在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方面,不断加快步伐。 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该纲要是中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蓝图,而中国政府正是在这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以前述两份报告为基础,中国的海洋事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渐趋提升,而这无疑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正式浮出水面。 随着“海洋强国”第一次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关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讨不绝于耳。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的方向规划出现了巨大转变,由以往一味依赖陆地资源发展转向注重提升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虽然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的陆海兼顾特征,但无疑也第一次昭示了中国国家发展方向的一次大的转向。对此,美国学者卡恩斯·洛德(Carnes Lord)也强调,与近些年中国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发展方向由陆向海的转变。在对中国“向海发展”持有肯定性、一致的看法之后,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探讨则更多聚焦于战略落实层面,其中的主要问题则大致有:一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内容,二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干扰,三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发展纬度与限度。实际上,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及其落实是一个连贯而不可分割的过程,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及以中国对自身的认知为基础。鉴于此,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哲学问题,也即中国“海洋强国”发

中国崛起之路

中国的崛起之路 同世界上其他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国家一样,中国的崛起之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敢于挑战艰险不断拼搏向前的民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它总能以崭新的姿态不断的向前发展,它的成长之路无可辩驳的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再加上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了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工业发展水平极低、城市工业畸形、区域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基础设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粮价飞涨…..,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平均国民收入仅是印度的一半,世界上很多过国家都对中国逾越这个“烂摊子”的能力表示怀疑。但中华民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屈服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为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计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其确定的基本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友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我国曾遇到过重大的挫折和挑战,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之后要出现“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层层高压和层层虚报的政治运动。这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波动最大的时期,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时打54.8%,最低时至-32.8%。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年。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计划的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八大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了规定的指标之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平。接下来的“三五”计划也因“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得到实行。经过“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1968年还成为我国建立经济计划以来唯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是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被削弱,各级政府机关被夺了权,人民解放军被搞乱,公检法专政工具被破坏,本来就薄弱的民主和法制几乎荡然无存;私设公堂,刑讯逼供、随意逮捕、违法关押、任意抄家的现象极为普遍;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命财产失去保障……,由于经济建设遭到巨大破坏,文革十年间,人民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

中印印度洋安全战略

中国印度洋的安全战略(有史以来分数最高的一篇文章,98 ) 索马里海盗在亚丁湾的活动严重影响我国商人利益,为了打击海盗,中国派出两批亚丁湾护航舰队。这一举动引起美国与印度的警惕,认为中国有意争夺印度洋的制海权。印度洋与中国的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如何制定在这一海域的安全战略,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印度洋沿岸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印度洋的“石油运输线”是大国经济的“战略生命线”,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深,印度洋在各大国中的战略地位也凸显。中国的能源进口大部分需要经过印度洋,但是马六甲困境以及印度洋周边不稳定的局势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挑战。而且近年来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海上的挑战,包括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这些能源与领土的不安全,必然使日益发展的中国海军向更广阔的海洋发展。而太平洋已被美国,日本等大国控制,且我国在太平洋与其他国家的争端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洋成了中国发展海上势力的最佳选择。目前印度洋的局势是美国因能源以及反恐战略的需要,依靠强大的实力在印度洋建有海军基地,而印度依靠其位于印度洋中心的地理优势以及日益上升的国力,想通过控制印度洋走向世界从而实现其世界一流大国的梦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在印度洋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打击索马里海盗,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以及追求印度洋的制海权。 中国在处理海盗问题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因为海盗横行严重损害了各国利益,打击海盗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没有利益冲突,而且合作可以使打击海盗更有效率,我国的商船队也会更安全。 现在,中国印度洋海上交通线面临严重的挑战。即使克拉地峡方案能够解决马六甲之困,中国石油安全仍然受制于印度洋。印度洋日益复杂的局势给中国的石油通道安全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任何一个国家控制印度洋,就意味着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两条路可选:一个是自己控制印度洋,这种方法最有利于中国石油安全;另一种方法是与印度洋上有能力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使其不会动用措施干预中国石油安全。第一种方法是中国在印度洋的长远目标,下面将会讲到。第二种方法则要考虑这些有能力的国家有哪些。现阶段,这些国家主要是控制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在印度洋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美国与印度。其他国家与中国在印度洋没有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2010年2月10日 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默认分类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 一、战略提出背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 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6N o 3 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 史 艺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融入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现代重要国家的过程。经过500年的发展,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由半边缘区向中心区靠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要真正进入中心区成为一个发达的经济体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也有必要从世界体系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崛起。 [关键词]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489(2006)03 0034 05 当代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于欧洲,随后扩大到全世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不同政治实体起落兴衰,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世界政治版图由最初的分散零落发展到高度关联,世界体系正走向全球化。中国,19世纪中叶以一种极其被动的姿态纳入这一体系,此后,在一连串冲击与反应、外在压力与自身求索的推动下,由边缘向中心艰难迈进,现在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屹立于国际体系。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思考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站在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崛起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研究 中国逐渐 融入世界体系 研究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首先有必要对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做一个分段分析,笔者在这把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大致分成三段: (一)朝贡体系: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体系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15到19世纪多个国际体系相互竞争,西欧体系虽然强大但也只能算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这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凭借其众多的人口、丰盛的物产、多彩的文化和复杂的行政组织,拥有巨大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中国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其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在东亚形成了朝贡体系![1],即古代中国与外国交流时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2](P 8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以华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并逐步实现了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从华夏文化独尊的思想出发,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夏帝王君临天下的天下观,延伸到处理与周边的关系上,出现了中国皇帝对周边诸夷进行册封而诸夷前来称臣入贡的朝贡秩序。作为天下共主的中国帝王通过绥抚四夷来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以体现真命天子以及天朝大国的威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滨下武志教授在其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考察了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欧关系。他认为朝贡体系的根本点在于贸易关系,以中国为核心的贸易关系层层外推,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体系,亚洲近代史开启的契机应追溯到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