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导线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导线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导线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导线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

2. 掌握导线控制测量的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导线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明确其在整个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导线控制测量的实际操作。

2. 掌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测量结果。

3. 学会撰写测量报告,清晰表达测量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测量过程中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导线控制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测量学科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导线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考虑到学生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将结合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导线控制测量原理- 导线控制测量的定义及作用- 导线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 相关专业术语解释2. 导线控制测量方法与步骤- 导线的布设及要求-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和处理- 测量结果的校核与修正3. 导线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案例介绍- 导线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导线控制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4. 测量报告撰写- 测量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数据表达与分析- 报告撰写要求及注意事项5.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实践操作分组及任务分配- 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与评价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周:导线控制测量原理及术语解释第2周:导线控制测量方法与步骤第3周:导线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第4周:测量报告撰写及实践操作指导第5周:实践操作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提高测量技能。

高程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高程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高程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培养学生对测绘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3.熟悉高程控制测量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的设计和实施。

2.能够操作和使用高程控制测量的仪器和设备。

3.能够处理和分析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得出正确的高程控制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高程控制测量工作。

2.培养学生对测绘工作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够认真、细致地进行测量工作。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一章:高程控制测量概述1.高程控制测量的定义和作用2.高程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3.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第二章:高程控制测量方法1.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2.高程控制测量的实施步骤3.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第三章:高程控制测量仪器和设备1.高程控制测量常用的仪器和设备2.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3.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第四章:高程控制测量实践1.高程控制测量的设计和实施2.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3.高程控制测量的结果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高程控制测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高程控制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高程控制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

《控制测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2)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见的测量仪器和工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控制测量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测量仪器的能力;(3)学会分析测量数据,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1)控制测量的定义;(2)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3)控制测量的应用领域。

2. 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1)测量原理;(2)误差理论;(3)数据处理。

3. 控制测量的方法(1)地面测量;(2)卫星测量;(3)无人机测量。

4. 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1)全站仪;(2)水准仪;(3)经纬仪;(4)测距仪;(5)GPS定位仪。

5. 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数据采集;(2)数据传输;(3)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其应用;(2)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误差理论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3)测量仪器的操作与维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践操作法;(4)小组讨论法。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测量仪器演示;(3)实际操作演练;(4)在线资源共享。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通过工程案例,引入控制测量的概念;(2)展示控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讲解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2)介绍常见测量仪器与工具;(3)阐述控制测量的方法及其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演练;(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测量仪器;(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

控制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能力;(3)掌握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和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2)激发学生对控制测量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以及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2.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

3.测量数据处理:讲解测量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方法,包括误差理论和数据平差。

4.控制测量技术应用:介绍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施工、道路工程、地形测绘等。

5.实践操作:安排实地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实际测量技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技术在工程和实践中的应用。

3.实验法:实地测量实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控制测量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完整版)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完整版)

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一节控制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2)第二节控制测量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 (2)第三节原有资料及利用方案 (3)第二章坐标系的选择及处理 (3)第一节坐标系的选择 (3)第二节对测区内的原有点进行论证分析确定已知数据 (4)第三章水平网控制布设方案及对比论证 (5)第一节首级控制网等级、网形及加密层次与布设形式 (5)第二节图上设计 (13)第三节预算精度估算 (13)第四节布设方案精度统计 (13)第四章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及对比论证 (14)第一节方案的基本要求内容 (14)第二节图上设计 (16)第三节精度估算 (17)第五章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 (17)第一节技术依据 (17)第二节觇标 (17)第三节仪器的选择及检验要求 (18)第四节观测方法及限差要求 (18)第六章工作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 (18)第一节各种工程量的计算 (18)第二节进程计划表 (18)第七章人员组织及经费预算 (19)第一节人员组织及仪器设备 (19)第二节经费预算 (19)第八章上交资料清单 (19)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控制设计的目的与任务任务内容:(1)建立石桥子地区首级GPS控制网,等级为国家四等。

(2)建立石桥子地区高程控制网,等级为国家二等。

(3)以全站仪导线(附带三角高程)对整个测区进行加密控制,导线等级为城市Ⅰ级,三角高程等级为四等。

目的:(1)充分认识到技术设计在整个控制测量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明确进行控制测量技术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3)试着撰写控制测量设计书,并通过此过程注意到今后课程学习的内容及重要性。

(4)对今后走到工作岗位后承担控制测量工程工作提供基本的技术训练。

第二节控制测量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测区概述:东经本测区位于东经123°41′15″至123°45′00″,北纬41°25′00″至41°30′00″北起姚家沟,南至响山子,西起红旗沟,东至张其寨乡,测区面积约50k㎡。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的术语和概念;2. 学生能够描述各类测量误差的类型及产生原因,并了解相应的减小误差的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测站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4.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测量操作;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测量方法,完成小区域的地形图测绘;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控制测量学,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务实的学习态度;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提高面对挑战的勇气;4. 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控制测量学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误差理论、测量平差原理、坐标系统与地图投影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量学基础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各类测量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最小二乘法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3. 控制测量方法:详细讲解测站的建立、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测量方法4. 测量仪器及其使用:介绍全站仪、水准仪、GNSS等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量仪器5.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包括控制网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精度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控制网设计与实施6. 实际地形图测绘:组织学生进行小区域地形图测绘,涵盖控制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形图测绘7.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测量案例,使学生了解控制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七章 控制测量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测绘工程专业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姓名:xxxx班级:测绘xxxx班学号:xxxx学院:资源学院专业:测绘工程指导老师:xxxx实习时间:2014年2月—4月一、任务概述 (2)1.1 任务目的1.2 任务要求1.3 使用仪器二、测区概况 (2)2.1 地理概况2.2 交通状况2.3 气候情况2.4 居民及居民点2.5 可能遇到的困难三、执行规范 (3)四、平面控制网布设及三角高程测量4.1 控制点的选定及标石埋设要求 (4)4.2 实地选点 (4)4.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5)4.4 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 (5)4.4.1 观测方法4.4.2 水平角观测注意事项4.4.3 距离测量注意事项4.5 三角高程测量 (7)4.6 平差计算 (8)五、水准测量5.1 设立水准点 (11)5.2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2)5.3 水准测量的实施 (13)5.4 水准测量注意事项 (13)5.5 水准仪i角检验 (13)六、设计心得 (14)七、附表附表1 点之记 (14)附表2 四等导线测量记录表 (15)附表3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16)附表4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17)一、任务概述1.1 任务目的本次实习是测绘工程系下达的一项控制测量任务,为期一个月。

旨在了解控制测量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待定点计算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

1.2 任务要求(1)紫山地区平面控制测量,设立7-9个控制点,精度达到四等控制网。

(2)紫山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达到四等水准。

(3)在水准测量的同时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以比较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

(5)在学校周边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达到二等水准。

1.3 使用仪器全站仪设备1套(技术指标2+3ppm),脚架3个,钢尺1个,反射棱镜2套,喷漆两瓶,钢钉若干。

DS3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脚架1个,黑红双面尺1对。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doc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doc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指导书附件一、 控制网优化设计机助程序本程序采用TURBOBASIC 程序语言在微机上编制的。

程序所依数学模型为附有条件的间接严差法,适用于三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及导线网的设计。

使用本程序时,需先对控制网中各点、方向观测边(双向及单向观测方向的总称)、测距边进行编号(编号方法见后面说明),然后依照设计方案,从图上量取待定点的近似坐标值,并确定单位权中误差预期值。

为避免数据输入的错误并可修改一些数据,需在计算前利用TUBOR BASIC 语言中的Edit 能建立数据文件。

一、程序使用说明 (一)运算前的准备工作:1.测站点编号:从l 开始,按自然数连续编号,先编未知点,后编已知点。

2.方向观测边编号:从1开始,按自然数连续编号,次序任意,但已知点间之方向边编号均为“0”。

3.测距边编号:从1开始,按自然数连编号,次序任意。

4.确定待定点之近似坐标(由设计图上量取)。

5. 确定单位权中误差预期值:0m 。

6.确定观测方向的权i P 和观测边长之权S P 。

(S m 以厘米为单位)7.利用TURBO BASIC 中的Edit “编辑功能建立近似坐标数据文件(文件名为:MLM-1.TXT);建立各测站点上观测方向信息文件(文件名为MLM-2.TXT);建立各观测边的信息文件(文件名为MLM-3.TXT)。

(二)变量名称及含义 1. 整体变量。

(控制信息)()Sppm b a Sppm b a m m P m m P S S i i ⋅+±=⋅+±===S 22S 22220m )(m ; ; 或N ——控制网中测站点的总个数;0N ——控制网中已知点的个数;1N ——网中设测站观测方向的测站点个数,对于测边网01=N ;fN ——网中未知点间、未知点与已知点间的观测方向边的个数(不包括已知点间的方向边),对于测边网0=f N ;S N ——网中观测边长的个数,对于测角网0=SN ;R ——网中所带有的边长条件(S R )和方向角条件(T R )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学校:河南城建学院班级:测绘工程(1)班姓名:刘英坤学号: 061412130组别:第一组指导教师:张杰实习时间: 2015.05.11--2015.05.23目录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1.1 实习目的 (1)1.2 实际意义 (1)三、实习过程 (2)3.1 手算结果 (2)3.2 Excel表格程序设计 (2)3.2.1 总体规划设计 (2)3.2.2 详细过程 (3)3.2.3 程序调试与运行结果 (5)3.3 MATLAB程序设计 (5)3.3.1 总体规划设计 (5)3.3.2 详细过程 (6)3.3.3 程序调试与运行结果 (6)四、实习总结与结论 (7)五、参考文献 (8)附录 (9)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1 实习目的《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控制测量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在控制测量中内业包括数据处理、控制网布设技术设计等工作,外业包括控制点布设工作。

控制测量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Excel表格、C/C++或MATLAB等汇编语言编写测量学或测量平差中一些基本的公式程序,巩固和掌握测量学或测量平差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编程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理解和掌握。

1.2 实际意义测量数据处理是测量工作中一项核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上百点的水准网或导线网,通过手工计算不仅需要很大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在平差过程中牵扯到几何、三角函数的运算,大大增加了平差的难度和精度,将同等规模的网型平差数据放到电脑上,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完成全部计算,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测量数据处理的必然趋势。

二、实习任务通过Excel和其他编程语言,以小组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对下列选题进行程序设计:任务1:测量学教材P193附合导线(第9题)的平差计算;任务2:附合导线的平差计算;(如图2.1);任务3:测量学教材P193闭合导线(第8题)的平差计算;任务4:闭合导线的平差计算(如图2.2);图2.1 附和导线计算算例图2.2 闭合导线计算算例任务5:坐标的正反算P13 ;测边交会P171测角交会P172;任务6:坐标的正反算P13 ;边角交会P174;任务7:测量平差教材P99水准网(条件平差)的平差计算;(要求MATLAB调用EXCEL或文本)任务8:测量平差教材P99水准网(间接平差)的平差计算; (要求MATLAB 调用EXCEL 或文本)三、实习过程3.1 手算结果通过手动推算该闭合导线,一方面是为了重新理清闭合导线近似坐标平差方法的基本方法和公式,另一方面通过计算结果,可以检验程序运行结果是否正确。

计算结果如下:图3.1 手动计算结果3.2 Excel 表格程序设计3.2.1 总体规划设计(1)程序设计流程图(2)数据结构设计图3.2.1 Excel 程序设计流程图图3.2.2 Excel表格结构设计3.2.2 详细过程(1)数据输入将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以此输入到表格的对应位置。

(2)公式编制1)观测角度之和B22=INT(SUM(B8:B20)+SUM(C8:C20)/60+INT(SUM(D8:D20)/3600))C22=IF((SUM(C8:C16)+INT(SUM(D8:D16)/60))<60,(SUM(C8:C16)+INT(SUM(D 8:D16)/60)),SUM(C8:C16)+INT(SUM(D8:D16)/60),INT(SUM(C8:C16)+INT(SUM(D8:D16)/60)))D22=IF(SUM(D8:D16)<60,SUM(D8:D16),SUM(D8:D16)-(INT(SUM(D8:D16)/60) )*60)2)角度闭合差计算E25=SUM(B22*3600,C22*60,D22)-(C2-2)*180*3600;3)角度改正数计算E8,E10,E12,E14==IF(MOD(540*3600-B22*3600-C22*60D22,C2)=0,(540*3600 *B22*3600-C22*60-D22)/C2);4)坐标方位角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比较复杂,首先判断S2输入的是左角还是右角,以左角为例,方位角计算公式为:α后=α前+β测-180°,如果计算结果大于或等于360°,应减去360*n(n表示计算结果整除360°的值),如果计算结果小于0,应加360°。

这是需要用到IF()函数,具体公式如下:I9=IF(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3 60,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INT(INT ((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360),IF(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0,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360,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3600)));J9=INT((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I9*36 00)/60);K9==(INT(SUM(I7*3600+J7*60+K7,F8*3600+G8*60+H8)-180*3600)-I9*3600-J9*60);I11,I13,I15计算公式与I9雷同;J11,J13,J15计算公式与J9雷同;K11,K13, K15与K9计算公式雷同;只需改变计算公式中对应表格的行号即可。

5)纵横坐标增量计算根据平差后的坐标方位角可计算出坐标增量。

纵坐标增量(ΔX)计算公式为:M7=L7*COS((I7+J7/60+K7/3600)*PI()/180); M9,M11,M13,M15与M7的计算公式类似。

横坐标增量(ΔY)计算公式为:N7=L7*SIN((I7+J7/60+K7/3600)*PI()/180); N9,N11,N13,N15与N7的计算公式类似。

6)辅助计算边长之和计算公式:L22=SUM(L7:L19);计算公式:M22=SUM(M7:M19);纵坐标闭合差fx横坐标闭合差f计算公式:N22=SUM(N7:N19);y导线全长闭合差f计算公式:J29=SQRT(SUM(POWER(ABS(M22),2),POWER(ABS(N22),2)));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T计算公式: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T为分子为1的分式所以只需计算分母即可,计算公式为:O27==INT(L22/J29);7)改正后纵横坐标增量计算纵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O7=IF(M22<=0,ABS(M22)*L7/L22,-M22*L7/L22);改正后纵坐标增量计算:O8 =M7+O7;O9,O11,O13,O15的计算公式与O7相似;O10,O12,O14,O16的计算公式与O8相似。

横坐标增量改正数计算:P7=IF(N22<=0,ABS(N22)*L7/L22,-N22*L7/L22);改正后纵坐标增量计算:P8 =N7+P7;P9,P11,P13,P15的计算公式与P7相似;P10,P12,P14,P16的计算公式与O8相似。

8)导线纵横坐标计算导线纵坐标计算:Q8=SUM(Q6,O8);导线横坐标计算:R8==SUM(P8,R6);3.2.3 程序调试与运行结果3.3 MATLAB 程序设计3.3.1 总体规划设计(1)程序设计流程图(2)数据结构设计通过Excel 表格制作的起算数据(如图所示): 图3.2.3 Excel 程序调试结果图3.3.1 MATLAB 程序设计流程图3.3.2 详细过程(1)读取数据MATLAB内置xlsread函数,可以读取Excel表格中的数据,但对于闭合导线网型不同,数据格式略有变化,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已知一点坐标和一个起算方位角、已知两点坐标且都位于网型内、已知两点坐标且有连接角,对应三种情况,闭合环模式以此为0、1、2,对于任务四属于第一种模式:Model=0。

(2)数据计算在闭合导线网近似坐标推算过程中,可以分为七项工作包括角度闭合差、坐标方位角、坐标增量计算及闭合差调整、坐标计算等,主要的计算公式可以参照[5],在此不过多赘述。

在角度闭合差调整过程中,按照“反其符号,平均分配”的原则对个导线转折角的观测值进行改正。

在MATLAB中,角度闭合差计算较为简单,首先需要将角度观测值转化为以度为单位的值,由于转化后的观测值为一行(或列)的矩阵,可直接利用sum()函数将其求和,然后判断角度闭合差是否大于限差,如果小于限差执行改正观测值,否则退出退出程序。

上述详细代码见附录Angelsure子函数。

由于坐标方位角的起算数据为度分秒格式,所以需要将其转化为十进制度形式,此时需要用到fix()取整函数,通过Inputdlg输入对话框,提示输入左角(“L/l”)或右角(“R/r”),通过判断左角还是右角调用相应的计算公式。

详细代码见附录renum子函数和主程序代码。

由于MATLAB可以直接进行矩阵运算,按照上述公式直接编写代码,省去了过多的循环语句,然后判断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是否小于限差,当导线相对闭合差在允许范围以内时,可将坐标增量依照“反其符号,按比例分配”的原则对纵、横坐标增量进行改正。

上述详细代码见附录CoordValue子函数。

(3)数据输出在MATLAB中,plot函数可以将计算数据图形形式输出,fprintf函数可以将计算数据文本文件格式输出。

在图形输出编辑中,首先建立一个figure界面,然后通过plot函数通过设置其中参数,改变点、线的显示情况。

比如在测绘标准中,已知点一般用正上三角形表示,可以通过”^”参数改变该点的视图。

详细代码见附录drawskhMap子函数。

3.3.3 程序调试与运行结果(1)程序调试及改正坐标方位角计算错误:在坐标方位角推算过程中,对应的内角进行计算,而在起算数据中观测角是从第一个或第二个一直进行输入的,因此需要将观测角数据的第一行移至最后一行。

(2)程序运行结果四、实习总结与结论导线平差计算是测绘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Excel 是一款优秀的电子表格软件,几乎在每一台电脑都有安装该办公软件,同时在科学计算中,作为专业的电子表格Excel ,也常被用作数据处理,它可以实现制表、计算、统计、逻辑分析等强大功能,无论闭合导线,还是附和导线网平差计算,需要的正是这种信息化电子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