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题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10月)语文试题南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科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的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那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2016-2017学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2017学年福建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8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有利。
B .中国乒乓球队屡获世界冠军,称霸世界乒坛,这是由于他们有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教练与队员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分不开的。
C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往往不取决于它的历史和军事实力,而是取决于它的发展理念。
D .我国在农业品牌化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农业品牌产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试卷第2页,共11页B .QQ 、微博、微信等出现以后,信息铺天盖地而且传播迅速,加上国内版权意识比较薄弱,使知识版权的维权成了一件更困难的事。
C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D .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复驾言兮焉求 B .莫之夭阏者 C .奚以知其然也 D .都督阎公之雅望4、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乐琴书以消忧 B .襟三江而带五湖 C .屈贾谊于长沙 D .单于壮其节5、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璧有暇,请指示王 C .抚孤松而盘桓 D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第II卷(非选择题)二、作文(题型注释)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南安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
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
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托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决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
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
时间中的桥梁——记忆。
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
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
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
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南安一中2017-2018年度高三年第二次阶段考语文试题一、古代文浏览(一)论述类文本浏览浏览上面的文字,完成上面小题。
古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言语文字参加建构人们认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认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如今世界上独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繁殖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气于抽象而习气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类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详细抽象分别,思维中的运算、推理、推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繁殖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景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理想世界的一个“类”。
这类分类方式与近代东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殊留意一个景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根据。
因而那些以类相从的字,不管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意味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抽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类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根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该当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伸的其他景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卷二参考答案 精品

南安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卷(二)参考答案1 C(以偏概全,最后一段说“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2 B(“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错,班固认为“和而不同”是为了治理好国家,而古代许多学者则认为“学而不同”推动了学术理论发展。
)3 B(根据原文“和而不同文化观”,不仅仅是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还要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4 C (A “小说开头的段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应为“社会环境描写”;B“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 D.“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清新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
E.“富有正义感”文中无据,“偏执不知变通”不够恰当。
)5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
(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
(3分)6 观点一:我认为“绳子的故事”更好。
①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富有深意,与结尾前后照应,更具讽刺性,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
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
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安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高二语文科试卷命题者:黄燕紫审核者:蔡秀怨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福建省南安一中 -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默写(10分)1、,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2、引壶觞以自酌,。
,。
(《归去来兮辞》)3、,。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滕王阁序》)4、,。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5、臣之辛苦,,。
(《陈情表》)(二)文言文阅读(25分)1、按要求作答。
(1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远)B、彼且恶.乎待哉?(何)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自夸)D、既窈窕以寻壑.。
(山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中的“于”与“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中的“于”用法相同。
B、“蜩与学鸠笑之曰”中的“与”和“竖子不足与谋”中的“与”用法相同,意义也相同。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相同。
D、“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而”与“地势极而南溟深”中的“而”用法相同。
(3)对下列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与“纤歌凝而白云遏”都是被动句。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与“之二虫又何知”都是宾语前置句。
C、“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与“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于咸阳宫”都是被动句。
D、“《齐谐》者,志怪者也”与“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都是判断句。
(4)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亚父南.向坐。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日夜..望将军至。
(5)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B、彭泽去家..百里。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2、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15分)《李贺集》序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一中2017~2018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二语文科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
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
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
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
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
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
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
那么,人的“自我享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
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
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
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
前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亦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
换言之,优秀的古代文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艺术趣味的逐步接近,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这道理比较简单,就不想多说了。
(节选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1. 下列关于“鉴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
B. 鉴赏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
C. 鉴赏也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说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D. 鉴赏是体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革”中住“牛棚”的人们所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之所以不值得鉴赏,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
B. 《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虽然年代相隔久远,读者不一定赞同其中的道理,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C. 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的《责躬表》,虽然文章漂亮,但却令人讨厌,因为它不是符合“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特性的产物。
D. 优秀的古代文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自我享受”的意味外,还具有扩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文篇,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文字对读者来说是否有疏隔感,只要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的自我享受,就有鉴赏的意义。
B. 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是体会前人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是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C. 古文鉴赏也能让我们获得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
D. 阅读和鉴赏古文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还能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让我们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
【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D项条件欠缺,原文第三段除“不同历史条件”这一前提外,还有“具体个人遭遇”这一前提条件;“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表述也有误,原文中“生发出各种感情”的主体不是“读者”,而是“人们”,即古代文篇的作者。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转述,原文并未非是说读者,故选项犯了曲解文意和遗漏信息的错误。
2. 试题分析:A项“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表述有误,原文第二段是说“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
3. 试题分析:C项“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错,原文第三段是说“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
第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
吕公著、范纯仁为守,皆礼遇之。
纯仁属撰乐语,浩辞。
纯仁曰:“翰林学士亦为之。
”浩曰:“翰林学士则可,祭酒、司业则不可。
”纯仁敬谢。
后哲宗亲擢为右正言。
有请以王安石《三经义》发题试举人者,浩论其不可而止。
陕西奏边功,中外皆贺,浩言:“先帝之志而陛下成之,善矣。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
”京东大水,浩言:“频年水异继作,虽盈虚之数所不可逃,而消复之方尤宜致谨。
不以为数之当然,此消复之实也。
”章惇独相用事,威虐震赫,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章惇诋其狂妄,乃削官,羁管新州。
蔡卞、安惇、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
徽宗立,亟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
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
言:“陛下善继神宗之志,善述神宗之事,孝德至矣。
尚有五朝圣政盛德,愿稽考而继述之,以扬七庙之光,贻福万世。
”迁兵、吏二部侍郎。
初,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
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
稍复直龙图阁。
瘴疾作,危甚。
杨时过常州,往省之。
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
卒,年五十二。
高宗即位,诏曰:“浩在元符间,任谏争,危言谠论,朝野推仰。
”复其待制,又赠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忠。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B.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C.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D. 然兵家之事/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胜则以持胜为难/惟其时而已/苟为不然/将弃前功而招后患/愿申敕/将帅毋狃屡胜/图惟厥终/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与现代“教授”的含义不同。
B. “七庙”,古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国家”。
C. “元符”,宋哲宗的一个年号。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赠”,有追赠之义,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勋位。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邹浩坚守职分,拒为越职之事。
范纯仁待之以礼,嘱咐他撰写乐语,且以翰林学士也写乐语加以劝说,而邹浩以祭酒、司业不能写乐语为由推辞了。
B. 邹浩正视灾情,重视消灾关键。
面对京东的水灾,邹浩认为虽然不能逃脱自然的变化,但是要谨慎地施行消灾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天理所致。
C. 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
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
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D. 邹浩忠君尽责,死后获得荣耀。
在元符年间,邹浩担任谏诤的职位,他为人正直敢言,被朝野推崇敬仰,死后被皇帝赞赏,获得朝廷追封的荣耀。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所言每触惇忌,仍上章露劾,数其不忠慢上之罪,未报。
(2)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
稍复直龙图阁。
【答案】4. B 5. A 6. C7. (1)邹浩所上奏的言论常常触及到章惇,但邹浩仍上章弹劾,罗列他对皇上不忠怠慢的罪过,没有回音。
(2)等邹浩两次被贬到岭表,他母亲不改变初衷。
不久(邹浩)又任职龙图阁。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邹浩在陕西军功朝廷内外都祝贺之时,建言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善始善终,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
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
名词(代词):“将帅”;谓语动词:“未战”“弃”“愿”“图”等。
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另此题“以持胜为难”中的“以为”不要断开,“将帅”作前句的宾语。
5. 试题分析:A项“教授,文中指朝廷派遣到地方私学中的教员”错,应是官职名,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 项“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有误,原文“杨时过常州,往省之”,是杨时经过常州,前往探访生病中的邹浩。
7. 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每:经常、常常,数:列举、罗列,慢:怠慢,报:答复。
(2)及:等、等到,易:改变,稍:不久。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
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