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精品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内涵。
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翻译了全文,下课前尝试了背诵课文,下面我们“随机抽查”背课文。
(老师可以利用点名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被点名的学生按课文顺序依次背诵课文原文。
这样可以有趣味地检查背诵结果,同时复习课文内容。
)过渡:看来同学们课下都下功夫背诵课文了,老师很欣慰。
那么分类作业完成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说一说,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你是如何给《论语》十二章分类的,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预设:1.分类(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理由(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样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给我们指明了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两课时)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有关知识,明确历史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 理解、运用学习相关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联系生活和自身经历,体会课文中的丰富哲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常识掌握1.孔子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孔子介绍)2.儒家思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儒家思想介绍)3.论语了解(资源——【文学常识】论语介绍)4.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论语〉十二章》朗读)5.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论语〉十二章》重点字词)三、读后点拨交流1.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关于《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示1.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大家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气、语调及朗读节奏。
将句中的基本停顿用“/”表在黑板上。(安排文言基础较好的同学)然后个别读、小组
读、齐读,读好为止。老师在适当时候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出文言文特有韵味。
二、【交流-提升】
展示3.翻译句子——百家争鸣辩论赛:
①展示组安排四个同学,一人负责一句,分别做1个小组的领航人。领航人负责给该组的同学解决翻译上的疑惑。(3分钟讨论准备)
1.理解背诵:
①曾子认为一个人每天要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
②孔子认为能为人师表要具备什么条件?
2.翻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课后作业】
默写这四则。
第 二 课 时
学习内容:第5——8章
课前准备:展示组在黑板上板书以下内容——
1.默写抽查:……四十而不惑,,,
,不逾矩。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三、【梳理-总结】
1.针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补充、强调。
①实词:斯 舍 匹夫(讲出古今含义的不同)
②词类活用:善:形容词作名词
2.联系生活实际解读:静思默想,读完这四章,你觉得哪一章或哪一句对你启发最大?想好再写到纸上——60字左右,与同学交流。
为了激活思维,老师还是给个示例,最好是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最不好理解。
四、【检测-反馈】
1.理解背诵:
①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②孔子认为学习的三层境界及其关系是:。
③做人要坚守道义,不能为了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正如孔子所言:
。
2.翻译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 三 课 时
学习内容:第9——12章
11.《论语》十二章2 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2 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十二章2的背景和含义;2.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3.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论语》十二章2的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思想;2.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君子谋道不谋食”等。
学习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几个重要概念;2.辨析各种哲学思想,理解它们的内涵。
学习方法1.审读原文,理解上下文;2.多思考、多交流,理解文章含义;3.多数字化研究,理解文章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阅读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理解原文1.“为政以德”,这是什么意思?2.什么是北辰?3.“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什么意思?三、思考探究1.孟子“为政以礼”与孔子“为政以德”的区别和联系;2.孔子“为政以德”,强调什么?做到“为政以德”的要求是什么?3.“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什么意思?四、学习总结1.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这是什么意思?2.在实践中如何做到“为政以德”?3.“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课堂拓展1.善于发现身边的“雷锋”,了解他们的故事,发现他们做好事的品质和动机,激励自己也成为身边的“雷锋”;2.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为政以德”的要求?如果不够,应该如何改进?作业1.请理解《论语》中以下几句话的含义: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 “君子谋道不谋食”;2.分享自己身边的“雷锋”故事。
3.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为政以德”的要求?如果不够,应该如何改进?参考答案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警句,是告诫人们应该正视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要随意妄言不懂的话,也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就闭口不言。
b. “君子谋道不谋食”指的是一个有志之士在追求道德和人格的同时,不是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1.分享自己身边的“雷锋”故事,可以在班里交流、在家里和父母讲述,或者在社交平台上发表文章等形式呈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 论语十二章 2课时 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熟读课文,掌握停顿。
2.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注意所有语句。
4.发挥想象,学习用顶针的修辞方法阐述论点5.通过拓展延伸,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搜集孔子及《论语》相关内容。
一、默一默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逾.矩( ) 箪( ) 肱.骨( ) 笃( )二、读一读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
(多媒体展示节奏划分)三、想一想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义。
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果可以翻译清楚,讲清意思,那么教师直接出示明确答案。
若不能讲明文义,则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先让其他学生答疑,如果不能寻求真确的解答,教师再讲解。
四、练一练背诵全文,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熟读课文,掌握停顿。
2.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语文常识(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 语言:(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 阅读: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 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 ,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的一般原则,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3.中招考点
中招考试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每年必出题,有着固定的分值,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以及对文章的领悟。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所以不宜深入讲解,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积累理解。
多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培养语感,并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后六章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
3、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朗读识记后六章语录,结合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句,能背诵、默写课文。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课文,能说出前六则语录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主张。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跳读课文,制作“孔子语录”卡片能说出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警句。
四、教学过程
五、限时训练
1、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2、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_______品德修养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