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版八上地理教案31页
粤教版八年级上地理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上地理教案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粤教版八年级上地理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粤教版八年级上地理教案1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视察地球仪及其浏览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酷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浏览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惯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愿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由使我们产生无穷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和东经160°。
粤八上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位置和疆域(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图中找出我国四至点。
3、了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及四至点教学难点:了解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学年,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知道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否知道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其面积有多大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位置和疆域。
二、出示自学目标:(同教学目的)三、出示自学指导:1、读图1.1和图1.2,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
2、完成P3活动1、2、3。
3、我国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在图1.3中找出我国四至点。
4、完成P5活动1、2。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
五、知识讲解:1、思考题1——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复习东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热量带的划分,引导学生读图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
(板书):1、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或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2、思考题2(1)引导学生读图完成活动题。
(2)进一步分析我国海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优越性: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东部地区临海、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往;西部与亚欧大陆相邻,使我国陆上交通与中亚、西亚、欧洲来往。
3、思考题3(板书):2、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引导学生读图1.3找出我国四至点:(板书)3、我国四至点: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处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六、课堂练习: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_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____半球,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_____洲东部,_____洋西岸。
八年级地理上册广东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广东教案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备课本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1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想要在地理教学上有更高的突破吗?那首先需要通读教材,了解地理课标等。
然后为了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完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特别是以《地理课程标准(2013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研究,学生对地理常识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具备了开端的读图、阐发、判别的能力。
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
大局部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规律,热爱研究,个个争上进。
但班级重组后讲授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研究方法欠恰当,因而研究成绩不敷理想。
面临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今年度讲授以中国地理为主,主要的地理讲授任务:主要是研究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情况、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2与文化。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研究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情况。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道和自然灾祸,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开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性、漫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繁荣地方特征文化。
农业-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农业-粤人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了解中国农业主要特点。
3.了解广东省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点1.中国农业主要特点。
2.广东省农业发展现状。
三、教学难点1.广东省农业发展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四、教学内容1. 农业基本概念定义:农业是以耕种、畜牧、渔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
2. 中国农业特点特点:•人口多,农业总人口占比较高。
•耕地资源有限,平均每人耕地不到1亩。
•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以农民自耕自种为主,规模经营不普遍。
•农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创新滞后,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品种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副业发展不足。
3. 广东省农业发展现状现状:•广东省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总体水平较低。
•农业耕地资源相对较少,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
•农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养殖业和水产业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农业生产面临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影响。
4. 广东省农业发展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机械化水平。
•发展绿色农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广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素质。
•发展农村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对策:•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提高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表格等辅助教具。
3.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具。
六、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
2.学生小组讨论和汇报。
3.作业评价。
七、教学建议1.关注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2.多方面讲解:文字、图示、实物等相结合。
3.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整体感知本包括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行政区划两部分的内容。
这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初学中国地理时应上的第一。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清楚了什么是经线、纬线,了解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世界各大洲、海洋和其他地理事物名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中国的疆域”介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面临的海洋、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我国所跨的经纬度及周边国家。
“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介绍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我国包括多少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我国的首都及各省(区)的省(区)会等。
本所含内容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学中应借助于投影、拼图等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使学生学会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二)能力训练点1.动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彩图:“春到乌苏里江”、“中国的北极村”、“南海诸岛一角鸟瞰”、“帕米尔高原”和书中风景插图,并配上富有诗意的解说,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感受到祖国各地河秀丽、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二、学法指导通过“领土四端点”“濒临的海洋”“邻国”等知识点的教学,指导学生把地名落实地地图上和借助地图获取有关信息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二)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三)疑点台湾海峡是我国的领海还是公海?(四)解决办法这一节重难点方面的内容具有直观性,可借助于投影、地球仪等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理位置等,并通过填写空白地图册,检查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说教材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中国人口》一、说教材《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
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
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跨学科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沃苏什卡。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粤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猜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统称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洞悉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产生活的阻碍。
知道各不相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水温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星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结构性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人文地理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调色板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认识了亚洲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知道日常生活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勾画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图像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所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生态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前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五个基本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本科目:地理年级:八年级上册班次:教师:2010-9-1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位置和疆域教学重点:1、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2、中国的领土四至点、面积、临海、邻国。
3、我国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省会。
教学难点: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内容分析: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丽,气候类型多样;物产富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好中国地理,了解中国国情,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
本节课就是从疆域和行政区划两方面来阐述,介绍了我国的范围、位置、邻国、临海,以及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通过学习,做到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建议:1、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依次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2、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学情简析及学法指导:例如临海、邻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等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内容的学习并不困难。
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时,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地理事物;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陆上邻国时,可指导学生总结内容,运用口诀记忆法。
策略和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学习法、读图指导学习法教学媒体:《中国政区图》挂图及拼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地理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时注意的问题。
2. 根据上学期的知识,学生回忆中国国土面积及在世界各国的位次。
3.读《中国疆域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四至点。
4.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量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大致距离。
察看经纬度,估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经纬度。
5.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法指导:学会评价地理事物经济效益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方面地理事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人类活动的不利方面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两方面。
1)海陆位置:与蒙古、日本两国相比,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随之对降水、农业、海洋资源的利用、港湾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与亚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直接往来等产生影响。
2)纬度位置:看图估算出南北大致的纬度,所处的温度带。
与俄罗斯、巴西相比,我国跨纬度大,气候不同,对农业产生影响,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F 通过查阅地图,读出我国的四个濒临的海洋,简介两个内海,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隔海相望的6个邻国,记住它们的位置。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记忆我国15个邻国,可让学生分组编口诀,记忆起来顺口,记得又牢固,长久不会忘记。
选出较好的全班展示。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锡丹南部还有缅老越课后作业:地理填充图册P1—P4第二课时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2.讲授新课:A.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说说学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划。
(**省**市**区)B .学习课文中的三级行政区划,尤其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a 两湖两广两河山b “三字经”五江二宁青陕甘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内重台海福吉安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还有港澳好河山C 由学生思考口诀的含义,稍作解释。
然后利用三分钟时间,学生熟背口诀,领会含义。
D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由学生互相考察。
E 在“三字经”中,涉及到简称知识。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8表,看是否能发现简称是如何的来的。
总结:a 省区名的原字 b 河名 c 山名 d 古代地名、国名F 平时学生已多少有一些省会的知识,提问几个,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课堂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填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省会(先填会的,不会的用铅笔填)。
课后作业:1)准备中国行政区拼图(自制、购买均可),下节课用。
2)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以及其省会、简称。
(第三课时)——以复习巩固为主猜猜看!1、知识点竞猜: a 我国第一大岛 b 我国第二大岛 c 我国最大的群岛d 我国领海宽度e 我国所在的半球(东西、南北)f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度g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h我国有几个陆上邻国i 我国有几个隔海相望的国家j 我国位置最东的省区k 我国位置最西的省l我国位置最北、最南的省分别是m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n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o 全国分哪三级行政区划p北回归线穿过的省2、中国之最能力竞猜:a 纬度最高的省b 纬度最低的省c 跨经度最广的省d 跨纬度最广的省e 邻国最多的省f 临省最多的省3、地理谜语:猜猜是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或那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心?A船出长江口B宝地C碧波万里D银河渡口E千里戈壁F四季如春G久雨初晴H大言不惭I急来报佛脚J带枪的人K两个胖子拼拼看!用自治或购买的省区拼图,练习。
并在组内和班级进行竞赛。
(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选拔进行级部拼图大赛)填填看!将《地理填充图册》中未完成的1、2节内容填上,并自评。
课后作业:《地理填充图册》中的作业整理并交上第二节人口和民族教学目标1.复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领土范围和面积。
濒临的海洋、领土和内海、半岛与岛屿、邻国及相望的国家。
2.复习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首府。
3.复习我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增长情况。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及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4.复习我国的民族情况。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1.濒临的海洋、内海、半岛、岛屿、邻国及相望国家。
2.三级行政区划,31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首府。
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突出方法:练习、巩固、记忆法。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1.中国疆域图2.中国政区图3.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突破方法:指图反复练习法、分析理解背诵法。
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复习时一定要根据地图来复习,而且应该先复习地图,然后再复习基础内容。
另外,要注意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理解、记忆能力。
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
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
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
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
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
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
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4. 56个民族(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
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
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