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农学课件《植物学》电子教案

农学课件《植物学》电子教案

《植物学》电子教案课程编号:B1013103适用专业: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总学时:6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40学时、实验课学时数2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及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现象及植物类群与分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类的基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繁殖、分化。

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分布。

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和《植物遗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5、修订的依据:1996年学校《植物学》教学大纲。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名称:植物解剖学学时:50 任课教师:三、教学内容:课目一: 细胞基本结构2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细胞器的种类与功能的比较,绪论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一、植物的多样性(10分钟)二、植物界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界的划分(二)生物界的划分1.二界系统:2. 三界系统:3. 四界系统:4. 五界系统:5. 六界系统: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一.植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光合作用:矿化作用:二.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碳循环2、氮循环第三节:植物学的研究对象(20分钟)一.研究对象: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建多种关系的科学。

植物学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及生态基础版本)

植物学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及生态基础版本)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本
科目:植物与生态基础(植物学部分)专业班次:11园林
教师:王忠
2011学年第一学期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
《植物及生态基础》课教案。

植物学教学教案

植物学教学教案

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 成年植物
花朵 幼苗
植物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植物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植物繁殖的关键部分 新生植物的生长阶段
植物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核
细胞质
植物细胞的保护结构 包含遗传信息的核心
负责细胞代谢的部分
Unified fonts make reading more fluent.
Theme color makes PPT more convenient to change.
植物学研究的意 义
植物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深入 研究植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 发育规律,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氧气、食物和药 物等
植物学的意义
生态保护
通过植物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 多样性
人类健康 教育意义
02
生殖策略
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等多种生殖策略
03
植物通过生殖方式适应环境变化
植物的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植物生存造成 威胁。生态保护有助于维护植物 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通过合 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实施植物保 护,能够实现植物物种的可持续 利用和保护。
植物的生态适应总结
01 多样的适应方式
植物通过多种适应策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启植物学 新篇章
未来植物学研究的展望
生态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
01
创新技术 04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探索植物学技术创新方向
资源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探索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02
跨学科合作

植物学电子教案-包头师范学院

植物学电子教案-包头师范学院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 9 ~2010 学年第2 学期院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系(教研室) 生物科学系授课教师:苏建英副教授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八年三月植物系统分类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植物系统分类学授课对象:09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授课地点:奇志楼409、410、43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苏建英副教授总计学时:45学时基本教材:吴国芳等.1992.《植物学(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资料:1.叶创兴等,2000,《植物学(植物系统分类部分)》,中山大学出版社2.王黎元、苏建英、孙瑞琴编著,2004.《包头地区高等植物检索表》远方出版社.呼市3.傅承新、丁炳扬主编,2002,《植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4.[美]A.S.福斯特、E.M.小吉福特著,1983,《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科学出版社5.马伟良主编,1998,《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6.谷安根等著,1993,《维管植物演化形态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7.百度网授课方式:理论课课程基本内容梗概:通过对植物各大类群的形态、结构、个体发育、生活史等方面的比较,了解植物的系统演化规律、演化趋势,阐述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基本方法、思路,阐明关于植物类群的发生和演化的相关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植物界(按两界系统)的大类群(藻类及其各主要门、菌类及其各门以及真菌门的哥亚门、地衣、苔藓植物门及其苔纲和藓纲、蕨类植物门及其下属的五个亚门等,被子植物门及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纲、被子植物的重点科)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比较个类群的基本特征,了解各类群的演化地位,了解植物的系统演化的基本过程和演化趋势,了解各类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学习各类群的主要特征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植物资源和应用,尤其是对本地资源给以更高度的重视授课题目:引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简介植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系统,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系统分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同时对植物系统分类学涉及到的相关的知识(分类等级、植物命名法规、双名法等)有所了解。

植物学教学教案课件

植物学教学教案课件

植物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植物学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植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系统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植物学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举例说明植物的分类系统介绍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展示相关植物学家的贡献探讨植物学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第二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细胞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理解植物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2.2 教学内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叶绿体、液泡、中心体等植物细胞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能量转换、物质运输、细胞间交流等2.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细胞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各部分的理解介绍植物细胞的特殊结构,解释其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观察第三章:植物的生长发育3.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和特点掌握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影响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和应用3.2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物的维持等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激素的种类、作用和应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3.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长发育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特点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生长过程的理解介绍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生长现象探讨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户外观察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因素的作用第四章:植物的生殖与繁衍4.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繁衍机制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应用理解植物生殖与繁衍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花和果实的结构、传粉和受精过程植物的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克隆繁殖等4.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殖与繁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繁衍的方式和机制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生殖方式的理解介绍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生殖现象探讨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及其应用,进行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无性生殖的特点和优势第五章:植物的分类与鉴定5.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植物分类的特征和分类系统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5.2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学分类、遗传分类、生态分类等植物分类的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分子特征等植物的分类系统:植物界的分类、门的分类、纲的分类等5.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分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展示相关实物或模型,加深学生对分类原则的理解介绍植物分类的特征,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分类特征探讨植物的分类系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第六章:植物的生态与适应6.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掌握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理解植物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态功能:生产力、碳循环、氧气供应等植物的适应策略: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等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6.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植物的生态功能,展示相关数据或图表,加深学生对生态功能的理解介绍植物的适应策略,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适应现象探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户外观察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第七章:植物的遗传与变异7.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变异现象掌握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理解植物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传递、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现象:突变、重组、基因流等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7.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遗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在植物生命中的作用讲解植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模型或图解,加深学生对遗传原理的理解介绍植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变异现象探讨植物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案例分析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遗传育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植物的生理与代谢8.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生理的基本过程和代谢活动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理解植物生理与代谢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植物生理的基本过程:生长、发育、衰老等植物的代谢活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植物生理与代谢的调控机制:激素调节、环境调节等8.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生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理过程的重要性讲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展示相关实验或图表,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介绍植物的代谢活动,进行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代谢现象探讨植物生理与代谢的调控机制,进行小组讨论或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理与代谢调控的实际应用第九章:植物的地理分布与进化9.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理解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意义和应用9.2 教学内容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分布等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植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分子进化等9.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分布与进化的关系讲解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展示相关地图或数据,加深学生对分布规律的理解介绍植物进化的基本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进化证据探讨植物地理分布与进化的意义和应用,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植物分布与进化在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0.1 课程目标了解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掌握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理解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0.2 教学内容植物资源的种类: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原料等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栽培、采集、加工等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等10.3 教学活动引入植物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讲解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展示相关实物或图片,加深学生对资源的理解介绍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进行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保护效果探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植物学简介中“植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部分,需要重点关注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植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植物学教案

植物学教案

绪论第一节植物与植物界一生物界的划分二植物界的多样性1 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2 植物营养方式和生活周期的多样性3 植物的遗传多样性4 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第二节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一、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植物学的发展简史第四节植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第五节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1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意义2 学习植物学的方法学习植物学的主要参考书1. 陆时万等编著.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 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傅承新,丁炳扬主编.植物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4] 贺学礼主编.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王全喜,张小平主编.植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金银根主编. 植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叶创兴等编著.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马炜良主编.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主要学习指导书1.黎维平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2.贺学礼主编,植物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教案: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界中,尽管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变化万端,但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人R.Hooke用他改进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栓皮栎,山毛榉科,栓化的树皮很厚),他看到了许多象蜂窝的小室,他把这些小室称cell,中文译为“细胞”(在十九世纪中叶,我国学者李善兰将cell 一词译为细胞。

)。

实际上胡克并没有发现完整的生活的细胞,他所看到的只是木栓细胞的细胞壁。

但他为人类开启了生物微观世界的大门。

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M.J和动物学家Schwan.T于1838-1839年,提出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内容: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通过细胞分裂或细胞融合);3)精子和卵都是细胞;4)细胞进行分裂,一个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组织。

植物学授课教案(全)

植物学授课教案(全)

1 绪论1.1 植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植物(plant)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大类。

人类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研究和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人们为了建立一个能反映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其日臻完善。

现将主要的几种分类系统作一简要介绍。

1.1.1 林奈的两界系统人类观察自然,很早就注意到生物可区分为两大类群,即固着不动的植物和能行动的动物。

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5)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Kingdom plant)和动物界(Kingdom animal)。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纲,把动物分成6纲。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

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

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两界系统。

1.1.2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9世纪后,由于显微镜的发现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运动。

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6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的意见。

他把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硅藻、粘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1.1.3 魏泰克的四、五阶系统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Kingdom fungi)。

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十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图1-1),他将四界系统中归于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下。

大学植物学电子教案设计

大学植物学电子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植物学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植物的系统发育。

3. 认识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植物的系统发育。

2. 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教学难点:1. 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2. 常见植物特征的准确识别。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植物标本、植物图片、植物分类书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植物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植物学有哪些了解?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分类。

二、讲授新课1.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形态学分类法- 生化分类法-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2. 植物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植物起源- 植物进化- 植物分类系统3. 常见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蕨类植物- 红色裸子植物- 真核植物门三、课堂互动1. 教师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

3.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植物观察记录表。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植物分类有哪些疑问?二、讲授新课1. 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 植物分类的挑战- 植物系统发育的演变过程2. 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苔藓植物三、课堂互动1. 教师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植物类群的特征。

3.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植物观察记录表。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植物标本和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常见植物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藻类(Algae)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蓝藻门的原始特征,对其它特点作一般性了解;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其它门类的重要特征作一般了解;生活史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点,对各代表属的生活史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通过各门类的特征比较,建立植物的演化趋势的观念。

教学重点:蓝藻门的原始特征;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生活史的类型,及其各类的特点。

难点:众多的藻类门,要想分别记住很困难,由于藻类是个低等的庞杂类群,生活史、生殖方式、藻体类型等都多样化,需要讲述的代表植物也自然多,众多的代表属记起来非常困难。

教学方法、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看图片解说,图片附简要说明,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讲述之后,做简捷的总结,要求学生抄笔记,以加深印象。

讲述过程中常采用对比法,回顾前面的内容要点。

讲授一个段落之后,带领学生简要回顾。

教学中拟采取系统树的方法归类,采取对重点门列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便于记忆。

课后通过网络学堂留思考题和作业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提交。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藻类(Algae)第一节藻类植物概述(一)藻类植物特征:1.光自养2.原植体植物3.生殖器官是单细胞的4.无胚5.大多生活于水中,或生活于湿润的地方(二)藻类的分布和生境分布范围广泛较耐贫瘠不需要很多有机营养不抗干旱水生或潮湿环境(三)藻类是古老的类群现存藻类从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方面的都表现得较原始。

原核蓝藻出现于距今大约35-33亿年前。

真核藻类出现于距今大约15亿年前。

参见P169(四)藻类各门的重要程度分析藻类起源于原核生物,共同祖先是具有叶绿素a、叶黄素类、胡萝卜素。

在光系统Ⅱ出现了分化,分成三大支系,高等植物则是绿藻的衍生类群,各大支系还在鞭毛类型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那些小短枝都是进化得较低,大多出于单细胞时期。

线条下方的类群是原核生物,上方的类群都是真核生物。

左侧大分支上的2个门有相同的方面:都具有叶绿素d和藻胆素,都没有游动细胞。

中间的大分支上的类群(包括高等植物)都具有叶绿素b, 除裸藻门句容鞭型的鞭毛外,游动细胞都具有顶生的尾鞭型鞭毛,贮藏物都是淀粉。

右侧分支上的所有门类大都具有叶绿素c 和墨角藻黄素类棕黄色色素,表毛类型都是一条茸鞭型和一条尾鞭型,侧生。

(五)藻类的分门的主要依据以及4个重要门特征比较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1.原植体结构简单;2.原核,一般无膜构成的细胞器;3.细胞壁有粘肽;4.没有有性生殖,只有营养繁殖,少数类群有无性生殖。

5.大多生活于淡水中。

二、蓝藻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约150属,1500种,分一纲,三目。

蓝藻纲Cyanophyceae 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管胞藻目Chamaesiphyonales 颤藻目Osillatoriales蓝藻门的代表植物(见多媒体课件图片及图片说明)1.色球藻属Chroococcus2.微囊藻属Microcystis3.管胞藻属Chamaesiphon4.颤藻属Oscillatoria5.念珠藻属Nostoc6.鱼腥藻属Anabeana7.真枝藻属Stigonema蓝藻门总结蓝藻门不仅是原始藻类,而且是植物界最原始的类群,出现早,约在约35—33亿年。

藻体结构原始,无细胞核、无叶绿体及其它细胞器分化、蓝藻为无性繁殖,无有性繁殖。

蓝藻和细菌的共性1.都为原核生物2.都是以细胞直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3.细胞壁成份类似蓝藻和红藻的关系蓝藻和红藻的色素相似不产生运动细胞二者在其他方面差别极大,不可能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补充内容: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原绿藻(Prochloron)是原绿藻门(Prochlorophyta)的唯一种。

(简介见课件附资料,供学生自学)思考题1.自然分类系统中阶元有那些?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各包括哪些类群?二者有什么主要差别?3.原植体生物包括哪些类型?4.藻类有哪些主要特征?5.什么是双名法?双名法基本内容是什么?6.蓝藻门有那些原始特点?说出下列属的中文名称1.Nostoc2.Chroococcus3.Stigonema4.Microcystis5.Anabeana6.Chamaesiphon7.Oscillatoria下列藻类的植物体属于哪种类型?繁殖方式是什么?1.颤藻2.念珠藻3.色球藻4.管胞藻蓝藻门的作业1.蓝藻门有哪些原始特征?2.蓝藻植物的原生质体包括(),细胞壁分哪几层?主要成分有(),细胞壁外的胶质鞘的主要成分有(1 2 ),光和色素有(1 23 4 ),其中与红藻门共有的色素是(),光和产物有(1 23 ),3.填出以下蓝藻的相关信息:拉丁名称()、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4.色球藻属拉丁名称()、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5.颤藻属拉丁名称()、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6.螺旋藻拉丁名称()、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7.念珠藻属拉丁名称()、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8.皮果藻属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9.管胞藻属植物体形态()、繁殖方式()第三节裸藻门Euglenophyta既有植物性特征,又有动物性特征。

1.大多单细胞2.无细胞壁3.真核4.有颗粒状载色体,有光合色素叶绿素b.5.茸鞭型鞭毛6.没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尚不能确定。

第四节甲藻门一、甲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结构体制:单细胞、群体、少数为丝状体。

细胞壁:无壁或由几个甲片,纤维素细胞核:很大,中核(或称甲藻核)载色体:多形、多枚,外面1层为内质网膜内层2层为载色体膜三条类囊体1束光合色素:叶绿素a、c,叶黄素类,β-胡萝卜素(呈棕色或黄色)光合产物:淀粉和油鞭毛:2条,顶生或侧生(二)繁殖分裂为中核型,有性生殖为同配,但很少见(三)分布和生境淡水生多,海水和半咸水中也有思考题裸藻的细胞结构甲藻的鞭毛数量、类型金藻的光合色素有那些?第五节黄藻门(Xanthophyta)一、黄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结构体制:单细胞、群体、丝状体。

细胞壁:H形半片套合,主要成分是果胶质,少数为纤维素。

细胞核:很小,单核,少数为多核,进行有丝分裂。

载色体:外面2层为内质网膜内层2层为载色体膜三条类囊体1束光合色素:叶绿素a,少数还有叶绿色c,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没有墨角藻黄素等(呈棕色或黄色)光合产物:油和金藻昆布糖鞭毛:2根,亚顶生(二)繁殖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和不动孢子,有性生殖很少见。

(三)分布和生境多淡水生,少数海水和半咸水生中代表植物简介:无隔藻黄丝藻属Tribonema第六节金藻门一、金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结构体制:单细胞、群体、分枝丝状体。

细胞壁:无壁或有壁,纤维素和果胶质细胞核:1个,有丝分裂载色体:1-2个外面2层为内质网膜内层2层为载色体膜三条类囊体叠成1束光合色素:叶绿素a、c,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有墨角藻黄素等(呈棕色或黄色)光合产物:金藻昆布糖和油鞭毛:1-2条,顶生(二)繁殖有性生殖少见(三)分布和生境多淡水生,少数海水和半咸水生中第七节硅藻门一、硅藻门的一般特征(一)形态、结构植物体单细胞或连接成丝状体、群体。

细胞壁是由2个套合的半片组成,称半片为瓣。

硅藻的半片称上壳(epitheca)(在外)、下壳(hypotheca)(在内),上、下壳均有一凸起的面称壳面(valve)。

侧面或壳边是两个瓣套合的地方,环绕1周称环带(girdle band)。

上壳和下壳都是有果胶质和硅质组成的,没有纤维素。

载色体1至多数,小盘状、片状。

色素主要有叶绿素a、c,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叶黄素类中主要含有墨角藻黄素,其次是硅藻黄素(diatoxanthin)和硅甲黄素(diadinoxanthin)。

藻体呈橙黄色、黄褐色。

同化产物金藻昆布糖和油。

细胞核1个。

鞭毛营养体无鞭毛。

精子具鞭毛,为茸鞭型。

轴丝为9+0型(二)繁殖细胞分裂,产生复大孢子(三)分布和生境繁殖(简介)•硅藻以细胞分裂繁殖为主。

细胞分裂时,原生质膨胀,使上下两壳略为分离。

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载色体、蛋白核等细胞器也随着分裂。

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位于母细胞的上壳之内,另一个位于母细胞的下壳,然后两壳分开成为上壳,各再生另一个新的半壳为下壳,这样形成的两个新硅藻中,一个与母体大小相等,而另一个则较母体为小。

如此连续分裂下去,多数个体将越来越小。

这种体积的缩小不是无限的,缩小到一定大小时,以产生复大孢子(auxospore)的方式恢复其大小。

第八节绿藻门Chllorophyta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一). 形态结构1.体制(植物体形态)单细胞类型例如:衣藻属群体类型例如:栅列藻属、盘星藻属、团藻属丝状体类型例如:水绵属、丝藻属、松藻属异丝体类型例如:轮藻属膜状体类型例如:石莼属管状体类型例如:浒苔属2.细胞壁内层:纤维素,外层:果胶质3.载色体:杯、盘、星、板、网、螺旋带状等4.光合色素:叶绿素a、b ,α、β-胡萝卜素, 叶黄素等5.贮存物质:淀粉,颗粒状6.鞭毛:2条或4条,顶生,等长;尾鞭型;轴丝9+2型7.细胞核:1-多个,进行有丝分裂有2种基本类型中期核膜不消失;末期纺锤体消失,两子核相距很近;胞质分裂产生环沟或产生细胞板藻类型轮藻型中期核膜消失;有纺锤体末期纺锤体消失,两子核相距远;胞质分裂产生成膜体或产生细胞板(二). 繁殖营养繁殖:细胞分裂无性繁殖:各种孢子有性繁殖:同配、异配、卵配、接合生殖两个没有鞭毛能变形的配子(变形产生接合管)结合,称为接合生殖(侧面接合、梯形接合)二、绿藻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绿藻门大约350属,5000—8000种。

分2纲,14目。

(一)绿藻门Chlorophyta的分类绿藻门分两个纲:轮藻纲Charophyceae 轮藻目Charales绿藻纲Chlorophyceae 绿藻纲13个目1.团藻目V olvocales2.四孢藻目Tetrasporales3.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4.丝藻目Ulotrichales5.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6.石莼目Ulvales7.溪菜目Prasiolales8.鞘藻目Oedogoniales9.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10.管藻目Siphonales11.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12.绒枝藻目Dasycladales13.双星藻目Zygnematales(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1.小球藻属(Chlorella)小球藻属(Chlorella) 是绿球藻目中的常见植物。

植物体是单细胞。

片状和杯状叶绿体,一般无淀粉核。

无性生殖时,产生似亲孢子(autospore)。

有性生殖尚未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