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文言阅读预备知识点及答题思路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考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这份真题进行精细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准确回答问题。

题目:正文:文言文真题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文章内容涉及了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剖析,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尤其要注重细节分析。

下面将逐个问题进行解答:问题一:原文第一段的作者何意?原文第一段提到:“呜呼哀哉,鲁殇也!”可知作者对鲁国国君的早逝感到惋惜和悲伤,呼喊着哀悼之意。

作者可能是御史大夫孔子。

问题二:原文中的“殇”字意指何物?“殇”原指年幼的君主丧嗣,也常用来表示早逝的君主。

在文章中,指的是鲁国国君早逝。

问题三:猜测鲁国的两司所指何物?根据文章内容,鲁国的两司可能指的是宰相和宗正。

其中宰相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宗正负责祭祀等仪礼事务。

问题四:解释文中的“子路之母死”,“长沮饮酒”及“颜渊逐坐”的意义。

“子路之母死”指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的母亲去世,孔子与子路一同前往吊唁,是一种道德慰问和助人的示范;“长沮饮酒”中的长沮是孔子的学生,喝酒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颜渊逐坐”表示颜渊追思先人,感慨万分。

问题五:谈谈你对文章整体氛围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整篇文章凝重肃穆,表现了古代人对逝去者的深深哀悼和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描述多个人物的悲伤和追思,体现了古代人对亲友逝去的悲痛之情。

中心思想则是通过诗文表达社会对逝者的哀悼,传递了对逝去者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结论:本文对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进行了精细解答,通过对每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需要注重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细致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受益,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4高考语文浙江卷考点解析之文言文阅读研究

2014高考语文浙江卷考点解析之文言文阅读研究

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浙江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赏析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5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总的来说,做文言文的题目就概括为这八个字“一个原则,五种方法”。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

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10年浙江高考试题: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B项。

2014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文言文阅读

2014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2014高考考纲解读】2014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考点】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

考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及断句【考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技巧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技巧
2014年文言文阅读备考技巧
文言文备考策略

“死功夫,活方法”

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虽然高考文言语段 基本是陌生的,但里面的许多词句却是熟悉的,相同的词义课 本大都出现过。再者,文言文考查,无论是筛选信息,还是分 析内容,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而文意理解的关键是掌握常 见文言知识,比如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 和特殊句式等,掌握这些知识,依托学生较为熟悉的教材是最 高效的途径。 可以这样说,教材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 阅读能力的形成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一轮复习时,一定要 下死功夫复习课本,通过对课文的钻研学习,掌握文言知识, 并融会贯通,然后才能举一反三,应对自如。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编写文段 确实 举荐 如下: 加强语气 错误 或曰:“佚之狐诚伯乐也!”此言 如果没有 劝说 离开 大谬。昔者秦晋围郑,郑其将亡。佚之狐 举烛之武以说秦伯,秦师退,晋亦遂去。 怎么 表原因 给予 微烛之武,郑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许伯 满足 像 已经 希望 乐之称于佚之狐者也。然“伯乐”者,何 边远的地方 如人也?觅贤无厌,荐贤犹不及,既荐则 考虑 希望 唯君用之。处身边鄙,常图君事,恐遗大 才于乡野;居身庙堂,多思治国,唯愿避 相称 位以让贤。察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之也。
四、品好一个“文”字,濡染文化,积累素材。
教材文言文都是名段名篇,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实颇具典型性,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用现代观 念加以审视,多角度透析其人文精神,不仅可以使学 生进一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还可以为写作提 供典范的素材,从而将文言文复习的功效最大化。 我们力求从不同角度对把每篇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及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分析,以期扩展学生的思维空 间。
3、梳理传记文中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传记中主要有三大思想——忠 君、卫道、孝亲。传主多为比较典型的正面 人物,传记突出的是他们的忠孝节义,宣扬 的是传统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 梳理这些,有助于我们迅速确定传记的 思想内容,为阅读和解题打下基础。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

而文言文阅读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

这里笔者给出一些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I. 阅读前的准备1. 了解语文考试要求:掌握课本和高考要求的课外阅读知识点。

2. 预设答题方法:交叉法、标注法、查对法等。

3. 打好基础功夫: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词语解释、句子结构等。

II. 题目分析的技巧1. 先看题目,抓准重点: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 读懂文句,掌握文义:读懂段落结构、上下文语境,领会文句所表达的本义、象征意义和诗意意蕴。

3. 或许有多问:仔细读分析多个问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联系,给出准确的答案。

4. 相互辅助,相得益彰:配合阅读、译释、结构、语言等多方面知识点进行分析。

III. 阅读方法的技巧1. 第一遍大致浏览: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第二遍重点分析: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3. 第三遍验答核查:通过问题验证,确定答案等。

IV. 经典例题解析1. 根据文意,提炼出关键词。

例如:“余固知无倍道”中的“倍道”指的是什么。

2. 理解难句,分析文意。

例如:“即使明天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考生应当能够把握“即使”、“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3. 掌握前后联系,了解语境。

比如考生在答案中应当解释当前时势“国破山河在”,以及缘由“金戈铁马入京城”。

总之,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理清思路、深入阅读,注重题目分析和方法运用,遵循“慢藏功夫”的原则。

希望以上提供的技巧和例题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2014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2014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2014年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些答题技巧,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帮助大家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一、认真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在文言文真题中,每道题目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指示,考生需要在作答前认真阅读,确保理解清楚题目的意思。

这些要求可能涉及到对文言文原文的翻译、注释、分析等,只有清楚了要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二、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包括对古文的词汇、句式、搭配等方面的了解,以及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

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将文言文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并正确表达出来。

三、注重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在理解文言文时,考生需要注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句子或词语的理解。

文言文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逻辑结构,各个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考生需要通过全面理解文章的上下文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四、学会合理利用译文、注释等辅助工具在面对复杂的文言文文章时,考生可以学会合理利用译文、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仔细阅读译文和注释,对生词、疑惑处进行补充解释,可以提高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和把握。

五、注意答题的时间分配在考试中,考生需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对于文言文题目,因其相对较长,考生可能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阅读和理解上。

因此,要注意控制阅读时间,合理分配给答题时间,确保完成所有题目的作答。

通过掌握以上答题技巧,相信考生在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中能够更好地应对。

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与综合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与综合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与综合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阅读之分析与综合从课标全国卷来看,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呈较稳定的态势,它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

试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归纳起来,分析综合主要有两个要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角度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的一组。

典题探究【典题】(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战马记[明] 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文言阅读预备知识点及答题思路考点扫描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致政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思路】: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

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

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文言虚词题考点扫描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答题思路】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思路】: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

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

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常见古今异义如下:初高中课本常见古今异义词集锦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见识浅陋。

常用作谦词。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鄙,见识浅陋。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孔雀东南飞》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或指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古义】①英俊、杰出。

②流风余韵。

③风韵。

雍容的风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英雄们的流风余韵。

《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杰出。

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风流:风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17、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

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

--《后出师表》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

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

【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可怜: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此处特指歌伎、宫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