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研究
心房纤颤

Ⅱb类推荐:
非瓣膜性房颤且CHA2DS2-VASc评分为1,可以考虑一 种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治疗(证据水平C) 血运重建及CHA2DS2-VASc评分≥2,建议氯吡格雷联 用口服抗凝药,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证据水平B)
2014AHA/ACC/HRS房颤指南推荐 ——复律时间与抗凝 Ⅰ类推荐:
ECG特点:
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 (f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房颤波的频 率为350-600次/分;RR绝对不齐,QRS波一 般不增宽。
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中风发生率比正常人高6倍。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人缺血性脑 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脑梗塞的10%-15%; 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没 有房颤的5-7倍。 房颤为何容易形成血栓?
心房颤动病因/危险因素
1. 年龄: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55-64岁房颤发 病率:男:每年3%,女:2%,以后每增加10岁 房颤发病率翻倍。(可能与老年人心房肌纤维化 有关) 2. 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 高血压等。 3. 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及体外循环。(近33%冠状 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出现房颤。) 4. 其他疾病:甲亢、肺疾病、糖尿病等都与房颤发 生密切相关。 5. 遗传
房颤已经为患者及其经治医师所接受,从而 不考虑节律控制策略的类型(放弃转律)
非瓣膜疾病相关的房颤
指除外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生物瓣、机械瓣 置换或瓣膜休班手术后的房颤患者
发生房颤的机制比较复杂(多发子波折返假说、 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 自旋波假说等),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可 能系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症状:房颤患者的症状可轻可重,基础心脏病的严 重程度、心室率快慢及房颤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三 方面决定了房颤的症状,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初次发作时多感心悸、气短、焦虑不安,所以,房 颤的症状诊断不可靠!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发布时间:2021-12-28T07:13:33.29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曹红玉[导读]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20例,其中存在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曹红玉北京市密云区区医院心电图室北京101500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20例,其中存在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观察组,无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Pmin.Pd均大于无房颤患者(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房性早搏起源部位出现在左房.上部的比例分别为60% .56.67%,均明显高于同组其他部位(P< 0. 05);但是房性早搏起源部位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于房颤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验,有效性、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阵发性房颤;诊断价值房颤又被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而阵发性房颤,在所有房颤类型中发生率高达40%,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则可能会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后果较为严重[1]。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做好阵发性房颤的早期诊断,这样能保证治疗效果。
动态心电图是诊断心理市场的常用方法,在房颤的治疗中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次就对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20例,其中存在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观察组,无阵发性房颤的60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以对比(P>0.05)。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实施12导联全天候连续监测记录。
对照组选择:具备连续完整P波形态的心动周期3个,观察组选择房颤发作前连续窦性周期3个[2]。
老年人房颤128例临床分析

与 阵 发性 房颤 组 比较 ” J<0 0 P .1
持续 性房 颤左 心 房 内径 明显 大 于 阵发 性 房颤 , 有显 著差 异性 ( P<00 ) 而左 室 大 小 与 主 动 脉 宽 .1 , 度两 组 比较无 明显 差异 ( P>00) .5 。 15 并 发 脑栓 塞 情 况 . 本 文 18 房 颤 中冠 心病 2例 患者为 8 , 中阵发性 房颤 5 2例 其 8例 , 2例有 l 3年病
小与 主动脉 宽度进 行 比较 , 见表 1 。
表 1 阵发性与持续性房颤心脏房 室大小 比较 ( 元±s )
例, 其发病情 况、 因、 病 临床表 现、 发症、 功能、 并 心 治疗 等方面 进行 分析 , 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1 病 例 选 择 18例 均 为 6 . 2 o岁 以上 房 颤 患 者 , 其 中男 12例 , 2 0 女 6例 , 龄 6 年 o~8 4岁 , 均 6 平 9 岁 。8 为 阵发性 房颤 (25 )4 为持 续 性房 0例 6 .% ,8例 颤 (7 5 %) 3 .0 。 12 病程 . 持 续 性 房 颤 4 例 中 l 可查 出 阵发 8 8例 性 房颤首 次 发 病 时 间 , 者 1 , 者 2 短 年 长 0年 , 均 平
患者 ( 00 ) P< .1。本文 18 2 例中有 l 例风湿性心脏 2
病 患者 , 例 3次并发脑栓 塞 , 有 l 4 并 例在超声 下左心
房仍见附壁血栓, 而其它疾病的房颤未并发脑栓塞。 16 心功能( . mmA 分级 本文 18 ) 2 例中心功能 工
级 14例 (12 %) Ⅱ级 l 例 (4 0 %) Ⅲ级 4例 0 8 .5 、 8 1.6 、 (.2 、 3 1%)Ⅳ级 2例 ( .7 )现对 18例 中阵发性 15% , 2 房颤 8 O例与持 续 性房 颤 4 8例 的心 功 能 进 行 比较 , 经卡方检验 ( O0)表 明老 年人持 续性房颤 心功能 P< .1, 明显差于阵发性房颤心功能( 见表 2。 ( ) 下转第 6 5页)
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

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摘要】永久性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关联。
本研究旨在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通过对200例患者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存在差异,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本文还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存在着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这为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永久性心房纤颤、中医体质类型、血浆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通常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加。
中医体质类型作为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关于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还相对缺乏。
本研究旨在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联,为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有望揭示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个性化治疗和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分析不同体质类型在发病机制上的差异性表现;2. 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其与疾病的相关性;3. 分析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和路径;4. 建立中医体质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模型,为个性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心房纤颤11例临床分析

胸 闷 、 悸 、 吸 急 促 、 汗 , 血 压 下 降 >2 /0 心 呼 微 7例 0 1
性肺水肿、 低血压甚或猝死。 本文对我院 20 年 7 04 月 至 20 0 6年 7月 间 6 8例 维 持 性 血 液 透 析 ( iti ma an n hmoiyi. D) e da s MH 患者 中 1 例 并发 心 房纤 颤患 者 的 l s 1 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并就其临床意义 、 防治问 题 进 行讨 论 。
例 MH D并发 心房纤颤 患者的 临床 资料。结果 : 本组 M HD并发 心房 纤颤发生率为 1%。l 例 均有严 重的心脏损 6 l
伤、 贫血及 营养不 良。M HD并发 心房 纤颤时 室率加速可诱发或加 重左心功 能不全或低血压 。结论 : D患者并发 MH
心房 纤颤的发 生率显著 高于普通 同龄人群。对有心脏 严重损 伤 、 、 贫血 营养不 良、 或 M D时间长者 . 高龄 H 血液透析
维普资讯
15 38
实用 医学 杂志 20 0 7年第 2 3卷第 9期
维 持 性 血 液 透 析并 发 心房 纤 颤 1 例 临床 分 析 1
姚 于泓
摘
许 平辉
池 小凤
张 晓莺
要 目的 : 探讨 维持 性血液透析 ( HD) M 并发心房纤颤的 临床特点及 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 析我科 l l
期 间应及 时调整应对策略 , 避免血压 、 血容量 、 电解质短期大幅下 降而诱发心房纤颤 血
关键词 心 房 颤 动 肾 透 析
心 房 纤 颤 是 血 液 透 析 (e oiyi) 重 并 发 症 hm da s 严 l s 之一 。 肾脏 疾病 发展 至 终末 阶 段在 多种 病 因致 损 的器 质性 心 脏病 变 基 础上 , 突发 心 房纤 颤 可进 一 步诱 发 急
房颤心电图报告

房颤心电图报告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的上部房室交界处产生不规则的电信号,引起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房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心电图(ECG)来确认。
本文将以“房颤心电图报告”为标题,为您介绍如何读取和理解房颤心电图报告。
步骤一:观察基本信息在阅读心电图报告之前,首先要仔细观察报告的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通常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以及记录心电图的时间和日期。
这些信息对于确保报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步骤二:查看测量参数接下来,我们需要查看心电图报告中的测量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心率、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等。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而PR间期、QRS间期和QT间期则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观察,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心电活动是否正常。
步骤三:分析心律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心电图报告中的心律。
正常的心律应该是有规律的,而房颤的心律则会表现为不规则的心跳。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心电图上的R波间距和P波形态,以确定是否存在房颤。
步骤四:检查P波在分析心律时,我们还需要检查P波的形态和存在情况。
正常情况下,P波应该是直立且形态规则的,而在房颤的心电图中,由于心房的不规则电活动,P波可能会消失或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形。
步骤五:评估QRS波群在房颤心电图报告中,我们还需要评估QRS波群的形态和存在情况。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有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然而,在房颤的心电图中,QRS波群可能会出现增宽、形态不规则等异常情况。
步骤六:判断心室率心室率是指心脏每分钟的心室收缩次数。
在房颤心电图报告中,由于心房的不规则电活动,心室率往往会快速而不规则。
通过观察心电图报告中的R-R间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室率是否存在异常。
步骤七:其他检查除了上述的主要观察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房颤心电图报告中的其他信息,如ST段、T波等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心脏疾病相关。
心房扑动(AF)心房纤颤(Af)临床与心电图

(用洋地黄者多为中毒)
16
5、心房纤颤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心房纤颤的基础上阵发性出现QRS波群宽大而畸 形及继发性ST-T改变,心室节律略有不齐,心室频 率增快。
17
心房颤动的病人 为什么要抗血栓
18
19
20
差异传导 室性早搏 平均心室率 心室率快易出现 心室率减慢时易出现 QRS波型 85%呈右束支阻滞 QRS起始部有切迹 配对时间 不固定 固定 类代偿间期 无 有 3、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平均在50次/分左右,较长的R-R >1.5秒以上。
15
4、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率在45次/分,R-R匀齐
12
4、伴心衰的房颤应积极消融治疗 a 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和维持室律 b 房室结消融治疗(AVN),此为对心衰伴房颤患 者的有益选择,可降低患者心脏的死亡率,提高 心功能分级。 八、心房颤动心电图的其它表现 1、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13
2、心房颤动伴室性过早搏动
临床与心电图
临汾尧都区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梁全保 2016.10.6
一、定义:指心房内产生多个异位起搏点或因心 房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心房内多处微返折于是导 致心房不规则的激动,使心房失去整体的收缩力。
1
二、诊断 1、临床诊断 ①心房扑动:听诊心律齐,故临床上听诊难以 诊断。 ②心房纤颤:a 心律绝对不齐 b 心音强弱不一 c 心率与脉搏不一致 2、心电图诊断 ①心房扑动:a 各导P波消失代之大小形态基本 一致的锯齿样F波,大多在250— 350次/分。 b 心房激动多呈一定比例传到心室, 即呈 3:1、4:1传导……故R-R匀齐。
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观察

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观察心房纤颤患者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病发率逐年上升。
心房纤颤的特点在于心房心肌的不规则收缩,导致心脏出现扑动、震颤等异常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脑利钠肽是一种由心房细胞合成的多肽激素,在心肌细胞受到拉伸刺激时释放,是一种调节血管扩张和利钠作用的激素,具有重要的心血管生理作用。
研究表明,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还未有足够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通过观察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来探索其对心房纤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房心肌的不规则收缩,可导致心脏出现扑动、震颤等异常情况。
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心房纤颤的发病机制,但已经确定了多个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等。
心房纤颤的症状包括心慌、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极易引发心力衰竭、脑梗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心房纤颤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极高的实际意义。
脑利钠肽是一种由心房细胞合成的多肽激素,在心肌细胞受到拉伸刺激时释放,具有重要的心血管生理作用。
研究表明,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心房纤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然而,对于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还未有足够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通过观察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来探索其对心房纤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并探究其对心房纤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影响,为心房纤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标准的心房纤颤患者50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均为初诊或复诊患者,并招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2. 研究方案(1)采取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甄选患者,排除有慢性肾脏疾病、肝功能异常、急性感染、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确定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检查诊断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研究
作者:杨韧赵丽张剑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第17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诊断心房纤颤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发现的118例住院患者,当出现心房纤颤特异性表现及体征者,如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均要进行心电图检查。
结果:118例患者均出现P波消失,代之以心房颤动波(f波)和R-R间期绝对不等。
QRS波形态与窦性者基本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宽大畸形,本文6例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故形成QRS波宽大畸形,在心电图中全部确诊。
结论:心电图是诊断心房纤颤特异性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的临床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房纤颤;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波;心房异位起搏点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7-0088-01
心房纤颤是由于心房异位激动点兴奋性增高,激动频率急剧增加,形成心房纤维性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关于心房纤颤有关医学文献作了较多论述,但对心电图诊断心房纤颤及其临床分析阐述甚少。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心房纤颤患者,经心电图确诊,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8例住院患者,均符合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4版关于心房纤颤(简称房颤)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84例,女34例,男女之比为2.47∶1,年龄38~72岁,平均54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半年,平均0.75年。
临床上均有心悸、胸闷、乏力、心绞痛,其中10例出现颈静脉怒张、肺底湿性啰音、肝肿大、下肢浮肿等心力衰竭表现。
临床检查均有心音绝对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及心脏病原有体征。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房颤患者心电图均可发现:(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间距不均心房颤动波“f”,其频率多为350~600次/min;(2)心室率极不规则;(3)R-R 间期(心动周期)绝对不等,QRS波群形态与窦性者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可形成宽大畸形,应与室性早搏相鉴别[1]。
2结果
118例房颤患者,均为慢性持久性房颤,经心电图检查辨认发现快速房颤80例(心室率平均为120次/min),心室率平均84次/min,,缓慢性房颤38例。
6例房颤患者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出现畸形。
其病因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者6例,占
5.2%;冠心病46例,占38.9%;甲状腺功能亢进10例,占8.5%;高血压性心脏病20例,占1
6.9%,洋地黄中毒16例,占13.6%;电解质紊乱20例,占16.9%。
此外,分析引起心房纤颤的诱因,情绪激动者20例,占16.9%,休息欠佳劳累者36例,占30.5%;反复感冒感染者12例,占10.2%;饮食不当32例,占2
7.1%;长期嗜烟饮酒者18例,占15.3%。
经相应病因治疗去除诱因,纠正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者停用洋地黄,应用氯化钾治疗。
快速房颤应用洋地黄或西地兰,及纠正心衰等治疗后均好转,2年内未见复发,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3讨论
3.1心房纤颤常见病因
据心血管学研究和流行病学分析,常见的心房纤颤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尤其二尖瓣狭窄,冠心病、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2]。
3.2房颤的发病机制
据心脏病学、病理生理研究,心房扩大缺血,心房内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其产生冲动在心房传导过程中,在上述各种原因作用下,造成心房肌不应期长短不等,心房内多发性折返激动,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最终形成心房纤颤[3]。
3.3心电图对心房纤颤的诊断价值
临床证实,心电图对心房纤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不仅能对房颤作出及时确切诊断,且对房颤病因有所提示:如房颤合并左室肥厚多提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还能检验临床应用洋地黄是否过量,出现二联律、频发室性早搏要考虑洋地黄中毒。
参考文献
[1] 俞柏如,张少富,吕祥振.临床心电图手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48-50.
[2] 陈灏珠.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2-165.
[3] 夏志鸿.内科讲座-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册[M].第5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