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林绍基先生之书画融通之道

合集下载

重“心意”而薄“物意”——论院画家林良“文人画化”的艺术风格

重“心意”而薄“物意”——论院画家林良“文人画化”的艺术风格
铉 、 梦 阳 等 雅 土 为 林 良题 诗 , 良画 作 自题 诗 不 多 , 李 林 他
“ 文人 画 化 ” 的水 墨 写 意花 乌 画 风 格 , 水 墨 写 意 花 鸟 画成 其
为 花 鸟 画坛 的 主 流 。
( 者 单位 : 东聊 城 大 学 建 筑 工程 学 院 ) 作 山
的文 人 风 格 , 绘 各 类 雄 健 壮 阔 、 趣 盎 然 的 荒 滩 田 野 问 描 天 的雁 、 、 野 禽 以及 汀 花 、 苇 、 草 等 。 良善于 描 绘 飞 鹰 鹤 蒲 水 林
呜饮 啄 等 不 同姿 态 的 禽 乌 , 尤 其 是 画 乌 之 羽 毛 ,层 次 分
明 。其 画 不 事 浓 艳 而 醉 心 于水 墨 , 求工 而见 工 于笔 墨 之 不
物馆) ,表 现 一双 大雁 在 寒 冷 雪天 的 苇塘 边 暂 时 歇 息 的场
景 , 个 画 面 突 出 了 一 个 “ ” 强 调 一 “ ” 整 饥 , 寒 。
( )意 ” 凸显 二 “ 的
“ 境 ” 释 放 。林 良不 去 画 宫 廷 苑 囿 中 华 贵 锦 绣 的 珍 禽 意 的 异 乌 、 花 奇 石 去 迎 合 帝 王 , 去 画 寒 冬 中 双 宿 双 栖 的 孤 名 而 雁 ?那 些 生 活在 上 层 阶 级 的 达 官 贵 人 在 饮 酒 当歌 的 同时 ,
责 任 编 辑 : 建 杨
的 《 木 苍鹰 图》 现 藏 南 京 市 博 物馆 ) 有 陈 白沙 题 诗 落 古 ( 轴
月平原散 乌群 , 风爽气动 秋曼 。江边老树真 如铁 , 立 秋 独 槎栎一欠伸。
6 7
自宣 德 年 以 后 , 于 宫 廷 美 术 的 “ 人 画 化 ”林 良 后 由 文 , 期 不 乏 “ 气 韵 为 主 , 写意 为 法 , 笔 情 墨 趣 为 高 逸 , 以 以 以 以 简 逸 悠 淡 为神 妙 ” 作 品 。林 良醉 心于 水 墨 花 竹 、 边 沙 的 水 外 凫 鸭 鹭雁 等 江湖 荒 野 之 景 , 标 榜 其 风 雅 。他 驻 足 于 各 以 类 雄 健 ; N 、 趣 盎 然 的水 陆 禽 乌 、 松 及 古 树 等 山 野 江 I  ̄I 天 苍 湖 景 色 。 林 良 曾 描 绘 过 芦 雁 飞 行 、 止 、 依 、 闹 等 等 多 栖 偎 嬉

撷精取美 以质取胜

撷精取美 以质取胜

龙源期刊网
撷精取美以质取胜
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年第05期
恒利根据近来书画市场冷热不均的迷离状况审时度势,把今春艺术品拍卖的重点放在了“少而精”的标准上,推出“近现代书画”、“傅抱石作品”专场及“名家册页”专题等三个板块,以秉承恒利一贯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近现代书画作品中,推出了齐白石的《群雏图》和《群虾图》逸品,两件对屏画作。

另有齐白石《虬枝八哥》一件,是著名实业家霍宗杰先生的旧藏。

张大干所做《松风琴韵图》实为大干中期的力作,描摹入微,赋逸清厚。

李可染的《漓江叠帆》和《眉山柏影》两件最为出彩。

此次海派画家中陆俨少的《秋嶂吟霄图》和中期的《林关苦吟图》皆为各时期的代表佳作。

海上另一大家吴湖帆的《悬崖松瀑》图则是画家仿古出新的巨作。

黄宾虹本次有一组作品面世,此作《冷泉片石》亦为霍宗杰氏旧藏。

名家册页部分汇集了陆俨少的《青莲诗意册》、程十发的写意花鸟册、溥儒人物册、汤世澍工笔花卉册、黄宾虹青绿山水册、黄胄花鸟册等难得一见的精品。

重中之重的要数傅抱石先生作品专场了,此次所征集到的傅氏作品十余件,其中《瀑岩论道》一图,傅抱石更是将其雄奇恣肆、磅礴雄浑的艺术感受发挥到了极致,令人为之神驰目骇。

画人物,他的《东山逸致》主题鲜明,神形毕肖。

《雪山》画于1961年的毛泽东词意图,境界弘大,层峦叠嶂,气格宏阔。

不仅上述几件,其他的傅抱石佳作俱可作神游观。

以常态看,一件傅作即已令人神往,况十余件集中而来,真不啻瑶池仙游矫舌不下了!。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李可染《谈学山水画》2015-03-05 15:12 479775943许多热心于中国画、山水画的同志,要我谈谈学山水画的问题。

我想从自己学画的经历出发做一点总结。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正确,其中即或有可取之处,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别的同志。

加上近来有病,来不及做一番深入浅出研究的功夫,现在先从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不成熟的看法。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

要有正确的艺术道路、把路子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

"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的,只有学而知之。

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

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技能。

随随便便是搞不好的。

我在广东温泉养病时,有个女孩子问我,她能不能学画,我说楼下有一棵树,你坐下来认认真真画四个小时,不要起来。

关键不在几个小时不起来,而在考验她有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我一生很有幸,有机会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林风眠、盖叫天等前辈艺术家在一起,我与他们很熟悉,他们都有很高的成就,我看他们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

"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

我是在他八十七岁到九十七岁这十年里向他学画的。

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至少要画七、八张画。

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四、五张画。

去世前两天仍在作画。

他的另一方图章"痴思长绳系日",是说不愿时光流逝,恨不得把太阳拴住。

黄宾虹是在五五年去世的。

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

五四年他九十一岁了,有一次我在他家呆了六天,看到他在一个晚上就画了八张画稿。

徐悲鸿同样也是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两句话勉励青年。

回想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和盖叫天在茶馆里喝茶,当时他已七十多岁了,穿着长衫、盖着两腿。

我发现他把一只脚放在八仙桌的横档里,原来是在练"伸筋拔骨"的苦功夫,他是什么时候都不忘练基本功。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的起源“气韵生动”是南北朝画家谢赫《画品》论述六法中的一法。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著作有《古画品录》也称《画品》,为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到4世纪的重要的画家。

《画品》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六法即《画品》理论中的内容。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这六项要求针对的是人物画。

“气韵生动”自古便是中国画里最高境界的标准,历代画家也都为此心摹手追,气韵由原来的重视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在南北朝以后,绘画内容由人物的精神扩展到为画面的形式以至用笔,在一千多年的绘画领域充当着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艺术原则。

×二、笔与墨的关系画家对生活的熟悉,有敏锐的观察力,受生活感动产生激情,也就是“灵感”。

中国画里最重要的就是画面的生动,不论人物,花鸟都要生动,而生动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和激情。

清人石涛讲:“千笔万笔,物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

千笔万笔,复归一笔。

”那么这里的“笔”是什么呢?在一般情况下“笔”应该定义为所有可以成为画面的内容,形式和所要表达精神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所有线条,笔墨,结构,色彩等绘画元素。

然而在中国画里,所谓的“笔”实际上讲的不单单是线条,而是包含了“墨”在内的“用笔”之道。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契合了“书画同源”中国画的气,“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一幅好的中国画很讲究笔墨的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三、“气韵生动”与“神似”中国画讲究“神似”,而气韵生动和神似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元代,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就曾说:“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

寸幅之间具百里山水之气韵——安徽博物院藏萧云从作品评述作者:刘畅来源:《书画世界》2016年第02期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姑孰画派”创始人。

山水初学北宋诸家,后融元人笔墨,又师造化,兼收博取,不拘一格。

作品笔墨浑厚,气格高远,行笔尖峭方折,富有版画装饰韵味,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苍润。

“新安画派”领袖浙江就曾问师其下,孙逸与其交往密切,画格相近,因此并称“江左二家”。

戴本孝则承其画法,画中多现端倪,因此萧云从对新安画风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是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胜情遥寄图册》是萧云从应扬州盐商郑士介(祖籍歙县,崇祯己卯与萧云从同中副贡)之邀所作,历经藏家传承,并有各时期名家题跋、钤印。

册页封面有吴湖帆先生1925年题签:“王渔阳、萧尺木诗书画三绝合璧册,吴氏梅景书屋珍藏,乙丑二月吴湖帆题签,”(图1)下钤“信盒”白文方印。

画册前有清初文学家归庄题“胜情遥寄”引首行书(图2)。

归庄(1613—1673),字玄恭,昆山人,抗清失败后归隐,善草书、画竹石,诗词与同里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

顾炎武在《顾亭林集》中云:“归生工草书,为东吴高士。

”杨宾《大瓢偶笔》亦云:“庄草书虚和圆熟。

”此题圆劲浑穆,质朴自然,有晋唐遗风。

首页右上钤“天山”朱文椭圆印,右下方钤“吴湖帆印”白文方印、“二田斋所藏书画记”朱文方印。

“二田斋”是清代书画收藏家计光忻(1803—1860)因慕画家沈石田、恽南田,而署藏书画之斋号。

次页“归庄题”款下钤“归庄之印”“玄恭”白文方印。

萧云从作品八册,其中七页左侧有清初诗人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稹,因避雍正讳,乾隆赐名士祯,号渔洋山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题诗。

此册作于1653年,萧云从时年58岁,为中晚年时期的作品,从题款看为学习唐宋前人之法,采用水墨、浅绛、青绿不同的表现形式,境界奇僻,笔墨精微,苍润兼济,形成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

学百家之长 融通致用

学百家之长 融通致用

专题SPECIAL TOPIC新青年艺术」学百家之长融通致用朱阙与明惠相识整整五年,二O—四年春在南大聂危谷先生的讲座上。

他与甘肃的同门各带一大卷近作向先生请益。

记得他画的是一批西北题材的新彩墨山水,在笔法与用色上和先生危谷有相似之处。

只是他的线条更平铺直叙,情绪把控上也更一泻千里。

同时在作品的图式上又似传统的“三远法”构图为之,相比“新金陵画派”的一系画家在材料与笔法上别有新意。

1•张明惠,破晓,69X46cm,20162.张明惠,新境地,37X47cn,2019126/127专题SPECIAL TOPIC 新青年艺术-121.张明惠,佛境之三,69x35cm,20122.张明惠,净地,180X150cm,2016同年秋又与他在危谷先生带队的敦煌写生活动中 相聚,那段时间,我们共同面对西北浩瀚荒漠、月牙泉的黄沙落日、莫高窟的千佛洞、黑沙漠的晨辉、阳关的汉长城,看先生画、听导游讲千年历史、长河一瞬。

明惠也自心识目记,频得佳稿。

明惠其实是位地道的设计师,南艺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做设计那摊子事,画中国画是他的副业,因为学习与工作上的原因,他经常和金陵城内一流艺术家交游,心胸与眼界得以开阔,书法还得黄惇老师指教,作品颇见王铎一派磅礴气象。

业余时间对于“新金陵画派”的佳作潜心揣摩,收获颇丰,传统功力日进。

明惠作画写字眼明手快,一气呵成。

危谷先生曾赞他具备了画家的三个条件:一勤快,这是画家必须具备的。

二速度快,动手能力和执行力很强,三想法奇特有创新。

某家某派一经过眼即能得七分神似。

此种能力绝非等闲之辈可为,符合现代艺术讲求出新与个性,今人画今画才是主流。

去年底他与两位同道(嵇亚林、唐明丽)在六朝博物馆作与六朝有关文物的主题画展。

他就巧妙地将设计上的元素运用在画面构成上,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当代性,脱颖而出;而他自己却有些疑惑是不是“中国画”。

今年初夏,林风眠与庞黄琴学派的追随者刘巨德先生在常熟美术馆办展,明惠更是不畏远途驱车看展来证实平面装饰元素对中国画画法多方面的影响。

萧绍京水彩评价

萧绍京水彩评价

萧绍京水彩评价萧绍京,生于1957年,中国当代著名水彩画家,被誉为“雪山追云”的传奇之师。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法在水彩画领域享有盛誉。

下面将从他的艺术特点、创作风格和对后人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来对其水彩画进行评价。

首先,萧绍京的作品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灵动感的视觉冲击。

他以水彩为媒介,通过丰富的色彩和透明的质感,将自然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无论是山水之间的起伏、花草之间的繁茂,还是水面之上的倒影,都能够感受到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捕捉。

他的画笔勾勒出了自然界独有的变化和韵律,使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其次,萧绍京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空灵的艺术氛围。

他善于运用水彩的特点,通过淡定的笔触和脱稿的构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善于利用光影对比和透视效果,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恬静、寂寥的美感,散发着一种脱俗的情致,让人心生遐思。

最后,萧绍京以身教为后来者指引创作的方向。

他不仅注重自身的艺术追求与创新,还积极参与传统与现代水彩的交流与传承。

他以自己为榜样,鼓励后辈们在创作中大胆尝试,努力展现个性与风格。

同时,他也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认为只有真实感受到自然的美,才能在画笔中展现出来。

总体而言,萧绍京的水彩画作品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给人以深思。

他的独特风格和对自然的敏锐感受使他的作品充满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同时,他对于后人的指导意义在于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同时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

萧绍京的水彩画将继续为后世画家提供启迪和借鉴,使他们的创作得以更上一层楼。

吴从先《倪云林画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从先《倪云林画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从先《倪云林画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吴从先《倪云林画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吴从先《倪云林画论》原文及翻译吴从先原文:画,一艺耳。

然品既不同,情亦殊致,则系之其人矣。

云林之时,以画名家者,富春则黄公望,林平则王叔明,武塘则吴仲圭,而云林最后出。

从公望游,遂寄兴于山水间,然不为蛮峦叠嶂、嵌崎诡怪之状。

盈尺林亭,瘦风疏雨,朗树两三条,修竹十数竿,茅屋独处,旷石两层,意兴毕于此矣。

然云烟烂熳之致,潇爽不群之态,意色不远,平淡不奇,遂定名于三家之上。

虽然,云林竟以画累之矣。

人固有以画重者,而画亦有以人重者。

画以托意,意以传神。

山水之趣,不为笔墨而飞;笔墨之间,偶缘山水而合。

以此思画,画可为也。

云林当胜国之季②,栖隐吴门,不求闻达。

楼藏异琛,架藏异书。

胡人登其楼,惊拜而退;揭斯③探其架,长叹而归。

袭等龙宫,帙散孔壁,古今之至人,文人之领袖也,而徒以画名也?士诚崛起,麋鹿吴宫,云林浩然发桴海之叹。

而士诚幕罗,多方不屈,穷辱频加。

脱百万于敝屣,捻虎须于牙吻。

而青山无恙,白骨不淄,斯又昂藏烈丈夫也。

云林自有逸于千百世之上,风于千百世之下者在。

而徒以画也,则倕④用巧当以官废,右军风流当以官掩,而寿亭忠义当与此刀并蠡矣。

惟不局于画,则竹之矢,书之法,关之刀,不磨于天壤,而卒无意于天壤也。

造化自有以雄之者,而岂为此拘拘也?不以画求云林,而云林亦在也。

以画求云林者目中无人宇宙无人天地直一帧耳此云林之心超出于三家者是云林之不以画累者也。

[注]①倪云林:元代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

②云林当胜国之季:指倪云林身处元朝末年。

③揭斯:揭傒斯,元诗人。

④唾:人名,据说是黄帝时的巧匠。

译文:绘画,只是一种技艺。

然而画品不同,其中体现的情操也各有不同,这就关系到本人了。

在倪云林生活的时代,凭借绘画而成名成家的,富春是黄公望,林平是王叔明,武塘是吴仲圭,而倪云林成名最晚。

他曾与黄公望交游,于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不画崇山峻岭、峰峦险峻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林绍基先生之书画融通之道
林绍基,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四川合江,幼秉家学,继从师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及四川美院冯建吴教授,潜心书画艺术数十年。

曾任四川泸州诗书画院副院长,泸州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林绍基奉行书画诗词兼修,注重诗、书、画的相互融通、互相升华。

早期以书法出名,书法入选全国第三届、第五届书展、第四届中青展、国际书展、中外草书展、中日书展等,五次获全国书赛一等奖。

林绍基创作的大量行、楷、草书作品见功见性,神采焕发。

重文气、重修养、重境界是林先生一生追求。

此次画展,充分展示书画家的深厚书画功力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林绍基先生之书法宗晋唐而上窥秦汉,早年多尚骨力和气势,晚年则重格调气息,更有静气,韵溢于法,悟得书理,由技进道,书归大雅,展出作品中,隶书、行书、楷书、草书8尺大对联见功见性,神采焕发,带燥放润,将浓遂枯,却是达到老练天然的境界,较之中年作品更显遒丽天成,古雅苍厚。

林绍基的书画作品具有明显的文人气息,淳雅刚健,古朴厚重。

其书法师法晋唐,参合明清,小楷清润典雅,大字挺拔方劲,古拙中见妍丽,朴厚中见轻灵。

其中国画作品来自传统,又不拘于传统。

多年来,他在长江沿岸留下了勤奋的足迹。

山水构图饱满,格局开阔,气势动人。

花鸟画艳而不俗,媚而有骨,取法吴昌硕,又自具时代气息。

林绍基先生现已年过花甲,但说话仍铿锵有力,创作时手到擒来,挥洒自如。

“书法的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必须花工夫来锤炼,来创造。

”这是老先生的创作理念,正因为此,林绍基一直以书画诗词兼修为业,走着传统文人的路子,并不喜欢单一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