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合集下载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 适于长距离运输
蚜虫吻刺法
韧皮部汁液
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山梨醇、甘 露醇等。 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
★ 矿质元素(K+最多)
表6-1 烟草和羽扇豆的筛管汁液成分含量
蔗糖 氨基酸
烟 草/mmol L-1 460.0 83.0
羽扇豆/mmol L-1 490.0 115.0
钾
不足:
①运输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 差大得多 ②很难解释双向运输 ③实际上运输是消耗代谢能量的主动过程
2、P-蛋白收缩学说 (p-protein contractile hypothesis)
①P-蛋白的定义 ②P-蛋白纤丝组成轴索贯穿于筛孔,轴索本 身具有收缩能力,犹如一台蠕动泵,可推动 集流运转。 ③P-蛋白纤丝是真空管状物,成束贯穿于筛 孔,管壁上产生大量的微纤毛。这些微纤毛 可驱动空心管内的脉冲式液流,从而推动筛 管内溶液集体流动。
1、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德国植物学家明希(Münch),1930年提出 学说要点:①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 液流的流动而移动; ②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 两端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源端:物质装入
Ψw
压力势
吸水膨胀
加入溶质 韧
水 移去溶质 库端
源端
支持依据: ①筛管接近源库两端存在压力势差。 ②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的确存在正压力
P-蛋白:亦称 韧皮蛋白,是 被子植物筛管 细胞所特有的, 利用ATP释放 的能量进行摆 动或蠕动,推 动筛管内有机 物质的长距离 运输。
成熟筛分子和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的结构
蚜虫吻刺法
韧皮部汁液
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山梨醇、甘 露醇等。 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
★ 矿质元素(K+最多)
表6-1 烟草和羽扇豆的筛管汁液成分含量
蔗糖 氨基酸
烟 草/mmol L-1 460.0 83.0
羽扇豆/mmol L-1 490.0 115.0
钾
不足:
①运输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 差大得多 ②很难解释双向运输 ③实际上运输是消耗代谢能量的主动过程
2、P-蛋白收缩学说 (p-protein contractile hypothesis)
①P-蛋白的定义 ②P-蛋白纤丝组成轴索贯穿于筛孔,轴索本 身具有收缩能力,犹如一台蠕动泵,可推动 集流运转。 ③P-蛋白纤丝是真空管状物,成束贯穿于筛 孔,管壁上产生大量的微纤毛。这些微纤毛 可驱动空心管内的脉冲式液流,从而推动筛 管内溶液集体流动。
1、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德国植物学家明希(Münch),1930年提出 学说要点:①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 液流的流动而移动; ②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 两端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
源端:物质装入
Ψw
压力势
吸水膨胀
加入溶质 韧
水 移去溶质 库端
源端
支持依据: ①筛管接近源库两端存在压力势差。 ②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的确存在正压力
P-蛋白:亦称 韧皮蛋白,是 被子植物筛管 细胞所特有的, 利用ATP释放 的能量进行摆 动或蠕动,推 动筛管内有机 物质的长距离 运输。
成熟筛分子和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SE-CC)的结构
植物生理学—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上课版)

二、运输方向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用14CO2及 KH232PO4分别施与天竺葵茎上下端两 侧的叶片,结果发现韧皮部各段皆含 有相当数量的14C和32P.
结论:可通过韧皮部同时作上下双向 运输,也可以横向运输,但正常状态 下其量甚微。
三、运输的速率和溶质的种类
(一)运输的速度 1、研究方法: (1)利用染料分子作为示踪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染料分子直 接注入筛管分子内,追踪染料分子在筛管中的运输状况。 (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常用的同位素是14C。 2、运输速度:一般为30 ~ 150 cm / h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运输速度也有差异,如南瓜幼龄时为 72cm/h,老龄时为30~50cm/h。 运输速度也随物质种类而异。12天菜豆中的蔗糖运输速度是 107cm/h,而32P则约为87cm/h。
裸子植物中的筛分子是筛胞,筛胞间没有通道相连, 没有P-蛋白。 种子植物筛分子的特征比较 被子植物的筛分子 裸子植物的筛胞 1.有些筛域分化为筛板,单个筛分 1.没有筛板,所 子相互连接为一个筛管 有筛域相同 2.筛孔是空通道 2.筛孔被膜堵塞 3.全部双子叶植物和大多数单子叶 3.没有p-蛋白 植物有p-蛋白 4.伴胞是ATP与(或)其他化合物 4.有具伴胞功能 的来源,在某些植物伴胞作为传 的蛋白质 递细胞或居间细胞用。
韧皮部运输的含氮化物 种类与植物品种有关: 韧皮部筛管汁液中的一 些可溶性蛋白各具生理功 能
有些无机溶质在韧皮部较易移动,如K+、Mg2+、PO43-、Cl-,而 NO3-、Ca2+、SO3-和Fe2+在韧皮部中就相对不易移动。
韧皮部汁液中除了乙烯外,其他四大类植物激素都有。
第二节
(二)溶质种类 1、研究方法:蚜虫的吻刺结合同位素示踪法。
植物生理学—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上课版)

韧皮部运输的含氮化物 种类与植物品种有关: 韧皮部筛管汁液中的一 些可溶性蛋白各具生理功 能
有些无机溶质在韧皮部较易移动,如K+、Mg2+、PO43-、Cl-,而 NO3-、Ca2+、SO3-和Fe2+在韧皮部中就相对不易移动。
韧皮部汁液中除了乙烯外,其他四大类植物激素都有。
第二节
2、细胞间运输: 质外体运输: 共质体运输:通过胞间 连丝运输。
(二)长距离运输系统—维管束 (1)环割试验证明:有机物主 要通过韧皮部运输。 (2)同位素示踪法:通过示踪 法试验得知,主要运输组织 是韧皮部里的筛管和伴胞。 由于伴胞在起源上和功能上 与筛管关系很密切,因此, 常把它们称为筛分子-伴胞复 合体(SE-CC) 。
(二)溶质种类 1、研究方法:蚜虫的吻刺结合同位素示踪法。
蚜虫吻刺插至韧皮部吸取汁液 去掉蚜虫,吻刺收 集韧皮部汁液
2、溶质种类 典型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 10%~25%,多数是糖,其 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无机 和有机离子、内源激素。 糖类主要是非还原性糖, 如蔗糖(运输的主要形式 )、棉籽糖、水苏糖和毛 蕊糖(是蔗糖分别结合1、 为什么蔗糖是韧皮部运输物质的主要 2、3个半乳糖分子而成) 等,由于非还原糖化合物 形式? 的活性比还原糖化合物稳 蔗糖及其它一些寡聚糖是非还原糖, 定,因此非还原糖化合物 化学性质稳定; 是韧皮部主要的运输物质 蔗糖水解时能产生相对高的自由能。 。可运输的糖醇包括甘露 蔗糖分子小、移动性大,运输速率高 醇和山梨醇。 ,适合进行长距离运输。
筛分子内腔有微纤丝,微纤丝由韧皮 蛋白(P蛋白)收缩丝组成,其长度 超过筛分子,其一端固定,一端游离 在筛分子内似鞭毛一样颤动,能有规 律的收缩和舒张,运输物质。它影响 细胞质的流动。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

二、有机物质的分配规律
1. 分配方向:从源到库 2. 分配特点:
按“源 — 库单位”进行分配
(具有供应关系源和库及其连接二者的输导系统称为源 — 库单位。) 优先供给生长中心
就近供应同侧运输 成龄叶片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3. 再分配与再利用: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同化物来源于某些大分子化合 物分解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无机离子。
1、有机物的运输速度: 被运输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有机物质的运输率:
比集运量(SMT)或比集运量转移率 (S有M机T物R)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的 数量。g · cm -2 · h -1.
第二节 有机物质运输的机理
• 物质在源端的装载 • 物质在库端的卸出 • 从源到库的运输动力
1、代谢源:指能够制造或输出有机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2、代谢库:指接纳有机物质由于生长消耗或贮藏的组织、器 官或部位。
3、源库关系: 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有三种类型:
源限制型:源小库大,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的供应能力。 库限制型;源大库小,限制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库的接纳能力。 源库互作型:呈过渡状态的中间类型,产量有源库协同调节。
最小的叶脉
细胞壁非质体
质膜
胞间连丝
叶肉细胞
伴胞 筛管分子 韧皮薄壁细胞 维管束鞘细胞
共质体
细胞壁 质膜 液泡膜 液泡
韧皮部细胞 (筛管分子、伴胞)
接受细胞
库组织中蔗糖卸出的可能途径示意图
压力表
加入 溶质
C
D
B
A
压力流动学说模式图
筛板
向下动 的物质
向上动 的物质
细胞质泵动学说
筛孔 胞纵连束 内质网 线立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2、溶质种类
蚜虫吻刺结合同位素法
韧皮部中的溶质种类: 主要有蔗糖, 还有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糖;氨基 酸和酰胺;磷酸核苷酸和蛋白质;激 素、钾、磷 、氯等。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筛管汁液中干物质含 量占10%~25%,其中90%以上为碳水化合物。 在大多数植物中,蔗糖是糖的主要运输形 式。 因为: 1)蔗糖是非还原糖,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2)蔗糖的溶解度很高; 3)蔗糖的运输速率很高; 4)蔗糖具有较高的能量
同位素示踪
甜菜叶片饲喂14CO2进行光合作用后,叶柄 切片的放射自显影像
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
部担任的。主要运输组织是 筛管和伴胞。
伴胞有以下3种: 1.有叶绿体的伴胞: 胞间连丝较少 2.传递细胞(transfer cell):其胞壁向内 生长(突出),增加质膜表面积;胞间连 丝长且具有分支,有利于物质运送到筛分 子,分布于中脉周围。 3.居间细胞(intermediary cell):有许多 胞间连丝,与邻近细胞(特别是维管束) 联系,它能合成棉子糖和水苏糖等。
新知识: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1、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 2、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 筛管运输机理 韧皮部卸出 3、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一节 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
高等植物器官有各自特异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工,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场所,植物各 器官、组织所需的有机物都需叶片供应。
植物生理学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1. 源的供应能力: 指源器官(主要是功能叶片等绿色器官)同
化物形成和输出能力,称为“源强”。光和速率 是
度量源强最直观的指标之一。
同化物的分配:
2. 库的竞争能力: 指库(包括根、繁殖器官、贮存器官、光
合能力很低的绿色器官等)对同化物的吸引和 “争调”能力。
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 “库强”。表观库强可用库器官干物质积累速 率表示。
When phloem is injured, callose can be synthesized very rapidly (within seconds) and will accumulate in the sieve area.
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分配:
❖ 光强:光强弱,呼吸大于光合; ❖ 水分:水分亏缺降低源强和库强,根系和 功能叶早衰,光合作用受到很大抑制;
阻力很大,溶质流动所需压力比筛管内实 际压力大得多;
2. 难以解释溶质双向流动;
3. 不能解释物质运输与消耗代谢能的 关系,该假说与运输系统的代谢似乎无关。
二. 细胞质泵动学说
三. 收缩蛋白学说
根据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有收缩能力的 韧皮蛋白(P-蛋白),认为是它推动筛 管汁液运行。因此,称该学说为收缩蛋 白学说。
韧皮部装载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逆浓度梯度、并且具有
很高速度的主动过程,由载体完成。 主要依据是: (1)对装入的物质有选择性; (2)必须提供能量; (3)具有饱和动力学特性。
光合产物装载途径及其机理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蔗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或伴胞的质膜
上,H+-ATP酶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 泵到细胞壁(质外体)中,建立了跨质膜 H+梯度,驱动质膜上H+ /蔗糖共转运体, 把蔗糖装载入筛管分子。
化物形成和输出能力,称为“源强”。光和速率 是
度量源强最直观的指标之一。
同化物的分配:
2. 库的竞争能力: 指库(包括根、繁殖器官、贮存器官、光
合能力很低的绿色器官等)对同化物的吸引和 “争调”能力。
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 “库强”。表观库强可用库器官干物质积累速 率表示。
When phloem is injured, callose can be synthesized very rapidly (within seconds) and will accumulate in the sieve area.
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运输的分配:
❖ 光强:光强弱,呼吸大于光合; ❖ 水分:水分亏缺降低源强和库强,根系和 功能叶早衰,光合作用受到很大抑制;
阻力很大,溶质流动所需压力比筛管内实 际压力大得多;
2. 难以解释溶质双向流动;
3. 不能解释物质运输与消耗代谢能的 关系,该假说与运输系统的代谢似乎无关。
二. 细胞质泵动学说
三. 收缩蛋白学说
根据筛管腔内有许多具有收缩能力的 韧皮蛋白(P-蛋白),认为是它推动筛 管汁液运行。因此,称该学说为收缩蛋 白学说。
韧皮部装载的机理: 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逆浓度梯度、并且具有
很高速度的主动过程,由载体完成。 主要依据是: (1)对装入的物质有选择性; (2)必须提供能量; (3)具有饱和动力学特性。
光合产物装载途径及其机理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蔗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或伴胞的质膜
上,H+-ATP酶消耗ATP将细胞质中的H+ 泵到细胞壁(质外体)中,建立了跨质膜 H+梯度,驱动质膜上H+ /蔗糖共转运体, 把蔗糖装载入筛管分子。
植物生理学06有机物质运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的种类
一 、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及结论 (一)环割法:是将树干上的一圈树皮(韧皮部)剥去而
保留树干(木质部)的一种处理方法.1675或1686年最早使用。
对草本植物可用水蒸汽或热蜡杀死韧皮部活细胞。也 可切断木质部而保留韧皮部。
(二)标记物示踪法
Geiger等测出甜菜叶肉细胞的渗透压为1.3MPa,筛管 分子伴胞复合体为3.0MPa,而邻近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只有 0.8MPa。
2.韧皮部装载具有选择性
筛管汁液的分析表明,干物质的大部分是蔗糖。从外 源饲喂标记的葡萄糖等进入植物后,发现大部分标记物总 是在蔗糖里。
3.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需能过程
Sovonick等测定甜菜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中的蔗糖浓 度可达到800mmol·L-1,而质外体中的蔗糖浓度为 20mmol·L-1,那么它们的浓度之比为40∶1,明显表明这 种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
源与库之间的压力足够大;运输本身不消耗能量, 能量用于维持韧皮部组织的正常结构。
(二)细胞质泵动学说
20世纪60年代,英国Thaine提出。
主要观点:
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 束,纵跨筛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 、有节奏地收缩和张弛,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 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三) 收缩蛋白学说
P-蛋白收缩带动微纤丝震动。 Nhomakorabea第四节 韧皮部卸出
被运输的物质从库器官的筛管中转运出来的 过程称为卸出。
1 卸出途径:
共质体卸出:生长着的器官通过共质体途径卸出。 质外体途径:储藏器官(除马铃薯)及生殖器管(如种子)。
2 卸出时的能量消耗:
一 、运输途径的研究方法及结论 (一)环割法:是将树干上的一圈树皮(韧皮部)剥去而
保留树干(木质部)的一种处理方法.1675或1686年最早使用。
对草本植物可用水蒸汽或热蜡杀死韧皮部活细胞。也 可切断木质部而保留韧皮部。
(二)标记物示踪法
Geiger等测出甜菜叶肉细胞的渗透压为1.3MPa,筛管 分子伴胞复合体为3.0MPa,而邻近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只有 0.8MPa。
2.韧皮部装载具有选择性
筛管汁液的分析表明,干物质的大部分是蔗糖。从外 源饲喂标记的葡萄糖等进入植物后,发现大部分标记物总 是在蔗糖里。
3.韧皮部装载是一个需能过程
Sovonick等测定甜菜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中的蔗糖浓 度可达到800mmol·L-1,而质外体中的蔗糖浓度为 20mmol·L-1,那么它们的浓度之比为40∶1,明显表明这 种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
源与库之间的压力足够大;运输本身不消耗能量, 能量用于维持韧皮部组织的正常结构。
(二)细胞质泵动学说
20世纪60年代,英国Thaine提出。
主要观点:
筛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呈几条长丝,形成胞纵连 束,纵跨筛分子。在束内呈环状的蛋白质丝反复地 、有节奏地收缩和张弛,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 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三) 收缩蛋白学说
P-蛋白收缩带动微纤丝震动。 Nhomakorabea第四节 韧皮部卸出
被运输的物质从库器官的筛管中转运出来的 过程称为卸出。
1 卸出途径:
共质体卸出:生长着的器官通过共质体途径卸出。 质外体途径:储藏器官(除马铃薯)及生殖器管(如种子)。
2 卸出时的能量消耗: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分配

里着重讨论N、P、K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二十七页。
1.氮素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其它元素平衡时,单一增施氮素会抑制
同化物的外运。 二是缺氮也会使叶片运出的同化物减少。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二十七页。
2.磷素磷营养水平也反映在同化物运输上,但只是在磷极缺
或过多时才表现出来,因此设想磷对同化物的影响不是专 一的,而是通过参加广泛的新陈代谢反应实现的,其中包 括韧皮部物质代谢的个别环节。
数量以及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 光对同化物由叶子外运也有影响。然而
,光作为形成同化物的因素,只是在叶片中 光合产物含量很低的情况下才对外运产生影 响。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二十七页。
(四)矿质营养 几十年来,许多人研究了韧皮部与根系营养的关系,期
望找出控制同化物在株内分配过程的手段。遗憾的是,很难区 别开矿质元素对韧皮部运输的直接影响和它们的间接影响。这
现在二十页,总共二十七页。
三、
同化物运输分配既受内在因素所控制,也受外界因素所 调节。
内在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另外,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激素比例等都会影响同化物的运 输分配。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二十七页。
外界因素
(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同化物运输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直到最适温度,然后逐渐降低。对于许多植物来说,韧皮部 运输的适宜温度在22~25℃之间。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七页。
现在九页,总共二十七页。
伴胞的作用是维持筛管分子结构和渗透平衡。成熟的筛 管分子无核糖体和核,其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伴胞。 筛管分子与它们的伴细胞有很多胞间连丝联系。
P-蛋白(韧皮蛋白)最常见形式是管状。它是在一种特 殊的细胞结构(P-蛋白体)内形成的,它在核和液泡 膜破坏时呈丝状体分散在整个筛管分子腔内。P-蛋 白可能直接涉及运输动力的产生,只存在于被子植物的
现在二十五页,总共二十七页。
1.氮素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其它元素平衡时,单一增施氮素会抑制
同化物的外运。 二是缺氮也会使叶片运出的同化物减少。
现在二十六页,总共二十七页。
2.磷素磷营养水平也反映在同化物运输上,但只是在磷极缺
或过多时才表现出来,因此设想磷对同化物的影响不是专 一的,而是通过参加广泛的新陈代谢反应实现的,其中包 括韧皮部物质代谢的个别环节。
数量以及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 光对同化物由叶子外运也有影响。然而
,光作为形成同化物的因素,只是在叶片中 光合产物含量很低的情况下才对外运产生影 响。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二十七页。
(四)矿质营养 几十年来,许多人研究了韧皮部与根系营养的关系,期
望找出控制同化物在株内分配过程的手段。遗憾的是,很难区 别开矿质元素对韧皮部运输的直接影响和它们的间接影响。这
现在二十页,总共二十七页。
三、
同化物运输分配既受内在因素所控制,也受外界因素所 调节。
内在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另外,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激素比例等都会影响同化物的运 输分配。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二十七页。
外界因素
(一)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同化物运输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直到最适温度,然后逐渐降低。对于许多植物来说,韧皮部 运输的适宜温度在22~25℃之间。
现在八页,总共二十七页。
现在九页,总共二十七页。
伴胞的作用是维持筛管分子结构和渗透平衡。成熟的筛 管分子无核糖体和核,其蛋白质的合成依赖于伴胞。 筛管分子与它们的伴细胞有很多胞间连丝联系。
P-蛋白(韧皮蛋白)最常见形式是管状。它是在一种特 殊的细胞结构(P-蛋白体)内形成的,它在核和液泡 膜破坏时呈丝状体分散在整个筛管分子腔内。P-蛋 白可能直接涉及运输动力的产生,只存在于被子植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纤丝之所以运动因为它是由韧皮蛋白(P-蛋白)收缩丝 所组成的。
总的来看,同化物运输的学说很多,但从运输动力 来说,可分为两大方面:渗透动力和代谢动力
第五节 同化物的分配
一、同化物的配置:
配置:指源叶中新形成的同化物的代谢转化。
有三个方向。
1、代谢利用——呼吸利用;
2、合成暂时贮藏化合物——淀粉、蔗糖等
P152图6-7①
P152图6-7②
P152图6-7-20③
二、依赖代谢进入库组织 在质外体韧皮部卸出途径中,糖起码跨膜2次: 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质膜 和接受细胞的质膜。 当糖分子运至库细胞的的液泡时,又要跨过液 泡膜。运输器在糖分子跨膜过程中会起作用。 试验表明,韧皮部同化物到库细胞的跨膜过程 中,至少有一个运输步骤是主动的、依赖于代 谢能量的。 P152图6-7-20③ 例如:大豆韧皮部卸出对缺氧、低温和代谢产 物敏感,说明蔗糖进入质外体是主动的; 玉米韧皮部卸出对缺氧、低温不敏感, 说明玉米韧皮部卸出蔗糖到质外体是被动的。 低温和代谢抑制剂就证明:同化产物进入库组 织是依赖能量的,需要能量的位置因植物种类 和器官而异。
一、韧皮部装载途径: 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 (一)、质外体途径 有些植物的叶肉细胞与邻近伴胞及筛分子之间的 胞间连丝较少,糖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进入质外 体空间,继而到达小叶脉的质外体,最后被筛分 子-伴胞复合体主动吸收。证据:甜菜和蚕豆的质 外体存在运输糖(translocated sugar)蔗糖和水苏 糖)。 质外体途径:是指光合细胞输出的蔗糖进入质外 体,然后通过位于SE--CC复合体膜上的蔗糖载体 逆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 P149图6-4-12
P148图6-3
P148表6-1
韧皮部汁液成分
第二节 韧皮部的装载 韧皮部运输的关键:同化物由“源”细胞-----装载入筛管分子------卸出到“库”细胞 韧皮部装载:是指同化物从叶肉分子进入筛管伴胞复合体的过程。可分为3个步骤: (1)白天:叶肉细胞光合形成的磷酸丙糖首先 从叶绿体运到胞质溶胶。晚上:可能以葡萄糖状 态离开叶绿体后业转变为蔗糖。 (2)叶肉细胞的蔗糖运到叶片细脉的筛分子附 近(只有2-3个细胞直径的距离) (3)筛分子装载,即糖分子进入筛分子和伴胞。 糖分和其它物质从源运走的过程称为输出(export)
(二)库强度及其调节
1、库强度:库间的竞争力。 库强度=库容量×库活力 库容量:库的总质量。 库活力:单位时间单位干重吸收同化物的速率, 包括筛分子的卸出、等。 1)、改变库容量——变化? 2)、改变库活力——变化? 2、库活力的调节 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种类
一、运输途径 1.环割试验证明:有机物的运输途径韧皮部。
2.同位素示踪法证明: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的 筛管和伴胞。用14CO2饲喂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后, 在叶柄或茎的韧皮部发现14C的光合产物。图6-1
图6-1
图6-1
二、运输方向
同位素示踪法证明:
第四节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解释筛管运输同化产物学说有几种,现主要
介绍3种: 压力流动学说 细胞质泵动学说 收缩蛋白学说
(一)压力流动学说(Pressure flow theory) 基本论点:有机物在筛管中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
动。这种液流的流动,是由于输导系统两端的压 力势的差异而引起的,所以称为压力流动学说。 P153图6-8 不足: (1)筛板充满韧皮蛋白纤丝和胼胝质,对糖溶 液流动有相当大的阻力。要使糖液保持那么快的 速度,其所需的压力势差异比筛管的大得多。 (2)这个学说对一个筛管细胞同时进行双向运 输的事实难以解释。
同一筛管中不同胞纵连束,在相同时候可进行相反方向的移动,糖分也就向相反方向 运输。
。
(三)收缩蛋白学说(contractile protein theory)
筛管分子的内腔有一种由微纤丝相连的网状结构。微纤丝 一端固定,一端游离于筛管细胞质内,微纤丝似鞭毛一样 颤动。 活的筛管分子内有两种运动:脉膊状流动,集体流动。
P150图6-5-14
图6-5
(二)共质体途径 中的寡糖运输
多聚体-陷阱模型:P151图6-6
三、韧皮部装载特点 1、逆浓度梯度进行:如甜菜叶肉细胞的渗透势 为-1.3Mpa,而SE--CC复合体为-3.0Mpa,而邻 近的薄壁细胞只有-0.8Mpa。 2、需能过程:有人测甜菜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 蔗糖浓度为800mmol/L,质外体为20 mmol/L, 它们之间的浓度比为40∶1这种浓度梯度进行的 运输是需要由伴胞以ATP形式供给能量的。在提 供外源ATP时,运输速度增加。 3、具有选择性:筛管汁液中的大部分干物质是 蔗糖;外施标记的葡萄糖于植物后,发现大部分 标记物是在蔗糖里,
3、从叶输出到植株其他部位:
幼叶 本身; 成熟叶 其他部位。
二、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一)分配方向:由“源”到“库”
1、优先分配到生长中心。
2、就近供应 3、同侧运输 4、再利用
有机物究竟分配到哪里,分配多少,以供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运 输能力三个因素的综合而定。 1.供应能力 “代谢源”是产生光合产物的部位。 供应能力就是指该器官或部位的同化产物能否输出以及输出多少 的能力。 2.竞争能力 “代谢库”(metabolic sink)是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养料的器 官。同化物之所以能够向“代谢库”输送,主要是“代谢库”有 一种“拉力”。 3.运输能力 运输能力包括输出和输入部分之间输导系统联系、畅通程度和距 离远近。
第三节 韧皮部卸出
韧皮部卸出是指光合同化物从SE--CC复合体进入库细 胞的过程。
一、同化物卸出途径 途径有两条 1、共质体卸出:一般说来,正在生长发育的叶片和根系,同化 物是通过共质体途径运出的,即蔗糖经过胞间连丝沿蔗糖浓度梯 度从SE-CC复合体释放库细胞的代谢部位。P152图6-7 ① 2、质外体卸出:某些植物或组织(如甜菜的块根、甘蔗的茎及 种子和果实等)其韧皮部卸出的是通过质外体进行的。这些植物 组织(延存器官、生殖器官和贮藏器官)的SE-CC复合体与库 细胞间没有胞间连丝,所以SE-CC复合体中的蔗糖只能通过扩 散作用或通过膜上的载体先进入质外体空间,然后直接进入库伴 胞,或降解成单糖后再被吸收进入库细胞。 P152图6-7② 一旦自由空间里的蔗糖浓度过高,共质体途径就成为卸出的主要 途径。由此可见,同化物可经质外体卸出,也可经共质体卸出, 依实际情况而定。
二、韧皮部装载机制
(一)质外体途径中的蔗糖转运
蔗糖—质子同向运输也称共向转运(co-transport)。 质子泵(ATP复合酶):大多集中在面向维管束的鞘 和韧皮部薄壁细胞的质膜中,有利于质外体的光合产 物输送。 蔗糖-质子同向转运:在筛分子或伴胞质膜上的ATP酶, 不断将H+泵到质外体(细胞壁)。质外体的H+浓度比 共质体高,形成质子梯度作为推动力。通过ATP酶释 放能量,推动细胞内H+的输出和外界K + 的输入,以 维持膜内外质子梯度。蔗糖与质子沿着这个梯度经过 蔗糖-质子同向运输器(sucrose proton symporter)一起 进入筛分子-伴胞复合体。 P150图6-5-15
--韧皮部内的物质可同时作双向运输。
向上:茎尖、花果等 向下;根、地下贮藏器官等
--同化物也可以横向运输。
但正常状态下其量甚微,只有当纵向运输受
阻时,横向运输才加强。
三、运输的速度和溶质种类
1、速度:借助同位素示踪法可发现:植物体内有 机物运输速度比扩散还快。
一般为100cm/h。范围在30-150cm/h之间。但不同植物 不同:大豆84-100,甜菜85-100,南瓜40-60,马铃薯 20-80,等等;不同有机物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发育阶段 不同,嫩-快,老-慢。
叶脉
叶脉
第三篇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新陈代谢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生长(growth)是植物体积的增大,它是通过细胞 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development)则指在整个生活史中,植物 体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它的表 现就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differentiation)。 在植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逐渐丧失了 分裂和伸长的能力,向不同方向分化,从而形成了 具有各种特殊构造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P149图6-4-11
P149图6-4
(二)、共质体途径
共质体途径是指光合细胞输出的蔗糖通过胞
间连丝顺蔗糖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或中间细胞, 最后进入筛管的过程。
胞间连丝—是贯穿胞壁的管状结构物,内有
连丝微管(desmotuble),其两端与内质网相 连接。把相邻的细胞 质连贯起来输送物质, 传递刺激。 南瓜:运输糖是水苏糖。 P149图6-4-12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本章主要内容: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
韧皮部的装载
韧皮部卸出 筛管运输机理 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 外界条件对有机物运输的影响
高等植物各器官有明确的分工: 有机物生产发源地----运输-----消耗地或贮藏
场所 有机物运输是决定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的一 个重要因素;
P150图6-9
P153图6-98
(二)细胞质泵动学说(cytoplasmic pumping
theory) 60年代赛尼认为,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呈几条长丝, 形成胞纵连束或胞间连络束(transcelluar strane) 纵跨筛分子。每束直径1-几个μm。在束内呈环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