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不懂就问
小学二年级语文《不懂就问》精品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不懂就问》精品教案《不懂就问》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学习时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不懂就问》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二年级语文《不懂就问》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懂、诵、段、糊、涂、胆、厉、详”等8个生字。
积累“不懂就问、背诵、糊里糊涂、厉声、详细、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一字不漏”等8个词语。
正确书写“诵、断、糊、涂、厉、详”等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3、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
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
板书并学习:私塾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2、学生轻声读读课文第二小节。
(1)分句读。
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知道每句话的意思。
3、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习生字:诵音:平舌音形:右边的笔顺要书空;复习“言字旁”,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也是“言字旁”,找一找,是哪个字?学习生字:详音:三拼音、后鼻音形:用加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4、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
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5、揭示课题。
请1个学生读课题。
6、学习生字:懂音:后鼻音形:形声字,部首表义,右边表音义:查字典(知道、了解)“不懂就问”的意思就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就要问。
7、齐读课题。
8、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不懂就要问》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词语解释【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咿咿呀呀】①指物体转动、摇动或摩擦时的声音,多用于形容桨声与胡琴声。
②指小孩子学话的声音、低哭声;有时也指鸟叫声。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学生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02时间管理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16、常自己寻找没有干扰的地方学习。
17、课堂上会把精力集中到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上面。
18、做作业时,先选重要的和难一点的来完成。
19、作业总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20、作业少时,会多自学一些课本上的知识。
不懂就问-同步练习

39、不懂就问一、补充词语★不懂就问、鸦雀无声、挨打二、同部首的字★殳:段般殴讠:诵详话说月:胆脸肚背三、注音:鸦雀无声(yāquâwúshēng)私塾(sīshú)一段(yíduàn)胆子(dǎn zi)不懂就问(bùdǒng jiùwân)霎时(shàshí)厉声(lìshēng)戒尺(jiâchǐ)糊里糊涂(húli hútu)弄清(nîng qīng)详细(xiáng xì)挨打(ái dǎ)摇头晃脑(yáo tïu huàng nǎo)一字不漏(yízìbúlîu)四、多音字:★挨(ái)(挨打)教()(教书)背()(后背)(āi)(挨着)()(教师)()(背书包)五、填上合适的词:(一个一个)地背(摇头晃脑)地念书讲得(详细)一(段)课文(糊里糊涂)地背变得(鸦雀无声)听得(认真)一(把)戒尺(壮着胆子)站起来背得(一字不漏)弄得(清楚)(厉声)问道六、比一比,再组词★(弄清)道理厉(厉害)涂(糊涂)详(详细)糊(糊涂)诵(朗诵)胆(胆子)历(历史)途(路途)洋(海洋)湖(西湖)通(通过)但(但是)七、近义词:蝴(蝴蝶)痛(痛快)担(挑担)霎时—顿时八、填空1、孙中山宁可挨打也要提问的原因是:(为了学到知识,弄清问题,不懂就问)。
2、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3、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小诗人)。
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1、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什么用。
十、积累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顿时、一眨眼、一瞬间、弹指间、顷刻间、斗转星移一刹那、一下子、眨眼间、光阴似箭、电光石火、昙花一现(摆摆)手:(眨眨)眼、(点点)头、(弯弯)腰。
不懂就要问四字成语

不懂就要问四字成语词语有:一无所知、一窍不通、心中无数、不知所以、不得而知。
一、一无所知1、拼音:yī wú suǒ zhī2、释义:什么也不知道。
在某些语境中也特指愚昧,不知道很多东西。
3、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问之一无所知。
(白话文:问他他什么也不知道。
)二、一窍不通1、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2、释义:没有一窍是贯通的。
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3、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白话文: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三、心中无数1、拼音:xīn zhōng wú shù2、释义: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
3、出处:现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周后心中无数,说:像这样小事,你自己斟酌去办,用不着向我请旨。
四、不知所以1、拼音:bù zhī suǒ yǐ2、释义: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指不知道原因。
也形容人不明缘故;感到意外。
3、出处:现代·鲁迅《华盖集·碎话》:他走的是小弯,你走的是大弯,他在圆心里转,你却必得在圆周上转,汗流浃背而终于不知所以,那自然是不待数计龟卜而后知的。
五、不得而知1、拼音:bù dé ér zhī2、释义:不能够或没有办法知道,或是没懂,暂时不知道,还无法弄懂。
3、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桓谭传》: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
(白话文:从子贡往下,没有办法知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无所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窍不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中无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知所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得而知1、诘屈聱牙【读音】:jié qǔ áo yá【释义】: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
《不懂就问》教案与反思

《不懂就问》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懂就问”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主动提问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疑问。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倾听、互相帮助。
二、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2. 活动一: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活动二: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课堂或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如何勇敢地提问和寻求帮助。
三、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提问的习惯。
2.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提问。
四、教学准备:1. 故事或场景:用于导入,引发学生对“不懂就问”的思考。
2. 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学生角色扮演时的装饰。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不懂就问”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主动提问和寻求帮助?2.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4. 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认同程度如何?是否能够在实际学习中运用所学?5. 针对学生的反馈,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记录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在角色扮演环节,观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疑问。
3. 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他们对“不懂就问”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学校的老师或优秀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懂就问”的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实验室,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体验“不懂就问”的好处。
3. 开展“不懂就问”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不懂就要问优美句子摘抄

不懂就要问优美句⼦摘抄1. 写关于请问什么不懂就要问的对话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论语·为政》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敏⽽好学,不耻下问。
—— 孔⼦《论语·公冶长》释义:天资聪明⽽⼜好学的⼈,不以向地位⽐⾃⼰低、学识⽐⾃⼰差的⼈请教为耻。
3、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荀况《⾮⼗⼆⼦》释义:有不知道的就要虚⼼向他⼈请教,有不明⽩的地⽅就要深⼊学习。
4、善问者,如攻坚⽊,先其易者,后其节⽬。
——戴圣《礼记》释义:善于探讨钻研的⼈,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砍硬⽊先从易进斧的地⽅下⼿⼀样。
5、好问则裕,⾃⽤则⼩。
——先秦诸⼦《尚书·仲虺之诰》释义:遇到疑难就向别⼈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主观武断,就办不成⼤事。
2. 优美句⼦摘抄如果幸福太过久远,就会变成模糊的回忆。
于是记忆中你的脸你的⼿你的⽑⾐就被分开放置在转盘不同的格⼦⾥。
谁都只能拿到零碎的幸福,却再也⽆法拼成⼀个完整的⼤写的爱。
回忆⾥你的笑容可以染绿整个夏天,但时节却⽆法沿路回溯从前。
1.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我左⼿过⽬不忘的的萤⽕,右⼿⾥是⼗年⼀个漫长的打坐。
2.每个⼈都是⼀个国王,在⾃⼰的世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个⼈⾝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的圈⼦⾥,有些⼈要进来,就有⼀些⼈不得不离开。
4.⼀个⼈总要⾛陌⽣的路,看陌⽣的风景,听陌⽣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不是每⼀次努⼒都会有收获,但是,每⼀次收获都必须努⼒,这是⼀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6.记忆想是倒在掌⼼的⽔,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滴⼀滴流淌⼲净。
7.我忘了哪年哪⽉的哪⼀⽇我在哪⾯墙上刻下⼀张脸⼀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 8.我们微笑着说我们停留在时光的原处其实早已被洪流⽆声地卷⾛ 9.有些⼈会⼀直刻在记忆⾥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不懂就要问》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01我会认背bèi(背诵、背书、背课文)诵sòng(朗诵、诵读、吟诵)例lì(例子、例如、举例)圈quān(圆圈、圈数、一圈)段duàn(段落、分段、自然段)练liàn(练习、练笔、熟练)糊hú(糊涂、糊口、含糊)涂tú(涂料、涂写、涂抹)呆dāi(发呆、呆住、吓呆)戒jiè(戒备、戒烟、戒掉)厉lì(厉害、严厉、厉声)挨ái(挨骂、挨打、挨饿)楚chǔ(楚国、清楚、苦楚)02多音字挨āi(挨着)ái(挨打)背bèi(背诵)bēi(背包)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03近义词照例——照常流利——流畅霎时——瞬间清楚——明白糊里糊涂——稀里糊涂04反义词流利——结巴详细——简略05理解词语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霎时:极短时间。
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稀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一……不……”形式的词语一声不响一毛不拔一字不落一尘不染一窍不通一声不吭一丝不挂一言不发一文不值06句子解析1.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
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
2.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3.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4.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优秀4篇《不懂就问》教案及反思篇一说课:《不懂就要问》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课文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品质。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课文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1、教学时要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多读。
要把阅读提示中关于孙中山生平的介绍和提出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
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2、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问句、感叹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本单元的训练要点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解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道要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这个问题,使学生知道孙中山从小就勤学好问,懂得认真读书、不懂就问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
不懂就问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8个,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不懂就问是学习的好习惯。
3、学习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孩子在哪里读书,怎样读书的吗?交流,出示(媒体1),课文第二小节:以前,小孩子大多在私塾上课。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指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媒体2)了解私塾学习诵2、师:确实在私塾里,先生指挥让学生跟着念书、背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
出示(媒体3)介绍孙中山3、出示课题(媒体4)39 不懂就问指名读,学习懂,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那么孙中山究竟哪里不懂,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轻轻地读读课文,出示(媒体5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自形,把课文读通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 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 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孙中山为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 提问后,同学和先生有什么反应? • 结果怎样? 结果怎样?
一天,先生又教了一段课文。 一天,先生又教了一段课文。孙 中山读了几遍,就能背了。可是, 中山读了几遍,就能背了。可是,文 章里的意思,他还有些不明白。 章里的意思,他还有些不明白。孙中 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 糊涂地背 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 呢? “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 先生, 先生 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39 不懂就问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 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 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 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书里的 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 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意思,先生从来不说。
sòng
自读课文并思考: 自读课文并思考:
这一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 拿着戒尺,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 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这一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lì 先生拿着戒尺 走到孙中山跟前, 拿着戒尺,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 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 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 孙中山笑了笑, 学问学问, 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 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 打也值得。 打也值得。”
ái
说一说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做? 说一说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做?
这一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 声问道: 你会背了吗? 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听完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后,先生想: 听完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后,先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 坐下,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 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 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 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现在你们既 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