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定位论文地震记录论文

合集下载

4地震防震减灾论文

4地震防震减灾论文
破坏现象
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地光烧伤等[10] 。1960 年智利大地震时,最 大的晃动持续了 3 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 1976 年中国河北唐山 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破坏特点
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 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地震造成伤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一些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夜间。 据 1988 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专家组的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全球地震灾害死亡总人数超过 120 万人,其 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是 1976 年 7 月 28 日中国唐山 7.8 级大地震,死亡 24.2 万余人,重伤 16.4 万余人。
房屋加固
为了抗御地震的突然袭击,要经常注意老旧房屋的维修保养。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 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过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积水,以免长期浸泡墙基。木梁 和柱等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及时检修。
【避震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 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 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 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

地震安全的征文范文(通用6篇)

地震安全的征文范文(通用6篇)

地震安全的征文地震安全的征文范文(通用6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征文吧,征文具有标题醒目,让人一目了然的特点。

怎么写征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安全的征文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安全的征文1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一些特大地震导致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不计其数的老人失去了子女,他们没有了家园。

数以万计的儿童没有了父母,成了孤儿。

面对着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我想:如果我们人人都了解一点防震知识,面对这一些灾害我们可能会少一点伤亡。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妈妈的带领下去科技馆参观“防震减灾”科普展。

首先让我明白了地震的形成是因为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的巨大力量,当这股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非常可怕的地震。

要想知道地震的威力是多么大啊,它是能把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废墟,能使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还带给许多经历过地震又失去家人的人严重的心灵创伤。

接着我自己又知道了应该怎样预防地震和紧急躲避?面对地震灾害的威胁,我们必须要积极采取技术和社会管理措施,加强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当地震来临时,假如我们在学校,那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井然有序地跑到操场上,如果是来不及跑的同学就钻到课桌下面;如果是在家里,就应该躲到卫生间里或者桌子下面;如果是在晚上地震,那就要争分夺秒地向安全地方转移,避开楼房、水塔、烟囱等高大建筑物和电线杆、路灯等高耸支撑物和悬挂物,转移到空旷场地,千万不要跳楼或靠近阳台窗户。

最后让我自己学到了压埋后的自救措施,第一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第二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呛闷发生窒息;第三要设法用砖石等支撑身体周围断壁残垣,防止余震时再次淹埋;第四呼救时切忌大喊大叫,容易浪费体力,应该采用敲击、释放微波信号等多种手段进行呼救;第五寻找和开辟通道,朝着有亮光和通风的地方移动。

地震研究论文

地震研究论文

《关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的探讨》从近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思索,我看历史资料发现,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研究的!我是研究周易国学文化的!我深刻的思索感觉,为什么不从太空的角度研究地震呢!为什么不从太阳系的运行中,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找原因呢?为此提出一下新的思路!从地震的研究历史看,我们回顾;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是科学界的世界难题。

或许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历史上)地震发生的规律,对于预判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帮助,这是地震科学家首先想到的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我被认为,忽略了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去研究地球,忽略的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从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转中,从太阳的运转中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的物理力学的关系运动中寻找答案!首先就要解决以前的“事儿”,弄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再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方法是地震科研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学术界对历史地震的记载通常分为两类:一、按朝代编年进行断代研究;二、对某次大地震展开综合全面系统的研究。

其中第一种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当程度的缺失,使得历史地震记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其详尽记载的程度会出现千差万别!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700年左右:时间跨度1600多年时间内,仅有数次地震记载,地震记载基本上缺失;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但不连续,地震资料缺失情况依然严重;公元1500年-1900年:时间跨度4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记载也相对连续,与明朝以后我国地方志兴起有关,但依然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遗漏;公元1900年至今,从仪器记录地震开始出现,地震记录由仅有文字记录转向仪器和文字记录并存,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区域地震台网基本成型,4级以上地震基本能够监测到,地震资料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该阶段的地震资料,充分反映出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地质学中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探讨

地质学中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探讨

地质学中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探讨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破坏,还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

因此,地震的研究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地震学中,地震震源定位是一项关键任务,它帮助我们确定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本文将探讨地震学中的一些常用地震震源定位方法。

首先,最早被使用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是地震台网定位。

这种方法通过地震台站网络上记录的地震数据来计算地震震源的位置。

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到达时间将被用来计算震源的距离,而震源的位置则是通过多个地震台站的数据交叉定位得出的。

地震台网定位的优点是,它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对地震进行定位,提供广泛的覆盖范围。

然而,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均匀性,地震台网定位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第二种常用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GPS利用卫星系统来测量地震发生时地面的位置变化。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引起地表的位移,通过测量位移的变化,我们可以确定地震震源的位置和运动。

相比地震台网定位,GPS测量提供了更准确和精确的地震定位结果。

然而,由于GPS站点的分布不均匀,有时在远离测量站点的地区,地震震源的定位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另一种常用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是使用地震波形测量。

地震波形测量根据地震波在不同地震台站上的到达时间和振幅来计算地震震源的位置。

通过比较和匹配不同地震台站上的地震波形,我们可以确定地震发生的区域和深度。

地震波形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它提供了准确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深度。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力量,因此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分析。

此外,在近年来,科学家还开发了一种新的地震震源定位方法,即利用地下水位的变化。

当地下水位受到地震波影响时,它会导致井水位的临时上升或下降。

通过测量井水位的变化,并结合地震台站和GPS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深度。

地震定位研究综述

地震定位研究综述

地震定位研究综述REVIEW OF SEISMIC LOCATION STUDY地球物理系98级田玥摘要综述了各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Geiger的经典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线性方法:联合定位法,相对定位法,和最新的双重残差法;对每一种方法的应用情况,尤其是国内的工作做了总结;同时也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

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空间域的定位方法和各种非线性定位方法。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basic theories of various approaches to seismic location, especially the classic method attributed to Geiger and various linear methods based on it, i.e., the 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simultaneous structure and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relative location technique, and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algorithm. We also review the applications of each approach, especially the work done in China. We compare the different methods and point out the trait of each approach. In addition, the location method in space and non-linear location methods are also been reviewed.一、引言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研究诸如地震活动构造、地球内部结构、震源的几何构造等此类地震学中的基本问题有重要意义。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

有关地震研究方面论文学魅力科学之浅谈地震摘要: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势必会造成生态破坏,因此近些年来自然灾害成逐年上升,世界各地大规模地震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国内最近几年的两次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伤亡.日本的地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掌握也写关于地震的知识。

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地震的定义及等级的划分,地震的产生原因,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应急防护与逃生知识,震后防疫。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简单介绍地震的定义: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地震的分级:地震的等级可分为十二度,1~3度为微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6度为多有感,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7~10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1~12度为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3.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3、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二.近代历史上的大地震1.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定位论文地震记录论文地震记录的P波自动捡拾摘要:震相到时的精确捡拾是地震定位的关键所在,是进行地震预警的前提。

对云南测震台网的观测数据进行P波自动捡拾试验。

用基于幅值和频率的P波识别方法和STA/LTA方法捡拾到的P波到时,与人工捡拾的结果比较接近,取得较好的结果;用该方法对云南强震台网的部分强震记录的竖向资料进行P波到时自动识别,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自动捡拾;P波;地震记录0 前言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可以减轻的。

在实时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国际上的潮流,此类系统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灾害。

然而,地震预警中的地震定位依赖于对震相到时的精确捡拾。

震相识别是现代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地震定位、震源机制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

当人工捡拾震相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时,震相的自动识别就愈显重要。

此工作开始于对大量地震记录的自动处理,随着实时地震学的发展,震相自动识别的精确性越来越引起地震学家的重视(Mao,Gubbins,1995;李山有等,2004)。

目前,大多数的震相识别方法是将信号和噪声的不同特征作为震相到来的判据。

常用的方法有能量变化分析、偏振分析和自回归方法(AR)等。

其中,能量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长短时间平均方法(STA/LTA方法)(Baer,Kradolfer,1987;Earle,Shearer,1994),该方法反应了幅值的瞬时变化,具有算法简单、速度快、便于实时处理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波的初动识别。

此外,还有瞬时频率方法(武东坡,2004)。

地震波的偏振分析可以提取地震波的偏振特征,因而常应用于地震波捡拾和震相判别。

自回归方法则是假定可以把地震波划分为局部平稳段,并且在触发点前后是不相同的平稳过程(Sleeman,Eck,1999)。

近30年来我国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完成以及在云南地区建成的两百多个数字强震动台的正式运行(崔建文等,2006),越来越多的地震观测数据可以用于预警相关内容的研究。

云南地区的多震优势以及新建立的两百多个强震台站使得云南的地震预警系统也进入了试验研究阶段,毛燕等(2009)进行了强震数据的仿真处理。

1 理论1.1 基于幅值和频率的P波识别P波到达时在记录波形中会产生幅值和频率的变化,所以用于识别P波震相的特征参量必须能够反映这些变化趋势,才能较为准确地识别P波震相。

对于数字信号x(t)=a(t)cosφ(t),在微小的时间间隔内,a(t)和φ(t)可以看作常量,即可以写为x(n)=Acos(ωnΔt+φ)的形式。

式中,n=1,2,…,n,Δt为信号的采样间隔,显然有下列式子成立:沧源台记录仪器的采样率是50 Hz,由图1、图2可以看出,P 波初动点出现在Pk曲线的跳跃点处,即86.9 s处。

禄劝台记录仪器的采样率是50 Hz,由图3可以看出,P波初动点出现在Pk曲线的跳跃点处,即35 s处。

1.2 长短时间平均方法(STA/LTA方法)1.2.1 原理STA/LTA算法原理是用STA(信号短时平均值)和LTA(信号长时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信号水平或能量的变化。

当信号到达时,STA要比LTA变化的快,相应的STA/LTA值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当比值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就可判定有一震相到达。

在计算中,选用的特征函数如下式所示:1.2.2 精确捡拾(1)线性最小二乘法精确估计P波到时将P波触发点回推一个时间窗,在此取长为1 s的时间窗,设定阈值标准THR(计算时设为10)。

确定大于2×ASN(ASN即该窗内的平均STA/LTA值)小于THR的拟合目标点;该事件目标点间存在极大值点,进行目标点处理,保证拟合目标点在波峰一侧。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这些目标点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得到的拟合直线和噪声均值线的交点就是近似的P波到时(图5)。

由图5可知,通过最小二乘法精确确定的P波触发点在86.94 s 处,人工确定的触发点在86.98 s处,误差为0.04 s。

(2)AIC准则精确确定P波到时日本学者Akaike(1973)提出一个基本信息量的定阶准则——AIC准则。

王继等(2006)提出可由地震波形数据直接计算AIC函数,即对地震记录x(i)(i=1,2,….L)来说,AIC检测器定义为:其中,k的范围是窗口内所有的采样点。

震相到时对应于AIC的最小值。

先对P波进行STA/LTA粗略捡拾,然后在找到的触发点向前推100个点,后推10个点,即对采样率为50 Hz的该记录前推2 s,后推0.2 s。

用AIC准则计算的触发点为第86.96 s处,人工确定的触发点在86.98 s处,误差为0.02 s。

[KG)]2 实际应用笔者将以上识别方法应用到在云南地区获取的部分地震的强震记录中,使用竖向记录进行地震P波初动的自动识别,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表1给出了地震P波到时的自动识别结果和人工识别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工识别和自动识别差值的平均值为0.030 s,误差很小,识别结果较好。

图6、图7给出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正兴台和2008年8月20日盈江MS5.0地震梁河台记录的STA/LTA曲线。

3 结论通过对沧源台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基于幅值和频率的P波识别和STA/LTA算法的P波到时初步确定,再用最小二乘法和AIC准则进行精确确定,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准确的判定结果。

为了验证这两种方法的实用性,笔者运用这两种方法对云南强震台站记录到的竖向观测资料进行P波初动的自动识别,从表1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对强震记录的识别比较准确,人工识别和自动识别的差别较小,平均差值为0.030 s。

随着云南省越来越多观测台站的投入运行,在以后的地震预警中,可以用该方法来进行P波捡拾,推进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崔建文,高东,李世成,等.2006.新的云南数字强震动观测台网[J].地震研究,29(增刊):453-458.李山有,金星,马强,等.2004.地震预警系统与智能应急控制系统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4):21-26.毛燕,崔建文,虎雄林,等.2009.地震数据的仿真处理[J].地震研究,32(增刊):461-463.王继,陈九辉,刘启元,等.2006.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初至震相的自动检测[J].地震学报,28(1):42-51.武东坡.2004.震相识别的实时方法研究[D].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Akaike rmation theory and an extension of the maximum likelihood principle[C]//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Akademia Kiado,Budapest,Hungary:267-281.Baer M,Kradolfer U.1987.An automatic phase picker for local and teleseismic events[J].BSSA.77(4):1437-1445.Earle P S,Shearer P M.1994.Characterization of global seismograms using an automaticpicking algorithm[J].BSSA.84(2):366-376.Mao W,Gubbins D.1995.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ime delays and stacking weights in seismic array beamforming [J].Geophysics,60(2),491-502.Sleeman R,Van E T.1999.Robust automatic Pphase picking:an online implement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broadband seismogram recordings[J].Phys.Earth Planet.Interiors,113,265-275.Automatic Pwave Detection of the Earthquake RecordingsMAO Yan1,2,CUI Jianwen2,ZHENG Dingchang2,LI Zhengguang2,LU Jigao2(1.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Yunnan,China)(2.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Abstract:The automatic,accurate detection of the arrival time of the seismic phase is crucial for the earthquake location,and is a prerequisite for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We use the data acquired by Yunnan Seismic Networks to detect Pwave automatically by the two methods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and get better results which are close to the artificial results.Better results are also gotten when we detect Pwave automatically for some strong,seismic,vertical component recordings by the same method.Key words:automatic detection;Pwave;earthquake recor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