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源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戏曲史-题库

中国古代戏曲史-题库

填空题1.戏曲是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京剧、各种地方戏的总称。

2.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歌舞性。

3.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古巫古优说,此外还有印度梵剧说、影戏傀儡戏说、原始歌舞说、宗教仪式说等观点。

4.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5.世界上民族戏剧的源流归结主要有三大源流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6.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它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美狄亚》。

7.印度戏剧家首陀罗迦的代表作是《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代表作是《沙恭达罗》,跋娑的代表作是《惊梦记》。

8.优孟衣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9.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11.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12.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13.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14.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5.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16.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7.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8.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

“院本”指行院艺人的演出脚本。

院本是宋杂剧与元杂剧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

19.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20.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1.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元代中国戏曲源流大概中国古代戏剧称“戏曲”,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宋代是戏曲形成的时代。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所,叫“瓦舍勾栏”。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元代杂剧的母体。

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元代是戏曲成熟的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元杂剧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相当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也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雅俗杂糅。

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宋元戏曲史名词解释

宋元戏曲史名词解释

宋元戏曲史名词解释
《宋元戏曲史》是2008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国维。

本书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

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该书是其在戏曲文艺方面所取得建树的代表之作。

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该书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觝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

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进了宋杂剧的形成。

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

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

《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谨严﹐颇有影响。

其中有些见解(如关于杂剧的历史分期)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

本书固然还有不够完备﹑不够深入的地方﹐但开辟之功﹐良不可没。

《宋元戏曲史》书评

《宋元戏曲史》书评

评《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成书于1912年,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此书以宋元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文学成就等一系列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

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说:“王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

在封建社会中,戏曲一向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而遭受歧视,亦为“正史”所不录,从而形成我国戏曲自来无史的状况。

王氏之前,尽管随着我国戏曲的成熟和发展,元明清三代产生了许多曲论家,他们或探讨戏曲的源流和发展、戏曲的形式和体制,或研究戏曲的音韵和演唱、戏曲作家的生平和轶事,有的致力于戏曲作品的评点,有的专门从事戏曲剧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但客观而言,大多“未有能观其会通”,尚不足以建立起一门带有规范性的学科,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

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

在王国维看来,戏曲是具有独立发展历史的艺术样式。

王氏一反历史之偏见,将戏曲提高到与传统文学诗词同等的地位。

不仅在事实上钩沉前人所鄙弃的戏曲,为之树碑立传,而且从理论上挖掘了戏曲的崇高价值。

对戏曲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构,确定了戏曲学的本体观念和学科品格。

就这一意义而言,《宋元戏曲史》毋庸置疑是中国戏曲学的开山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王国维将《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原文如下:“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写戏曲的中考作文

写戏曲的中考作文

写戏曲的中考作文我对戏曲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从宋代流传至今。

我国约有三百六十种戏曲,如我们熟悉的京剧、沪剧、黄梅戏等。

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写戏曲的中考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写戏曲的中考作文1中华文化在历史的浩荡长河中,留下了数不尽的绚丽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下,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曲则更能体现出我们中华名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我的爷爷是一名老戏友。

每次去爷爷家,他总会拉上我陪他在电视机前看粤剧。

最先听到的是《帝女花》,那些演员一会儿说,一会儿唱,有时候还兴趣盎然的表演一番。

初始时有些看不懂,感觉很是无聊。

可慢慢的,在爷爷的陪同下,我竟也被这韵味清淳,一招一式,妩媚婉转的唱腔吸引住了,现在的我,时不时也会哼上几句。

在这浓郁的兴趣趋势之下,我开始去了解粤剧的文化。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其源流可溯到明嘉靖年间,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发展也受到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

然而,粤剧和其他戏剧一样都遇到了一个重要的难题,那就是现代文化的冲击。

这是让人心寒的现实!戏曲不应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因为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悠长,深长…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我看来,人生就是戏曲。

戏曲分七门八派,而人,也是各不相同;不同的戏曲有不一样的听众,不同的人也拥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

我们自己都是这场戏的主角,感受喜悲自是一种快乐。

我很感谢我的爷爷,是他带着我了解粤剧,我才可以了解戏曲文化;正是了解了戏曲文化,我才能够看到这朴实的道理。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春风吹拂着,精神和灵魂,此刻,都得到了升华。

现实意义中,中华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去”与“留”,它一直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更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被誉为百戏之祖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被誉为百戏之祖

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被誉为"百戏之祖"秦腔剧照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年8月28日,作者:郑娜,原题:《秦腔: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代被誉为"百戏之祖"》“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愣娃齐吼秦腔”向来是对西北风情的写照:大地宽广辽阔,风沙漫天,千千万万个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放声吼唱秦腔。

八百里秦川,一部中华文明史,大半都与这块土地有维系,而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秦腔。

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穿越秦砖汉瓦的百戏之祖秦腔,也称“乱弹”。

秦腔的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秦时代。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秦腔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

秦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秦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秦风》,就是秦腔的滥觞。

从先秦到魏晋六朝,是秦声时期。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短短22个字,把秦声的音调和明显的特点讲得很清楚。

两件敲击器:击瓮、叩缶。

过去没有大铜锣的时候,用击瓷瓮增加气氛;叩缶,就是把瓦盆扣过去敲盆底,演变到今天,就是戏剧里常用的“扁鼓”,此鼓像盆一样,口向下,不封底,声音清脆。

说明这时期的特点已从弦歌时期逐渐演变到“以歌舞演故事”了,它有乐器、唱辞、故事,已具备了戏曲的主要结构。

此后唐代的参军戏,宋元杂剧等,更是使秦声不断地延续发展下来。

明清时期,秦腔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

明代康海绘制秦腔脸谱131幅,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有“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这是秦腔发展成熟的标志。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秦腔”条目云:“明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2013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2013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题一、选择题1、王宫县是周代所用的乐队规模。

A、诸侯B、天子C、大夫D、士2、唱赚是宋代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形式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3、“八音”乐器分类法是按乐器制作材料分类的方法。

A、周代B、唐代C、宋代D、清代4、编钟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D、石类5、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乐府最早创建于以下哪个朝代?A、周代B、秦朝C、西汉D、东汉6、汉代汉族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的总称是。

A、相和歌B、鼓吹乐C、横吹曲D、清商曲7、“黄钟大吕”是周代名称。

A、乐理B、十二律吕C、乐器D、乐曲8、秦汉到隋唐一段时间凡是以“弹跳”方法进行演奏的乐器都叫。

A、枇杷B、胡琴C、羌笛D、阮咸9、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南戏B、变文C、诸宫调D、昆曲10、古琴在时代形成七弦十三徽形制。

A、宋代B、唐代C、汉代D、清代11、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编磬的排列规格属于。

A、宫悬B、轩悬C、判悬D、特悬12、昆山腔是元末明初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声腔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13、磬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D、石类14、《云门》是原始社会的。

A、乐舞B、歌舞C、剧曲D、说唱15、魏晋时期吴声歌和西曲歌的总称是。

A、相和歌B、鼓吹乐C、横吹曲D清商乐16、“三分损益法”是周代名称。

A、乐律学B、十二律吕C、乐器D、乐曲17、说唱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南戏B、变文C、诸宫调D、昆曲18、中国最早的记谱方式是。

A、工尺谱B、文字谱C、律吕谱D、二四谱19、天子所使用的舞队规模称为。

A、八佾B、六佾C、四佾D、二佾20、变文是唐代的一种。

A、说唱形式B、戏曲声腔C、歌舞形式D、民歌形式21、琴属于“八音”中的乐器。

A、土类B、木类C、金类C、石类22、六代乐舞是的宫廷乐舞。

A、周代B、唐代C、宋代D、清代二、判断对错1、清商乐较之相和歌吸收了南方音乐的成分,主要是吴声歌和楚歌。

戏曲调研报告(共9篇)

戏曲调研报告(共9篇)

戏曲调研报告(共9篇)戏曲调研报告(共9篇)第1篇关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

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当今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一.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及原因(一)戏曲艺术票房急剧下降,戏曲剧团经营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戏曲艺术产品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商品属性,戏曲事业作为文化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票房情况最直接地表现出戏曲事业发展的繁荣程度。

但在这些年,戏曲演出出现萎缩.票房不景气,几年前剧场观众趋之若鹜.场场爆满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出现过演出现场的在场观众还不及戏曲演职人员多的尴尬局面。

这种形势在全国都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是戏曲演出剧团经济状况日益拮据。

这不仅影响到演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挫伤了他们继续投身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而且制约了剧目的创新与编排。

经济上的困境,使不少剧团面临倒闭。

推动戏曲发展的载体受到打击,要想戏曲继续发展壮大,困难可想而知。

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观众的审美要求与戏曲舞台现状的矛盾是票房下降的症结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 的 戏 曲艺 术 正 式 形 成 在 宋 代 , 学 者 多 数 认 为 始 于 南 宋 的南戏 , 也 有 一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始 于 北 宋 的 杂 剧 。北 宋 的 杂 剧 综
合了各种 滑稽 表演 、 歌舞 、 杂 戏而形 成的一 种戏 曲形式 , 兴 起 于
北 方 。其 表 演 结 构 相 对 完 整 , 包括艳段 ( 表 演 情 节 较 简 单 的 日常
连忘返 , 史 学 家 认 为 从 这 个 可 看 出 后 世 戏 剧 的 萌 芽 。在 先 秦 的
金 的女 真 地 区 , 流传的“ 院本” , 和宋杂剧大体相 同。
南戏是宋 、 元 时 期 流 行 于 南 方 且 以 唱 南 曲 为 主 的一 种 戏 曲
形式 , 起源于浙江温州 , 又叫“ 温 州杂剧 ” 或“ 永 嘉杂剧 ” , 因 产 生 在南方 , 为区别于北宋杂剧 , 所 以称 为 “ 南 戏” 。 原 是 在 温 州 一 带 的民间小 曲的基础 上发 展起来 的小戏 , 后 吸收 了词调 、 唱赚 、 诸 宫调 、 大曲及杂剧等 因素 , 成 为 南 宋 时 期 影 响 较 大 的 一 种 戏 曲形 式, 南戏有剧本传世至今 , 从 中可 看 出 它 是 完 全 成 熟 了 的 戏 曲形
关键词 : 中国; 古代戏 曲; 历 史 源 流
中图 分 类 号 : J 8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1 l 5 ( 2 0 1 4 ) 1 1 / 1 2 —3 2 9 —2
戏 曲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一 颗 璀 璨 的 明 珠 , 历 史 上 最 先 使 用 “ 戏曲” 一词的是宋刘 埙 ( 1 2 4 O 一1 3 1 9年 ) , 他 在《 词人 吴用 章传 》 中提出“ 永嘉戏 曲” , 他所 说 的“ 永 嘉 戏 曲” 就 是后 人说 的“ 南戏 ”
萌芽 , 历经上千年的 不断演变和发展 , 在 宋 代 才 正 式 形 成 我 们 今 天 意 义 上 的 戏 曲艺 术 。作 为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 一 颗璀 璨 的 明 珠 , 戏 曲 值
得 我 们 去探 寻 它 的 历 史 渊 源 , 了解 它漫 长 的历 史进 程 , 捕 捉 它 的发 展 规 律 , 从 而 增 进 对 戏 曲 这 一 中 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认 识 , 让 戏 曲艺 术得 到 革 新 和 不 断 发 展 , 让 这 一 具 有 悠 久历 史 和 灿 烂 文 明 的 戏 曲 艺 术发 扬 光 大 、 世代相传 。
生活熟事 ) 、 正杂剧( 表演 较 复 杂 的故 事 情 节 ) 、 散段 ( 又称“ 杂 扮” , 是 临 时 加 演 的滑 稽 表 演 ) 三个部 分 ; 已 形 成 了 固 定 的 角 色 行
当, 主要 角 色 有 副 净 、 副末 、 装孤 、 装旦 、 末泥; 宋杂剧音 乐常采 自 歌舞大 曲和 民间 曲调 , 与说 白相间 , 不仅 有歌 唱, 而 且 有 乐 器 伴 奏, 演 奏者叫“ 把色” , 演 奏 的 乐 曲 叫“ 断送 ” 。宋 杂 剧 剧 本 全 部 失 传, 只保 存 了 剧 目名 称 ( 宋人 周 密《 武 林 旧事 》 中) 。 北 宋 后 期 至
曲 的某 些 特 征 , 可 以说 是 戏 曲 的 雏 形 。
三 、戏 曲 艺术 的 正 式 形 成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 开始将“ 戏 曲” 作 为 中 国传 统 戏 剧 文 化 的 通 称 。与 希 腊 的悲 喜 剧 和 印 度 的 梵 剧 并 称 为 “ 世 界 三 大 古 老 戏 剧” , 中 国 的戏 曲 种 类 繁 多 , 达 三 百 余 种 。 中 国戏 曲历 经 漫 长 的 发展过程 , 源远流长 , 展 示 了 我 们 祖 先 的 智 慧 和 中 国文 化 的 博 大 精 深 。本 文 以 中 国 古 代 戏 曲 的 起 源 及 发 展 脉 络 为 线 索 , 探 寻 戏 曲发 展 的历 史 进 程 和 历 史 渊 源 , 让 我 们 对 传 统 的 戏 曲 艺 术 有 更 进 一 步 的 了解 , 让 戏 曲艺 术 得 以很 好 地 传 承 和 发 扬 光 大 。
2 0 1 4年 第
期合 刊 髓 尉
论 中 国古 代 戏 曲的历 史 源流
付 家 露
( 重 庆师 范 大学音 乐学 院, 重庆 4 0 1 3 3 1 )
摘要 : 戏 曲是 中 国传 统 的 戏剧 文 化 , 它是以唱 、 念、 做 、 打 的 综 合 表 演 为 中 心 的 戏 剧 形 式 。我 国 戏 曲 艺 术 源 远 流 长 , 远在 先秦时期 就 已
“ 戏文” “ 永 嘉 杂 剧” 。戏 曲 就 是 运 用 音 乐 化 的 对 话 和 舞 蹈 化 的 动 作去表现较为 完整 的故事 情节 。清末 学者 王 国维说 : “ 戏 曲者 ,
的剧 目 , 参 军 戏 一 词 也 由一 特 定 剧 目转 化 为 一 剧 种 的 名 称 。 歌 舞 戏 和参 军 戏 不 仅 有 了故 事 情 节 和 人 物 扮 演 角 色 , 而且有 歌唱 、 舞蹈 、 说 白、 化妆 、 服饰及 简单的舞台装置 与布景 , 具 有 了 后 世 戏

戏 曲艺 术 的 萌 芽
我 国的戏曲艺 术 源远 流 长 , 远 在先 秦 时期 就 已开 始萌 芽 。 它 的发 展 形 成 , 经 历 了 一 个 漫 长 的 历 史 过 程 。 它 的起 源 可 以 追
溯原始歌 舞 , 如在古代典籍《 尚书》 《 周礼 》 《 吕 氏春 秋 》 等中, 记 载
描 述 了先 民 模 仿 和 表 现 狩 猎 、 战 争 等活 动 而载 歌 载舞 的场 景 。 屈 原 的《 九歌 》 之《 湘 君》 《 湘夫人 》 描 写 的恋 爱 故 事 , 具 有 戏 剧 性 因素 , 《 少 司命 》 中所 述 “ 羌 声色兮 娱人 , 观者 儋兮 忘归” , 令 人 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