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爱情的冰火性中看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锋芝恋结束、凌潇肃再婚、大S和仔仔周渝民的分手,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纠葛,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影响人的性格行为。
因此当我们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去观察鲁迅的生命历程时,就会发现,除了时代社会因素以外,鲁迅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给他们思想和性格以不同的影响,并且明显或者隐藏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因此,深入研究、探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情况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必须的。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
这两个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做又万不该做的强迫。
揭开盖头,鲁迅看到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
当夜,鲁迅坐了一宿,彻夜未眠。
此后几天皆在母亲房中看书、入睡。
4天后,鲁迅便借口“不能荒废学业”,与二弟周作人启程回日本,一走3年。
传统婚制把他请进了婚姻的城堡,但他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自当好好供养。
但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只有荒原与冷雨,两人都吞噬了无尽的苦涩。
鲁迅继续坚决地抵制着朱安。
朱安铺好被褥等待鲁迅,鲁迅发脾气要把床拆掉,最后以分居收场。
据郁达夫说,此时正当壮年的鲁迅为压抑性欲,特意穿单裤睡硬板床。
鲁迅自己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得已过单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不免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变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割席,愤而出走,搬到砖塔胡同。
搬家之前,鲁迅问了朱安的去向——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朱家?朱安黯然回答:“八道湾我不能住,我独个人跟着叔婶侄儿侄女过,算什么?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
外冷内热的书中人鲁迅先生作文

外冷内热的书中人鲁迅先生作文提起鲁迅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他那张严肃、不苟言笑的面孔。
在众多的文字描述和画像里,他总是眉头紧锁,目光深邃而犀利,仿佛能洞悉世间的一切黑暗与不公。
在他的书中,我也曾一度认为他是个冷酷到底的人。
他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让人感受到一种冷峻和决绝。
那些犀利的批判,那些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揭露,都让我觉得他仿佛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峰上,俯瞰着世间的芸芸众生,带着一种近乎冷漠的清醒。
然而,当我一次又一次沉浸在他的作品中,当我细细品味那些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我才渐渐发现,鲁迅先生其实是个外冷内热的人。
就说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吧,中的孔乙己,是个穷困潦倒却又死要面子的读书人。
鲁迅先生用看似冷漠的笔触,描绘了他的悲惨遭遇和周围人的冷漠。
可细细想来,若不是先生心中怀着对孔乙己这样底层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又怎会将他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他批判的不是孔乙己这个人,而是那个吃人的社会,是想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发声,为他们争取一个更公平、更温暖的世界。
还记得中的祥林嫂吗?那个逢人就诉说自己悲惨遭遇的可怜女人。
先生写她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粉饰和美化,把她的痛苦、她的麻木、她的绝望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初读时,只觉得先生太过冷酷,怎么能这样去写一个已经如此不幸的人。
可后来才明白,先生正是因为对祥林嫂满怀同情,才会如此深刻地去揭示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人们的冷漠和无知。
他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描写,唤起人们的良知,去打破那些禁锢人性的枷锁。
鲁迅先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能看出他的外冷内热。
他早年赴日本学医,本是想通过医学来拯救国人的身体。
但当他看到国人在精神上的麻木和愚昧时,他毅然弃医从文,决定用文字来唤醒民众的灵魂。
这是怎样的一种热忱和勇气啊!他深知这条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会遭到无数的攻击和误解,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走了下去。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能体现他的热心肠。
《恋爱中的鲁迅》读后感

《恋爱中的鲁迅》读后感《恋爱中的鲁迅》看着扉页上作者赵瑜老师题写的“烟火鲁迅",就觉得这本和以往所看到有点不一样,明白自己会再次走近伟人。
这本书是偶然得之,在浏览中国作家网时,发现作家网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进去后看到有写鲁迅的文字,觉得挺有新意,便在文后留言,引用了自己以前写的有关鲁迅的文字。
没有想到,这有留言赠书的活动,自己这五六百字的留言,竟然被选中。
在不久后,就收到了作家网所寄的《恋爱中的鲁迅》,看着扉页上作者赵瑜老师题写的“烟火鲁迅",就觉得这本和以往所看到有点不一样,明白自己会再次走近伟人。
(一)走近伟人抽空打开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这本书确实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
就像萧红笔下,鲁迅从圣坛上走下,来到生活中间。
这本书主要通过对《两地书》的解析,让严肃、冷静、横眉冷对的鲁迅变得温情、可爱、充满侠骨柔情,中年到来的爱情,让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一下子充满孩子气。
我们都知道,鲁迅这个反封建的文化战士,其实深受封建婚姻的危害。
他的那位朱安女士,一直存放在母亲那里,自己不愿意接受,却也不忍心伤害,他曾对友人说,不能休掉朱安,因为朱安独自回去,一个人活不下去。
所以鲁迅被这个有名无实的婚姻捆绑了,搭上了他美好的青年时期。
(二)相识相爱鲁迅和许广平相识干1923年,一个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一个为里边的学生,两人共同参与了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刊》上一个“爱情定则的讨论”。
许广平,这个逃婚出来的叛逆者,却发表了主张顺从的观点,而陷身礼教婚姻的鲁迅,却说"一齐揭开来,大家看看好。
”这两个人,鬼使神差,都违反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规则,发表了迥乎不同的观点。
谁能想到,在两年后,许广平会以每两天一封的速度燃烧着鲁迅,正如书中所写,“一个小姑娘,用小心翼翼的崇拜和直入活泼的性情,硬是将面孔暗淡的鲁迅先生点燃了,僵硬被青春的气息覆盖,暮气被调皮的问话洗净,鲁迅不得不变得柔和又幽默起来。
伦理困境与欲望叙事——审鲁迅的《离婚》

青年论坛鲁迅研究月刊年第期伦理困境与欲望叙事———审鲁迅的《离婚》回罗华文学经典的解读,是一种无穷尽的过程。
正如诗人郑敏所言,没有可穷竭的巨著,只有思维的僵化与读解的死亡。
这是因为文学经典其本身的深刻、复杂和厚重,也因为我们总是能够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一枚多棱镜,不同角度、光线的射照将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离婚》作为鲁迅一种创作活动结束的标志,这篇叙事作品蕴含的意味是他的作品前所未有的。
但是研究者对《离婚》的关注相当有限。
就其研究成果而言,大多是站在批判传统文化的立场讨论小说主人公爱姑的反抗性以及这一反抗的真伪。
即肯定爱姑的反抗精神,强调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反抗的失败;或认为爱姑是伪反抗,其实质仍然是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认同与附和,是封建权力话语系统的归顺奴隶。
凡此种种,其精神内核基本上沿袭了李长之的论断:《离婚》“就是写农民的愚马矣和奴性”,“农民在经济上的被剥削,在精神上、意志上、人格上,也同样被剥削了,农民已经失掉了自己”。
!但在我看来,这篇叙事作品是以公共性的文字表述了最为属己的私人性欲望。
如果说在鲁迅最为个人化的情感生活中,“离婚”是长达二十多年无法消除又无法满足的欲望,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篇叙事作品表述了鲁迅“私人的痛苦”,并成为获得想象性快感的来源。
也就是说,《离婚》潜伏着鲁迅深刻的伦理困境以及由此导向的欲望叙事。
!众所周知,鲁迅个人情感生活中最痛苦的是与朱安的婚姻。
事实上,鲁迅从年月结婚不久即离家赴日,到年被迫迁出八道湾旧宅时对朱安暗示: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朱家,"再到年月与许广平关系明朗化,其潜意识中的“离婚”之念从未放弃。
那么鲁迅为什么没有离婚?我们不妨罗列几段鲁迅关于这场婚姻的有限的叙述:(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们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责备异性,也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鲁迅的爱情观

鲁迅的爱情观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给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
鲁迅为了母亲高兴,接收了这个安排,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
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
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
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
从“广平兄”的称呼到后来两人间的“智力测验”,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用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围绕涓生、子君这二个普通平凡的人,阐述了许多有关人生、爱情等哲理性的问题。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
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
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为了租房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与耳环。
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
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
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
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
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
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很困惑,涓生到最后对子君的感情到底算作什么?是爱情,还是愧疚。
尚未得到时憧憬着,得到后却荒废了,失去时又追悔莫及。
在这篇小说中,婚姻俨然成为爱情坟墓。
先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目光对爱情作了独特的解读:一是,爱情是否需要理性。
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
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
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作文500字

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作文500字《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人。
你们知道吗?鲁迅先生很爱他的家人。
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总是想方设法让母亲开心。
就算工作再忙,他也会写信给母亲,问候她的身体和生活。
还有呢,鲁迅先生对那些穷孩子也充满了爱心。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个卖报的小孩,衣服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鲁迅先生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孩子披上,还买了他好多份报纸。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里面藏着他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
他希望通过文字,让大家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这样的鲁迅先生,在我眼中,就是柔情似水的大英雄!《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鲁迅先生。
你们可能觉得鲁迅先生很严肃,其实不是的,他也有柔情的一面。
鲁迅先生很关心青年学生。
有个叫阿累的青年,一次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一点儿架子都没有,还亲自挑选了书卖给阿累,并且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鲁迅先生对小朋友也特别好。
他写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就是想让小朋友们能在快乐中明白一些道理。
他还很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他用自己的笔,为他们发声,希望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就是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先生,是不是很棒呀?《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鲁迅吗?他在我眼里,可是柔情似水的哟!鲁迅先生很喜欢小动物。
有一回,他家的猫跑出去玩,被其他的猫欺负了,他心疼得不行,赶紧把猫抱在怀里安慰。
而且呀,鲁迅先生还很理解小孩子的心思。
有个小孩子想要一本画册,可是没钱买,鲁迅先生知道后,就买了画册送给那个孩子。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心里充满了温柔和爱的人。
《我眼中柔情似水的鲁迅》同学们,今天让我给你们讲讲鲁迅。
你们是不是觉得鲁迅总是很严肃?其实不是的,他有很温柔的一面。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迷路了,在街头哭泣。
鲁迅看到后,耐心地询问她的家在哪里,然后亲自把她送回了家。
鲁迅还经常帮助那些贫困的人。
朝花夕拾人性的冷和暖作文

朝花夕拾人性的冷和暖作文在鲁迅的文字世界里,《朝花夕拾》宛若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勾勒出人性冷暖的鲜明对比。
人性的冷漠如同一层薄薄的雾气,弥漫在《藤野先生》中。
对于鲁迅这位异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展现出父亲般的关怀和理解,而其他人却刻薄地评价他“支那人”。
在异乡飘零的鲁迅,在这份关怀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却也体会到了冷漠的刺痛。
人性的温暖如同一缕阳光,穿透《狗·猫·鼠》的阴霾。
鲁迅以一只猫的视角,揭露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猫被当作玩物,任意宰割;鼠被视为害虫,人人喊打。
面对这样的不公,鲁迅发出一声声悲愤的控诉。
然而,在这黑暗中,也有那么一丝温暖。
一只母猫收留了失去母亲的小猫崽,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它们。
这温暖的母爱,在绝望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希望。
人性的扭曲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阿长与山海经》的读者。
阿长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却因穷困潦倒而被迫屈服于命运。
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不得不寄人篱下。
面对生活的重压,她变得麻木和世故,甚至不惜出卖肉体谋生。
鲁迅对阿长既同情又愤怒,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人性扭曲的残酷现实。
人性的卑劣如同一团污泥,玷污了《范爱农》的纯真。
范爱农是一位满腔热血的革命志士,却遭到了同乡的出卖和迫害。
他被捕入狱,饱受折磨,最终被杀害。
鲁迅对范爱农的悲惨遭遇深感痛心,控诉了那些助纣为虐之人的卑劣和无耻。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性善恶交织的复杂图景。
他既展现了冷漠、扭曲、卑劣的一面,也赞颂了温暖、善良、坚毅的一面。
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鲁迅向世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醒,告诫我们不忘苦难,珍视人性之暖,抵制人性之冷。
《朝花夕拾》是一曲悲壮而激越的交响曲,奏响出人性冷暖的永恒旋律。
它是一面明镜,照亮了历史的幽暗角落,折射出人性的善恶美丑。
它更是一座警世钟,提醒我们永葆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对冷漠和黑暗,也要怀揣希望,点燃人性之暖。
鲁迅性压抑书写探源

鲁迅性压抑书写探源涂建 2120102093内容提要鲁迅作品里的性压抑书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笔者对其进行了粗略的探讨。
文章首先再现了鲁迅作品中的几类性压抑书写,并做了简单的分析;接着述说了鲁迅沉痛的婚恋经历,即性压抑史;然后探讨了传统礼教对本能性欲的压抑;最后考察了鲁迅同时代性压抑、性苦闷的书写,并与之相比较。
鲁迅的性压抑书写,同他自身的婚恋经历、传统礼教的枷锁、性苦闷的“时代病”是密切相关的,互为表里。
关键词鲁迅性压抑婚恋史礼教在鲁迅的作品里,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便是关于性压抑的描写。
以前,对《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四铭和高尔础的评价,莫过于骨子里满是男盗女娼的封建卫道者。
其实,这种分析不免粗糙,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那便是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性压抑、性苦闷。
鲁迅作品中性压抑的书写,是极其深刻、发人深省的,展现了性压抑者的扭曲心灵与变态行为,幽默诙谐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传统礼教枷锁在国人身上的思考。
这也是那个黑暗社会性压抑、性苦闷的“时代病”的折射,更深深地烙上了鲁迅沉痛的婚恋生活的影子。
这是鲁迅的血泪书写,有此经验并觉醒的人,方能写出如此沉痛的文字。
一、性压抑的文本表现鲁迅有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性压抑的描写,如《阿Q正传》、《祝福》、《肥皂》、《高老夫子》、《伤逝》、《补天》,等等,穷尽了形形色色的人,呈现了性压抑、性苦闷下的各种变态行为。
鲁迅的描写十分简练,却很到位,饱满有力的笔墨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却又形态迥异。
性压抑在过独身生活的人中最易产生;他们既处于出自本能的情爱需求期,又没有满足这种需求的对象,自身的libido得不到释放和排遣,久而久之,这种内外的不平横便影响到人的精神,使人产生烦躁、苦闷、压抑之感,常常歇斯底里,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来宣泄这种苦闷、压抑。
关于这一点,鲁迅有过精辟的论述:“因为压抑性欲之故,所以对别人的性底事件就敏感,多疑,欣羡,因而妒忌。
其实这也是势所必至的事:为社会所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小被 清规 戒 律 压制 得辛 苦 不 堪 的 鲁 迅 ,童 年 时 就 是 极 为 反 抗 争 所 必 须 给 与 的答 复 。
感 二 十 四孝 图 之 列 的 古训 的 ,然 而讽 刺 的 是 ,成 年 的 鲁 迅 不 但
正 因为 这 样 的情 感 经 历 ,才 让 鲁 迅 有 了 更 多 身 处 人 世 间
被 母 亲 “病 危 ”召 唤 回 国 的鲁 迅 ,回 家 第 二 天 就 被 迫 举 行
鲁 迅 婚 姻 的悲 剧 在 于 与 旧道 德 不 合 ,与 新 道 德 也 不 合 。所
了婚礼 ,婚礼是热 闹的 ,众人 如释 重负如愿 以偿 的喧闹里 ,一 以 ,鲁 迅 唯有 对 爱 情 绝 望 ,在 他 和 许 广 平 的 恋 爱 中 ,如 果 没 有
狱 。鲁迅说 ,朱安是母亲送给 自己的一个礼 物。将一个活生生 十年 的爱情 ,爱情 里鲁迅一直是被动的 。终于 ,鲁迅最后反抗
的 人 形 容 成 礼 物 ,这 很 有 不 敬 之 处 ,而 在 这 不 敬 中 却 很 能 深 深 了 ,朱安 是 “礼 物 ”,许 广 平 才 是 他 的 “爱 人 ”,是 他 人 生 的 曙光 ,
鲁迅很多作品是从启蒙 的角度 开始 的 ,他的文学实质是 感 情 他 注 定 无 法 放 手 。
人 学 。对 人 生 的 反 映 上 ,鲁 迅 侧 重 于 人 性 的病 态 ,将 自己 当做
无爱 的婚姻里 ,鲁迅 的痛苦是不言而 喻的 ,这种痛苦影响
医生的角色 ,针砭 中国国民的性格弱点 ,以期 改 良。然而 ,于其 了 他 今 后 的思 想 和 生 活 ,可 以 说 ,没 有 朱 安 ,就 没 有 鲁 迅 的 深
自身 ,鲁迅却不得不选择 了“非 改良”。鲁迅的小说 ,最深刻 的 沉 ,更 没 有鲁 迅毕 生 的檄 文 反 抗 ,鲁 迅 的 全 盘 反 古 是 与 不 幸 的
在 于 他 关 注 人 的 灵 魂 ,他 笔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体 现 的 是 知 识 分 子 婚 姻 不 无 关 系 的 ,上 帝 有 常 人 无 法 理 解 的智 慧 ,它 以朱 安 一 生
迅 ,朱安很难说有多少感情 ,然而纲常 ,将 她锁定在鲁迅 身上 , 对于 旧道德 ,还是对于新道 德 ,所 以他也 就成 为旧道德和新道
所以她 只能用 一辈子来偿还这无缘 由的债 。鲁迅 不愿 接受朱 德家们的攻击 目标。这点他和许广平早就看到了 ,“道德也罢 ,
安 ,很大程度在于朱安恰是鲁迅最 为反对与反感的 旧式女子 , 不道德 也罢 ,合法也罢 ,不合法也 罢 ,都 与别人 不相干 ”,这 是
环境 、朱 安 自身 的思想 意识和社 会背景 ,鲁 迅如果休 书朱安 , 是很可怕 的 ,他们 面 目狰狞 ,在鲁 迅笔下 ,却 比人 有人情 味得
几 乎 等 同将 朱 安 送 上 绝 路 。朱 安 的 问题 上 ,鲁 迅 在 感 情 生 活 中 多 ,除去少年的奇趣 心理 ,这与鲁迅 的成长经历 见闻不无 关
论 的压 力 追 求 了 自己 的爱 情 ,却 仍 没 有 勇 气 将 许 广 平 光 明 正 是 正 是 反 抗 的 悲 剧 性 。
文 海 艺 苑
LlTERARY GALLERY
文 学 品 析
从鲁 迅 爱情 的冰 火性 中看鲁 迅
李 季 张 丽
(西南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鲁迅的感情 生活 ,可谓一半是 火焰,一半是海 洋。正如鲁迅的文学作品 ,从 启蒙的角度开始 ,实质却 是人 学 ,充满人性的矛盾。又如鲁迅的处世 ,批判他认 为无救的人 毫不 留情 ,而对他认 为有希 望的人 怀着炽 烈 的 热 情 。 关键 词 :鲁 迅 ;爱情 ;文 学 中 图分 类 号 :1210.9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5312(2010)10—0001—01
体会出鲁迅 的无 可奈何 与 自讽 ,鲁迅 是个 孝子 ,母 亲强送的礼 经 过 仔 细 斟 酌 ,鲁 迅 看 准 了这 反 抗 的 价 值 。
物 他 不 得 不 接受 ,可 是 这 个 礼 物 却 是 他 ~ 的 ,他们 的反抗 冒犯 了许 多人 ,无论
个 男 人 和 一 个 女 人 的 一场 漫长 的婚 姻 灾 难 却 从 此 开始 了 。
许广平锲而不舍 的努力 ,并 发出“道 德也 罢 ,不道德也罢 ,合法
鲁 迅 的母 亲 ,以 爱 的 形 式 带 给 鲁 迅 压 力 ,形 成 了 爱 的牢 也罢 ,不合法也 罢 ,都与别人不相干 ”的誓言 ,鲁迅绝对没有这
的 软 弱 妥协 再一 次鲜 明 的 体 现 出来 ,他 没 有 勇气 伤 害 母 亲 和 系 。童 年 对 以后 打 下 的 印 迹 是 深 重 的 ,它 与 鲁 迅 后 来 的 很 多 决 朱 安 ,至 死 也 没 有 解 除 这 一 段 有 名 无 实 的婚 姻 ,即使 他 冒 着 舆 定 性 选 择 有 着 必 然 的 因 果 ,童年 记忆 的 预 感 冥 冥 中 成 谶 ,这 也
是 个孝 子 ,还 被 旧 式 的 婚 姻 所 羁 绊 了 一 生 。
的 痛 楚 感 。人 对 世情 的 体 察 是 有 渊 源 的 ,童 年 的 鲁迅 喜欢 看
从 结婚 到死 亡 ,鲁 迅 不 曾碰 过 朱 安 ,同时 因 为朱 安 所 在 的 戏 ,却 唯独 对 戏 中女 吊 和无 常 的 印 象 最 为 深 刻 ,这 两个 形 象 都
根 植 的 弱 点 ,以及 先 驱 者 的孤 独 感 ,鲁 迅 关 注 的 不 是 事 件 史 而 的寂 寞 、苦 痛 、隐 忍 促 成 了鲁 迅 的 痛 感 、深 刻 和伟 大 ,可 以说 ,
是 心 灵 史 ,而 这 也 许 正 基 于 鲁 迅 对 自身 的 无 法 抗 争 的 抗 争 。 假如没有朱安 ,鲁 迅也 就不成其为鲁迅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