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婚姻与爱情

合集下载

鲁迅的情感故事

鲁迅的情感故事

鲁迅的情感故事
鲁迅的情感故事涉及到三个女人:初恋情人鲁琴姑、包办婚姻的朱安和自由恋爱的许广平。

鲁迅与鲁琴姑是青梅竹马,两人相恋却不能相守。

因为鲁迅家里的保姆长妈妈一直希望自己的外甥女能够嫁给鲁迅,而长妈妈不同意鲁迅和琴姑的婚事,故意找人配和她演戏,在鲁迅的母亲面前说鲁迅和琴姑八字不和,要是两人在一起会不幸福的,尤其会影响鲁迅。

那个年代,人们的封建思想还非常严重,鲁迅的父亲在鲁迅小的时候就一直生病,这让鲁迅的母亲非常害怕儿子会被婚姻连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这样硬生生的让鲁迅和琴姑分开了。

琴姑一直等着鲁迅找他,可惜鲁迅也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只能忍痛和琴姑分开了,但是琴姑却因为这件事郁结在心,竟然因病早逝。

据说,琴姑在临终时都还在等待鲁迅。

朱安是鲁迅的包办婚姻妻子,两人婚前未见过面,无感情基础,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这场婚姻对两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两人之间没有爱情,只是挂名夫妻。

朱安曾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许广平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自由恋爱结婚的。

1925年夏天,许广平第一次正式向鲁迅示爱,但鲁迅不够勇敢,而且悲观的认为自己不会再拥有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了,他甚至觉得自己也不配被爱。

对此,他先后在信里向许广平解释道:“我先前偶一想到
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

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手!”鲁迅对许广平回应道:“你战胜了,我只爱你一人。

”1925年10月20日,鲁迅与许广平相恋并结婚。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锋芝恋结束、凌潇肃再婚、大S和仔仔周渝民的分手,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纠葛,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影响人的性格行为。

因此当我们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去观察鲁迅的生命历程时,就会发现,除了时代社会因素以外,鲁迅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给他们思想和性格以不同的影响,并且明显或者隐藏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因此,深入研究、探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情况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必须的。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

这两个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做又万不该做的强迫。

揭开盖头,鲁迅看到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

当夜,鲁迅坐了一宿,彻夜未眠。

此后几天皆在母亲房中看书、入睡。

4天后,鲁迅便借口“不能荒废学业”,与二弟周作人启程回日本,一走3年。

传统婚制把他请进了婚姻的城堡,但他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自当好好供养。

但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只有荒原与冷雨,两人都吞噬了无尽的苦涩。

鲁迅继续坚决地抵制着朱安。

朱安铺好被褥等待鲁迅,鲁迅发脾气要把床拆掉,最后以分居收场。

据郁达夫说,此时正当壮年的鲁迅为压抑性欲,特意穿单裤睡硬板床。

鲁迅自己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得已过单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不免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变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割席,愤而出走,搬到砖塔胡同。

搬家之前,鲁迅问了朱安的去向——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朱家?朱安黯然回答:“八道湾我不能住,我独个人跟着叔婶侄儿侄女过,算什么?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

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部爱情小说,其主线自然是爱情故事。

小的时候,我们从童话中看到的是“王子/公主”式的爱情:王子英俊潇洒,有勇有谋,坚毅而多情;公主则是美丽动人,善良纯洁,虽弱小而多情。

王子、公主历经磨难,波折重重,但到最后,他们终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故事也到“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嘎然而止,而我们则在对王子公主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深信不疑中满足地合上书本。

及至长大,我们在经典中不断重温“经典”的爱情形态:从生而至死,死而又生的杜丽娘柳梦梅、梁山伯祝英台、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到现在迷倒众生的波折重重,九转回肠琼瑶式的爱情。

这些爱情,无论或生或死,或成或不成,我们听到的都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唤,看到的是禁忌――阻碍――奋斗――成功(或失败)的恋爱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充满了幻象和新鲜的刺激。

但这些爱情故事都无一例外的没有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这个充满幻象和新鲜的恋爱历程之后,我们所欣羡的主人公们在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他(她)们又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历程?可能存在怎样的新的阻碍呢?在我看来,《伤逝》正是描述了从爱情到婚姻的一种家庭状态,确切地说,表现了鲁迅对“婚姻惰性”的忧虑和恐惧。

涓生之不爱子君,并不完全是子君没有和他相平等的经济权。

子君在和涓生恋爱之前和恋爱之后及至走入、走出家庭生活之后,经济状态是相同的,始终是不独立的,至少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有任何不同或改变;而且,涓生不爱子君也是在他失业之前发生的,在二人同居从而进入家庭生活后,“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摘要: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2.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3.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4.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正文:【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鲁迅的情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的一段佳话。

朱安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第一位女朋友,他们的恋情发生在1904 年左右。

朱安是江苏吴江人,原名朱瑞文,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上海生活。

她在上海结识了日本留学生中村不折,跟随他前往日本留学。

此后,朱安成为了鲁迅的邻居和同学。

鲁迅与朱安的恋情,源于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爱好。

两人曾经一起翻译小说,共同创作剧本,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新生》上发表文章。

然而,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并未如人所愿。

因为鲁迅回国参加革命,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在国内,鲁迅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而朱安则因为家庭原因返回了上海。

这段恋情,最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画上了句号。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

许广平,原名许广惠,广东番禺人。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广州生活。

在广州,许广平结识了革命志士,并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 年,许广平前往北京,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在此期间,鲁迅开始对许广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两人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 年,鲁迅与许广平正式结为夫妻。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两人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鲁迅的情感观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鲁迅的爱情观

鲁迅的爱情观

鲁迅的爱情观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给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

鲁迅为了母亲高兴,接收了这个安排,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

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

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

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

从“广平兄”的称呼到后来两人间的“智力测验”,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用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围绕涓生、子君这二个普通平凡的人,阐述了许多有关人生、爱情等哲理性的问题。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

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

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为了租房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与耳环。

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

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

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

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

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

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很困惑,涓生到最后对子君的感情到底算作什么?是爱情,还是愧疚。

尚未得到时憧憬着,得到后却荒废了,失去时又追悔莫及。

在这篇小说中,婚姻俨然成为爱情坟墓。

先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目光对爱情作了独特的解读:一是,爱情是否需要理性。

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

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

鲁迅的婚恋观

鲁迅的婚恋观

小说中的婚恋描写
《伤逝》
通过男女主角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个性的束缚。
《祝福》
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婚 姻的不幸。
《阿Q正传》
通过阿Q的恋爱故事,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
散文中的婚恋思考
《热风》
鲁迅在《热风》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婚 姻、家庭的议论,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 的束缚,呼吁解放个性和追求自由恋爱 。
批判精神
鲁迅在婚恋问题上的批判精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启示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鲁迅的婚恋观
对传统婚恋观的批判
批判包办婚姻
鲁迅认为包办婚姻是束缚人的自 由和幸福的,他反对父母对子女 婚姻的干预,提倡婚姻自主。
批判门第观念
鲁迅认为门第观念是传统婚恋观 中的一大弊端,它阻碍了真正的 爱情和婚姻的发展,应该被摒弃。
批判贞节观念
鲁迅认为贞节观念是束缚女性的 一种枷锁,它剥夺了女性的自由 和幸福,应该被打破。
鲁迅的婚恋观
contents
目录
• 鲁迅的生平简介 • 鲁迅的生平简介 • 鲁迅的婚姻状况 • 鲁迅的婚恋观 • 鲁迅婚恋观的文学表现 • 鲁迅婚恋观的影响与启示
01 鲁迅的生平简介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爱情与婚姻的 矛盾,他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 但同时也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01
1906年,鲁迅与朱安结婚,这是一场由母亲安排的婚姻,鲁 迅对朱安并无感情。
02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两人逐渐产生感情,但鲁迅始 终未与朱安离婚。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鲁迅和许广平那浪漫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你们知道吗?鲁迅一开始可是个严肃又深沉的大先生。

但许广平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世界。

许广平啊,那可是个勇敢又有才华的女子。

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爱慕,一点都不害怕世俗的眼光,大胆地向鲁迅表达自己的心意。

还记得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吗?那一封封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意。

许广平的活泼、热情,慢慢融化了鲁迅那颗看似冰冷的心。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很多温馨的小瞬间。

比如一起讨论文学,一起为了理想奋斗。

许广平总是默默地支持着鲁迅,给他力量。

而且啊,鲁迅在生活中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对许广平关怀备至。

虽然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但在平淡中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细水长流,相互陪伴,相互成就。

真的太让人感动啦!第二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讲讲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哟!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好像很难接近。

但爱情这东西就是神奇,许广平出现后,一切都变啦。

许广平那姑娘,有想法,有勇气,就认准了鲁迅。

不管别人咋说,她都坚定地走向鲁迅。

他们在相处中,越来越发现彼此的好。

鲁迅的深刻思想吸引着许广平,许广平的活力也感染着鲁迅。

记得有一次,鲁迅工作累了,许广平就贴心地给他泡杯热茶,陪在他身边。

这种小小的举动,充满了爱。

而且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不退缩。

许广平理解鲁迅的抱负,鲁迅也珍惜许广平的陪伴。

虽说他们的爱情没有太多浪漫的约会,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因为有对方而变得特别。

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杯暖暖的茶,越品越有味。

真的是太美好啦,是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鲁迅的婚姻与爱情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历久弥新的话题,它纵横人类的整个发展。

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街边乞丐;也不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小瘪,爱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在你身边出现过,有那么一瞬间,世界会因为某个人而发光,心会因为某个人而颤抖,呼吸也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爱情。

有人说,爱情是俗气的,就像金钱一样,但高雅的人能逃离金钱的诱惑,却逃不开爱情的俗气,就连鲁迅,这一位革命斗士,一位深不可测的高人,也难免落入俗套。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

鲁迅生于1881年,1906年25岁时由母亲一手操办与朱安女士结婚。

因此,他一直把朱安只是当作母亲送给他的“礼物”而“好好地供养”起来。

然而,尽管心里不满,鲁迅还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母亲给他的这件“礼物”。

正因为如此,五四前夕,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年寄给鲁迅的诗《爱情》引起了他深深的心底共鸣。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补天》等作品中肯定了性爱的崇高,描写出人的由情欲而引发出的创造的冲动以及女娲创造生命、修补苍天的伟力。

关键字:鲁迅爱情婚姻爱情,是一个永恒的,历久弥新的话题,它纵横人类的整个发展。

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街边乞丐;也不论你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小瘪,爱情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在你身边出现过,有那么一瞬间,世界会因为某个人而发光,心会因为某个人而颤抖,呼吸也会变得不一样,这就是爱情。

有人说,爱情是俗气的,就像金钱一样,但高雅的人能逃离金钱的诱惑,却逃不开爱情的俗气,就连鲁迅,这一位革命斗士,一位深不可测的高人,也难免落入俗套。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

鲁迅生于1881年,1906年25岁时由母亲一手操办与朱安女士结婚。

但是,这个婚姻只是名义上的,也就是说鲁迅仅仅在名分上是朱安的丈夫,因为事实上鲁迅对朱安十分冷淡,平时连话都很少说,更不用说过夫妻生活。

直到1925年,鲁迅才与许广平产生真挚的恋情。

这两个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一、有名无实的婚姻鲁迅在年轻的时候与他的表妹琴姑有过一段美好的初恋,但却非常不幸地毁于所谓的“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的封建迷信。

初恋,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是相当珍贵的。

因而,纯洁的初恋遭到毁灭给予鲁迅的精神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琴姑也因此抑郁而死。

30年后,鲁迅为不相识的金淑姿女史的情书所作的序言中仍然表达了对痴情的琴姑的亡灵最深切的悼念:何期忽逢二竖,遽释诸纷,闷绮颜于一棺,腐芳心于抔土。

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

这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式的哭悼!正是这个精神打击导致了鲁迅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闭上爱情的大门。

初恋的不幸夭折,让年轻的鲁迅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他长时间都没能接触另一段爱情。

年迈的母亲了解儿子,同时又听到一些“谣言”,于是为鲁迅与朱安主持了婚礼,但鲁迅对朱安并无爱情可言,但又出于对母亲的爱,只能被动地奉行母命。

因此,他一直把朱安只是当作母亲送给他的“礼物”而“好好地供养”起来。

几十年里,鲁迅一直如此,虽然他与朱安有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在一个庭院里,却始终没有产生爱情。

鲁迅对于母亲为他包办的婚姻是相当不满的。

在难违母命的情况下,鲁迅只作了微弱而无力的抵抗,仅仅“提出要求朱安放足进学”。

婚礼过后,鲁迅没有同朱安欢度蜜月,“在家仅停留四天即返东京”,以表示心中不满。

然而,尽管心里不满,鲁迅还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母亲给他的这件“礼物”。

按照以往的思维逻辑,鲁迅作为坚定而无畏的反封建战士,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具有韧性的战斗精神的人,怎么也不会接受这封建式的婚姻。

然而历史偏偏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

那么,鲁迅何以顺从母亲的意志,接受这个具有封建色彩的婚姻呢?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非常体恤的“孝子”“对于鲁迅一家来说,由于祖父的入狱和父亲的早逝”,“经济上的拮据”,家庭的重担“都得由鲁迅的母亲来承担了。

在这苦难的日子里,作为长子,鲁迅所感受到的家庭责任和他对母亲的感情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感情主宰着鲁迅,使他产生了深重的的负罪心理。

长期以来,母亲的“寡母抚孤”令鲁迅产生了感激、愧疚、自责甚至负罪的复杂情感,他的心灵的深处便暗暗地滋生出“原罪”意识,为此他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从而为鲁迅将来的人生笼上了一层阴影。

正因为如此,五四前夕,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年寄给鲁迅的诗《爱情》引起了他深深的心底共鸣。

稍后,在《热风(随想录)(四十)》中,鲁迅不无感慨地说:“诗的好歹,意思的深浅,姑且勿论;但我说,这是血的蒸汽,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

”因为这首诗表达了“没有爱”和“无所可爱”的悲哀,恰恰触及到鲁迅多年来的心头隐痛。

二、有实无名的爱情与朱安长时间住在一个院子里却从没产生过爱情的鲁迅在44岁那年遇到了他的真爱,那个不漂亮却很优秀的许广平。

但由于出于对母亲的爱和对朱安的保护(离婚对朱安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鲁迅并没有与朱安离婚,按照当时法律来说,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的婚姻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说他们之间只有爱情,并不存在婚姻。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鲁迅是自卑的,年少丧父,家境贫寒,也正是这中自卑的性格造就了鲁迅冷漠、孤傲的性格,让他用炎凉的眼光看世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与人接触,更别谈追求爱人了,但许广平是大方的,她勇敢善良,热爱生活,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她勇敢、坚定而又积极主动地去爱鲁迅,唤醒与激发起鲁迅多年来蛰伏于心底的爱情。

是许广平的大胆和主动帮助鲁迅克服了自卑,战胜了怯懦,从而赢得了爱情。

1925年10月,鲁迅经与许广平到一段时间的感情交流,他们之间的普通的师生之情开始向着火热的爱恋之情发生了质的转化。

经过大约两年时间的热恋,鲁迅即与许广平离开了他们俩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北平,来到了南方,并在广州汇合。

鲁迅与许广平的离开北平,固然有当时北平政治气候恶劣、政治斗争尖锐复杂的缘故,同时也是为了他们的爱情而南迁。

因为朱安仍生活在周家,倘若鲁迅与许广平就在北平同居,实在不那么好处。

1927年9月,他俩结伴而行,来到了上海并且正式同居生活。

这段爱情是美丽的,它让鲁迅重获新生,但对鲁迅与许广平来说,要维系这段恋爱,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精力。

从当时乃至现在看来,他俩的结合都不能被理解:且不说他们岁数相差有多大,也不说他们的师生关系,单从鲁迅与朱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来看,许广平与鲁迅的爱情就不被人理解,鲁迅没有与朱安离婚,却与许广平生活在一起,用今天的话来说,许广平算不得鲁夫人,只能算小三。

但爱情有时就是如此,它来了,谁也挡不了。

鲁迅不爱朱安,但出于对母亲的责任,他不能与朱安离婚,但骄傲如斯,他不能与朱安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但毕竟是人,鲁迅也需要爱情,于是在许广平出现之后,鲁迅便抛开所有的自卑,所有的压力,为自己的爱情勇敢的去挑战。

鲁迅与许广平虽然远离北平,生活在上海,但是朱安的存在则一直成为不时飘过他们心头的阴影。

这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在鲁迅一生的婚恋、性爱生活和心态中,始终渗透着他的影响;而鲁迅在母亲、妻子和爱人之间所深刻而痛苦地面临和感觉到的,正是他毕生终于未能完全摆脱和逾越的心理困境和障碍。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鲁迅还是获得了爱情,实现了对心理障碍的超越,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三、特殊情对作品影响鲁迅是一代文豪,他的这段特殊婚姻与爱情的心理体验自然也会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首先,经历了婚姻的痛苦和感受到爱情的温暖的鲁迅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了性与爱情的真谛。

一方面,他认为,性同饮食一样,“并非罪恶,并非不净”,而是生命延续的必需;爱情乃男女婚姻和生活的基础,而爱情不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本条件,在生活中“有所附丽”,同时还“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补天》等作品中肯定了性爱的崇高,描写出人的由情欲而引发出的创造的冲动以及女娲创造生命、修补苍天的伟力。

而小说《伤逝》既是鲁迅对爱情与生活的关系的形象阐释,又是他爱情体验的一种特殊的表达。

当子君果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透彻、坚强的呼声之时,人们完全可以听出这也是鲁迅为接受许广平的爱情而给予世俗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回答,换句话说这就是鲁迅向世人发出的他的爱情宣言。

另一方面,鲁迅对亵渎性和爱情的伪善的禁欲主义卫道士等给予无情的嘲讽和讥刺,以宣泄自己胸中的愤懑,派遣因婚姻不幸而造成他的精神的创痛。

《补天》中着古衣冠的小丈夫、《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都是性爱上的伪君子。

他们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包裹着的是肮脏变态的灵魂,令人厌恶。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婚姻是悲剧的:一段有婚姻没爱情,一段有爱情又没有婚姻。

但我想说,正是因为如此,鲁迅作为人这个物体的存在才是丰满的,才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那个有笔杆子抨击敌人的“民族魂”。

也正是因为他特殊的婚姻、爱情经历,成就了今天伟大的,形象丰满的鲁迅先生,让他的人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1〕高旭东.世纪末的鲁迅论争﹝M﹞.东方出版社,2001〔2〕易竹贤.鲁迅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3〕周建人.回忆鲁迅片段﹝M﹞.北京师范大学报,1979〔4〕林非,曾普,刘再复.鲁迅在五四时期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斗争﹝J﹞.文学评论,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