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总结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总结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体,其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一上册语文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实词的特点1. 实词的定义实词是文言文中起着独立意义并能够独立成句的词语,它们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具体的概念和信息。

2. 实词的分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等客观存在的名称,如“天地、人民、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如“行、笑、思”等。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的词语,如“美、好、大”等。

(4)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等概念,如“已、徐、甚”等。

(5)代词: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分主、宾两种,如“吾、我、尔、之”等。

3. 实词的作用实词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单独构成句子,也能够在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担着不同的语法功能。

二、虚词的特点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文言文中起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本身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2. 虚词的分类(1)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于、在、之”等。

(2)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如“而、乃、则”等。

(3)助词:在词语或句子中起连接词语、修饰、语气等作用,如“也、乎、之”等。

(4)叹词:表示说话者的感情、情绪等,如“噫、嘻”等。

3. 虚词的作用虚词在文言文中承担着连接、修饰、语气等功能,通过与实词相结合,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更加完整、丰富,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实词和虚词的关系1. 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进行搭配,实词作为主体承载着语义内容,而虚词则通过连接、修饰等方式与实词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表达意义。

2. 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实词通常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承载着句子的核心语义,而虚词则负责连接、修饰、衬托等辅助功能,使句子结构更加完善。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引言在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问题。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的基本词类,它们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实词实词是具有实义的字词,能够单独使用,表达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或概念。

在文言文中,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较为丰富,有一些特殊的用法需要注意。

例如:•专指特定事物的名词:如“乃”、“人”、“物”等,用于引入特定的人或事物。

•转喻用法:如“兵”、“四体不勤”等,表示其他含义或象征的事物。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动词常常具有多种形式和用法。

例如:•表示动作的动词:如“行”、“言”、“为”等,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事物的运动。

•表示状态的动词:如“有”、“无”、“是”等,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状态。

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具有描述和修饰的功能。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副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形容词表示程度的修饰:如“甚”、“过”等,用于表示过度或强调。

•副词表示方式或程度的修饰:如“无几”、“良久”等,用于表示时间或程度。

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起连接、助词或虚指等作用的词语,其意义比较模糊或抽象。

在文言文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起连接或修饰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在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前使用,改变词语的意义。

例如:•表示位置的介词:如“之”、“乎”、“於”等,用于表示人或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表示原因的介词:如“於”、“因”等,用于表示人或物之间的原因关系。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起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连词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而”、“却”、“则”等。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15-假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假设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设〕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抱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7-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建议收藏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建议收藏

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

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 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 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 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下面是120 个文言实词和18 个文言虚词,供参考。

1120 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18 个文言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幺”、“哪里”;“为什幺”、“怎幺”②副词:“多幺”。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常用的实词:
1. 行:走。

2. 走:跑。

3. 语:说。

4. 故:所以,因此。

5. 顾:回头看。

6. 以为:认为。

7. 是:这,这个。

8. 亦:也。

9. 乃:才,仅仅。

10. 至:到达。

常用的虚词:
1. 之:的,它,他们,这,此。

2. 于:在,对于,到,给,向。

3. 以:用,把,因为,在...之前,通过,除了。

4. 与:和,同,跟,给。

5. 其: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这个。

6. 焉:于是,在哪里,怎么。

7. 然:这样,然则(然而)。

8. 则:那么,就是,却。

9. 乃:才,仅仅。

10. 乎:呢,吗。

这些词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词汇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其他的实词和虚词需要学习。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文言文词汇,建议查阅专业的文言文词典或相关教材。

文言文30个常用实词18个虚词含义及用法汇总

文言文30个常用实词18个虚词含义及用法汇总

文言文30个常用实词+18个虚词含义及用法汇总!30个实词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
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瓮”“绳”分别带宾语“牖"“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
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划。


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为“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方位名词“南”作“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向南。

园日涉以成趣(作状语,一天天地。


时矫首而遐观(作状语,时时,时常。


廊腰缦回,檐牙高喙(“缦”原为一种帛,名词。

现作“回”的状语,像缦一样。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构”的处所,从骊山。

方位名词“北”“西”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


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2.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


极视听之娱(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以愚黔首(使……愚昧,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用作动词,同样看待.)
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喜乐。


乐琴书以消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


必固其根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虚。


惧谗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


择善而从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


何必劳神苦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疲倦。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年十七,好古文(形容词用作动词,喜爱。


3.动词活用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亡,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耳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哀。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三、常见实词归类。

1.《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势力,权势,名词。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名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名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便利的机会,名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秦无亡矢遗鏃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

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宽厚而爱人(爱护,动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


追亡逐北(败北,动词。



内立法度(读dù,制度,名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读duó,量长短,动词。



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秦无亡矢遗鏃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2.《鸿门宾》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


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到,往。

)公屡促之,必如约(按照……办。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惟恐。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而。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席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

"(犯……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由于。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打、砸。


秦王不肯击缶(敲击。

)因击沛公于坐(刺杀。


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攻打。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客至未尝不置酒(摆设。


郑人有且置履者(置办。


置园邑三百家(设立。



大行不顾细谨(读jǐn,此处指微末细节.)
张良曰:“谨诺。

”(读jǐn,表恭敬语气.)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读jǐn,恭敬。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致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读shēng,力能担挡,经得起。


① 形人如恐不胜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读shēng,尽,
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