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Sp 2 1 e. 01
Vo . 2 N . 11 o 3
计 算 机 共 础 课 课 程 体 系改 革 与 实践 公 基
丁卓平 。 王岳斌 。 朱承璋
( 南理 工学院计算机 学院, 湖 湖南 岳阳 44 0 ) 10 6 摘 要: 根据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 目的的变化和 当前计算机发展 的形势 , 出了新建本科 院校的非计 算机 专 提
业计 算机基础教 育的课程体 系改革方案 。实践证 明, 该公 共计算机课程体 系的构建与运行取得 了理 想的效果 , 可为新建本科 院 校 的非计 算机 专业计算机基础教 育课程体 系改革提供借鉴 。 关键词 : 计算机 ; 公共基础课 ; 程体 系; 课 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 信息技 术的 飞速发展 及广 泛应用 , 计 课程体 系, 教学应重点围绕着“ 三个 基本 ” 基本 知识 、 ( 基本原 理、 基本技能 ) “ 和 三大核 心” 网络 、 据库 、 ( 数 多媒 体 ) 行整 进 合和提高 。这样才能 既使课程 内容 体现 时代 特征 , 照顾 了 又 不同专业 、 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对不 同学科 、 不同专业实施 针对性 的计算机应用教 育 的课 程设 置应按层 次进行 , 须满 必
效使用 。
( ) 一 培养 目标和教学特点
教育部教学指 导 委员 会有 关计 算 机公 共课 教 学 的要求 是: 注重因材施教 , 加强 教学实 效 , 切实提 高学生 计算 机综合 应用能力和水平 , 大力推进公共计算机课 程改革 。因此 , 非计 算机专业 的计算机教育 的教学 重点应 该坚持 面 向应用 , 理论 和应用不能脱节 , 应该 在应用 中加深理论 , 拓展实践 能力和信 息素养 , 在教学 内容 的深度 和广 度 上应 该 以广度 为 主 , 以技 术、 能、 技 操作 的掌握为主要 目的 。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 、 作性很强 的课 程 , 操 涉 及人机交互 。如果采用传统 的“ 书 +讲解 ” 板 的模 式教学 , 肯 定不能满足教学 的要 求 。因此 , 在计算 机基础 课程都 包括 现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两部分 。而在互 联 网高速发 展 的当下 , 教学可 以应用各种媒体 , 取网上在线课 堂进行教学 , 采 教师 与
以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打造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不断壮大,计算机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在这种背景下,以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打造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大任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国家战略需要、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以及其重要意义。
一、国家战略需要1.经济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
2.国家安全: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为国家信息安全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3.科技创新:计算机专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建设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可以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4.国际竞争:国际上计算机领域的竞争激烈,建设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可以增强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1.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高等教育阶段:高等院校应重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机会。
3.科研创新阶段:加强计算机专业的科研实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三、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重要意义1.人才培养:建设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优秀计算机专业人才,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2.产业发展: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可以提高我国计算机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科技进步: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将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以国家战略需要为牵引,打造三级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是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今备受热门的专业之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是数字化时代各个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有所变化和创新。
第一年:理论学习与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年,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
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将专注于学习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后续的课程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学习编程语言和软件工具,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和计算机编程语言。
第二年:系统软件与计算机网络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原理。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
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原理,设计、压缩和处理各种类型的媒体数据,并在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
第三年:软件开发与人工智能在第三年中,学生将学习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主题,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年:课程设计与实践项目在最后一年的成长中,学生将学习高级的软件工程方法和课程设计基础。
此外,学生将参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实践项目,以应用他们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准备项目展示。
这些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本计划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

浅谈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摘要:本文根据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方法、内容和手段。
关键词:课程体系 tqcs 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34-01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指导思想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实际,定期研究及时调整科学安排课程设置。
总的目标是服务人才市场,培养适应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过去单一设课改为按“职业群”设课,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以文化课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遵循的原则2.1 服务原则课程体系改革要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服务。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
2.2 前瞻性原则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注重前瞻性。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充满变化的时代,其变化速度之快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在产业竞争要素tqcs(速度、成本、质量、服务)中快速响应能力被视为21世纪企业最主要的特征。
课程体系改革也同样如此,适度的超前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3 开放性原则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结构被认为是体现计算机系统应用价值的一个特征。
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而言亦如此。
课程体系改革的使用价值应当体现其可移植性和扩展性上。
总而然之,要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立足岗位,产教结合,突出应用。
4 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1)改革旧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2)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
(3)扩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4)开发新课程,新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论文

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摘要】当前世界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科学技术知识量正在越来越快的速度增长,而科学技术知识的增加离不开人的创新能力。
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一些措施,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正成为当前市场上不可多得的香饽饽,为了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科学培养体系。
由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工程技术性质比较明显,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系时,应注重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计算机专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技术发展速度异常迅猛,每隔两三年就会进行一次技术革新,若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面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高速态势,我国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暴露出以下种种问题:首先,学生教材普遍较为陈旧,不能反映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现状;其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第三,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第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落后,当前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师还在沿用板书式教学,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教学效率低下;第五,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强,更多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只知死记硬背,根本不是出于喜好兴趣。
很明显,在这种状态下,学院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必须对当前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做出改革,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与时俱进。
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一)采用问题式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二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计算机专业的变革意义在于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径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
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还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学生能够跨界思维,具备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学习,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应该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计算机行业的需求和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对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较少关注。
实际上,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应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注重的是教授学生硬件设计和指令集结构等基本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较少关注。
在教学中应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和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合作完成。
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往往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估,对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较少关注。
在教学中应引入一些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应注重实际应用和跨学科的融合。
计算机体系结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的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工程学科。
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引入一些实际应用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并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2期2007年4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29 No.2Apr.,2007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3顾永跟,蒋云良(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校必须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提出了计算机本科生的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方案,即本科低年级要求学生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三年级要求学生扎实专业基础,并通过大型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四年级通过企业互动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此方案通过三年实践,近两年学生考上研究生比率提高了60%,考证通过率提高60%以上,毕业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三阶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1734(2007)022*******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既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时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扩充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和范围.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计算机专业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实践技能薄弱等差距.又由于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使得当前非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点不知所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以前的一般性操作和应用发展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需要应用人才发展到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的应用发展到网络技术的应用与管理等.对于这样的发展需求,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是难担此重任的,为此,必须对我国非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1].本文对一般性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如下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方案:本科低年级要求学生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三年级要求学生扎实专业基础,并通过大型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四年级通过企业互动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以上方案,笔者对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方案的实践,通过三年实践,已初见成效.1 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方案按照笔者所在学校对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了如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方案[2],见图1.3收稿日期:2007202228作者简介:顾永跟(1968-),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形式化方法.第一阶段(低年级)(1)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培养深度发展能力:①夯实数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②解决语言听说写的问题.(2)编程基础、实践课程.培养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能力):①一年级以C 语言百题训练为主,夯实编程能力基础;②二年级以C ++和J ava 强化训练为主,培养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第二阶段(三年级)(1)专业基础、大型作业.培养系统设计能力:①掌握完备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②通过课程设计和团队项目实践,贯穿专业知识点;③提高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的能力.第三阶段(四年级)(1)工程实践.培养软件工程能力:①学习软件工程规范;②到软件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毕业实践;③学技术、学管理、学做人.(2)选修课、前沿讲座.培养广度发展能力,拓宽专业前沿知识和领域知识.2 保障措施为使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的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保障措施:2.1 实施导师制成立学院导师组,由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任副组长,有关教师为成员,对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逐步实现在低年级就配备指导教师,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及师生亲密关系的形成,对于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以及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能产生极好的效果.2.2 科研立项和创新大赛制度化将多种计算机技能、程序设计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化、规范化.如每学期举办程序设计竞赛辅导班,每学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竞赛,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竞赛,等等.2.3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前做好学生科研训练安排为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要制定详细的科研训练计划,用科研训练文件的形式指导学生做好每次大型训练(包括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和创新训练),且科研训练文件要在每次大型训练活动开始前的两个月传达到每个学生,之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本次训练的初步打算,交指导老师审阅,经指导老师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如果没有被批准,则需要学生进一步加以修订和细化,直至指导老师批准.2.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全面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031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研能力.学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要提供较为充足的实习经费保障.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开公开课和讲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注重教师在职培养的同时,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为指导学生训练打下坚实基础.2.6 加强课程建设与特色教材建设要确立规范化的课程建设和特色教材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发挥好学院教学委员会检查和审核各门课程和所用教材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2.7 实践教学日常化措施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学院要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平台,并逐步完善,使实践教学走向日常化,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开放性格局.2.8 考核学院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严格的能力考核标准,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进行评定.要求学生每项能力训练结束后上交训练报告并通过规范考核,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新进行训练.3 实践成效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方案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表1、表2和表3是改革实践前后的比较.表1 学生考研情况一览表年度2002200320042005本专业被录取人数0058本专业总人数121125考上研究生比率4.13% 6.40%表2 学生考证情况一览表年度2002200320042005中级01311初级5245270合计5255581考证通过率 4.11%21.83%54.83%67.50%表3 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年度2002200320042005本专业毕业生(无本科毕业生)29133185毕业生就业率100%96.99%97.84%4 结语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以及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快速的变化.目前的计算机学科相对以前更已成为一个工程学科和学术服务的学科,二者之间始终处于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作为非重点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虽然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必须不断完善,尤其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在每个阶段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严格考核.131第2期 顾永跟,等: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31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参考文献:[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204.[2]潘巨龙,陆慧娟,姚伏天,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6~7.The R 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32Stage System for Fostering the Abilities of U 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omputer ScienceGU Y ong2gen,J IAN G Yun2liang(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zhou Teachers College,China,313000)Abstract:Wit h t he rapid develop ment of t 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 he change of t he need for vari2 ous comp uter2science majors in all walks of life,we must carry out in universities a system reform in fos2 tering t he abilitie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omp uter science,because of which we suggest a32 stage system,namely,in t he first2school years st udent s shoul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n t he basics of mat hematics and p hysics,raise t heir learning ability,and cultivate t heir abilities in designing programs; in t he t hird school year,t hey should have a solid foundatio n in t heir major and cultivate t heir system de2 signing ability by means of mass curriculum designing;and in t he last school year,t hey should develop t he p ractical working ability by f ully interacting wit h enterp rises i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s.Af2 ter3years of t he implementation of t he system,t he rate of comp uter2science majors passing po st gradu2 ate test s has been p ro moted60%,t he rate of certificate acquiring has been promoted to60%,and t he graduates’employment is kept at95%.K ey w ords:comp uter2science major;32stage ability cultivation;reform;p ractice(上接第114页)参考文献:[1]SH ELDON K.Is value f ree science possible[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5(10):1152~1153.[2]ABRA HAM E.Rethinking Psycholog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5.129.[3]KELL Y G 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 Y ork:Norton Press,1999.126.Intersubjectivity Turn in the Contemporary PsychologyL IU Jiang,ZHOU Ning(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has been a dominating conception in t he western p hilo sop hy since t he twenti2 et h cent ury and t his conception has influenced t he develop ment of p 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search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nd t herefore,it surely involves inter2subject problems.Intersubjectivity exist s in t 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s t he two2dimen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s.Intersubjectivity changes of p sychology are to seek one kind of communicative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 he interrational re2 quest,between researchers and subject s,researchers and researchers,subject s and subject s.K ey w ords:p sychology;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communication。